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0241A - 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 Google Patents

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0241A
TW202200241A TW110115748A TW110115748A TW202200241A TW 202200241 A TW202200241 A TW 202200241A TW 110115748 A TW110115748 A TW 110115748A TW 110115748 A TW110115748 A TW 110115748A TW 202200241 A TW202200241 A TW 2022002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variable
face
mentioned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鈴木眞哉
西川智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0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24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9/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the eyes; Devices for putting-in contact lenses; Devices to correct squinting; Apparatus to guide the blind; Protective devices for the eyes, carried on the body or in the hand
    • A61F9/02Goggles
    • A61F9/029Additional functions or features, e.g. protection for other parts of the face such as ears, nose or mouth; Screen wipers or clean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84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with protection for the eyes, e.g. using shield or vis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9/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the eyes; Devices for putting-in contact lenses; Devices to correct squinting; Apparatus to guide the blind; Protective devices for the eyes, carried on the body or in the hand
    • A61F9/02Goggles
    • A61F9/027Straps; Buckles; Attachment of headba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8Component parts for gas-masks or gas-helmets, e.g. windows, straps, speech transmitters, signal-devices
    • A62B18/082Assembling eyepieces, lenses or vision-correction means in or on gas-mas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與各種口罩容易地組合使用之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本發明之面罩1-1係相對於口罩2裝卸自如且覆蓋佩戴口罩2之使用者之臉上之至少眼睛者,且面罩1-1由具有可撓性及透光性之膜101-1構成,於面罩1-1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至少一對切口線102L、102R,切口線102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102中之耳帶202卡合之卡合部102a、102b。

Description

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於醫療現場,利用口罩及面罩作為用以防止病毒等之飛沫感染或空氣感染、或者血液、體液等飛散物之附著等的防護具。口罩係用以覆蓋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具體而言為口及鼻),以防止經由呼吸器官之感染。面罩係用以覆蓋使用者臉上之至少眼睛,以防止經由眼睛之感染。藉由併用口罩與面罩,可有效地保護醫療從業者免受感染。因此,提出有於口罩上安裝有面罩之附口罩之面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7-17811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口罩視其用途而種類繁多。例如,存在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微粒子口罩等醫用口罩、或防塵口罩等面向專門使用者之口罩、或者不織布口罩、紗布口罩等面向一般使用者之口罩等多種口罩,視情形而靈活使用。該等口罩之尺寸、素材及構造等視口罩之用途、功能及防護等級等而異。因此,為了提高佩戴口罩與面罩時之方便性,期望將面罩與各種口罩選擇性地組合來使用。藉此,例如,於醫療現場,可根據要求之防護等級將口罩與面罩簡便地組合來使用。又,例如,於因傳染病之快速擴散而需要準備大量之附口罩之面罩之情形時,可迅速地準備附口罩之面罩。
