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2707C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2707C
CN100372707C CNB2004101027633A CN200410102763A CN100372707C CN 100372707 C CN100372707 C CN 100372707C CN B2004101027633 A CNB2004101027633 A CN B2004101027633A CN 200410102763 A CN200410102763 A CN 200410102763A CN 100372707 C CN100372707 C CN 1003727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mentioned
ornamental trimming
car
roof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27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6189A (zh
Inventor
棚濑利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4101027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72707C/zh
Publication of CN1796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6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27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270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具备:气囊;上边梁装饰件,为覆盖折叠的气囊的车内侧,在其下缘侧具有可被展开膨胀的气囊挤压开的开口部的一块板;以及充气机,并且以组装成一体化的气囊组装体的状态安装在车辆中。气囊组装体具备横跨折叠的气囊的大致全长的覆盖部,该覆盖部具有从开口部的车外侧的面延伸覆盖折叠的气囊的下端面的底壁部和覆盖气囊的车外侧的侧面的侧壁部。覆盖部的侧壁部的上部在折叠的气囊的上部侧与装饰件的车外侧的部位连接。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以求得在向车辆上安装前对气囊的保护,且能抑制起动时上边梁装饰件向车内侧的突出量。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汽车中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详细地说,涉及这样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在气囊、覆盖折叠的气囊的上边梁装饰件和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以一体化地组装成气囊组装体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辆中。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已知有具备气囊、上边梁装饰件和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的气囊装置(例如参照特开2001-334902号公报(专利文献1))。
该气囊装置中的气囊,沿前后方向以折叠的方式被配置在车内侧的侧窗上缘侧。上边梁装饰件作为覆盖折叠的气囊的车内侧的一块板状物,被配置在横跨顶盖内衬与侧窗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区域,在其下缘侧设置了开口部,当气囊展开膨胀从而覆盖侧窗的车内侧时,开口部被气囊挤压开。
然后,该气囊装置在气囊、上边梁装饰件和充气机一体化地组装成气囊组装体的状态下,被安装在车辆上。
另外,作为以气囊组装体方式安装在车辆中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还存在当气囊展开膨胀时,上边梁装饰件整体被气囊挤压向车内侧打开的气囊装置(例如参照特开平9-240409号公报(图1、2)(专利文献2))。
但是,专利文献1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由于是以折叠的气囊将下端侧、车外侧的侧面露出的状态,作为气囊组装体进行安装的,所以自组装成气囊组装体后至将气囊组装体安装到车辆上为止的期间,在对气囊组装体进行保管、搬运等处理时,必须使气囊自身不受损伤地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上边梁装饰件将气囊保持在车内侧的面上,并且具备沿着折叠的气囊全长的较长固定部和覆盖折叠气囊的车内侧的装饰件主体,在形成气囊组装体时,由于折叠的气囊处于气囊被上边梁装饰件的固定部和装饰件主体包围其含车内侧和车外侧的周围的状态,所以可以不另考虑对向车辆上安装前的气囊损伤进行防止的措施。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在安装到车辆上后,气囊展开膨胀时装饰件主体的上下方向全体以装饰件主体的上缘为旋转中心向车内侧打开,所以起动时上边梁装饰件向车内侧的突出量大,难以安装到车内空间狭小的车辆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在向车辆上安装前的气囊,并且能够抑制起动时上边梁装饰件向车内侧突出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具备:气囊、上边梁装饰件、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和覆盖部。气囊在车内侧的侧窗的上缘侧沿前后方向以折叠的方式配置。上边梁装饰件是覆盖折叠的气囊的车内侧,并被配置在横跨车辆顶盖内衬与侧窗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区域,在其下缘侧具有当气囊展开膨胀从而覆盖侧窗的车内侧时被气囊挤压开的开口部的一块板。覆盖部具有覆盖从上边梁装饰件的开口部的车外侧面至气囊的车外侧的气囊下端面的底壁部,和从底壁部的车外侧端向上方延伸、覆盖气囊的车外侧的侧面的侧壁部。另外,覆盖部以横跨折叠的气囊大致全长的长度配置,并且将侧壁部的上部,在折叠的气囊的上部侧,与上边梁装饰件的与开口部分离的上方的车外侧部位连接。然后,气囊组装体通过将气囊、上边梁装饰件、充气机和覆盖部相互组装而形成,它被一体化地安装在车辆中。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气囊组装体中,横跨折叠的气囊大致全长配置的覆盖部,借助于底壁部来覆盖从开口部的车外侧面至气囊的车外侧的气囊下端面,还借助于侧壁部来覆盖气囊的车外侧的侧面。于是,由于覆盖部的侧壁部上部在折叠的气囊的上部侧,与上边梁装饰件的与开口部分离的上方的车外侧部位连接,所以折叠的气囊因该连接部位而不从覆盖部的侧壁部向上方突出,而且还可以防止外部的干涉物对折叠的气囊的干涉。
即,折叠的气囊的车内侧的侧面、下面和车外侧侧面这三个面,在上边梁装饰件的开口部附近被覆盖部的底壁部和覆盖部的侧面部所覆盖,进而利用侧壁部的上部侧的与上边梁装饰件的连接部位,可以防止外部干涉物的干涉,并且由于气囊从覆盖部的鼓出也被限制,所以可以防止在搬运中等气囊受到损伤。
