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4157B -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absorbent resin - Google Patent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absorbent resi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4157B
TWI534157B TW100142699A TW100142699A TWI534157B TW I534157 B TWI534157 B TW I534157B TW 100142699 A TW100142699 A TW 100142699A TW 100142699 A TW100142699 A TW 100142699A TW I534157 B TWI534157 B TW I5341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bsorbent resin
mass
surfactant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2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9062A (en
Inventor
Junichi Takatori
Sho Isokawa
Yuichi Onoda
Koji Ued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Publication of TW201229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9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4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41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B01J20/26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01J20/265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modified or post-treated polymers
    • B01J20/267Cross-linked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8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14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B01J20/2803Sorbents comprising a binder, e.g. for forming aggregated, agglomerated or granulated produ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18Suspension polymer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8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0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04Sorbent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e.g. particle siz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30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 B01J20/3028Granulating, agglomerating or aggreg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01Multistage 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 change in reactor conditions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4Organic med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20Aqueous medium with the aid of macromolecular dispers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32Polymerisation in water-in-oil emul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0/04Acids,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08F20/06Acrylic acid; Methacrylic acid;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4Polymeric or resin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Processes Of Treat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Description

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更詳細而言,係有關於一種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
發明背景
吸水性樹脂正廣泛地使用於紙尿褲、生理用品等衛生材料、保水劑、土壤改良劑等園藝材料、止水材、防結露劑等工業材料等各種領域。
如此之吸水性樹脂,眾所皆知的係例如:澱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之水解產物、澱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之中和物、乙酸乙烯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之皂化物、丙烯酸部分中和物聚合物之交聯物等。
使用於衛生材料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水性樹脂方面,正追求一種白色之吸水性樹脂,係於吸水性樹脂與白色之碎紙漿於吸收體中複合化時,賦與清潔感,不會有因變色賦與異物感者。
近年來,由設計性、攜帶時之便利性、流通時之效率等觀點來看,對吸收性物品之薄型化、輕量化等的要求正在提高。吸收性物品中一般進行之用以薄型化的方法係例如,減少體積大、吸收能力低之木材的碎紙漿等親水性纖維,並增加吸收量多之吸水性樹脂的方法。對高濃度地含有該吸水性樹脂之吸收體中的吸水性樹脂,正追求吸收倍率高,且液體擴散性優異,此外,對吸收體本身亦正要求其肌膚觸感良好、及柔軟性。又,隨著吸水性樹脂之使用比例增加,變色問題之重要性更為提升。
一般而言,前述液體擴散性有於吸水性樹脂中之細微粉末的比例變大時下降的傾向。即,於吸水性樹脂中之細微粉末因吸收液體等膨脹時,容易產生由於前述液體等擴散使通道容易阻塞,即「膠體阻塞」。產生有膠體阻塞之吸收體因液體擴散性變差,故無法充分地發揮原本之吸收體的性能,液體之反彈量亦變多。
另一方面,經薄型化之吸收體因親水性纖維的含有量少,吸水性樹脂之比例大,故於使用粗粉末之比例大的吸水性樹脂時,吸收體將變得非常凹凸不平,大幅地損害其柔軟性。如此之吸收體無法作為重視肌膚觸感的紙尿褲等衛生材料使用。因此,於吸收性能與觸感優異之薄型化吸收體使用的吸水性樹脂中,以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之吸水性樹脂為佳。
製造吸水性樹脂之方法,眾所周知的係利用水溶液聚合或逆相懸浮聚合等製造方法。有人提出有例如,於利用逆相懸浮聚合法之製造方法中,使用特定的蔗糖脂肪酸酯作為界面活性劑,得到吸水性樹脂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1)、於生成吸水性樹脂後冷卻,並於析出有蔗糖脂肪酸酯等界面活性劑之狀態下,再將單體添加至懸浮有第1階段之聚合物粒子的聚合反應液(漿體),藉使其聚合,得到吸水性樹脂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2)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00197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3-227301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吸水性樹脂因於乾燥步驟或後交聯步驟中進行高溫處理,故發現逆相懸浮聚合所需之界面活性劑對吸水性樹脂全體形成的變色,於作為需要清潔感之衛生材料等吸收性物品使用時,產生問題。又,於專利文獻2中,細微粉末或粗粉末較多,且粒度分布廣,並非作為可滿足使用於吸收性能與觸感優異之薄型化吸收體等的吸水性樹脂。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