然而,於先前之技術中,難以將面罩與各種口罩選擇性地組合而使用。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附口罩之面罩中,面罩藉由接著劑等接著而固定於口罩。因此,難以將面罩改裝至其他口罩。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此種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容易地與各種口罩組合來使用之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面罩係相對於口罩裝卸自如且覆蓋佩戴口罩之使用者之臉上之至少眼睛者,且面罩由具有可撓性及透光性之膜構成,於面罩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口罩之耳帶(strap)插通之至少一對切口線,切口線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中之耳帶卡合之卡合部。
亦可為,卡合部限制耳帶向以下2個方向移動,即耳帶向切口線之插通方向、及沿著切口線之方向。
亦可為,藉由切口線之卡合部之兩側部分之膜,夾持插通於切口線中之耳帶。
亦可為,切口線係不與面罩之外緣交叉且內包於面罩之內側的封閉型切口線,卡合部分別形成於封閉型切口線之兩端,於形成於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之1條封閉型切口線中,插通從口罩之左右方向之單側伸出之2根耳帶,2根耳帶分別卡合於形成在1條封閉型切口線兩端之2個卡合部。
亦可為,於面罩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複數對封閉型切口線,關於成對之封閉型切口線之間隔,各對互不相同。
亦可為,切口線係一端部與面罩之外緣交叉,另一端部配置於面罩之內側的開放型切口線,卡合部形成於開放型切口線之另一端部,於面罩之左右兩側部,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2對開放型切口線,從口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之2根耳帶分別插通於形成在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之2條開放型切口線,2根耳帶分別與形成在2條開放型切口線之另一端部之2個卡合部卡合。
亦可為,卡合部係切口線形成為鋸齒狀之部分。
亦可為,卡合部係切口線分支之部分。
亦可為,卡合部係切口線彎曲之部分。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面罩亦可為相對於口罩裝卸自如且覆蓋佩戴口罩之使用者之臉上之至少眼睛者,且面罩由具有可撓性及透光性之膜構成,於面罩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夠變形之至少一對可變部,藉由可變部變形而形成能供口罩之耳帶插通之圈部。
亦可為,可變部藉由沿形成於面罩之切口線局部地分離而能夠變形,圈部與插通於圈部中之耳帶卡合。
亦可為,於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藉由可變部變形而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2個以上之圈部,於2個以上之圈部中插通口罩之上側之耳帶。
亦可為,於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2個以上之可變部,藉由2個以上之可變部變形而形成2個以上之圈部。
亦可為,於在2個以上之圈部中插通有口罩之上側之耳帶時,圈部能相對於耳帶沿耳帶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
亦可為,於面罩中與可變部鄰接之位置,形成有包含切口線之***部,藉由可變部***至***部中,而形成圈部。
亦可為,可變部中形成有使可變部卡止於***部中之卡止爪。
亦可為,於面罩中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形成有缺口部。
亦可為,於面罩中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或與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之側方或下方之位置,形成有貫通孔。
亦可為,於面罩中與使用者之鼻對向之位置、或與鼻下側之部位對向之位置,形成有能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
亦可為,於面罩中與使用者之額頭或前頭部對向之位置,形成有能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
亦可為,於面罩中與使用者之下巴對向之位置、或與下巴下方之部位對向之位置,形成有能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
亦可為,於面罩中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之部分與側面側之部分之間配置有彎摺線,側面側之部分能沿著彎摺線相對於正面側之部分彎折。
亦可為,於面罩之至少一個面,設置有抗反射層。
亦可為,抗反射層為具有可見光之波長以下之間距的微細凹凸構造。
亦可為,面罩之全光線透過率為94.0%以上。
亦可為,面罩具有能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之形狀之組裝構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附口罩之面罩具備上述面罩、及供裝卸自如地安裝上述面罩之口罩。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將面罩與各種口罩容易地組合使用。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所示之尺寸、材料、其他具體數值等僅用於例示以使發明容易理解,除了特別說明之情形以外,不限定本發明。再者,本說明書及圖式中,藉由對具有實質上相同之功能、構成之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又,對與本發明無直接關聯之要素,省略圖示。
<第1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3,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
圖1係表示面罩1-1之俯視圖。圖2係表示面罩1-1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
如圖1所示,面罩1-1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口罩2,且於安裝於口罩2之狀態下使用。於使用面罩1-1時,如圖2所示,安裝有面罩1-1之口罩2被使用者(例如,醫療從業者)佩戴。口罩2覆蓋使用者之面部中之呼吸器官(鼻及口)及其周圍。另一方面,面罩1-1係於藉由口罩2支持之狀態下以覆蓋使用者之面部之方式配置,從口罩2之外側大範圍地覆蓋使用者之面部之前方及側方。如此,使用具備面罩1-1及口罩2之附口罩之面罩。藉此,例如可防止空氣中之飛沫所含有之病毒或細菌等、或者手術或治療中產生之血液或體液等飛散物附著於使用者之面部或侵入呼吸器官或眼睛等。因此,能有效地保護醫療從業者等免受感染。