另外,覆盖部的侧壁部的上部侧的与上边梁装饰件的连接部位可以连续地设置在折叠的气囊的上部侧,但只要能够防止气囊的鼓出,也可以设置在断续的多个部位上。
另外,在气囊组装体被安装到车辆上后,即使气囊展开膨胀,由于只是利用气囊的挤压将上边梁装饰件下缘侧的开口部打开,并不是将上下方向的全部宽度向车内侧打开,所以能够抑制向车内侧的突出量。
因此,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能够实现在向车辆上安装前对气囊的保护,并且能够抑制起动时上边梁装饰件向车内侧的突出量。
另外,对于覆盖部,优选在与车辆支柱部的配置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向车外侧突出、被车体支持的加强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被配置在支柱部上方位置的气囊在展开膨胀时被强力地向车内侧挤出,这时,覆盖部的侧壁部被气囊强力地向车外侧挤压。但是,若设置了加强筋,即使被气囊挤压,覆盖部也不易变形,稳定,从而能够使气囊向车内侧突出。
折叠的气囊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在覆盖部的侧壁部的上部向上边梁装饰件连接时,将在气囊的上缘侧配置的安装部紧固在一起,形成气囊组装体。
利用这种结构,由于可以在覆盖部的侧壁部上部向上边梁装饰件连接时将气囊紧固在一起,安装到上边梁装饰件上,所以能够减少气囊组装体的组装部件的个数、组装作业的工时和成本。
这时,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折叠的气囊在覆盖部的侧壁部上部向上边梁装饰件连接时,将安装部紧固在一起,从而只与上边梁装饰件连接固定地安装在车辆上。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省略将气囊直接安装到车体上的作业。
当然,也可以不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而将配置在气囊的上缘侧的安组装部临时固定在上边梁装饰件上,在气囊组装体向车辆上安装时与上边梁装饰件紧固在一起,将折叠的气囊固定在车辆侧。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紧固在一起,所以能够大力抑制固定部件的个数、固定作业的工时和成本,从而可以将气囊直接安装到车体上,容易地确保稳定的气囊的安装状态。
另外,覆盖部优选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分离的方式将底壁部的车内侧端与上边梁装饰件的开口部的车外侧面进行连接,并且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不能分离的方式将侧壁部上部与上边梁装饰件进行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在气囊展开膨胀以外的期间,覆盖部的底壁部与上边梁装饰件的开口部连接,可以防止从底壁部与开口部的连接部位进入异物。当然,在气囊展开膨胀时,覆盖部以侧壁部不与上边梁装饰件分离的方式进行连接,没有向车内侧等处飞散的危险。
这时,覆盖部也可与上边梁装饰件一体成形地形成,借助于可断开的厚度较薄的断开预定部,使底壁部的车内侧端与开口部相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在气囊组装体的组装时,由于覆盖部与上边梁装饰件已经通过断开预定部相连接,所以只进行侧壁部的上部侧部与上边梁装饰件的连接作业,覆盖部就可以组装到气囊组装体上,从而能够方便地进行气囊组装体自身的组装作业。
但是,在覆盖部与上边梁装饰件分体形成的情况下,可以更换使用覆盖部,例如,即使上边梁装饰件的装饰面侧统一,以使车内侧的外观设计统一,但在车体侧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更换覆盖部,使从覆盖部的侧壁部突出、被车体侧支持的加强筋能够与该形状不同的车体侧对应。这种车体变化时的加强筋形状的对应,在如下场合是有益的:例如,在支柱部的上方部位,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使气囊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向车内侧突出、不侵入支柱装饰件的车内侧的方式进行展开膨胀。
然后,在将覆盖部与上边梁装饰件分体形成的情况下,优选以如下方式进行构成:借助于以可分离方式相互卡合的卡合部,将底壁部的车内侧端与开口部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覆盖部与上边梁装饰件分体形成,但借助于卡合部相互卡合,在气囊展开膨胀以外的时候,覆盖部的底壁部与上边梁装饰件的开口部连接,从而可以防止从底壁部与开口部的连接部位进入异物。
然后,覆盖部也可以横跨上边梁装饰件的全长断续配置。即,也可以在实现气囊保护的范围内,设置不配置覆盖部的底壁部的部位。采用这种结构,在覆盖部的非配置部位,展开膨胀时的气囊与覆盖部的底壁部不发生干涉,可以迅速地向下方展开。因此,也可以将覆盖部的非配置部设置在侧窗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方位置,使得可以迅速地覆盖侧窗的车内侧。
另外,上边梁装饰件也可以在其前端侧具备构成覆盖车辆前支柱部的车内侧的前支柱装饰件的部位。
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前支柱部至侧窗上方侧的部位,能够确保车内侧的一体化的外观设计。当然,如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与上边梁装饰件分体形成前支柱装饰件。
另外,也可以以充气机被安装托架支撑、将安装托架安装在上边梁装饰件上,形成气囊组装体的方式进行构成。另外,也可以还将该安装托架固定在车体侧,以使充气机被支撑得更加稳定的方式进行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车内侧观察的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正视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的II-II部位。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的III-III部位。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的IV-IV部位。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的V-V部位。