本申請案發明人為解決前述課題,致力地反覆檢討,結果,發現藉由進行使用具有特定之酯分布的蔗糖脂肪酸酯作為界面活性劑之逆相懸浮聚合,可得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之吸水性樹脂。本發明係依據此種觀察所得知識所完成者,廣泛地包含下述態樣。
第1項 一種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係包含有以下步驟:
(1)步驟1:於已溶解有界面活性劑之石油系烴分散媒中,將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逆相懸浮聚合,製作1次粒子分散之漿體,及
(2)步驟2:將步驟1所得之漿體冷卻,並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於該漿體中聚合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且前述界面活性劑係包含25質量%以下之單酯、10質量%以上之四酯、及30質量%以下之四以上之酯的蔗糖脂肪酸酯。
第2項 如前述第1項記載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其中更於石油系烴分散媒中含有選自於由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氧化型聚乙烯、及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之至少1種高分子系分散劑。
第3項 如前述第1或2項記載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其中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係選自於由(甲基)丙烯酸、及其鹽所構成之群組之至少1種。
第4項 一種吸水性樹脂,係藉由如前述第1~3項中任1項記載之製造方法所得者,其耐熱變色性之黃度為20以下。
第5項 一種吸水性樹脂,係藉由如前述第1~3項中任1項記載之製造方法所得者,其於粒度分布中,大於850μm之吸水性樹脂為5質量%以下,且180μm以下之吸水性樹脂為10質量%以下。
依據本發明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可提供一種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之吸水性樹脂。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係包含下述步驟1及2之方法。
(1)步驟1:於已溶解有界面活性劑之石油系烴分散媒中,將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逆相懸浮聚合,製作1次粒子分散之漿體。
(2)步驟2:將步驟1所得之漿體冷卻,並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於該漿體中聚合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
關於步驟1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1係於已溶解有界面活性劑之石油系烴分散媒中,將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逆相懸浮聚合,製作1次粒子分散之漿體的步驟。
步驟1中使用之界面活性劑係包含25質量%以下之單酯、10質量%以上之四酯、及30質量%以下之四以上之酯的蔗糖脂肪酸酯。
步驟1中使用之界面活性劑係蔗糖與脂肪酸酯鍵結所得之蔗糖脂肪酸酯,該蔗糖脂肪酸酯係單酯、二酯、三酯、四酯、五酯、六酯、七酯、及八酯之混合物。
蔗糖脂肪酸酯中之前述單、二、三、四、五、六、七、及八酯的含有比例,可使用一般之凝膠滲透層析法等算出。
另外,「四以上」係指四、五、六、七、及八之意,「四以上之酯為30質量%」係於作為界面活性劑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中所含的各種酯中,將四、五、六、七、及八酯之總量,於該蔗糖脂肪酸酯中所占的比例以質量%表示者。
本發明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係如上述,對蔗糖酯鍵結有單、二、三、四、五、六、及八酯之任一脂肪酸的化合物之混合物。
前述酯中,因單酯之親水性最高,故推測有容易存在於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表面之傾向。
又,於本發明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中,如後述地視需要含有後交聯步驟或乾燥步驟等於高溫條件下之處理。於吸水性樹脂之表面存在有蔗糖脂肪酸酯的狀態下進行高溫處理時,因蔗糖脂肪酸酯之存在,有吸水性樹脂變色的傾向。
本發明之主要課題係提供一種用以得到變色少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因此,需盡可能地使吸水性樹脂表面不存在蔗糖脂肪酸酯之單酯。
因此,只要使步驟1中使用之界面活性劑為包含單酯25質量%以下的蔗糖脂肪酸酯的話,可得隨著如上述之高溫處理產生的變色少之吸水性樹脂。因推測單酯有最容易存在於吸水性樹脂表面的傾向,本發明中以使用完全未含單酯之蔗糖脂肪酸酯為佳,但可得到之蔗糖脂肪酸酯中很多係含有少量的單酯,通常含有0.1質量%以上之單酯。
又,藉由使用包含10質量%以上之四酯、及30質量%以下之四以上之酯的蔗糖脂肪酸酯作為界面活性劑,可得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粒度分布窄的吸水性樹脂。
步驟1中作為界面活性劑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係如上述地對蔗糖具有之羥基酯鍵結有脂肪酸的化合物之混合物。此處,脂肪酸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碳數12~22之脂肪酸為例。
如此之脂肪酸,具體而言,可舉軟酯酸、硬脂酸、油酸等為例。又,本發明之蔗糖脂肪酸酯可對蔗糖分子中之羥基酯鍵結有相同脂肪酸,亦可酯鍵結有相異之脂肪酸。
作為界面活性劑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的使用量並未特別限定,例如,相對於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100質量份,通常以0.05~5質量份為佳。以0.1~3質量份更佳。
步驟1中係使用石油系烴分散媒作為逆相懸浮聚合之分散媒。如此之石油系烴分散媒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例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輕汽油等脂肪族烴;環戊烷、甲基環戊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等脂環族烴;苯、甲苯、及二甲苯等芳香族烴等。該等石油系烴分散媒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其中,由工業上容易取得、品質穩定,且便宜之觀點來看,以使用正己烷、正庚烷、環己烷等作為石油系烴分散媒為佳。又,由相同觀點來看,前述石油系烴分散媒之混合物的例,以使用市售之EXXSOL Heptane(Exxon Mobil社製:75~85%含有庚烷及異構物之烴)為佳。
石油系烴分散媒之使用量並未特別限定,但由去除聚合熱,且容易控制逆相懸浮聚合之反應溫度的觀點來看,相對於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100質量份,通常以50~600質量份為佳,以100~550質量份較佳。
於本發明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中,相對於前述石油系烴分散媒100質量份,以使用10~200質量份之量的水為佳。水之使用量,由工業上之生產良好、經濟性佳之觀點來看,以10質量份以上為佳,由得到水溶性不飽和單體之分散狀態良好、粗粉末之比例少的吸水性樹脂之觀點來看,以200質量份以下為佳。
步驟1中使用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並非特別限定者,但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本說明書中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合併記為「(甲基)丙烯酸」。)、其鹽;2-(甲基)丙烯醯胺-2-甲基丙磺酸、其鹽;(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2-羥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聚乙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等非離子性單體;N,N-二乙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乙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二乙胺丙基(甲基)丙烯醯胺等含胺基之不飽和單體、其4級化物等。該等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其中,由工業上容易取得之觀點來看,以使用丙烯酸、丙烯酸鹽、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鹽、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丙烯醯胺等作為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為佳。較佳者係,丙烯酸、丙烯酸鹽、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鹽等。
