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9109B -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9109B
CN101179109B CN 200710193557 CN200710193557A CN101179109B CN 101179109 B CN101179109 B CN 101179109B CN 200710193557 CN200710193557 CN 200710193557 CN 200710193557 A CN200710193557 A CN 200710193557A CN 101179109 B CN101179109 B CN 1011791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thalocyanine
battery
chlorine
nanometers
semiconducto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9355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9109A (zh
Inventor
闫东航
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 20071019355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79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79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9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9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91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优点是避免金属粒子的引入而导致的光生激子的淬灭,在异质结界面处电子-空穴有效复合而几乎没有能量损失,与有机光活性层有比较好的电接触减小内电阻,提高器件效率。

Description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光伏器件在廉价光伏电池方面显现出应用潜力,能量转换效率是光伏电池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指标。1986年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C.W.Tang,Applied Physics Letters 48,183(1986))报道了一种采用双层有机薄膜结构的有机光伏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接近1%。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人们认识到限制有机光伏器件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材料的激子扩散长度(一般不高于10nm)远小于材料的光吸收长度(一般在100nm左右)。1995年美国的科学杂志(G.Yu,J.Gao,J.C.Hummelen,F.Wudl,A.J.Heeger,Sciences 270,1789(1995))报道了一种采用两种有机材料共混的方法来克服上述矛盾,实现了单色光下能量转化效率超过2%的光伏电池。该方法是控制两种材料在比较厚的膜内实现纳米尺寸的两相分离,形成两种材料各自相连续,彼此之间相互贯穿的体异质结,极大提高了两相的界面面积,缩短了激子到达两相界面的距离,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另外一种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是将多个电池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连接在一起,上层电池没有吸收完全的光可以被下层电池继续利用,这就是叠层光伏电池。1990年日本的化学快报(M.Hiramoto,M.Suezaki,M.Yokoyama,Chemistry Letters,1990,327)首先报道了利用Au作为中间电极制备的第一块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目前叠层有机光伏电池普遍采用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作为中间层,导致光透过性差,光生激子在金属附近淬灭,限制了器件效率的进一步提高。2006年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X.J.Yan,J.Wang,H.B.Wang,H.Wang,D.H.Yan,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053510(2006))报道了利用酞菁铜(CuPc)和氟代酞菁铜(F16CuPc)异质结效应的高电导率特性改善有机薄膜晶体管的金属半导体电接触性质,2007年美国的应用物理杂志(S.L.Lai,M.Y.Chan,M.K.Fung,C.S.Lee,S.T.Le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1,014509(2007))报道了采用这种酞菁铜和氟代酞菁铜双层异质结作为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中间电极,叠层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发光效率显著提高。但是,酞菁铜和氟代酞菁铜异质结双层膜直接用于金属酞菁-富勒烯(C60)叠层有机光伏电池一般会导致电池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显著降低,不能发挥出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克服现有技术中光透过性质差、光生激子在中间层附近淬灭和开路电压及填充因子损失的问题,同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构成有三种。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一种的构成为: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顺次连接;其中,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和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构成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构成第二电池,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和第三中间电极层7构成连接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中间电极;
所述的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是富勒烯(C60)、二苯并咪唑苝(PTCBI)、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6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5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C60)、二苯并咪唑苝(PTCBI)、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所述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酞菁氧锡(SnOPc)、酞菁锡二氯(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氯铝(Cl16AlCl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钛(F16TiO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钒(F16VOPc)、十六氟代酞菁铟氯(F16I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锰氯(F16M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F16SnCl2Pc)、十六氟代钛二氯(F16TiCl2Pc)、十六氟代酞菁铝氯(F16AlClPc)、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Cl16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钛(Cl16TiO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钒(Cl16VOPc)、十六氯代酞菁铟氯(Cl16InClPc)和十六氟代酞菁铜(F16CuPc)中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如附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二种的构成为: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顺次连接;其中,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和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构成第一电池,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和第三中间电极层7构成连接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中间电极,第三中间电极层7同时作为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三中间电极层7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构成第二电池;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是富勒烯(C60)、二苯并咪唑苝(PTCBI)、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60纳米;