图6是图5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将在第1实施方式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展开成平面的状态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上边梁装饰件向车体侧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扶手向车体侧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从车内侧观察的第2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正视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以气囊与上边梁装饰件紧固在一起的状态向车体侧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的覆盖部与上边梁装饰件的连接部位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其他部位向车体侧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从车内侧观察的第3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正视图。
图1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支撑充气机的托架向车体侧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示出了气囊的安装部位。
图1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示出了充气机的安装部位。
图1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示出了上边梁装饰件向车体侧的安装部位。
图20是第5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气囊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21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使用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示出了未设置覆盖部的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附的权利要求和与其等效的内容的范围内的一切变更都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以如下方式构成:从车内侧的侧窗W1、W2上缘侧周边的前支柱部FP,经作为中间支柱部的中央支柱部CP上方的顶盖纵梁RR至后支柱部RP上部附近配置了较长的折叠的气囊41。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是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为基准,与安装时的车辆V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一致。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具备气囊41、充气机48和上边梁装饰件19而构成,预先组装成气囊组装体A1,然后安装在车辆V上。
气囊41由用聚酰胺、聚酯等的丝织成的编织袋形成,如图1、7所示,具备使来自充气机48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后发生膨胀的大致长方形板状的气体流入部42,在上缘41a侧设置了用于将气囊41安装到上边梁装饰件19上的多个安装部44。另外,在气体流入部4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了向上方弯曲延伸并与充气机48连接的筒状连接口部43。
在各安装部44上设置了安装孔44a,并且安装了安装托架46(参照图1、2)。各安装托架46由配置在安装部44的车内侧I和车外侧0的、用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金属制成的两块外、内板46a、46b构成,在各板46a、46b上形成其形状与安装孔44a对应的通孔46c。这些板46a、46b将安装部44夹在中间,并且塑性变形,从而部分地向车内侧或车外侧突出,由此固定在安装部44上。然后,通过使嵌入螺栓24b穿过安装孔44a和通孔44c,并将螺母25旋紧到螺栓24b上,将各安装部44安装到上边梁装饰件19的组装部24中的组装座24a上。
如图1、3、7、8所示,充气机48利用夹具50与气囊41的连接口部43连接,利用板状金属制成的两个安装托架49固定在上边梁装饰件19上。各安装托架49形成夹持充气机48的圆环状,借助于使嵌入螺栓26b穿过上端侧的安装孔49a,并将螺母27旋紧到螺栓26b上,被安装到上边梁装饰件19的组装部26中的组装座26a上。另外,在利用托架49将充气机48向上边梁装饰件19安装时,借助于上边梁装饰件19的支持部28对其下部侧进行支持来安装。
如图1所示,上边梁装饰件19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被设置在顶盖内衬5与侧窗W1、W2之间。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从车内侧的侧窗W1、W2上缘侧周边的前支柱部FP,经作为中间支柱部的中央支柱部CP上方的顶盖纵梁RR至后支柱部RP的上部和后缘进行配置。如图1~5、8所示,该装饰件19由PC(聚碳酸酯)/ABS、掺入填料的聚丙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成,具备略有些弯曲、截面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块平板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装饰面板部20,在装饰面板部20的下缘侧的整个区域,设置了在气囊41展开膨胀时被气囊41挤压开的开口部22。在开口部22的上缘侧,设置了易弯曲的厚度较薄的铰接部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装饰面板部20在车内侧I的表面20a侧设置合适的外表层。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边梁装饰件19的前部构成覆盖前支柱部FP的车内侧的前支柱装饰件4,但前支柱装饰件也可以与上边梁装饰件19分体形成,使其覆盖折叠的气囊41的前端侧的一部分。附带说一下,当与上边梁装饰件19分体形成这种前支柱装饰件时,可以将气囊41前端的安装部44和安装托架46直接用螺栓紧固在前支柱部FP的车体1侧的内面板2上。
然后,在作为装饰面板部20的背面侧即车外侧0的面20b上设置组装部24、26、支持部28和安装部30,并使其向车外侧0突出。组装部24是安装气囊41的各安装部的部位,具备以大致四棱柱状向车外侧0突出的组装座24a,并设置嵌入螺栓24b,使其从组装座24a向车外侧0突出。组装部26是安装用于夹持充气机48的各安装托架49的部位,具备以大致四棱柱状向车外侧0突出的组装座26a,并设置嵌入螺栓26b,使其从组装座26a向车外侧0突出。支持部28为可支持充气机48下部的半圆筒状,从装饰面板部20的背面20b侧以弯曲状突出。