另外,上述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於逆相懸浮聚合時,由提升石油系烴分散媒中之分散效率的觀點來看,亦可使用水溶液。如此之水溶液中之前述單體的濃度並未特別限定,通常係20質量%以上且飽和濃度以下,以25~70質量%為佳。更佳者是30~55質量%。
於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如(甲基)丙烯酸、2-(甲基)丙烯醯胺-2-甲基丙磺酸等地具有酸基時,亦可視需要事先使用鹼性中和劑中和該酸基。如此之鹼性中和劑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鹼金屬鹽氨等為例。特別是,由使中和操作簡便之觀點來看,該等鹼性中和劑亦可為水溶液之狀態使用。上述鹼性中和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對利用鹼性中和劑產生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具有之全部酸基的中和度並未特別限定,但由藉提高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滲透壓以提高吸收能力,且起因於剩餘的鹼性中和劑之存在的安全性等未產生問題之觀點來看,通常係10~100莫耳%之範圍,以30~80莫耳%之範圍為佳。
步驟1中,於逆相懸浮聚合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時,亦可視需要使用交聯劑,將藉前述單體之聚合所形成的前述1次粒子中之聚合物鏈交聯。如此之交聯劑(以下,稱作內部交聯劑)並非特別限定者,係使用具有2個以上之聚合性不飽和基的化合物。具體而言,可舉例如:(聚)乙二醇(本說明書中,將例如,「聚乙二醇」與「乙二醇」合併記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三羥甲基丙烷、甘油聚氧乙二醇、聚氧丙二醇、(聚)甘油等多元醇類之二或三(甲基)丙烯酸酯類;前述多元醇與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等不飽和酸類反應所得之不飽和聚酯類;N,N’-亞甲雙(甲基)丙烯醯胺等雙丙烯醯胺類;聚環氧化物與(甲基)丙烯酸反應所得之二或三(甲基)丙烯酸酯類;甲苯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聚異氰酸酯與(甲基)丙烯酸羥乙基反應所得之二(甲基)丙烯酸胺甲醯酯類;烯丙基化澱粉;烯丙基化纖維素;酞酸二烯丙酯;N,N’,N”-三烯丙基異氰酸酯;二乙烯苯等。
內部交聯劑除了上述之具有2個以上之聚合性不飽和基的化合物以外,可使用具有2個以上其他之反應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可舉例如:(聚)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甘油二氧化丙烯醚等含縮水甘油基之化合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甘油、新戊四醇、乙烯二胺、聚乙亞胺、(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等。該等內部交聯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其中,由低溫下之反應性優異的觀點來看,以使用(聚)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及(聚)甘油二氧化丙烯醚、N,N’-亞甲雙丙烯醯胺等作為內部交聯劑為佳。
內部交聯劑亦可添加於分散媒使用,由可更有效率地發揮利用內部交聯劑之效果的觀點來看,以添加於上述單體使用為佳。
內部交聯劑之使用量,由可充分地提高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吸收性能之觀點來看,相對於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的總量,以0~1莫耳%為佳,以0.0001~0.5莫耳%較佳。
步驟1中,亦可與上述蔗糖脂肪酸酯一同使用高分子系分散劑。如此之高分子系分散劑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例如: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順丁烯二酸酐改質EPDM(乙烯‧丙烯‧二烯‧三元聚合物)、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丁二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乙烯‧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丁二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氧化型聚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基纖維素、乙基羥乙基纖維素等。該等高分子系分散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其中,由上述石油系烴分散媒中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的分散穩定性之面來看,以使用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氧化型聚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作為高分子系分散劑為佳。
高分子系分散劑之使用量,由可良好地保持上述石油系烴分散媒中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的分散狀態,且得到均衡使用量之分散效果的觀點來看,相對於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100質量份,通常係0.1~5質量份。較佳者是0.2~3質量份。
步驟1中於藉由逆相懸浮聚合聚合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時,通常係使用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如此之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例如:過硫酸鉀、過硫酸銨、及過硫酸鈉等過硫酸鹽類;甲基乙基酮過氧化物、甲基異丁基酮過氧化物、二-t-丁基過氧化物、t-丁基過氧異丙苯、過氧乙酸三級丁酯、過異丁酸三級丁酯、過氧異丁酸三級丁酯(tert-butyl peroxypivalate)、過氧化氫等過氧化物類;2,2’-偶氮雙(2-甲脒基丙烷)2鹽酸鹽、2,2’-偶氮雙[2-(N-苯基甲脒基)丙烷]2鹽酸鹽、2,2’-偶氮雙[2-(N-烯丙基甲脒基)丙烷]2鹽酸鹽、2,2’-偶氮雙{2-[1-(2-羥乙基)-2-咪唑啉-2-基]丙烷}2鹽酸鹽、2,2’-偶氮雙{2-甲基-N-[1,1-雙(羥甲基)-2-羥乙基]丙酸醯胺}、2,2’-偶氮雙[2-甲基-N-(2-羥乙基)-丙酸醯胺]、4,4’-偶氮雙(4-氰基戊酸)等偶氮化合物等。該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相對於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的總量,通常係0.005~1莫耳%。由防止聚合反應需要過多時間之觀點來看,以0.005莫耳%以上為佳,由防止劇烈之聚合反應的觀點來看,以1莫耳%以下為佳。
另外,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亦可與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酸亞鐵、L-抗壞血酸等還原劑併用,作為氧化還原聚合起始劑使用。
步驟1中,由控制藉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之吸收性能的觀點來看,亦可使用鏈轉移劑。如此之鏈轉移劑,可舉例如:次磷酸鹽類、硫醇類、硫酸類、二級醇類、胺類等。
步驟1之逆相懸浮聚合法中之聚合反應溫度雖依使用的自由基聚合起始劑而相異,但通常以20~110℃為佳,較佳者是40~90℃。由預防聚合速度變慢,聚合時間變長的觀點來看,以20℃以上為佳,由去除聚合熱,進行順利之聚合反應的觀點來看,以110℃以下為佳。
於步驟1之逆相懸浮聚合法中,可以聚合反應溫度達到最高點且溫度開始下降之現象作為基準,來確認聚合反應結束。具體而言,以0.1~4小時之反應時間為佳。