再者,本說明書所參照之各圖式中,將以使用者為基準之前方向、後方向、左方向、右方向、上方向、下方向分別表示為F方向、B方向、L方向、R方向、U方向、D方向。
口罩2係用於覆蓋佩戴口罩2之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具體而言為口及鼻),以防止經由呼吸器官之感染。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呼吸器官只要至少包含口即可,亦可包含口及鼻這兩者。如圖1所示,口罩2具有本體部201與耳帶202。
本體部201係使用時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覆蓋使用者之呼吸器官之部分。本體部201具有透氣性,且具有防止飛沫等所含有之病毒或細菌等侵入之功能。本體部201例如具有積層有多層包含各種材料之過濾片(filter)之構造。尤其是於口罩2為外科口罩等醫用口罩之情形時,口罩2較佳為對血液、體液等之液體防護性、或捕獲漂浮在空氣中之飛沫所含有之細菌或微粒子之捕獲性優異。
耳帶202係使用時佩戴於使用者頭部之任一部位(例如,若為圖2之口罩2,則為耳朵)之繩狀構件。口罩2於本體部201之左右方向單側至少各設置2根耳帶202,兩側合計至少設置有4根耳帶202。耳帶202可為掛耳類型(參照圖1、圖2)、繫繩類型(參照圖3)、頭戴(overhead)類型(參照圖23、圖24)中之任一類型,亦可為其他類型。
於圖1、2所示之掛耳類型之耳帶202之例中,2根耳帶202-1、202-2從本體部201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2根耳帶202-3、202-4從本體部201之左右方向另一單側伸出。具體而言,耳帶202-1從本體部201之左側部之上側伸出,耳帶202-2從本體部201之左側部之下側伸出。耳帶202-1及耳帶202-2相互連接而構成1根環狀耳帶,佩戴於使用者之左耳。耳帶202-3從本體部201之右側部之上側伸出,耳帶202-4從本體部201之右側部之下側伸出。耳帶202-3及耳帶202-4相互連接而構成1根環狀耳帶,佩戴於使用者之右耳。就口罩2之佩戴性之觀點而言,耳帶202較佳為由橡皮繩等能夠伸縮之繩構件構成。
面罩1-1係於佩戴口罩2之使用者之臉之前方與面部相隔配置之防護具。面罩1-1係用於覆蓋使用者臉上之至少眼睛,以防止經由眼睛之感染。但是,如圖2所示,面罩1-1亦可覆蓋使用者之鼻及口、下巴、左右兩頰、額頭、耳朵、前頭部、側頭部、頸等中之全部或一部分。如圖1所示,面罩1-1由具有可撓性及透光性之膜101-1構成。再者,形成面罩1-1之膜101-1之片數可為1片,亦可為複數片(例如,亦可將複數片膜積層而形成構成面罩1-1之膜101-1)。
膜101-1例如由以具有透明性之塑膠材料為主成分之材料形成。作為膜101-1之材料,例如可例舉: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物、聚碳酸酯、苯乙烯(共)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二醋酸纖維素酯、三醋酸纖維素酯、醋酸丁酸纖維素酯、聚酯、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醚碸、聚碸、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縮醛、聚醚酮、聚胺基甲酸酯、玻璃等。但是,膜101-1之材料並不限定於該等材料。
於使用塑膠材料作為膜101-1之情形時,為了進而改善塑膠材料表面之表面能、塗佈性、滑動性、平面性等,亦可藉由表面處理進而設置未圖示之下塗層。作為該下塗層,例如可例舉:有機烷氧基金屬化合物、聚酯、丙烯酸改性聚酯、聚胺基甲酸酯等。又,為了獲得與設置下塗層同等之效果,亦可對膜101-1之表面進行電暈放電處理、UV照射處理等。
膜101-1例如可藉由使上述樹脂延伸或用溶劑稀釋後形成膜狀並乾燥等方法而形成。關於膜101-1之厚度,較佳為根據面罩1-1之用途而適當選擇,例如可為50 μm以上500 μm以下,較佳為100 μm以上250 μm以下。要想抑制外面光之反射,良好地保持使用者之視野,宜使面罩1-1之全光線透過率為94.0%以上,較佳為98.0%以上。
再者,下述之其他實施方式之膜101-2~101-21之材料及製造方法係與上述膜101-1相同。
於面罩1-1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一對切口線102L、102R。但是,如下所述,切口線102、102之對數只要為至少1對即可,亦可為2對以上。再者,以下之說明中,於不特別區分切口線102L與切口線102R之情形時,亦簡稱為切口線102。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切口線係藉由呈線狀切割膜而形成之切割線。切口線與貫通形成於膜之一般之開口(具有開口寬度之一般之長孔或狹縫)不同。切口線並非具有開口寬度之狹縫,而是指不具有開口寬度之切割線。亦即,切口線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藉由切口線分斷,但彼此無間隙地接觸。
切口線102係不與面罩1-1之外緣(亦即,膜101-1之外緣)交叉,而內包於面罩1-1之內側(亦即,較膜101-1之外緣靠內側)之封閉型切口線。切口線102係以沿與左右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上下方向、斜方向等)延伸之方式形成。
切口線102L形成於膜101-1之左側部之下側。於切口線102L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1、202-2。切口線102R形成於膜101-1之右側部之下側。於切口線102R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3、202-4。
切口線102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102中之耳帶202卡合之卡合部102a、102b、及直線部102c。卡合部102a、102b分別形成於切口線102之兩端。本實施方式中,卡合部102a、102b係切口線102形成為鋸齒狀之部分(Z字線狀之部分)。卡合部102a形成於切口線102之上端,卡合部102b形成於切口線102之下端。直線部102c係切口線102中之卡合部102a與卡合部102b之間之部分。直線部102c係切口線102形成為直線狀之部分。再者,本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02中,兩端部之卡合部102a、102b藉由直線狀之直線部102c連結,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連結卡合部102a、102b之連結線亦可並非直線狀,例如亦可為和緩地彎曲之曲線等。
