CN101179618B -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9618B
CN101179618B CN2007101677090A CN200710167709A CN101179618B CN 101179618 B CN101179618 B CN 101179618B CN 2007101677090 A CN2007101677090 A CN 2007101677090A CN 200710167709 A CN200710167709 A CN 200710167709A CN 101179618 B CN101179618 B CN 101179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coming call
back tone
ring back
telephone nu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677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9618A (zh
Inventor
郑平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6770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796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79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9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9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9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终端与用户交互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终端来电提示方法,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振铃音识别出主叫方的身份信息。本发明中,可以为终端电话薄所存储的电话号码设置一个第二振铃音,该第二振铃音是诸如来电用户姓名等与该号码明确相关的信息;当有来电进入时,查找该号码的第二振铃音并播放,以对用户进行语音提示,若没找到来电号码的第二振铃音,则自动报播该来电号码。对于没有插上耳机或没有启用特殊铃声设置的移动终端,则播放第一振铃音或缺省振铃音。

Description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与用户交互的技术,特别涉及终端来电振铃的信息提示方法。
背景技术
电话网络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固定的有线网络发展到无线移动网络,从提供单纯的语音服务发展到现在提供语音和数据等多种混合服务。电话网络通信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但是其中有一些过程仍大致保持了原来的面目,如网络中两用户间的呼叫建立过程。
下面以移动通信***为例进行说明,熟悉本发明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道,相似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固定终端中。先说明用户间建立呼叫连接的过程,如附图1所示。
首先,在步骤101中,主叫用户10通过拨号信令向移动网络20发送被叫用户30的号码,即被叫号码。
接着,在步骤102中,通信网络20根据被叫号码,与被叫用户30建立起连接。
当连接成功建立后,通信网络20在步骤103中向被叫用户30发送振铃音;同时在步骤104中,向主叫用户10发送回铃音。通过振铃音,通信网络20提示被叫用户30有一个用户对其进行呼叫;通过不同的回铃音,通信网络20向主叫用户10反映被叫用户30的不同状态-空闲或占线等。值得说明的是,振铃音都是网络下发的单频音频信号,所有移动终端的振铃音基本一样,这里振铃音只具有提示用户有呼叫进入的功能,用户无法通过振铃音知晓是谁发起的呼叫。
另外,在现实的移动终端的使用中,很多人为了避免移动终端本身辐射或者在驾驶车辆等特殊情况下,采用耳机接听的方式。当有来电电话时,移动终端一般通过振铃或者震动的方式提示用户目前有电话呼入,用户为了了解当前呼叫的电话信息,必须把手机拿出来看来电显示的信息,根据来电信息确定是接听还是拒绝,如果接听,就采用耳机方式接听。
现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振铃音不单有网络统一下发的单频信号的振铃音,在移动终端上还可以存储几种铃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铃声;而且,目前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的铃声到移动终端,并且可以给不同朋友的电话号码选择不同的铃声。当朋友呼叫本用户时,就以预先设置的铃声进行振铃,通过这个特殊设置的铃声,用户可以知道是哪个好朋友来的电话。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方案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从移动终端来看,存在限制。由于移动终端的存储空间有限,而一般的移动终端自带铃声,或者从网络上下载的铃声,文件相对比较大,在移动终端上不可能存储很多铃声,常见手机一般只有十几种铃声可供设置,如果每个电话号码设置一个特殊的铃声,也只能设置十几个电话号码。如果多个电话号码共享一个铃声,则通过振铃声还是无法达到对来电电话号码进行识别的目的。