關於步驟2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2係於將步驟1所得之漿體冷卻,並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於該漿體中聚合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的步驟。
步驟2中,於步驟1所得之漿體添加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被分散於該漿體之1次粒子吸收,隨著該單體的聚合,該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又,本步驟中,亦含有藉由冷卻步驟1所得之漿體,析出溶解於該漿體中的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步驟。
於上述步驟2中,析出反應系統內之界面活性劑的一部分之方法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例如:
(i)於添加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前,將分散有前述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的漿體冷卻,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方法、
(ii)將預先冷卻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添加至分散有前述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的漿體,一面冷卻步驟2中之反應系統內,一面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方法、或
(iii)於溶解步驟1所得之界面活性劑的漿體添加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後,冷卻反應系統內,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方法等。
換言之,前述步驟2中,無論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添加時期,將步驟1所得之漿體冷卻,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進行該單體之聚合反應,使該1次粒子凝集,製造吸水性樹脂即可。
另外,依據上述方法之界面活性劑的析出程度並未特別限定,可藉由濁度、目視等確認。
例如,於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方法為前述(i)之態樣時,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2係:
(步驟2-A)將步驟1所得之漿體冷卻,並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於該漿體添加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後,於該漿體中聚合該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的步驟。
又,於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方法為前述(ii)之態樣時,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2係:
(步驟2-B)於步驟1所得之漿體添加預先冷卻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於該漿體中聚合該水溶性乙烯性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的步驟。
此外,於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的方法為前述(iii)之態樣時,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2係:
(步驟2-C)於步驟1添加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後,冷卻並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之後於漿體中聚合該水溶性乙烯性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的步驟。
於步驟2中,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時的溫度,以5~40℃為佳,較佳者是10~30℃。藉於如此範圍之溫度析出界面活性劑,可製造細微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的吸水性樹脂。
由保持步驟1所得之漿體中之1次粒子的分散穩定性,得到粗粉末少、粒度分布窄之吸水性樹脂的觀點來看,以5℃以上之溫度為佳,由防止步驟2中添加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於前述漿體過剩地擴散,得到細微粉末少之吸水性樹脂的觀點來看,以40℃以下為佳。
於步驟2中,添加至前述冷卻後之漿體的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可視具體之單體種類施行中和處理,於作為水溶液使用時之單體的濃度等中,使用與步驟1中詳述者相同者即可。
步驟2中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使用量,由得到適度地凝集之吸水性樹脂的觀點來看,相對於步驟1使用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100質量份,以50~300質量份為佳。較佳者是100~200質量份,以120~160質量份更佳。
步驟2中聚合反應亦與步驟1同樣地,通常係使用自由基聚合起始劑進行,具體之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係由上述步驟1中例示者適當地選擇,並與上述步驟1同樣地使用對應於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的量即可。
於步驟2中,亦可視需要使用內部交聯劑、鏈轉移劑、還原劑等,具體而言,係由前述步驟1中例示者適當地選擇,並與步驟1同樣地使用對應於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的量即可。
步驟2中之聚合反應的反應溫度依使用之自由基聚合起始劑而相異,通常以20~110℃為佳。較佳者是40~90℃。
可以聚合反應溫度達到最高點且溫度開始下降之現象作為基準,來確認步驟2中之聚合反應結束。具體而言,以0.1~4小時之反應時間為佳。
作為藉前述步驟2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1次粒子之凝集體亦以漿體之狀態得到。此處,以提升生產性為目的,對藉步驟2所得之漿體更添加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與前述步驟2中所示之逆相懸浮聚合同樣地,重複進行第3階段以後的聚合反應,亦可將進行多段之逆相懸浮聚合後所得者作為吸水性樹脂。
如上述,作為本發明之吸水性樹脂的1次粒子之凝集體係含有水之膠體狀態,可於分散於石油系烴分散媒中之漿體的狀態得到。此處,為單離本發明之吸水性樹脂而得到,需由前述漿體去除水及石油系烴分散媒。具體而言,可舉例如:對前述漿體加熱、或於減壓環境下蒸發分散媒等的方法、使用傾析去除分散媒等的方法、使用過濾器去除分散媒等的方法、蒸餾去除分散媒等的方法等。其中,亦以蒸餾含有作為吸水性樹脂之1次粒子的凝集體之漿體,去除水及石油系烴分散媒,得到本發明吸水性樹脂為佳。
又,視需要,以提高表面交聯密度,並得到適合提高加壓下吸收能力、吸收速度、膠體強度等諸性能之衛生材料用途的吸水性樹脂為目的,亦可對1次粒子之凝集體或吸水性樹脂進行使用後交聯劑之後交聯步驟。
後交聯步驟中使用之後交聯劑,可舉具有2個以上之反應性官能基的化合物為例。其例可舉例如:(聚)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甘油(聚)環氧丙基醚、(聚)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甘油二氧化丙烯醚等含二縮水甘油基之化合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甘油等多元醇類、3-甲基-3-環氧丙烷甲醇、3-甲基-3-環氧丙烷乙醇、3-乙基-3-環氧丙烷乙醇等環氧丙烷化合物;新戊四醇;乙烯二胺;聚乙亞胺等。該等後交聯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其中,亦以使用(聚)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聚)甘油二氧化丙烯醚等作為後交聯劑為佳。
由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吸收能力不下降,且提升表面附近之交聯密度、提高諸性能的觀點來看,相對於步驟1及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的總量,後交聯劑之使用量通常係0.005~1莫耳%之範圍,以0.01~0.5莫耳%之範圍為佳。