插通於左側之切口線102L中之2根耳帶202-1、202-2分別與形成在1條切口線102L之兩端之2個卡合部102a、102b卡合。耳帶202-1與切口線102L之卡合部102a卡合,耳帶202-2與切口線102L之卡合部102b卡合。同樣地,插通於右側之切口線102R中之2根耳帶202-3、202-4分別與形成在1條切口線102R之兩端之2個卡合部102a、102b卡合。耳帶202-3與切口線102R之卡合部102a卡合,耳帶202-4與切口線102R之卡合部102b卡合。尤其是,要想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較佳為使耳帶202中儘可能靠近本體部201之部分與卡合部102a、102b卡合。
藉由卡合部102a、102b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夾持插通於切口線102中之耳帶202。尤其是,膜101-1中之卡合部102a、102b之兩側部分具有較直線部102c之兩側部分複雜之形狀。因此,插通於切口線102中之耳帶202與卡合部102a、102b之間產生較大之摩擦阻力,插通於切口線102中之耳帶202被牢固地夾持。藉此,耳帶202向以下2個方向之移動受到卡合部102a、102b限制,即耳帶202向切口線102之插通方向、及沿著切口線102之方向。因此,僅藉由將耳帶202插通於切口線102,便能相對於口罩2容易地裝卸面罩1-1,並且於使用面罩1-1時藉由利用卡合部102a、102b夾持耳帶202,便能將面罩1-1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
再者,於上述內容中,說明了鋸齒狀之卡合部102a、102b之例,但如下所述,卡合部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關於卡合部之形狀,只要為與直線狀之切口線之情形時相比,能使卡合部與耳帶202之間產生較大之摩擦阻力之形狀,則可為其他任意形狀。
如上所述,藉由將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於切口線102L、102R,而將面罩1-1安裝於口罩2。然後,如圖2所示,由使用者佩戴安裝有面罩1-1之口罩2。於該佩戴時,面罩1-1變形成沿著以上下方向之軸為中心之大致圓筒面之彎曲形狀,以與使用者之臉隔開之狀態覆蓋該臉之前表面及側面。如此,通常,包含簡易之平坦形狀之膜(參照圖1)之面罩1-1於使用時在由口罩2予以支持之狀態下,變形成沿著臉於左右方向彎曲之形狀(參照圖2)。
繼而,說明面罩1-1之製造方法。首先,準備成為膜101-1之材料之膜捲筒。然後,對所準備之膜捲筒實施沖切加工。於沖切加工中,由膜捲筒沖切出面罩1-1之輪廓(亦即,外形線)及切口線102L、102R。較佳為,於1次沖切加工中,形成面罩1-1之輪廓及切口線102這兩者。藉此,容易且迅速地製造面罩1-1。
以上,對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進行了詳細說明。如上所述,於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一對切口線102L、102R。又,切口線102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102中之耳帶202卡合之卡合部102a、102b。尤其是,兩端部形成有卡合部102a、102b之切口線102能應對多種口罩2之耳帶202,通用性較高。亦即,於1條切口線102中插通2根耳帶202,利用兩端部之卡合部102a、102b保持各耳帶202。藉由該構成,能相對於多種口罩2容易地裝卸面罩1-1,安裝於口罩2之面罩1-1被穩定地保持為覆蓋使用者之臉之狀態。因此,可將面罩1-1與各種口罩選擇性地組合而容易地使用。藉此,例如,於醫療現場,可根據要求之防護等級簡易地將口罩與面罩1-1組合來使用,而方便性提高。又,例如,於因傳染病之快速擴散而需要準備大量附口罩之面罩之情形時,可迅速地準備附口罩之面罩。
又,本實施方式之面罩1-1可容易地安裝於市售之多種口罩從而一體化。又,於該安裝時,無需特別之安裝用具或零件,面罩1-1與口罩2之裝卸操作簡單且方便。又,藉由將面罩1-1從口罩2拆卸,能僅更換面罩1-1,或僅更換口罩2。
進而,根據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可於口罩2與面罩1-1之間形成間隙G1(參照圖2)。因此,能抑制面罩1-1因使用者之呼氣而起霧,從而良好地保持視野。再者,例如,藉由調整口罩2之耳帶202中之與卡合部102a、102b卡合之位置,可調整間隙G1。因此,可根據口罩2之尺寸或使用者之臉之尺寸適當調整間隙G1。再者,藉由調整間隙G1,亦可使面罩1-1與使用者之臉良好地服貼。
進而,根據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不再需要用以安裝面罩1-1之專用框架等安裝具。因此,能使使用者所佩戴之防護具整體之重量輕量化,能減輕使用者之疲勞,亦能提高佩戴感。又,能消除裝備之笨重感,改善給周圍人之印象。
進而,根據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不再需要將面罩1-1接合於口罩2之步驟(例如,利用接著劑等接著之步驟、熔接之步驟等)。因此,能縮短製造步驟,製造亦變得容易。
進而,根據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可使面罩1-1與口罩2分開而單獨流通。又,能將平坦之膜狀之面罩1-1以堆疊複數片之狀態捆包及運輸。因此,可使捆包及流通變得容易,並縮小保管空間及搬運空間。
進而,根據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於面罩1-1或口罩2中之任一者破損或被污染之情形時,可藉由更換破損或被污染之構件,而連續地使用完好之構件。因此,無需過度廢棄面罩1-1及口罩2,而能有效地利用。
尤其是,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中,於形成在面罩1-1之左右方向單側之1條封閉型切口線即切口線102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而且,2根耳帶202分別與形成在1條切口線102之兩端之2個卡合部102a、102b卡合。藉此,面罩1-1藉由共計4根耳帶202於4點予以支持。因此,使用時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
再者,上述內容中,說明了面罩1-1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面罩1-1亦可安裝於其他類型之口罩。圖3係表示將面罩1-1安裝於繫繩類型之口罩3之例之俯視圖。如圖3所示,口罩3具有本體部301與耳帶302。