所述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酞菁氧锡(SnOPc)、酞菁锡二氯(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氯铝(Cl16AlCl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钛(F16TiO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钒(F16VOPc)、十六氟代酞菁铟氯(F16I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锰氯(F16M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F16SnCl2Pc)、十六氟代钛二氯(F16TiCl2Pc)、十六氟代酞菁铝氯(F16AlClPc)、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Cl16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钛(Cl16TiO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钒(Cl16VOPc)、十六氯代酞菁铟氯(Cl16InClPc)和十六氟代酞菁铜(F16Cu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C60)、二苯并咪唑苝(PTCBI)、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与本发明的第一种构成相比,第二种构成将第三中间电极层7同时用于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简化制备工艺。
如附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三种的构成为: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顺次连接;其中,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和第三中间电极层7构成连接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中间电极,同时,第一中间电极层5作为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与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构成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构成第二电池;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5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C60)、二苯并咪唑苝(PTCBI)、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所述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Sn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应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酞菁氧锡(SnOPc)、酞菁锡二氯(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氯铝(Cl16AlCl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钛(F16TiO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钒(F16VOPc)、十六氟代酞菁铟氯(F16I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锰氯(F16M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F16SnCl2Pc)、十六氟代钛二氯(F16TiCl2Pc)、十六氟代酞菁铝氯(F16AlClPc)、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Cl16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钛(Cl16TiO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钒(Cl16VOPc)、十六氯代酞菁铟氯(Cl16InClPc)和十六氟代酞菁铜(F16Cu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镍(NiPc)、酞菁亚铁(Fe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铟氯(In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和酞菁锗二氯(GeCl2Pc)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与本发明的第一种构成相比,第三种构成将中间第一电极层5同时用于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简化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
1)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第一种的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的步骤和条件如下:
按照每一层的所给出的材料,所使用的真空沉积设备其真空腔体本底真空8.0×10-4,衬底温度在室温到120度之间,沉积速率每分钟10纳米,在透明电极2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在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60纳米,在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构成中间电极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每层厚度均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在第三中间电极层7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50纳米;在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在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10。
2)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第二种的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的步骤和条件如下:
按照每一层的所给出的材料,所使用的真空沉积设备其真空腔体本底真空8.0×10-4Pa,衬底温度在室温到120度之间,沉积速率每分钟10纳米,在透明电极2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在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60纳米,在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构成中间电极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每层厚度均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在第三中间电极层7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在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10。
3)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第三种的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的步骤和条件如下:
按照每一层的所给出的材料,所使用的真空沉积设备其真空腔体本底真空8.0×10-4Pa,衬底温度在室温到120度之间,沉积速率每分钟10纳米,在透明电极2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在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构成中间电极的中间第一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每层厚度均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第三在中间电极层7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50纳米;在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在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金属电极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采用有机异质结薄膜为中间电极,由于有机异质结薄膜具有电子和空穴分立传输的特点,在异质结界面处可以有效地进行电子-空穴的复合而几乎没有能量损失,同时与有机活性层有比较好的电接触,有利于叠层有机光伏电池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的优点是电池性能显著提高,制备工艺简单。该器件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光伏电池和宽光谱敏感的传感器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三层有机半导体异质结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透明基板,2是透明阳极,3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4是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5是第一中间电极层,6是第二中间电极层,7是第三中间电极层,8是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9是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10是金属阴极。图1也是摘要附图。