使用後交聯劑之後交聯步驟只要於步驟2中聚合反應結束後進行即可,並未特別限定,例如,於相對於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之總量100質量份,作為步驟2中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1次粒子之凝集體中之水分量通常係1~400質量份之範圍時,添加前述後交聯劑即可,以5~200質量份為佳。更佳者係10~100質量份。
如此,使用後交聯劑之後交聯步驟,藉由對應於作為吸水性樹脂之1次粒子的凝集體所含之水分量進行,可較佳地於吸水性樹脂之表面附近施行交聯,結果,可得具有優異之吸收性能的吸水性樹脂。調整作為吸水性樹脂之1次粒子的凝集體所含之水分量的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舉如上述地,由包含作為步驟2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1次粒子之凝集體的漿體去除水之方法等為例。
另外,後交聯步驟中使用之後交聯劑可直接添加、或作為水溶液添加,視需要,亦可溶解於親水性有機溶劑地添加。如此之親水性有機溶劑並非特別限定者,可舉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及異丙醇等低級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類;二乙基醚、二烷、及四氫呋喃等醚類;N,N-二甲基甲醯胺等醯胺類;二甲亞碸等亞碸類等。該等親水性有機溶劑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抑或作為與水之混合溶劑使用。
後交聯步驟中反應溫度通常係60℃以上,以70~200℃為佳。更佳者係80~150℃。藉使反應溫度為60℃以上,有容易進行後交聯反應,反應所需時間變短的傾向。又,藉使反應溫度為200℃以下,有防止產生所得之吸水性樹脂分解、或吸水性樹脂變色的傾向。
前述後交聯之反應時間,視反應溫度、後交聯劑之種類及其使用量等相異,故不可一概地規定,但通常係1~300分鐘,以5~200分鐘為佳。
進行後交聯步驟後、或於未採用後交聯步驟時,去除上述之水及石油系烴分散媒,單離吸水性樹脂後,進行乾燥步驟。
乾燥步驟之方法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例如,加熱乾燥、減壓乾燥等。
例如,施加熱乾燥之加熱乾燥中,只要將上述之後交聯步驟時的反應溫度作為加熱乾燥時之溫度使用即可。又,乾燥所需時間並未特別限定,通常係1~300分鐘。以5~200分鐘為佳。
使用上述方法所製造之吸水性樹脂,藉由吸水性樹脂之製造過程所含的後交聯步驟、乾燥步驟、對乾燥機等製造裝置的附著等,吸水性樹脂有於經高溫處理後變色的情形。如此之變色的程度,本發明中以「耐熱變色性之黃度」規定。耐熱變色性之黃度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中顯示之方法測定。
於前述耐熱變色性之黃度大於20時,以目視亦可清楚地辨識出變色,評價為耐熱變色性不佳,故如此之數值範圍的吸水性樹脂於使用於衛生材料等吸收體時,將大幅地損害美觀,作為商品之價值顯著地下降。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耐熱變色性之黃度係20以下,以15以下為佳,故可較佳地作為衛生材料等之吸收體使用。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之粒度分布,係大於850μm之吸水性樹脂為5質量%以下,且180μm以下之吸水性樹脂為10質量%以下。又,大於250μm且500μm以下之吸水性樹脂以60質量%以上為佳。滿足如此之數值範圍的吸水性樹脂,特別於使用於經薄型化之吸收體等衛生材料時,顯示可抑制膠體阻塞,液體擴散性優異,吸收體本身之肌膚觸感良好,且賦與柔軟性的優異效果。如此之吸水性樹脂的粒度分布,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中顯示之方法測定。
吸收體或使用其之吸收性物品的較佳之吸水性樹脂的中位粒徑,以200~500μm為佳,以250~450μm較佳。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係滿足上述之數值範圍者,可較佳地使用於吸水性物品。如此之吸水性樹脂的中位粒徑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中顯示之方法測定。
藉由上述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得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且粒度分布窄等優異之吸水性樹脂的理由尚未詳明,但推測係依據以下理由者。
藉由使用蔗糖脂肪酸酯作為界面活性劑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係於其表面附著有蔗糖脂肪酸酯之狀態。該狀態下於後交聯步驟或乾燥步驟中以高溫進行處理時,蔗糖脂肪酸酯變色,有吸水性樹脂全體變色的傾向。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1中作為界面活性劑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係如上述地於蔗糖具有之8個羥基酯鍵結有硬脂酸等脂肪酸者。變色性方面,受單酯之影響大,隨著二、三、四、五與酯取代度變大,影響變小。因此,推測於單酯之酯分布大於25質量%時,吸水性樹脂藉由高溫處理容易變色,且有耐熱變色性之黃度大於20的傾向。
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步驟2中,於分散有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的漿體中,析出界面活性劑時,因幾無藉由界面活性劑產生之界面活性作用,故前述1次粒子之粒徑變大。另一方面,於未析出界面活性劑地溶解時,因步驟2中使用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於前述漿體中均一地分散,故均一地吸收前述1次粒子。
作為界面活性劑之蔗糖脂肪酸酯藉由脂肪酸之酯取代數改變親水性及親油性。調整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之粒度分布的方法,如上述地於步驟2中降低分散有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的漿體之溫度,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時,首先,析出親油性小之單、二等酯。反之,雖不易析出五、六等親油性高之酯,但另一方面因親水性低,故對作為界面活性劑之影響小。
因此,由適度地保持分散有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的漿體之分散穩定性的觀點來看,取得親油性與親水性之均衡的四酯之存在變得重要。於四酯之酯分布小於10質量%時,單、二等酯分布變大,於步驟2中析出前述漿體中大部分之界面活性劑,使分散效果減少,前述1次粒子之粒徑變大。此外,步驟2中使用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將不均一地被前述1次粒子吸收,結果,有所得之吸水性樹脂包含大量之粗粉末的傾向。
此外,五、六等親油性高之酯對分散穩定性之影響較單、二等酯小,但因至少具有作為界面活性劑之作用,故於存在大於30質量%的四以上之酯時,於步驟2中使用之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將過剩地懸浮於分散有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的漿體中。並且,推測四以上之酯因親油性高,不易被步驟1中所得之1次粒子吸收,結果,有所得之吸水性樹脂包含大量之細微粉末的傾向。
實施例
以下,依據合成例、實施例及比較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受實施例所限定者。
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之吸水性樹脂的耐熱變色性之黃度、中位粒徑及粒度分布,係藉由以下顯示之方法評價。
<耐熱變色性之黃度>
將5g之吸水性樹脂以均一之厚度放入內徑5cm、深度1.4cm之玻璃培養皿,再於將內溫設定為140℃之熱風乾燥機(ADVANTEC社製)中加熱4小時。將試樣於乾燥器中放冷後,放入內徑3.1cm、深度1.3cm之玻璃製測定容器,並使用測色色差計ZE-2000(日本電色工業股份公司製),測定三激值X、Y、Z,再由以下之式算出黃度。
黃度=100×(1.28X-1.06Z)/Y
<中位粒徑及粒度分布>
若無特別規定,則規定吸水性樹脂之粒徑為中位粒徑,如以下地測定。於吸水性樹脂50g混合0.25g之作為潤滑劑的非晶質二氧化矽(Evonik Degussa Japan(股)、Sipernat200)。
將JIS標準篩由上依序組合網孔850μm之篩、網孔500μm之篩、網孔400μm之篩、網孔300μm之篩、網孔250μm之篩、網孔180μm之篩、及托架。
於組合後最上面之篩放入前述吸水性樹脂,並使用low tap式震動器,震動20分鐘進行分級。
分級後,將各篩上殘留之吸水性樹脂的質量作為相對於全量之質量百分率計算,由該值求出粒度分布。又,藉由粒徑大者依序積算,將篩之網孔與篩上殘留之吸水性樹脂的質量百分率之積算值的關係繪圖於對數機率紙。藉以直線連接機率紙上之繪圖,將相當於積算質量百分率50質量%之粒徑作為中位粒徑。