本體部301具有與上述本體部201相同之構成。耳帶302-1從本體部301之左側部之上側伸出,耳帶302-2從本體部301之左側部之下側伸出。繫繩類型之口罩3與上述掛耳類型之口罩2不同,耳帶302-1及耳帶302-2分離。耳帶302-3從本體部301之右側部之上側伸出,耳帶302-4從本體部301之右側部之下側伸出。耳帶302-3及耳帶302-4與耳帶302-1及耳帶302-2同樣分離。於使用面罩1-1與口罩3時,耳帶302-1及耳帶302-3於使用者之後頭部之上部側相互繫結,耳帶302-2及耳帶302-4於使用者之後頭部之下部側相互繫結。藉此,關於繫繩類型之口罩3,面罩1-1與口罩3一起由使用者佩戴。
於面罩1-1之切口線102L中,插通從口罩3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302-1、302-2。於面罩1-1之切口線102R中,插通從口罩3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302-3、302-4。耳帶302-1與切口線102L之卡合部102a卡合,耳帶302-2與切口線102L之卡合部102b卡合。耳帶302-3與切口線102R之卡合部102a卡合,耳帶302-4與切口線102R之卡合部102b卡合。藉此,相對於繫繩類型之口罩3,亦與掛耳類型之口罩2同樣,能容易地裝卸面罩1-1,能藉由口罩3穩定地保持面罩1-1。
<第2實施方式> 參照圖4及圖5,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面罩1-2。
圖4係表示面罩1-2之俯視圖。圖5係表示面罩1-2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5中,示出了面罩1-2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是,面罩1-2與面罩1-1同樣,能容易地與各種口罩組合來使用。
第2實施方式之面罩1-2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2中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處形成有缺口部103。
如圖4及圖5所示,缺口部103配置於面罩1-2(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2之膜101-2)中切口線102L與切口線102R之間之區域。缺口部103以從面罩1-2之中央部之下端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缺口部103具有隨著向上方前進而左右方向之寬度變窄之形狀(例如,大致三角形)。但是,缺口部103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矩形。
如圖5所示,缺口部103形成於使用時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例如,口及鼻)對向之位置。因此,於口罩2中之覆蓋使用者之呼吸器官之部分的外側配置缺口部103,因此口罩2之該部分未被面罩1-2覆蓋,而是通過缺口部103露出至外部。因此,從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呼出之氣通過口罩2或從口罩2迂迴而出之後,通過缺口部103排出至面罩1-2之外部。藉此,能有效地抑制面罩1-2因使用者之呼氣而起霧,從而良好地保持視野。
<第3實施方式> 參照圖6,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方式之面罩1-3。
圖6係表示面罩1-3之俯視圖。
第3實施方式之面罩1-3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3中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處形成有貫通孔104。第3實施方式之面罩1-3相當於將面罩1-3中之呼氣通過之部分由第2實施方式之面罩1-2之缺口部103變更為貫通孔104之例。
如圖6所示,於面罩1-3(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3之膜101-3)中之切口線102L與切口線102R之間之區域中,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104。貫通孔104例如具有圓形狀,但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橢圓形狀或多邊形狀。又,貫通孔104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6所示之例。例如,貫通孔104可等間隔地配置,亦可以不均勻之間隔配置。又,亦可配置於與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之周圍(例如,與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之側方或下方之位置)。又,貫通孔104之設置數並不限定於圖6所示之例,例如亦可為單數。
貫通孔104配置於使用時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例如,口及鼻)對向之位置、或其周圍之側面部或下側部之位置,作為透氣口發揮功能。因此,從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呼出之氣通過口罩2或從口罩2迂迴而出後,通過貫通孔104排出至面罩1-3之外部。藉此,能有效地抑制面罩1-3因使用者之呼氣而起霧,從而良好地保持視野。又,因貫通孔104之存在,亦能獲得對話時對話之對象更容易聽清使用者之聲音之效果。
<第4實施方式> 參照圖7及圖8,說明本發明之第4實施方式之面罩1-4。
圖7係表示面罩1-4之俯視圖。圖8係表示面罩1-4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8中,示出了面罩1-4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是,面罩1-4與面罩1-1同樣,能容易地與各種口罩組合來使用。
第4實施方式之面罩1-4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4中與使用者之鼻對向之位置、或與鼻下側之部位對向之位置處形成有能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105。