安装部30,如图4、9所示,是将上边梁装饰件19安装到车辆V的车体1侧的部位,在装饰面板部20的背面20b侧设置了6处,分别具备埋设在面板部20的安装座30h内、向车外侧突出的金属制的卡合轴30a和卡合在卡合轴30a上、由橡胶或软质合成树脂构成的卡合套30d。卡合轴30a在其颈部30c的前端具备半径变得粗大的头部30b。卡合套30d为可以卡合在头部30b上的大致圆筒状,具备前端侧的卡合部30e、卡合部30e的根部侧外周的卡合槽30f和配置在卡合套30d根部侧外周的凹槽30g。该安装部30以将卡合套30d安装在卡合轴30a外部的状态***设置在内面板2上的安装孔2a,直至卡合槽30f的位置,并且将卡合在卡合轴头部30b的状态下的卡合套卡合部30e卡合在安装孔2a的车外侧0的周围,据此安装在内面板2上。如图9B所示,在此安装状态下,即使向车内侧I用力拉上边梁装饰件19,上边梁装饰件19也只是向车内侧I移动卡合套卡合部30e的弹性变形量,卡合轴头部30b和卡合套的卡合部30e不会从安装孔2a中拉出,从而可以将安装部30牢固地安装在内面板2上。
另外,在为进行维护等将安装部30从内面板2上取下时,首先将安装部30向车外侧0推压,直至卡合套30d的凹槽30g的部位配置在安装孔2a的内周面。这样一来,由于卡合套30d的内径尺寸的形成使得可以将卡合轴30a的头部30b从卡合套30d抽出,所以可以在将卡合套30d卡合在安装孔2a的周边的状态下,将卡合轴30a从卡合套30d、安装孔2a中抽出,从而可以从内面板2上取下装饰件19。
这些组装部24、支持部28、安装部30配置在装饰面板部20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在这些组装部24、支持部28、安装部30的正下方形成了构成打开时开口部22的旋转中心的铰接部21。
另外,如图1、5、6、8所示,为了在装饰面板部20上设置前座和后座的乘客用的扶手11,在其上的两个地方形成了向车外侧0凹的安装座32。从车内侧I看,各安装座32以设置成倒U字形的凹槽的方式形成,各自形成了开口为长方形的贯通正反面的通孔32a。
另外,如图1、5、6、10所示,扶手11配置在侧窗W1、W2的上缘侧的顶盖纵梁RR的车内侧I,亦即上边梁装饰件19的配置区域,其具备用于乘客手握的倒U字形的把手部12、在把手部12前后方向的两端配置的固定部13。各固定部13各自具备经铰接机构17、可以转动地与把手部12的端部连接的基座14、卡合片15、遮盖罩16。铰接结构17构成如下:被配置在一个扶手11的两个固定部13中,被配置在一个固定部13的铰接结构17内置有阻尼机构;被配置在另一个固定部13的铰接机构17内置有使把手部12旋转后还原用的弹簧材料。然后,把手部12在使用时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以铰接机构17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拉出到车内侧I进行使用。
如图6、10所示,基座14由合成树脂制成,铰接机构17配置在其下端侧,具备开口为长方形的大致沿车内外方向贯通的通孔14a。卡合片15穿过通孔14a。在基座14的车内侧I设置了能卡合遮盖罩16的多个突出的卡合爪14b。
遮盖罩16由合成树脂制成,在将把手部12旋转拉出时于车内侧I露出。这里,遮盖罩16具有被基座14的卡合爪14b卡合的卡合部16a,并且还具有在与基座14卡合时***卡合片15的侧壁部15b、15b之间的衬垫部16b、16b。衬垫部16b是用于进行限制,使卡合片15的侧壁部15b、15b之间不接近,是为了使卡合片15与内面板2的固定稳定。
通过将板状弹簧弯曲使剖面呈U字形,将卡合片15的前端部15a制成圆弧状,并且设置从前端部15a分为两枝的侧壁部15b、15b。然后,在各侧壁部15b上形成借助于向外冲开而突出的卡合突起15c和借助于向外冲开而形成与卡合突起15c的车内侧端相对的挤压突起15d。当卡合片15***到设置在车体1的内面板2上的安装孔2b时,卡合突起15c借助于挠曲通过安装孔2b后复原,将安装孔2b的周边配置在卡合突起15c与挤压突起15d之间,限制了相对内面板2向车内侧I的移动和向车外侧0的移动,从而牢固地进行了固定。然后,用如下方式制成用于手握的把手部:卡合片15的车内侧I的端部15e、15e在将卡合片15从安装孔2b进行牵拉时,使侧壁部15b、15b相互接近,将各卡合突起15c、15c从安装孔2b的周边配置在安装孔2b内。
另外,为了从内面板2上取下卡合片15,可以在侧壁部15b、15b相互接近时取下遮盖罩16,将配置在侧壁部15b、15b之间的遮盖罩16的衬垫部16b从侧壁部15b、15b之间抽出,然后,取下了卡合片15后,就可以取下扶手11,进而可以从内面板2上取下装饰件19。
然后,如图1~5、8所示,该上边粱装饰件19在开口部22附近的车外侧0,一体化地形成覆盖部34而形成。覆盖部34具备剖面为L状的底壁部35和侧壁部36,以可以覆盖折叠的气囊41整个长度的下面41c侧和车外侧0的面41d的方式,配置在装饰面板部20的大致全长的背面20b侧。底壁部35以覆盖从开口部22的车外侧0的面22b至折叠的气囊41的车外侧0的气囊41下端面41c的方式配置,侧壁部36以从底壁部35的车外侧端35b向上方延伸、覆盖折叠的气囊41的车外侧0的侧面41d的方式配置。
然后,在侧壁部36的上端,以与装饰件19的各组装部24相对的方式,在上方设置连接部37。在各连接部37上形成用于穿过嵌入螺栓24b的连接孔37a。通过使穿过气囊41的安装部44和安装托架46的孔44a、46c的螺栓24b再穿过连接孔37a,将螺母25旋紧到螺栓24b上,这些连接部37与气囊41的安装部44一起紧固在上边梁装饰件19的组装部24上。
另外,在侧壁部36的车外侧0的面上,在中央支柱部CP和后支柱部RP的上方的配置部位,形成向车外侧0突出的多个加强筋36a(参照图3、8)。在上边梁装饰件19向车辆V上安装时,这些加强筋36a与车体1侧的内面板2抵接。这些加强筋36a是为达到如下目的而设置的。即,设置加强筋36a是为了:在气囊41展开膨胀的初期,气囊41不侵入支柱部CP、RP的装饰件7、6的车外侧0,在支柱部CP、RP处被扭弯成从车内侧I的大致水平方向略微向下方突出的形状,并以此状态并收纳,因而在该气囊41展开膨胀的初期不使侧壁部36变形,牢固地进行支持。
另外,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覆盖部34的底壁部35的车内侧端35a经可断开的厚度较薄的断开预定部39与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的车外侧面22b连接。
下面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向车辆上的安装,首先,如图8所示,形成组装了装饰件19,覆盖部34,气囊41,安装托架46、49以及充气机48的气囊组装体A1。在形成该气囊组装体A1时,首先将气囊41折叠。在折叠该气囊41时,如图7所示,从展开成非膨胀状态平面的状态开始,以将下缘41b侧接近上缘41a侧的方式来回折叠,形成上折、下折的折痕C(参照图2~5)。在将气囊41折叠后,将可断裂的、用于防止折叠散开的未图示带状材料以规定间隔缠绕到气囊41上,并将各安装托架46分别安装到各安装部44上,再利用夹具50将已安装在托架49上的充气机48与连接口部43连接。另外,在配置于支柱部CP、RP上方的气囊41的部位,将下缘41b侧向车内侧I扭弯,缠绕未图示的带状材料,维持这一状态。
然后,将覆盖部34的侧壁部36的上端侧向车外侧打开,将折叠的气囊41配置在覆盖部34的底壁部35的上面侧,并且使组装部24的螺栓24b穿过各安装部44和托架46的安装孔44a、通孔46c,再使侧壁部36返回,使螺栓24b穿过侧壁部36的上端的各连接部37的连接孔37a,将螺母25旋紧到各螺栓24b上。另外,将充气机48配置到支持部28上,并且使组装部26的螺栓26b穿过各托架49的安装孔49a,将螺母27旋紧到各螺栓26b上。其结果是可以形成在一体化地形成了覆盖部34的装饰件19上组装了气囊41、充气机48的气囊组装体A1。