[合成例](蔗糖脂肪酸酯A之合成)
於具有攪拌機、溫度計、減壓裝置及回流裝置之2L燒瓶中,加入二甲亞碸(以下,記為DMSO)500mL,一面攪拌一面加熱至90℃。於其中添加蔗糖154.0g(0.45莫耳)使其溶解,再將系統內減壓至70mmHg,脫水30分鐘。
恢復至常壓,並添加碳酸鉀2.0g(0.014莫耳),再將系統內減壓至70mmHg,脫水10分鐘。
恢復至常壓,添加硬脂酸甲酯134.3g(0.45莫耳)後,將系統內減壓至15mmHg,進行酯化反應3.5小時。反應中,溫度係85℃,DMSO係一面沸騰一面回流的狀態。
於反應終了後,添加乳酸之50質量%水溶液4g,接著,蒸餾掉DMSO之一部分,得到反應性生物450g。於其加入異丁醇400g、0.3質量%乳酸鉀水溶液800g並以60℃之溫度攪拌後,以分液漏斗抽出異丁醇相。此外,於異丁醇相加入0.3質量%乳酸鉀水溶液800g,以60℃攪拌,進行2次抽出。藉將所得之異丁醇相蒸餾,得到目的之109.6g的蔗糖脂肪酸酯A。以凝膠滲透層析法進行蔗糖脂肪酸酯A之酯分布的分析。於表1顯示結果。
於表1顯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的酯分布。各蔗糖脂肪酸酯的酯分布係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以下述分析條件進行分析。
<分析條件>
裝置:HLC-8120GPC(Tosoh(股)製)
管柱:TSKgel SuperH2500(6.0mmID×15cm)×4根(Tosoh(株)製)
檢測器:RI檢測器
溶析液:四氫呋喃
流速:0.6ml/min
管柱溫度:40℃
試料濃度:5mg/min
試料注入量:10μL
[實施例1]
準備具有攪拌機、2段槳葉、回流冷卻器、滴下漏斗及氮氣導入管之2L容積的圓底圓筒型可拆式燒瓶。於該燒瓶加入正庚烷340g,並添加蔗糖硬脂酸酯A(合成例)0.92g、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三井化學(股),High Wax1105A)0.92g,攪拌並升溫至80℃,溶解界面活性劑後,冷卻至50℃。
另一方面,於500mL容積之三角燒瓶加入80質量%之丙烯酸水溶液92g(1.02莫耳),由外部冷卻並滴下21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46.0g,進行75莫耳%的中和後,加入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過硫酸鉀0.11g(0.41毫莫耳)、作為內部交聯劑之N,N’-亞甲雙丙烯醯胺9.2mg(0.06毫莫耳)並溶解,調製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
將前述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的全量添加至前述可拆式燒瓶,並以氮氣充分地取代系統內後,將燒瓶浸漬於70℃之水浴中升溫,進行步驟1之聚合30分鐘,得到步驟1之漿體。
另一方面,於另外之500mL容積的三角燒瓶加入80質量%之丙烯酸水溶液128.8g(1.43莫耳),由外部冷卻並滴下27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59.0g,進行75莫耳%的中和後,加入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過硫酸鉀0.16g(0.59毫莫耳)、作為內部交聯劑之N,N’-亞甲雙丙烯醯胺12.9mg(0.08毫莫耳)並溶解,調製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
將前述步驟1之漿體冷卻至22℃,並將同溫度之前述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添加至系統內,使其吸收30分鐘的同時以氮氣充分地取代系統內後,再將燒瓶浸漬於70℃之水浴中升溫,進行步驟2之聚合30分鐘。
步驟2之聚合後,以120℃之油浴將聚合反應液升溫,並以蒸餾去除水及正庚烷後,藉由乾燥30分鐘,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29.2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實施例2]
準備具有攪拌機、2段槳葉、回流冷卻器、滴下漏斗及氮氣導入管之2L容積的圓底圓筒型可拆式燒瓶。於該燒瓶加入正庚烷340g,並添加蔗糖硬脂酸酯B(以質量比率50:50混合有合成例之蔗糖脂肪酸酯A與杭州瑞霖化工有限公司製,SE-370者)0.92g、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三井化學(股),High Wax1105A)0.92g,攪拌並升溫至80℃,溶解界面活性劑後,冷卻至50℃。
另一方面,於500mL容積之三角燒瓶加入80質量%之丙烯酸水溶液92g(1.02莫耳),由外部冷卻並滴下21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46.0g,進行75莫耳%的中和後,加入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過硫酸鉀0.11g(0.41毫莫耳)、作為內部交聯劑之N,N’-亞甲雙丙烯醯胺9.2mg(0.06毫莫耳)並溶解,調製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
將前述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的全量添加至前述可拆式燒瓶,並以氮氣充分地取代系統內後,將燒瓶浸漬於70℃之水浴中升溫,進行步驟1之聚合30分鐘,得到步驟1之漿體。
另一方面,於另外之500mL容積的三角燒瓶加入80質量%之丙烯酸水溶液128.8g(1.43莫耳),由外部冷卻並滴下27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59.0g,進行75莫耳%的中和後,加入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過硫酸鉀0.16g(0.59毫莫耳)、作為內部交聯劑之N,N’-亞甲雙丙烯醯胺12.9mg(0.08毫莫耳)並溶解,調製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
為保持前述步驟1之漿體呈溶解有界面活性劑的狀態,使漿體之溫度不為40℃以下地,將前述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添加至系統內,接著將反應系統內冷卻至24℃,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於該狀態下進行攪拌30分鐘並同時以氮氣充分地取代系統內後,再將燒瓶浸漬於70℃之水浴中升溫,進行步驟2之聚合30分鐘。
步驟2之聚合後,以120℃之油浴將聚合反應液升溫,並以蒸餾去除水及正庚烷後,藉由乾燥30分鐘,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32.3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實施例3]
準備具有攪拌機、2段槳葉、回流冷卻器、滴下漏斗及氮氣導入管之2L容積的圓底圓筒型可拆式燒瓶。於該燒瓶加入正庚烷340g,並添加蔗糖硬脂酸酯C(以質量比率50:50混合有三菱化學食品(股)製,RYOTO Sugar Ester S-270,與浙江迪耳化工有限公司製,S-30者)0.92g、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三井化學(股),High Wax 1105A)0.92g,攪拌並升溫至80℃,溶解界面活性劑後,冷卻至50℃。
另一方面,於500mL容積之三角燒瓶加入80質量%之丙烯酸水溶液92g(1.02莫耳),由外部冷卻並滴下21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46.0g,進行75莫耳%的中和後,加入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過硫酸鉀0.11g(0.41毫莫耳)、作為內部交聯劑之N,N’-亞甲雙丙烯醯胺9.2mg(0.06毫莫耳)並溶解,調製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
將前述步驟1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的全量添加至前述可拆式燒瓶,並以氮氣充分地取代系統內後,將燒瓶浸漬於70℃之水浴中升溫,進行步驟1之聚合30分鐘,得到步驟1之漿體。
另一方面,於另外之500mL容積的三角燒瓶加入80質量%之丙烯酸水溶液128.8g(1.43莫耳),由外部冷卻並滴下27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159.0g,進行75莫耳%的中和後,加入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過硫酸鉀0.16g(0.59毫莫耳)、作為內部交聯劑之N,N’-亞甲雙丙烯醯胺12.9mg(0.08毫莫耳)並溶解,調製步驟2中使用之單體水溶液。
將前述步驟1之漿體冷卻至35℃,再將經冷卻之前述步驟2中使用的單體水溶液添加至系統內,使反應系統內最後為18℃地進行調整,析出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於該狀態下進行攪拌30分鐘並同時以氮氣充分地取代系統內後,再將燒瓶浸漬於70℃之水浴中升溫,進行步驟2之聚合30分鐘。