图2是采用图1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其中,透明阳极为ITO,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为酞菁锌(ZnPc),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为富勒烯(C60),第一中间电极层5为酞菁锡二氯(SnCl2Pc),第二中间电极层6为十六氟代酞菁铜(F16CuPc),第三中间电极层7为酞菁铜(CuPc),金属阴极为Al。
图3是采用三层有机半导体异质结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透明基板,2是透明阳极,3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4是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5是第一中间电极层,6是第二中间电极层,7是第三中间电极层,9是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10是金属阴极。
图4是采用图3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其中,透明阳极为ITO,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为CuPc,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为C60,第一中间电极层5为SnOPc,第二中间电极层6为F16AlClPc,第三中间电极层7为ZnPc兼有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的功能,金属阴极为Al。
图5是采用三层有机半导体异质结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电池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透明基板,2是透明阳极,3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5是第一中间电极层,6是第二中间电极层,7是第三中间电极层,8是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9是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10是金属阴极。
图6是采用图5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其中,透明阳极为ITO,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的第一半导体层为酞菁镍(NiPc),第一中间电极层5为SnCl2Pc兼有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的功能,第二中间电极层6为Cl16CuPc,第三中间电极层7为CoPc,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为SnCl2Pc。
实施例1
所用酞菁镍(NiPc),酞菁锡(SnPc),酞菁铜(CuPc),酞菁钴(CoPc),酞菁锌(ZnPc),酞菁铅(PbPc),酞菁氧钒(VOPc),酞菁氧钛(TiOPc),酞菁铁氯(FeClPc),酞菁钛二氯(TiCl2Pc),酞菁锡二氯(SnCl2Pc),酞菁铟氯(InClPc),十六氯代酞菁氯铝(Cl16AlClPc),酞菁锰氯(MnClPc),酞菁镓氯(GaClPc),酞菁氧锡(SnOPc),酞菁钛二氟(TiF2Pc),酞菁锡二氟(SnF2Pc),酞菁铟氟(InFPc),酞菁锗二氯(GeCl2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钛(F16TiOPc),十六氟代酞菁氧钒(F16VOPc),十六氟代酞菁铟氯(F16I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锰氯(F16MnClPc),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F16SnCl2Pc),十六氟代酞菁钛二氯(F16TiCl2Pc),十六氟代酞菁铝氯(F16AlClPc),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Cl16SnCl2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钛(Cl16TiOPc),十六氯代酞菁氧钒(Cl16VOPc),十六氯代酞菁铟氯(Cl16InClPc),十六氟代酞菁铜(F16CuPc)、富勒烯(C60)和二苯并咪唑苝(PTCBI)为商业产品,二次升华提纯后使用。ITO玻璃为商业产品,清洗后使用。金属铝为商业产品,直接使用。
器件结构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一种的构成。
器件具体加工方法如下:
在ITO玻璃2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在第一电池上的第二半导体层4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在第三中间电极层7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在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利用漏板沉积一层面积3.14平方厘米100纳米厚的铝(Al)作为金属阴极10形成如图1所示结构的叠层电池。
其中,本底真空8x10-4Pa,衬底温度从室温到120℃,蒸镀速率为每分钟10纳米;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为酞菁锌(ZnPc),厚度10纳米;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是富勒烯(C60),厚度20纳米;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锡二氯(SnCl2Pc),厚度2纳米;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十六氟代酞菁铜(F16CuPc),厚度3纳米;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铜(CuPc),厚度5纳米;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是酞菁锌(ZnPc),厚度10纳米,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C60),厚度20纳米。
为了便于比较,在ITO玻璃表面采用同样条件制备了采用ZnPc为第一半导体层、C60为第二半导体层、Al为金属阴极的单电池。
图2是在ITO玻璃表面采用ZnPc为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C60为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SnCl2Pc为第一中间电极层5、F16CuPc为第二中间电极层6、CuPc为第三中间电极层7、Al为金属阴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在暗态下和模拟太阳光源照射下的电流-电压曲线。在大气质量(AM)1.5,光强度100mW/cm2模拟太阳光源下,器件的开路电压为1.02V,短路电流密度为3.0mA/cm2,填充因子为0.5,能量转换效率为1.53%。与单电池比较,开路电压0.54V,短路电流密度3.9mA/cm2,填充因子0.53,能量转换效率1.1%,效率提高40%以上。因此,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构成的中间电极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光透过性质差、光生激子在中间层附近淬灭和开路电压及填充因子损失的问题,同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效率。
表一给出依照实施例1制备的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一种构成的器件的结构和性能,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构成的中间电极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表一: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结构和性能
Figure G2007101935571D00101
Figure G2007101935571D00111
续表一
实施例2
所用材料同实施例1。
器件结构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二种的构成。
器件具体加工方法如下:在ITO玻璃2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在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其中,第三中间电极层7同时作为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在第三中间电极层7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在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利用漏板沉积一层面积3.14平方厘米100纳米厚的铝(Al)作为金属阴极10形成如图3所示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其中,本底真空8x10-4Pa,衬底温度从室温到120℃,蒸镀速率为每分钟10纳米;透明阳极为ITO,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为CuPc,厚度10纳米,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为C60,厚度分别为20纳米和30纳米,第一中间电极层5为SnOPc,厚度5纳米,第二中间电极层6为F16AlClPc,厚度2纳米;第三中间电极层7为ZnPc,厚度30纳米兼有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的功能。
图4是实施例2所对应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在暗态及模拟太阳光源照射下的电流-电压曲线。在大气质量(AM)1.5,光强度100mW/cm2模拟光源下,器件的开路电压为1.04V,短路电流密度为3.65mA/cm2,填充因子为0.48,能量转换效率为1.8%。