然后,关于该气囊组装体A1向车辆V上的安装,使用将卡合套30d安装在卡合轴30a外部的状态下的各安装部30,简单地将其***设置在内面板2上的安装孔2a,直至卡合槽30f的位置,使卡合在卡合轴头部30b状态下的卡合套卡合部30e卡合在安装孔2a的车外侧0的周围,从而安装在内面板2上后,就可以将气囊组装体A1安装到车辆V上。
接着,将各扶手11的已在基座14上安装了遮盖罩16、卡合片15的固定部13的卡合片15,经安装座32的通孔32a***内面板2的安装孔2b中而卡合,各固定部13就推压通孔32a周边的安装座32,将其固定在内面板2上,从而可以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安装到车辆V上。
另外,在气囊组装体A1向车辆V上安装时,将从气囊控制电路延伸出来的、未图示的起动信号输入线连接到充气机48上。另外,在将气囊装置M1向车辆V上组装前,将顶盖内衬5组装到车辆V上,然后,在将气囊装置M1向车辆V上组装后,安装中央支柱装饰件7、后支柱装饰件6。
在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安装到车辆V上后,如果充气机48被起动,就从充气机48喷出膨胀用气体,膨胀用气体经连接口部43流入气囊41的气体流入部42内,气囊41膨胀,使未图示的带状材料断裂,并且展开膨胀,以致如图1~5的双点划线所示,将上边梁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挤压开,覆盖侧窗W1、W2、支柱部CP、RP的车内侧I。另外,在气囊41展开膨胀时,断开预定部39断开,开口部22以铰接部21为旋转中心向车内侧I打开,覆盖部34的底壁部35呈略微向下打开的状态,使车内侧端35a向下方下降。
在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的气囊组装体A1中,横跨折叠的气囊41全长设置的覆盖部34利用底壁部35,覆盖从开口部22的车外侧面22b至气囊41的车外侧0的气囊41的下端面41c,另外,利用侧壁部36覆盖气囊41的车外侧0的侧面41d。这里,由于覆盖部34的侧壁部36上部的连接部37在折叠的气囊41上部侧与上边梁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分离的上方的车外侧0的部位24连接,所以借助于连接部位24、37,折叠的气囊41不从覆盖部34的侧壁部36向上方突出,并且可防止外部的干涉物对折叠的气囊41的干涉。
即,折叠的气囊41的车内侧I的侧面41e、下面41c和车外侧0的侧面41d三个面在上边梁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附近被覆盖部34的底壁部35和侧壁部36覆盖,进而利用侧壁部36上部侧的与上边梁装饰件19的连接部位24、37,可以防止外部的干涉物的干涉,并且由于气囊41从覆盖部34的鼓出也被限制,所以可以防止在搬运中等气囊41受到损伤。
另外,在气囊组装体A1被安装到车辆V上后,即使气囊41展开膨胀,由于上边梁装饰件19只是被气囊41的挤压开下缘侧的开口部22,并不是将上下方向的全部宽度向车内侧I打开,所以能够抑制向车内侧I的突出量。
因此,第1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能够实现在向车辆V上安装前对气囊41的保护,并且能够抑制起动时上边梁装饰件19向车内侧I的突出量。
然后,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34的连接部37向上边梁装饰件19的组装部24连接时,在气囊41的上缘41a侧配置的安装部44被紧固在一起,籍此形成气囊组装体A1。因此,利用这种结构,由于在覆盖部34的侧壁部36上部的连接部37向上边梁装饰件19连接时,可以将气囊41的安装部44紧固在一起,安装到上边梁装饰件19上,所以与分别进行安装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少气囊组装体A1的组装部件的个数、组装作业的工时和成本。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34的侧壁部36的上部37向上边梁装饰件19连接时,折叠的气囊41的安装部44被紧固在一起,只与上边梁装饰件19连接固定。因此,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省略将气囊41直接安装到车体1上的作业。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覆盖部34通过断开预定部39,以在气囊41展开膨胀时可分离的方式,使底壁部35的车内侧的端3 5a与上边梁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的车外侧面22b连接,利用螺栓24b和螺母25以在气囊41展开膨胀时不能分离的方式使侧壁部36的上部37与上边梁装饰件19连接。
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在气囊41展开膨胀以外的期间,覆盖部34的底壁部35与上边梁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连接,所以可以防止从底壁部35与开口部2 2的连接部位39进入异物。当然,在气囊41展开膨胀时,由于覆盖部34的侧壁部36通过其连接部37向组装部24的连接,不会与上边梁装饰件19分离,所以没有向车内侧I等处飞散的危险。
特别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覆盖部34与上边梁装饰件19一体成形而形成,底壁部35的车内侧端35a与开口部22通过可断开的厚度较薄的断开预定部39相连接。因此,在对气囊组装体A1进行组装时,由于借助于断开预定部39,覆盖部34已与上边梁装饰件19相连接,所以只进行侧壁部36的上部37侧与上边梁装饰件19的连接作业,就能将覆盖部34组装到气囊组装体A1上,从而能够方便地进行气囊组装体A1自身的组装作业。
另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气囊41的各安装部44只安装到上边梁装饰件19上,未直接固定到车体1侧,但也可以如图11~14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那样,将在气囊41的上缘41a侧设置的安装部44,临时固定在上边梁装饰件19A上,在气囊组装体A2向车辆V上安装时,与上边梁装饰件19A紧固在一起,将折叠的气囊41固定在车体1侧。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利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安装部30相同结构的安装部30A,通过将气囊41的安装部44临时固定在装饰件19A上,来将其固定到车体1上。即,以如下方式构成该安装部30A:将卡合轴30a的颈部30c、卡合套30d的卡合沟30f的长度加长,然后对安装孔44a、通孔46c进行对应处理,将安装部44、安装托架46卡合在卡合套30d的卡合沟30f部位,在将各安装部30A***卡合孔2a中向车体1侧的内面板2上安装时,将已安装了安装托架46的规定安装部44也安装到内面板2上。
即,采用这种结构时,如图12A所示,将各安装部44卡合在卡合套30d的卡合沟30f部位,临时固定在上边梁装饰件19A上,在气囊组装体A2向车辆V上安装时,如图12B所示,与上边梁装饰件19紧固在一起,由于紧固在一起,所以能够极大地抑制固定部件的个数、固定作业的工时和成本,从而可以将气囊41直接安装到车体1上,容易地确保稳定的气囊41的安装状态。