步驟2之聚合後,以120℃之油浴將聚合反應液升溫,並藉由正庚烷與水之共沸蒸餾,一面回流正庚烷一面將220g之水排出至系統外後,添加乙二醇二氧化丙烯醚之2質量%水溶液8.17g(0.94毫莫耳),並以80℃進行後交聯反應2小時。之後,以120℃之油浴將聚合反應液升溫,將正庚烷蒸發後,藉由乾燥30分鐘,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28.7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實施例4]
除了將實施例3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C變更為蔗糖脂肪酸酯D(以質量比率50:50混合有合成例之蔗糖脂肪酸酯A,與浙江迪耳化工有限公司製,S-30者),並將析出界面活性劑之反應系統內的溫度調節至25℃以外,進行與實施例3相同之操作,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31.8。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比較例1]
除了將實施例1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A變更為蔗糖脂肪酸酯E(以質量比率50:50混合有合成例之蔗糖脂肪酸酯A,與第一工業製藥(股)製,DK ESTER F-50者),並將步驟1之漿體冷卻至23℃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之操作,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29.6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比較例2]
除了將實施例2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B變更為蔗糖脂肪酸酯F(以質量比率20:80混合有合成例之蔗糖脂肪酸酯A,與杭州瑞霖化工有限公司製,SE-370者),並將析出界面活性劑之反應系統內的溫度調節至27℃以外,進行與實施例2相同之操作,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27.1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比較例3]
除了將實施例3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C變更為蔗糖脂肪酸酯G(以質量比率70:30混合有杭州瑞霖化工有限公司製,SE-370,與三菱化學食品(股)製,RYOTO Sugar Ester S-270者),並將析出界面活性劑之反應系統內的溫度調節為25℃以外,進行與實施例3相同之操作,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19.7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比較例4]
除了將實施例3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C變更為蔗糖脂肪酸酯H(以質量比率50:50混合有合成例之蔗糖脂肪酸酯A,與三菱化學食品(股)製,RYOTO Sugar Ester S-270者),並將析出界面活性劑之反應系統內的溫度調節至16℃以外,進行與實施例3相同之操作,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30.9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比較例5]
除了將實施例3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C變更為蔗糖脂肪酸酯I(以質量比率70:30混合有第一工業製藥(股)製,DK ESTER F-50,與Procter & Gamble(股)製,SEFOSE-1618H者),並將析出界面活性劑之反應系統內的溫度調節至14℃以外,進行與實施例3相同之操作,得到球狀粒子為凝集形態之吸水性樹脂229.5g。於表2顯示各性能的測定結果。
由表2可清楚地知道,實施例1~4之吸水性樹脂係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且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粒度分布窄的吸水性樹脂。
另一方面,於比較例中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的酯分布方面,單酯多者(比較例1、5)之耐熱變色性之黃度高。使用之蔗糖脂肪酸酯的酯分布方面,四酯少者(比較例2、3)係粗粉末多,且粒度分布廣之吸水性樹脂。反之,四以上之酯多者(比較例4、5),係細微粉末多,且粒度分布廣之吸水性樹脂。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吸水性樹脂因高溫處理造成之變色少,且細微粉末及粗粉末少、粒度分布窄,故可較佳地使用於特別經薄型化之生理用品或紙尿褲等衛生材料。

Claims (5)

  1. 一種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係包含有以下步驟:(1)步驟1:於已溶解有界面活性劑之石油系烴分散媒中,將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逆相懸浮聚合,製作1次粒子分散之漿體,及(2)步驟2:將步驟1所得之漿體冷卻,並析出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一部分後,於該漿體中聚合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使前述1次粒子凝集作為吸水性樹脂;相對於前述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100質量份,前述界面活性劑之使用量為0.05~5質量份;相對於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100質量份,石油系烴分散媒之使用量為50~600質量份,且前述界面活性劑係包含25質量%以下之單酯、10質量%以上之四酯、及30質量%以下之四以上之酯的蔗糖脂肪酸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其中更於石油系烴分散媒中含有選自於由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聚丙烯、順丁烯二酸酐改質乙烯‧丙烯共聚物、氧化型聚乙烯、及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所構成之群組之至少1種高分子系分散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吸水性樹脂的製造方法,其中水溶性乙烯性不飽和單體係選自於由(甲基)丙烯酸、及其鹽所構成之群組之至少1種。
  4. 一種吸水性樹脂,係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 一項之製造方法所得者,其耐熱變色性之黃度為20以下。
  5. 一種吸水性樹脂,係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所得者,其於粒度分布中,大於850μm之吸水性樹脂為5質量%以下,且180μm以下之吸水性樹脂為10質量%以下。
TW100142699A 2010-12-16 2011-11-22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absorbent resin TWI534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0810 2010-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9062A TW201229062A (en) 2012-07-16
TWI534157B true TWI534157B (zh) 2016-05-21

Family

ID=46244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2699A TWI534157B (zh) 2010-12-16 2011-11-22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absorbent resin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73351A1 (zh)
EP (1) EP2653483A4 (zh)
JP (1) JPWO2012081355A1 (zh)
KR (1) KR20130129229A (zh)
CN (1) CN103261235B (zh)
BR (1) BR112013014656A2 (zh)
SA (1) SA111330059B1 (zh)
SG (1) SG190709A1 (zh)
TW (1) TWI534157B (zh)