其次,从使用角度看,也存在限制。即使移动终端的存储空间不受限制,能够为每一个记录的号码设置一种铃声,但当铃声非常多之后,由于所选择的铃声与来电电话号码没有很直接的信息相关,用户很难一一对应的记住哪个铃声是哪个电话号码。
另外,目前的铃声更多还是从悦耳动听的角度得到改进,还无法有效的达到对来电用户进行识别的目的。当用户用耳机接听电话的环境下,由于无法从铃声中来识别来电号码,用户还必须拿出手机,查看来电信息,然后才能确定是接听还是拒绝。这使得在驾车等特殊场合下使用手机十分不便。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终端振铃音无法直接提供识别主叫方身份的信息,振铃音与主叫方身份无一一对应的关系。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来电提示方法,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振铃音识别出主叫方的身份信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终端来电提示方法,所述终端中存贮有多个与电话号码一一对应的第二振铃音,并且,
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收到来电时,所述终端检测本身是否正连接着耳机,如果是则进入步骤B;其中,所述终端检测本身是否正连接着耳机包括: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模块有一个管脚连接到耳机插孔,所述管脚的初始电压为高电平;当耳机***后,所述管脚的电压被拉低变成低电平,所述微处理器模块通过定时检测该管脚的电压就可以判断耳机是否插上;
B所述终端根据来电的电话号码查找是否有对应的所述第二振铃音,如果有则播放该第二振铃音。
其中,所述步骤B还一步包含以下子步骤:
如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来电的电话号码没有查找到对应的所述第二振铃音,则以语音方式播报所述来电的电话号码。
所述终端是移动终端。
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二振铃音或以语音方式播报的电话号码通过所述耳机播放。
所述步骤A还进一步包含以下子步骤:
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本身没有正连接着耳机时,播放默认铃声。
所述终端可以是固定终端。
所述第二振铃音是用户预先录制到所述终端中的。
所述终端还包含电话号码管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振铃音进行录制、查找、播放和删除。
所述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在所述步骤B之前,所述终端收到来电时判断是否打开了特殊铃声设置,如果是则进入步骤B,否则播放默认铃声。
所述第二振铃音可以是号码用户姓名或具有身份识别信息的声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发明可以为终端电话薄所存储的电话号码设置一个第二振铃音,该第二振铃音是诸如来电用户姓名等与该号码明确相关的信息;当有来电进入时,查找该号码的第二振铃音并播放,以对用户进行语音提示,若没找到来电号码的第二振铃音,则自动报播该来电号码。对于没有插上耳机或没有启用特殊铃声设置的移动终端,则播放第一振铃音或缺省振铃音。
这种技术方案上的区别,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有益效果,即来电时用户能够通过振铃音识别出主叫方的身份信息;特别是对于使用耳机的移动终端用户,可以不用查看移动终端屏幕显示的来电电话的信息,而直接用耳机收听到的振铃提示音就能判断来电信息,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充分发挥了耳机状态下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建立连接的过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功能模块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过外部声音输入建立第二振铃音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第二振铃音进行自动来电语音提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本发明扩展了传统的电话号码管理功能,使得移动终端支持设置用于唯一标识一个号码的第二振铃,并在使用耳机情况下,能根据来电号码自动查找和播放对应的第二振铃,使用户能从振铃中明确直接地获取主叫方的身份识别信息。
下面结合附图2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功能模块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除了一般的收发信机模块40、微处理器模块50、显示单元模块60、外设单元模块70、音频接口单元模块80外,还包括一个改进的电话号码管理模块90。收发信机模块40、显示单元模块60、外设单元模块70、音频接口单元模块80和电话号码管理模块90分别各自与微处理器模块50相连,交互数据。其中:
收发信机模块40主要用于无线链路上、下行信号的处理;在下行信号处理上,主要完成空中无线信号的接收,通过解调、模数转换恢复出从网络侧发过来的数据;在上行信号的处理上,主要把微处理器模块50发来的数据,通过数模转换、上行调制,把微处理器模块50的数据变成可以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的无线信号。
微处理器模块50,主要用于控制各功能单元协调工作:在下行数据处理上,完成对网络侧发过来的数据解析,根据解析结果驱动显示单元或者音频接口单元完成相应的业务功能;上行数据处理上,主要把用户的数据进行打包,然后传送给无线收发信机,发送给网络侧。