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2中,没有被安装部30A临时固定的气囊41的安装部44A,如图14所示,利用扶手11A的固定部13,安装在车体1侧的内面板2上。即,扶手11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扶手11的卡合片15,利用紧固在内面板2的螺孔部2c中的螺栓15A,将固定部13固定在内面板2上。这里,螺栓15A穿过基座14的通孔14a、安装座32的通孔32a、安装了托架46的安装部44A的孔44a、46c,紧固到螺孔部2c中,在扶手11A和安装部32被固定到内面板2上的同时,气囊41的安装部44A也被直接固定到内面板2上。
另外,如图11、13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2中覆盖部34A的侧壁部36的上部(连接部)37利用螺栓24b、螺母25,不经过气囊41的安装部44、托架46而与组装部24A连接。
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2中,上边梁装饰件19A的安装部30A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还有,气囊41的安装部44、44A借助于安装部30A或扶手11A的固定部13中的螺栓15A,被固定在内面板2上,另外,组装部24A与覆盖部34A的连接部37不经过安装部44而连接,除这些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外,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1的相同,对相同的构件、部位标以相同的标号。
另外,在将气囊组装体A2向车辆V上安装时,用扶手11A的固定部13(螺栓15)固定到内面板2上的气囊41的安装部44A,难以对螺孔部2c、通孔32a进行定位的情况下,可以在安装于安装部44A的安装托架46上,或者设置被卡合在设置于螺孔部2c周围的内面板2部位的卡合孔等上、能对安装部44A进行定位的挂钩,或者设置将安装托架46卡合在安装座32上、使孔44a、46c与通孔32a一致的卡合片。
另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将充气机48组装到组装部26上,将上边梁装饰件19的安装部30安装在内面板2上,充气机48经装饰件19固定在车体1侧的情形,但也可以如图15、16的第3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3那样,将支撑充气机48的安装托架49A直接安装到车体1侧的内面板2上,使充气机48的支撑稳定。
在本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3的气囊组装体A3中,夹持充气机48的安装托架49A由一块板状金属形成,它具备延伸至扶手11B的部位的延设部49b。在延设部49b上形成了用于***两固定部13的卡合片15的通孔49c。该扶手11B的卡合片15以如下方式构成:使其穿过固定部13的基座14上的通孔14a、上边梁装饰件19B的安装座32的通孔32a、已安装了托架46的气囊41的孔44a、46c,延设部49b的通孔49c和内面板2的安装孔2b,将突起15c、15d卡合在安装孔2b的周边。
即,在该扶手11B中,利用了卡合片15的固定部13与支撑充气机48的安装托架49A一起直接安装在车体1侧的内面板2上,气囊41的安装部44B也直接安装到车体1侧的内面板2上。
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3中,充气机48利用安装托架49A直接固定在车体1侧,还有,气囊41的安装部44B借助于扶手11B的固定部13上的卡合片15固定在内面板2上,另外,在安装部44B的配置位置,未设置组装部24、覆盖部34B的连接部37,除这些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外,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1的相同,对相同的构件、部位标以相同的标号。
另外,在本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3中,由于将安装托架49A也安装到装饰件19B的组装部26上的结构,所以可以借助于安装托架49A向组装部26上的安装,以将充气机48临时安装在装饰件19B上的状态,将气囊组装体A3安装到车辆V上,从而将充气机48直接稳定地固定在车体1侧,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安装托架49A向组装部26上安装的安装结构。
另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上边梁装饰件19和覆盖部34一体成形的一体化部件的情形,但也可以如图17~19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4的气囊组装体A4那样,将覆盖部34C与上边粱装饰件19C分体形成。
该覆盖部34C在底壁部35的车内侧端35a设置了向下方突出的卡合钩状卡合部35c,在装饰件19C的开口部22的背面22b侧形成用于与卡合部35c卡合的卡合钩状卡合部22c,借助于卡合部22c、35c的相互卡合,开口部22与底壁部35不分离地连接起来。另外,卡合部22c、35c的相互卡合力被设定得当气囊41展开膨胀时能够消除卡合。
本第4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的气囊装置M4的气囊组装体A4,除装饰件19C的开口部22与覆盖部34C的底壁部35借助于卡合部22c、35c连接外,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相同的构件、部位标以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对气囊组装体A4进行组装时,先将覆盖部34C的连接部37连接到组装部24上,然后,仅仅是使卡合部22c、35c相互进行卡合的工序不同,组装体A4的其他组装工序、向车辆V上的安装工序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
于是,在本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4的气囊组装体A4中,由于覆盖部34C与装饰件19C作成分体,所以可以更换覆盖部34C进行使用。即,即使使上边梁装饰件19C的装饰面20a侧统一,以求得装饰面板部20的车内侧的外观设计统一,在车体1A侧的内面板2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车体1的内面板2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更换覆盖部34C,以使从覆盖部34C的侧壁部36突出、被车体1A侧支持的加强筋36a能够与形状不同的车体1A侧对应。于是,由于在覆盖部34C的支柱部CP上方部位配置的加强筋36a与车体1A的内面板2对应地抵接,所以在气囊41展开膨胀初期,扭弯的气囊41在大致水平方向向车内侧I突出,不侵入支柱装饰件7的车外侧0,从而能够顺利地展开膨胀。
另外,虽然在图例中给出了加强筋36a设置在覆盖部34C的侧壁部36上的情形,但也可以如图18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底壁部35设置当气囊41膨胀时或从膨胀前就与车体1A侧的内面板2相抵接的加强筋36b。