表二给出依照实施例2制备的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二种构成的器件的结构和性能。
表二: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结构和性能
Figure G2007101935571D00121
Figure G2007101935571D00131
实施例3
所用材料同实施例1。
器件结构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三种的构成。
器件具体加工方法如下:在ITO玻璃2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沉积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在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其中,第一中间电极层5同时作为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在第三中间电极上7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依次沉积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在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上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利用漏板沉积一层面积3.14平方厘米100纳米厚的铝(Al)作为金属阴极10形成如图5所示结构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其中,本底真空8x10-4Pa,衬底温度从室温到120℃,蒸镀速率为每分钟10纳米;透明阳极为ITO,第一和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为NiPc,厚度分别为20纳米和35纳米;第一中间电极层5为SnCl2Pc兼有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的功能,厚度为30纳米;第二中间电极层6为Cl16CuPc,厚度2纳米;第三中间电极层7为CoPc,厚度5纳米;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为SnCl2Pc,厚度50纳米。
图6是实施例3所对应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在暗态及模拟太阳光源照射下的电流-电压曲线。在大气质量(AM)1.5,光强度100mW/cm2模拟太阳光源下,器件的开路电压为0.62V,短路电流密度为1.2mA/cm2,填充因子为0.37,能量转换效率为0.28%。
表三给出依照实施例3制备的本发明提供的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第三种构成的器件的结构和性能。
表三: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的结构和性能
Figure G2007101935571D00141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一般来说,本发明所公开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可以加工形成两个或多个有机电池的串联或并联。使用基于本发明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可以在室温到120℃范围内加工。

Claims (3)

1.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其特征是,其构成有: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顺次连接;其中,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和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构成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构成第二电池,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和第三中间电极层(7)构成连接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中间电极;
所述的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是富勒烯、二苯并咪唑苝、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6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5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二苯并咪唑苝、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所述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酞菁氧锡、酞菁锡二氯、十六氯代酞菁氯铝、十六氟代酞菁氧钛、十六氟代酞菁氧钒、十六氟代酞菁铟氯、十六氟代酞菁锰氯、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十六氟代钛二氯、十六氟代酞菁铝氯、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十六氯代酞菁氧钛、十六氯代酞菁氧钒、十六氯代酞菁铟氯和十六氟代酞菁铜中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2.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其特征是,其构成有: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顺次连接;其中,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和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构成第一电池,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和第三中间电极层7构成连接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中间电极,第三中间电极层(7)同时作为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三中间电极层(7)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构成第二电池;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4)是富勒烯、二苯并咪唑苝、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60纳米;
所述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酞菁氧锡、酞菁锡二氯、十六氯代酞菁氯铝、十六氟代酞菁氧钛、十六氟代酞菁氧钒、十六氟代酞菁铟氯、十六氟代酞菁锰氯、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十六氟代钛二氯、十六氟代酞菁铝氯、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十六氯代酞菁氧钛、十六氯代酞菁氧钒、十六氯代酞菁铟氯和十六氟代酞菁铜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二苯并咪唑苝、酞菁氧锡(SnOPc)和酞菁锡二氯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3.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其特征是,其构成有: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透明基板(1)、透明电极(2)、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第三中间电极层(7)、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和金属电极(10)顺次连接;其中,第一中间电极层(5)、第二中间电极层(6)和第三中间电极层(7)构成连接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中间电极,同时,第一中间电极层(5)作为第一电池的第二半导体与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构成第一电池;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和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构成第二电池;
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3)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一半导体层(8)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0纳米,小于或等于50纳米;
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半导体层(9)是富勒烯、二苯并咪唑苝、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的任意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0纳米,小于或等于100纳米;
所述的第一中间电极层(5)是酞菁氧锡和酞菁锡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应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二中间电极层(6)是酞菁氧锡、酞菁锡二氯、十六氯代酞菁氯铝、十六氟代酞菁氧钛、十六氟代酞菁氧钒、十六氟代酞菁铟氯、十六氟代酞菁锰氯、十六氟代酞菁锡二氯、十六氟代钛二氯、十六氟代酞菁铝氯、十六氯代酞菁锡二氯、十六氯代酞菁氧钛、十六氯代酞菁氧钒、十六氯代酞菁铟氯和十六氟代酞菁铜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所述的第三中间电极层(7)是酞菁镍、酞菁亚铁、酞菁锡、酞菁铜、酞菁钴、酞菁锌、酞菁铅、酞菁氧钒、酞菁氧钛、酞菁铁氯、酞菁钛二氯、酞菁铟氯、酞菁锰氯、酞菁镓氯、酞菁钛二氟、酞菁锡二氟、酞菁铟氟和酞菁锗二氯中的一种;其厚度大于或等于2纳米,小于或等于30纳米。