如圖7所示,於面罩1-4(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4之膜101-4)中之切口線102L與切口線102R之間之區域,形成有用以形成彎折部105之切口線106。切口線106具有U字形狀。切口線106具有直線部106a、直線部106b及直線部106c。直線部106a、106b係切口線106中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直線狀部分。直線部106a、106b彼此於左右方向上隔開且平行地配置。直線部106c係切口線106中沿左右方向延伸之直線狀部分。直線部106c係以連結直線部106a之上端與直線部106b之上端之方式形成。但是,切口線106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又,亦可與該例相比旋轉90度配置,亦可配置複數個彎折部。又,亦可設為並列複數個切口線並以多階段彎折之構造。
彎折部105係面罩1-4中藉由沿著切口線106局部地分離而能夠變形之部分。彎折部105能沿著以連結直線部106a之下端與直線部106b之下端之方式形成之彎摺線L1彎折。亦可於彎摺線L1設置折頁線以使彎折部105易於彎折。
如圖8所示,於使用面罩1-4時,彎折部105為沿著彎摺線L1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狀態。因此,彎折部105與口罩2中覆蓋使用者之鼻或鼻下側之部位的部分抵接。藉此,面罩1-4除了於與口罩2之耳帶202卡合之切口線102之卡合部102a、102b處被支持以外,於彎折部105處亦被支持。因此,於藉由面罩1-4覆蓋使用者之臉之狀態下,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4。
進而,藉由彎折部105,能於面罩1-4與使用者之臉之間確實地確保與彎折部105之突出長度相應之間隙。因此,能提高面罩1-4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透氣性,因此能防止面罩1-4起霧,並且能減輕使用者之憋悶感,提高面罩1-4之佩戴性。
<第5實施方式> 參照圖9及圖10,說明本發明之第5實施方式之面罩1-5。
圖9係表示面罩1-5之俯視圖。圖10係表示面罩1-5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10中,示出了面罩1-5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是,面罩1-5與面罩1-1同樣,能容易地與各種口罩組合來使用。
第5實施方式之面罩1-5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5中與使用者之額頭或前頭部對向之位置處形成有能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107。
如圖9所示,於面罩1-5(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5之膜101-5)之上部,形成有用以形成彎折部107之切口部108。切口部108具有左右一對切口線108a、108b。切口線108a、108b係一端部與面罩1-5之外緣(亦即,膜101-5之外緣)交叉,另一端部配置於面罩1-5之內側(亦即,較膜101-5之外緣靠內側)之開放型切口線。切口線108a形成於面罩1-5之上部之左側。切口線108a隨著向下方前進向右方向傾斜,具有直線形狀。切口線108b形成於面罩1-5之上部之右側。切口線108b隨著向下方前進向左方向傾斜,具有直線形狀。但是,切口線108a、108b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又,亦可設為無切口線108a、108b,僅面罩1-5之上部整體彎折之構造。
彎折部107係面罩1-5中藉由沿著切口線108a、108b局部地分離而能夠變形之部分。彎折部107能沿著以將切口線108a之下端與切口線108b之下端連結之方式形成之彎摺線L2彎折。亦可於彎摺線L2設置折頁線以使彎折部107易於彎折。又,較切口線108a、108b靠左右方向之外側且較彎摺線L2靠上側之部分亦能與彎折部107同樣地變形,亦可向臉側彎折而使用。
如圖10所示,於使用面罩1-5時,彎折部107為沿著彎摺線L2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狀態。因此,彎折部107與使用者之額頭或前頭部抵接。藉此,面罩1-5除了於與口罩2之耳帶202卡合之切口線102之卡合部102a、102b處被支持以外,於彎折部107處亦被支持。因此,於藉由面罩1-5覆蓋使用者之臉之狀態下,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5。
進而,藉由彎折部107能防止異物從上方侵入面罩1-5與使用者之臉之間隙。
面罩1-5中,與使用者之額頭或前頭部對向之位置設置有彎折部107,但同樣地,亦可於與使用者之下巴對向之位置、或與下巴下側之部位對向之位置設置有彎折部(能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部分)。藉此,亦能防止異物從下方侵入面罩1-5與使用者之臉之間隙。
<第6實施方式> 參照圖11及圖12,說明本發明之第6實施方式之面罩1-6。
圖11係表示面罩1-6之俯視圖。圖12係表示面罩1-6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12中,示出了面罩1-6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是,面罩1-6與面罩1-1同樣,能與各種口罩容易地組合使用。
第6實施方式之面罩1-6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6中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之部分P1與側面側之部分P2、P3之間配置有彎摺線L3、L4。
如圖11所示,面罩1-6(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6之膜101-6)中切口線102L與切口線102R之間之中央部為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之部分P1(以下,稱為「正面部分P1」)。面罩1-6(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6之膜101-6)中形成有切口線102L之左側部為使用者之臉之左側面側之部分P2(以下,稱為「左側面部分P2」)。面罩1-6(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6之膜101-6)中形成有切口線102R之右側部為使用者之臉之右側面側之部分P3(以下,稱為「右側面部分P3」)。
彎摺線L3形成於正面部分P1與左側面部分P2之間。彎摺線L4形成於正面部分P1與右側面部分P3之間。彎摺線L3、L4係以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左側面部分P2能沿著彎摺線L3相對於正面部分P1彎折。右側面部分P3能沿著彎摺線L4相對於正面部分P1彎折。亦可於彎摺線L3、L4設置折頁線以使左側面部分P2、右側面部分P3易於彎折。