另外,本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组装体A4的结构是:覆盖部34C与上边梁装饰件19C分体形成,底壁部35的车内侧端35a与开口部22借助于以可脱离的方式相互卡合的卡合部35c、22c相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覆盖部34C与上边梁装饰件19C作成分体,但借助于卡合部35c、22c的相互卡合,在气囊41展开膨胀以外的期间,覆盖部34C的底壁部35与上边梁装饰件19的开口部22连接,因而可以防止从底壁部35与开口部22的连接部位22c、35c进入异物。
另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覆盖部34横跨上边梁装饰件19的大致全长连续地配置的情形,但只要覆盖部34D能达到对气囊41的保护,也可以如图20、21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5的气囊组装体A5那样,横跨上边梁装饰件19的全长断续地配置。另外,在本第5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5的气囊组装体A5中,只是覆盖部34D在上边梁装饰件19的背面20b侧断续地配置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因而对相同的构件、部位标以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形下,该气囊组装体A5的装饰件19在背面20b侧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侧窗W1、W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了未设置覆盖部34D的非配置部位23。由于在这样的非配置部位23不具备底壁部35,所以在气囊41展开膨胀时,非配置部位23的气囊41不与覆盖部34的底壁部35发生干涉,从而可以迅速地向下方展开,覆盖侧窗W1、W2。

Claims (15)

1.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具备:
气囊,在车内侧的侧窗上缘侧,沿前后方向以折叠的方式配置;
一块板状上边梁装饰件,覆盖折叠的上述气囊的车内侧,并配置在横跨车辆顶盖内衬与上述侧窗之间的前后方向的区域,在其下缘侧具有开口部,当上述气囊展开膨胀从而覆盖上述侧窗的车内侧时,该开口部被上述气囊挤压开;
充气机,对上述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
覆盖部,具有覆盖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的上述开口部的车外侧面至上述气囊的车外侧的上述气囊下端面的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车外侧端向上方延伸、覆盖上述气囊的车外侧的侧面的侧壁部,该覆盖部以横跨折叠的上述气囊大致全长的长度配置,并且将上述侧壁部的上部,在折叠的上述气囊的上部侧,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的与上述开口部分离的上方的车外侧部位连接;以及
气囊组装体,通过将上述气囊、上述上边梁装饰件、上述充气机和覆盖部进行组装而形成,它被一体化地安装在车辆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在与车辆支柱部的配置位置对应的位置上,具备向车外侧突出、被车体支持的加强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气囊在其上缘侧具备多个安装部,
折叠的上述气囊,在上述覆盖部的侧壁部上部向上述上边梁装饰件连接时,将上述安装部与上述侧壁部一同紧固在上述上边梁装饰件上,形成上述气囊组装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折叠的上述气囊,在上述覆盖部的侧壁部的上部向上述上边梁装饰件连接时,将上述安装部一同紧固,从而只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连接固定而安装在车辆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气囊在其上缘侧具备多个安装部,
折叠的上述气囊将上述安装部临时固定在上述上边梁装饰件上,形成上述气囊组装体,
在上述气囊组装体向车辆上安装时,上述气囊的安装部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紧固在一起,并固定在车辆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
以在上述气囊展开膨胀时可分离的方式,使上述底壁部的车内侧端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的开口部的车外侧面进行连接,
以在上述气囊展开膨胀时不能分离的方式,使上述侧壁部的上部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进行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形成,
上述底壁部的车内侧端与上述开口部,借助于可断开的厚度较薄的断开预定部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与上述上边梁装饰件分体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在与车辆支柱部的配置位置对应的位置上,具备向车外侧突出、被车体支持的加强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借助于以可分离方式相互卡合的卡合部,将上述底壁部的车内侧端与上述开口部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覆盖部横跨上述上边梁装饰件的全长而被断续地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断续地配置的上述覆盖部的部位间、未配置上述覆盖部的部位,被配置在上述侧窗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方。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上边梁装饰件在前端侧具备作为覆盖车辆前支柱部的车内侧的前支柱装饰件的部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充气机被安装托架支撑,
该安装托架被安装在上述上边梁装饰件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上述安装托架还被固定在车体侧。
CNB2004101027633A 2004-12-27 2004-12-2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70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1027633A CN100372707C (zh) 2004-12-27 2004-12-2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1027633A CN100372707C (zh) 2004-12-27 2004-12-2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6189A CN1796189A (zh) 2006-07-05