WO (1) WO20120813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20730T3 (es) 2012-02-29 2017-06-29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Co., Ltd. Procedimiento de producción de partículas de resina absorbente de agua
JP5719079B1 (ja) * 2014-07-11 2015-05-13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吸水性樹脂及び吸収性物品
WO2018149750A1 (en) 2017-02-16 2018-08-23 Basf Se Water-swellable polymer particles
KR20220117239A (ko) * 2019-12-13 2022-08-23 스미토모 세이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흡수성 수지 입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흡수성 수지 입자
CN111908578A (zh) * 2020-07-20 2020-11-10 重庆工商大学 一种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天然改性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CN113145086B (zh) * 2021-05-19 2022-04-22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脂肪酸改性吸附树脂、制备方法和利用其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7702A (ja) * 1984-10-05 1986-05-06 Seitetsu Kagaku Co Ltd 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938920B2 (ja) * 1990-01-31 1999-08-25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H0770245A (ja) * 1993-08-30 1995-03-14 Nippon Synthetic Chem Ind Co Ltd:The 高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法
US6514615B1 (en) * 1999-06-29 2003-02-04 Stockhausen Gmbh & Co. Kg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having delayed water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US7193006B2 (en) * 2002-12-06 2007-03-20 Nippon Shokubai Co., Ltd. Process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water-absorbent resin product
KR101092278B1 (ko) * 2003-03-17 2011-12-13 스미또모 세이까 가부시키가이샤 흡수성 수지 입자의 제조방법
TW200500046A (en) * 2003-03-26 2005-01-01 Basf Ag Color-stable superabsorbent polymer composition
US20070179261A1 (en) * 2003-12-25 2007-08-02 Shinichi Uda Method for producing water-absorbing resin
JP4583080B2 (ja) 2004-06-15 2010-11-17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TW200720347A (en) * 2005-09-30 2007-06-01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Water-absorbent agent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7123188A1 (ja) * 2006-04-24 2007-11-01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Co., Ltd. 吸水性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る吸水性樹脂粒子
WO2007126003A1 (ja) * 2006-04-27 2007-11-08 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Co., Ltd. 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439179B2 (ja) * 2007-08-23 2014-03-12 住友精化株式会社 衛生材用途に適した吸水性樹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29229A (ko) 2013-11-27
JPWO2012081355A1 (ja) 2014-05-22
EP2653483A1 (en) 2013-10-23
SA111330059B1 (ar) 2014-08-04
CN103261235B (zh) 2015-01-28
EP2653483A4 (en) 2014-04-30
TW201229062A (en) 2012-07-16
BR112013014656A2 (pt) 2016-09-27
CN103261235A (zh) 2013-08-21
US20130273351A1 (en) 2013-10-17
WO2012081355A1 (ja) 2012-06-21
SG190709A1 (en)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4157B (zh)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absorbent resin
TWI511984B (zh)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ter-absorbent resin
JP2938920B2 (ja) 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658759B2 (ja) 吸水性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吸水性樹脂粒子
WO2006081295A2 (en) Branched ionomers
US894084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water-absorbing resin
JP2006342245A (ja) 多孔質樹脂ビーズ
CN114787244A (zh) 吸水性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及吸水性树脂粒子
JP2005325272A (ja) 多孔質樹脂の製造方法
WO2013128978A1 (ja) 吸水性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JPH11130968A (ja) 吸水性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14271A (ja) ヒドロキシ基又は第1級アミノ基を有する多孔質樹脂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41419A (ja) 吸水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6368211B2 (ja) 新規架橋体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88004B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uper absorbent polymer which is powder, insoluble in water, able to absorb water, urine and blood and anti-yellowing
EP2859021B1 (en) Mixed salt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and resins and catalysts produced thereof
KR102555560B1 (ko) 소수성 용매 중 분산된 단량체 수용액의 중합에 의한 초흡수제 입자의 불연속적 제조 방법
KR102586309B1 (ko) 소수성 용매 중 분산된 단량체 수용액의 중합에 의한 초흡수제 입자의 불연속적 제조 방법
TW200307695A (en) Water-absorption resin
JPWO2015068806A1 (ja) ビニルアミン(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