显示单元模块60: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屏(LCD)和相关***驱动电路,主要用于把微处理器模块50发过来的数据在LCD上进行显示。
外设单元模块70,主要用于和微处理器模块50进行用户数据的交互。根据移动终端的配置,包括不同的单元,典型包括:键盘、数据接口、摄像头等。
音频单元模块80,主要用于完成语音的输入/输出处理,包括扬声器、麦克、耳机等功能电路。
本发明区别于现有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本发明中每个电话号码可设置两个振铃信息:第一振铃音和第二振铃音。其中第一振铃音可以从移动终端本地的铃声中选择,或者是通过网上下载获得,是一种不具有明确身份识别信息的振铃音;第二振铃音,主要用于针对特定环境下振铃声音提示,如使用耳机状态下的振铃声音提示,该振铃声通过录入外部特定意义的话语或者其他声音作为记录,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有明确身份识别信息的振铃音。
电话号码管理模块90是实现本发明上述特征的一个关键模块。它除了拥有最基本的电话号码管理功能外,还具有支持第二振铃音的扩展功能。具体的说,最基本的电话号码管理功能是指对用户输入的所有电话号码及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可以为用户提供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电话号码的功能;这里每个电话号码的信息除了有电话号码、电话号码对应用户的姓名、职务、电子邮件等基本联系信息外,还具有振铃音信息。电话号码管理模块90支持第二振铃音的扩展功能是指,它支持为每一个电话号码建立、修改、删除第二振铃音;在来电时,查找相应第二振铃音,并与其他模块协同实现第二振铃音的播放。
录入外部声音作为第二振铃音可以在用户建立一个新的电话号码记录时进行,也可以在用户编辑电话号码时进行。给电话号码本中的电话号码建立第二振铃音的过程如图3所示:
首先,在步骤301中,通过菜单选择外部铃声输入的有关选项。然后进入步骤302,当用户准备好后,按下确认键进行录音。
在步骤303中,用户通过麦克输入有关声音信息。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为了能有效识别来电电话号码,用户应该为该电话号码输入一个唯一的外部铃声信息作第二振铃音。作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可以以电话号码的用户姓名作为第二振铃音,例如说″这是张三的电话″,该信息与张三的电话号码明确对应,有效的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在步骤304中,微处理器模块50记录音频单元模块80传入的音频数据。当用户录音完毕后,在步骤305中,按下结束键结束录音。此后,在步骤306中,微处理器模块50将负责保存此音频数据。
通过上述各个步骤,可以为电话簿中的各个电话添加第二振铃音。下面通过附图4详细说明通过第二振铃音实现来电自动来电语音提示的方法流程。
首先,在步骤401中,移动终端处于空闲状态。本发明是针对处于空闲状态下的移动终端的,若移动终端处于占线状态,它无法播放振铃音。
此时若有来电呼叫时,进入步骤402,网络侧通过寻呼找到该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与移动网络建立起通信链路。
然后,进入步骤403,移动终端通过解析网络侧的寻呼信息获得主叫用户的电话号码。
在获得主叫用户的电话号码后,进入步骤404,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模块50检测耳机接口,判断当前耳机是否接上。如果耳机没有接上,则定义普通状态,进入步骤405作后续处理;如果当前耳机接上,则是耳机状态,进入步骤406作后续处理。这里检测耳机是否插上的方法如下:移动终端的微处理器模块50有一个管脚连接到耳机插孔,该管脚的初始电压为高电平;当耳机***后,该管脚的电压被拉低变成低电平,微处理器模块50通过定时检测该管脚的电压就可以判断耳机是否插上。
如果耳机没有接上,即移动终端处于普通状态,这时进入步骤405,按照默认的振铃方式振铃。默认的振铃方式是指:如果电话号码中设置了第一振铃音,则根据来电电话号码查找电话号码本中对应第一振铃音,用该振铃音提示用户;如果电话号码中没有设置第一振铃音,则按照移动终端默认的默认铃声进行振铃提示。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默认铃声对所有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即使用户为若干号码设置了第一振铃音,但由于它仍不具有与来电用户身份明确相关的信息,因此它们还是无法明确有效的识别来电用户身份。此外,若仅从技术角度上考虑,第二振铃音其实也是可应用于普通状态下的,但是从保护隐私的角度上看,处于普通状态下的移动终端是采用扬声器来播放振铃的,这意味着除用户外的其他人也能通过第二振铃识别来电用户的身份,这不利于个人信息的保密。因此本发明特别适用于耳机状态下的移动终端。
如果移动终端检测到耳机已经接上,即处于耳机状态,这时进入步骤406,根据来电电话号码,查找移动终端本地电话号码本中存储的第二振铃音,这是通过电话号码管理模块90来实现的。
接着在步骤407中,判断是否找到与该号码对应的第二振铃音,如果找到,则进入步骤408,用第二振铃音来提示用户;如果没有找到,则进入步骤409作后续处理。
在步骤409中,判断移动终端的***设置中用户是否需要在耳机状态下启动特殊振铃。如果用户已选择启用特殊振铃,则进入步骤410,否则进入步骤411。特殊振铃启动项的设置可以放在移动终端的***功能设置菜单中,用户在进行移动终端的***设置时,根据需要设定是否开启耳机状态下的特殊振铃。
如果设置了启动特殊铃声的选项,尽管用户没有存储第二振铃音,但在步骤410中,当有电话号码呼入时,移动终端则会用播报该电话号码的声音作为振铃音,以让用户通过耳机听到来电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这种情况特别适用于来电号码还没存入移动终端的电话薄的情况。例如有陌生电话打入,用户不可能为陌生电话设置第二振铃音,但用户仍可通过以电话号码为振铃音的铃声获得来电号码的信息。