如圖12所示,於使用面罩1-6時,左側面部分P2、右側面部分P3為沿著彎摺線L3、L4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狀態。因此,面罩1-6之正面部分P1係於維持平面形狀之狀態下,與使用者之臉對向。藉此,於面罩1-6之正面部分P1為平面形狀之情形時,與正面部分P1為彎曲形狀之情形時相比,能抑制外面光之映入,因此能良好地保持視野。
<第7實施方式> 參照圖13~圖16,說明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面罩1-7。
圖13係表示面罩1-7之俯視圖。圖14係表示面罩1-7之局部放大剖視圖。具體而言,圖14係表示面罩1-7之視野區域P4(參照圖13)中之與面罩1-7之表面正交之剖面的剖視圖。
第7實施方式之面罩1-7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設置有抗反射層109(參照圖14)。
抗反射層109亦可僅局部地設置於面罩1-7(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7之膜101-7)中之例如視野區域P4(參照圖13)。視野區域P4係於使用面罩1-7時膜101-7中之主要進入使用者之視野的區域,例如為面罩1-7中之較切口線102L、102R靠上側之區域。但是,面罩1-7中設置抗反射層109之區域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於面罩1-7之全部區域設置抗反射層109。又,要想提高抗反射效果,抗反射層109較佳為設置於面罩1-7(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7之膜101-7)之正反兩面。但是,抗反射層109只要設置於面罩1-7之至少一個面即可,亦可僅設置於面罩1-7之單面。
如圖14所示,於膜101-7之兩面,介隔基底層110設置有抗反射層109。基底層110係為了提高抗反射層109相對於膜101-7之密接性而設置。基底層110例如為與抗反射層109一體成形之光學層,具有透明性,藉由使與抗反射層109相同之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等硬化而形成。再者,亦可不介隔基底層110,而於膜101-7之表面直接形成抗反射層109。抗反射層109係為了抑制外面光之反射,提高面罩1-7之全光線透過率而設置。再者,如上所述,要想良好地保持使用者之視野,宜使面罩1-7之全光線透過率為94.0%以上,較佳為98.0%以上。
抗反射層109例如由具有可見光之波長以下之間距之微細凹凸構造構成。微細凹凸構造之凹凸(凸部及凹部)係於膜101-7之表面上沿縱橫之面方向週期性地形成。微細凹凸構造之凹凸之平均週期(平均間距)為可見光波長以下。可見光之波長帶為360 nm~830 nm,但於本實施方式中,微細凹凸構造之凹凸以可見光之波長帶以下之尺寸規則排列。就該觀點而言,凹凸之平均週期(平均間距)設為350 nm以下。例如,凹凸之平均週期較佳為100 nm以上350 nm以下,更佳為120 nm以上28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30~270 nm。因此,微細凹凸構造係所謂之蛾眼構造,具有抗反射功能。此處,於平均週期未達100 nm之情形時,有可能難以形成微細凹凸構造,故而欠佳。又,於平均週期超過350 nm之情形時,存在繞射光之強度變大之可能性,有可能導致外來光於形成有微細凹凸構造之表面繞射,而使抗反射效果下降。
再者,微細凹凸構造之平均高度並無特別限制,例如較佳為100 nm以上300 nm以下,更佳為130 nm以上300 n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nm以上230 nm以下。微細凹凸構造之平均高度係構成微細凹凸構造之複數個凸部之高度之算術平均值。例如,可測定若干個微細凹凸構造之凸部之高度,算出其等之算術平均值作為微細凹凸構造之平均高度。又,微細凹凸構造之凸部沿與膜101-7之表面垂直之方向延伸。又,微細凹凸構造之凸部例如宜為錐體狀、柱狀、針狀等各種形狀。
於製造微細凹凸構造之情形時,如下所述,對塗佈於膜101-7之基材上之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等轉印材料,使用形成有與蛾眼構造體對應之圖案之捲筒母盤曝光裝置轉印凹凸圖案,然後使該轉印材料硬化。
此處,轉印材料之硬化物可具有親水性。轉印材料較佳為含有1種以上之具有親水性之官能基。作為此種具有親水性之官能基,例如可例舉羥基、羧基及羰基等。
又,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產物亦可於膜101-7之基材兩面具有不同之物性。例如,藉由視面罩1-7之用途區分利用撥水性、親水性,可使特定之面具有防霧等功能。
作為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例如較佳為使用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又,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亦可視需要包含填料或功能性添加劑等。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例如包含丙烯酸酯及起始劑。而且,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例如亦可包含單官能單體、二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等。
如上所述,第7實施方式之面罩1-7中,於膜101-7之至少一個表面設置有抗反射層109。藉此,於使用面罩1-7時,能抑制外面光之映入,因此能良好地保持視野。
作為抗反射層109,亦可使用抗反射塗層(例如,AR(Anti Reflection,抗反射)塗佈),但較佳為使用如上所述由微細凹凸構造構成之蛾眼構造(參照圖14)。尤其是,作為抗反射層109,較佳為由具有親水性之樹脂構成具有可見光之波長以下之平均週期的微細凹凸構造。藉此,可獲得高抗反射性能,並且可附加防霧性。藉由使用由微細凹凸構造構成之蛾眼構造,能提高面罩1-7之抗反射性能,使其全光線透過率為例如98.0%以上。但是,使用濕式或乾式抗反射塗佈等其他抗反射方法,亦能獲得例如94.0%以上之全光線透過率。再者,抗反射塗佈係藉由在基材表面製作薄膜而引起光干涉,從而減少反射光之技術。作為濕式抗反射塗佈,可例舉旋轉塗佈、浸漬、凹版塗佈等。作為乾式抗反射塗佈,可例舉使用真空蒸鍍法、濺鍍法等之塗佈。
此處,參照圖15及圖16,說明膜之表面處理之條件與透過率特性的相關性。