CN100372707C true CN100372707C (zh) 2008-03-05

Family

ID=36817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27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707C (zh) 2004-12-27 2004-12-27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7270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69003B1 (ko) * 2008-08-28 2010-07-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루프 사이드부 구조
US9566933B2 (en) * 2015-03-27 2017-02-1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JP6984330B2 (ja) * 2017-11-07 2021-12-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内装部品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53A (zh) * 1995-04-03 1997-09-24 Lg电子株式会社 微波炉的防止电磁波泄漏的门
JP2002193065A (ja) * 2000-12-27 2002-07-10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460879B2 (en) * 2000-07-19 2002-10-08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in use for head protection air bag device
CN1445121A (zh) * 2002-03-19 2003-10-01 高田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482975A (zh) * 2000-12-27 2004-03-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53A (zh) * 1995-04-03 1997-09-24 Lg电子株式会社 微波炉的防止电磁波泄漏的门
US6460879B2 (en) * 2000-07-19 2002-10-08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in use for head protection air bag device
JP2002193065A (ja) * 2000-12-27 2002-07-10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82975A (zh) * 2000-12-27 2004-03-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445121A (zh) * 2002-03-19 2003-10-01 高田株式会社 头部保护气囊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6189A (zh) 2006-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1057B1 (en) Curtain airbag module
US6991256B2 (en) Quick connect cushion mounting system
US7213836B2 (en) Curtain air bag module
US7690676B2 (en) Vehicle pillar trim panel assembly
US8672352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seat pad protection member
JP5168090B2 (ja) ガーニッシュ
US7320477B2 (en) Air bag system
US8491002B2 (en) Airbag covers, airbag modules including such cov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irbag covers for use with airbag modules
JP2005053366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40000775A1 (en) Inflatable curtain positioning tabs
JP6503839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522466B1 (en) Attachment for an airbag
US10953841B2 (en) Passenger seat airbag device
CN100372707C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20060138748A1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JP6895345B2 (ja) エアバッグ
JP481661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814003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with inflator attachment bracket
JP675211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291859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51867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構造
JP2008050004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537820A (zh) 用于车辆帘式气囊的拉片支架组件
JPH11321531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袋体を格納したフロント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の配設構造
JP504080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05

Termination date: 20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