如果用户关闭了在耳机状态下的特殊振铃功能,则会进入步骤411,即当该电话号码呼入时,采用默认设置振铃,也就是:如果该电话号码中设置了第一振铃,则根据来电电话号码查找电话号码本中对应第一振铃音,用该振铃音提示用户;如果电话号码中没有设置第一振铃音,则按照移动终端默认的默认铃声进行振铃提示。
作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假设某一移动终端的电话薄记录了张三的电话号码,并为该号码录制了第二振铃音“这是张三的来电”,当移动终端处于耳机状态时张三来电,此时移动终端则会通过耳机播放“这是张三的来电”的振铃音。若李四呼叫此移动终端,由于在电话薄中没有李四的记录,移动终端不可能播放对应的第二振铃音,但若移动终端启动了特殊铃声选项,此时移动终端会通过耳机报出李四的电话号码。
用户在使用耳机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振铃音或者来电电话号码播报声音这种特殊提示的方式,知道来电电话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是接听还是拒绝。采用这种方式,用户不再需要把手机从放置好的位置拿出来,通过查看移动终端屏幕上的提示信息来决定是否接听,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熟悉本发明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道,对上面实施例中的步骤可以作一些改动,例如将步骤409中对设置的判断移到步骤404以前判断,如果设置为不用特殊铃声选项,则进入步骤410播放默认铃声,否则进入步骤404。同时,在步骤407中,如果判断为没有第二振铃音,则直接进入步骤411。
以上通过移动终端的例子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熟悉本发明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道,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它类型的通信终端上,例如固定终端。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固定终端上使用图4所示的方法,如果该固定终端没有常戴在用户头上的耳机,所以可以省去与耳机相关的步骤404、405和406。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中存贮有多个与电话号码一一对应的第二振铃音,并且,
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收到来电时,所述终端检测本身是否正连接着耳机,如果是则进入步骤B;其中,所述终端检测本身是否正连接着耳机包括:终端的微处理器模块有一个管脚连接到耳机插孔,所述管脚的初始电压为高电平;当耳机***后,所述管脚的电压被拉低变成低电平,所述微处理器模块通过定时检测该管脚的电压就可以判断耳机是否插上;
B所述终端根据来电的电话号码查找是否有对应的所述第二振铃音,如果有则播放该第二振铃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还一步包含以下子步骤:
如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来电的电话号码没有查找到对应的所述第二振铃音,则以语音方式播报所述来电的电话号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是移动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二振铃音或以语音方式播报的电话号码通过所述耳机播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还进一步包含以下子步骤:
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本身没有正连接着耳机时,播放默认铃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可以是固定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铃音是用户预先录制到所述终端中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含电话号码管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振铃音进行录制、查找、播放和删除。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来电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铃音可以是电话号码的用户姓名或具有身份识别信息的声音。
CN2007101677090A 2004-11-26 2004-11-26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Active CN1011796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77090A CN101179618B (zh) 2004-11-26 2004-11-26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77090A CN101179618B (zh) 2004-11-26 2004-11-26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97735 Division CN1780324A (zh) 2004-11-26 2004-11-26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9618A CN101179618A (zh) 2008-05-14