CN 200710193557 2007-12-17 2007-12-17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9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193557 CN101179109B (zh) 2007-12-17 2007-12-17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193557 CN101179109B (zh) 2007-12-17 2007-12-17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9109A CN101179109A (zh) 2008-05-14
CN101179109B true CN101179109B (zh) 2010-06-02

Family

ID=39405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19355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9109B (zh) 2007-12-17 2007-12-17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791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7997C (zh) * 2008-07-08 2010-02-0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叠层结构聚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GB201000693D0 (en) * 2010-01-15 2010-03-03 Isis Innovation A solar cell
CN101826597B (zh) * 2010-05-04 2012-08-29 北京大学 一种有机阻变存储器及制备方法
CN102088060A (zh) * 2010-12-06 2011-06-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叠层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FR2973574B1 (fr) * 2011-03-30 2013-04-26 Centre Nat Rech Scient Utilisation de complexes de cobalt pour la préparation d'une couche active dans une cellule photovoltaïque, et cellule photovoltaïque correspondante
CN106898695B (zh) * 2015-12-21 2019-10-01 兰州大学 一种有机混合薄膜宽光谱有机-无机光敏二极管
CN109545869A (zh) * 2018-10-24 2019-03-29 四川大学 一种双面三端子的柔性碲化镉太阳电池
CN113135926A (zh) * 2021-04-23 2021-07-20 昆明学院 新晶体结构酞菁铟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09295B (zh) * 2021-09-06 2022-12-16 温州大学 一种SnCl2Pc-Gra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9023A (zh) * 2001-06-11 2005-02-09 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 有机光生伏打器件
CN1585140A (zh) * 2004-06-14 2005-02-23 王东生 一种多吸收层太阳能电池及制造方法
CN1300858C (zh) * 2004-05-12 2007-02-14 北京交通大学 多带隙串联结构有机太阳能电池
CN101044640A (zh) * 2004-08-05 2007-09-26 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 层叠有机光敏器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9023A (zh) * 2001-06-11 2005-02-09 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 有机光生伏打器件
CN1300858C (zh) * 2004-05-12 2007-02-14 北京交通大学 多带隙串联结构有机太阳能电池
CN1585140A (zh) * 2004-06-14 2005-02-23 王东生 一种多吸收层太阳能电池及制造方法
CN101044640A (zh) * 2004-08-05 2007-09-26 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 层叠有机光敏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5-129643A 1993.05.25
S.L.Lai M.Y.Chan
S.L.Lai,M.Y.Chan,M.K.Fung,C.S.Lee,and S.T.Lee.Copper hexadecafluorophthalocyanine and copperphthalocyanine as a pure organic connecting unit in bluetande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01.2007,1010145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9109A (zh) 2008-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9109B (zh) 采用三层有机异质结薄膜作为中间电极的叠层有机光伏电池
Heo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in and perspectives on flexible hybri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Zuo et al. Advances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Ye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flexibility, stability and large scale
Guo et al. High-performance semitranspar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solution-processed silver nanowires as top electrodes
US20140190550A1 (en) Tandem solar cell with graphene interlayer and method of making
Li Nano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CN1579023A (zh) 有机光生伏打器件
AU2011315948A1 (en) Materials for controlling the epitaxial growth of photoactive layers in photovoltaic devices
EP2826081A1 (en) Metal oxide charge transport material doped with organic molecules
CN111129315A (zh) 一种倒置平面异质结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制备方法
Li et al. Two‐Terminal Perovskite‐Based Tandem Solar Cel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Zhang et al. A review of integrated systems based 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nd energy storage units: fundamental, progresse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US20240206197A1 (en) Perovskite solar cell and tandem solar cell comprising same
CN101710610A (zh) 碱金属碳酸盐掺杂有机电子注入层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03296209A (zh) 异质结构等离激元与体异质结结合的太阳电池
Li et al. Vacuum‐Deposited Transparent Organic Photovoltaics for Efficiently Harvesting Selective Ultraviolet and Near‐Infrared Solar Energy
Long et al. Flexi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device design and perspective
CN102097601A (zh) N型掺杂薄膜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KR101448041B1 (ko) 배리어층이 형성된 유기 박막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394044A (zh) 一种高性能透明导电电极和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15526901A (ja) 溶液処理法および真空蒸着法により堆積する活性層を用いた多接合型有機太陽電池
Alkarsifi et al. Hole transport layers in organic solar cells: A review
KR101047396B1 (ko) 유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542926B (zh) 有机光伏电致发光联用的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