CN101179618B true CN101179618B (zh) 2010-08-25

Family

ID=39405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77090A Active CN101179618B (zh) 2004-11-26 2004-11-26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796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2762A (zh) * 2015-03-13 2015-06-10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来电提醒方法和装置
CN104902389B (zh) * 2015-05-06 2018-12-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6302945A (zh) * 2015-05-12 2017-0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来电处理方法及装置、移动终端
CN105162958A (zh) * 2015-07-30 2015-12-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事件提醒处理方法和相关装置以及提醒***
CN105162957A (zh) * 2015-07-30 2015-12-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振动提醒方法和相关装置以及提醒***
CN109120796A (zh) * 2018-09-19 2019-01-01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以及终端的被叫方法和存储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7347A (zh) * 2000-06-07 2001-12-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及其所用的识别输入呼叫的方法
CN1498023A (zh) * 2002-10-22 2004-05-19 Lg电子株式会社 设置有免提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7347A (zh) * 2000-06-07 2001-12-1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及其所用的识别输入呼叫的方法
CN1498023A (zh) * 2002-10-22 2004-05-19 Lg电子株式会社 设置有免提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9618A (zh) 2008-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3996B (zh) 通讯控制***及方法
CN101001276A (zh) 智能电话终端及为其提供免打扰服务的方法
CA2474083A1 (en) Caller id call memo system
US20100239078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udio signals over a voice channel
JP2003319062A (ja) ハンズフリー携帯電話機およびハンズフリー切替プログラム
CN2924950Y (zh) 可对来电进行过滤的通讯装置
CN102291694A (zh) 彩铃实现方法、彩铃业务平台、终端设备及彩铃业务***
CN1319359C (zh) 一种来话接入方法
CN103220393A (zh) 一种防止电话骚扰的方法与装置
CN101521702B (zh) 多媒体个性化呼叫方法及通信终端
US20060258335A1 (en) Mobile handset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preset voice message and related method thereof
CN101179618B (zh)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CN103108073A (zh) 一种利用手机客户端提供语音选项和反馈文字提示的方法
CN101651749A (zh) 彩铃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EP1238519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cing a telephone call
CN1780324A (zh) 终端来电提示方法
US5909481A (en) Method relating to telecommunications
JP3378564B2 (ja) 留守番電話メッセージ提供システム
CN101562650A (zh) 语音管理***及方法
CN106034295A (zh) 通信业务处理方法、***和支持可穿戴设备通信的***
KR100831986B1 (ko) 다양한 메시지 전송 기능을 갖는 휴대용 통신 시스템 및방법
JP4305794B2 (ja) 電話機
CN1077374C (zh) 通话过程中用双音多频信令接收装置显示电话号码的方法
JP2814204B2 (ja) 留守モード機能を有する携帯電話システム
JP4058851B2 (ja) 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