圖15係表示膜之表面處理之各種條件之表。圖15中,示出了條件1~條件5之各條件之表面處理中之光學特性。條件1中,於膜兩面形成由微細凹凸構造構成之蛾眼構造。條件2中,對膜兩面實施濕式抗反射塗佈。條件3中,對膜單面實施濕式抗反射塗佈。條件4及條件5中,不對膜施加抗反射層。於圖15中,各行對應於各條件之光學特性,從左到右依序示出了材料厚度(mm)、全光線透過率(%)、反射率(%)。再者,膜之基材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又,全光線透過率係使用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製造之測霧計HM-150,基於JIS K 7361來測定。
條件1中,材料厚度為0.129 mm,全光線透過率為98.3%,反射率為0.8%。
條件2中,材料厚度為0.125 mm,全光線透過率為97.6%,反射率為2.2%。
條件3中,材料厚度為0.115 mm,全光線透過率為94.7%,反射率為4.7%。
條件4中,材料厚度為0.101 mm,全光線透過率為88.2%,反射率為11.5%。
條件5中,材料厚度為0.099 mm,全光線透過率為90.6%,反射率為8.4%。
圖16係表示膜之表面處理之各種條件中之透過率特性的圖。於圖16中,針對圖15所示之條件1~條件5之各條件,示出了對於各波長之光之透過率作為透過率特性。圖16中之線C1、C2、C3、C4、C5分別表示條件1、條件2、條件3、條件4、條件5之透過率特性。根據圖16,可知於使用濕式抗反射塗佈之條件2及條件3中,與不施加抗反射層之條件4及條件5相比,對於各波長之透過率提高。進而,可知,於使用包含微細凹凸構造之蛾眼構造之條件1中,與使用濕式抗反射塗佈之條件2及條件3相比,對於各波長之透過率進而提高。
進而,藉由在膜101-7之基材之兩面,形成包含微細凹凸構造之抗反射層109,能賦予更優異之抗反射性能。
又,雖未圖示,但本實施方式之面罩1-7亦可使用於兩面或單面經由黏著層能夠剝離地積層形成有抗反射層109之複數片透明膜而成之膜積層體。藉由使用如此能夠剝離地積層有複數片膜之膜積層體,而即便於時間上不夠擦掉污染物之情形時、或者污染物原本就是危險物品故而不宜接觸之情形時,亦只要每次剝離1片受到污染之膜即可,因此可即刻實現視野之恢復,進而無需接觸危險物品。再者,上述之複數片透明膜亦可僅積層於與眼睛對向之部分。
繼而,說明於膜101-7之表面具備包含微細凹凸構造之抗反射層109之面罩1-7之製造方法。
於製造面罩1-7之情形時,首先,對於成為膜101-7之材料之膜捲筒之表面,例如使用紫外線硬化樹脂等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等形成微細凹凸構造(蛾眼構造)。此時,使用形成有與微細凹凸構造對應之凹凸圖案之捲筒母盤曝光裝置,對膜101-7之表面之能量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轉印凹凸圖案,藉此形成微細凹凸構造。其後,形成面罩1-7之輪廓及切口線102L、102R之形狀。該製造方法之各步驟將於下文中進行說明。
[母盤之準備] 首先,準備具有抗反射層109之微細凹凸構造之反轉形狀的微細凹凸用母盤。微細凹凸用母盤係於奈米壓印法中使用之母盤,例如可為圓筒或圓柱形狀之捲筒母盤,亦可為其他形狀(例如平板狀)之母盤。於使用捲筒母盤之情形時,可藉由卷對卷方式將微細凹凸用母盤之微細凹凸構造無縫地轉印至膜101-7之基材。捲筒母盤之圓柱面或圓筒面成為用以於膜101-7之基材表面成形凹凸構造之成形面。該成形面上例如藉由乾式蝕刻、濕式蝕刻等二維排列有特定之微細凹凸構造。作為捲筒母盤之材料,例如可使用玻璃,但並不特別限定於該材料。配置於捲筒母盤之成形面上之微細凹凸構造、與上述之形成於膜101-7之基材之表面之微細凹凸構造(蛾眼構造)處於反轉之凹凸關係。
[轉印步驟] 繼而,於膜101-7之基材之表面塗佈未硬化樹脂,而形成未硬化樹脂層(轉印材料層)。未硬化樹脂層係由紫外線硬化樹脂等未硬化之硬化性樹脂構成。繼而,例如藉由卷對卷方式,使捲筒母盤密接於膜101-7之未硬化樹脂層。進而,從能量線源對未硬化樹脂層照射紫外線等能量線而使未硬化樹脂硬化。再者,作為能量線源,只要為能發射電子束、紫外線、紅外線、雷射光線、可見光線、游離輻射(X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微波、或高頻等能量線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定。
其後,將與硬化後之未硬化樹脂為一體之基材從捲筒母盤剝離。藉此,捲筒母盤之微細凹凸構造被轉印於膜101-7之基材之表面,而於膜101-7之基材之表面形成成為抗反射層109之微細凹凸構造(蛾眼構造)。該膜101-7之基材之表面之微細凹凸構造成為捲筒母盤之微細凹凸構造之反轉形狀。
再者,於在膜101-7之基材之兩面形成包含微細凹凸構造之抗反射層109之情形時,與上述同樣地,只要於基材之另一側之表面亦轉印微細凹凸構造即可。又,亦可於藉由上述之轉印步驟所獲得之膜101-7之表面貼合保護膜。藉此,能防止於後續步驟或運輸時等,破壞膜101-7之微細凹凸構造。
[面罩之成形加工步驟] 將上述步驟中獲得之膜101-7裁剪成面罩1-7之特定形狀,並且實施形成上述切口線102之加工,藉此成形面罩1-7。用以形成切口線102或裁剪成特定形狀之成形加工能使用經數值控制之切削加工機、或雷射加工裝置、沖切加壓裝置等。若使用沖切加壓加工,則可藉由一個步驟進行切口線102之形成加工與特定形狀之裁剪加工,故而適宜。
<第8實施方式> 參照圖17,說明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面罩1-8。
圖17係表示面罩1-8之俯視圖。
第8實施方式之面罩1-8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形成有供用於洗淨及乾燥之掛鉤插通之貫通孔111。
如圖17所示,於面罩1-8(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8之膜101-8)之外緣附近,形成有貫通孔111。貫通孔111配置於面罩1-8之右上端部。貫通孔111具有圓形狀。但是,貫通孔111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橢圓形狀或多邊形狀。又,於面罩1-8上形成圓弧狀之切口線而並非貫通孔111,藉由將利用該切口線局部地分離之部分彎折而形成之貫通部亦可作為供用於洗淨及乾燥之掛鉤插通之部分發揮功能。進而,於面罩1-8之外緣部設置掛鉤形狀之缺口,該缺口亦可作為供用於洗淨及乾燥之掛鉤插通之部分發揮功能。又,貫通孔111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17所示之例。例如,貫通孔111亦可配置於左上端部,還可配置於上端部之中央側。
貫通孔111中,於面罩1-8之洗淨及乾燥時,插通掛鉤。例如,面罩1-8係於懸掛於掛鉤之狀態下,浸入洗淨液中被洗淨。又,面罩1-8係於懸掛於掛鉤之狀態下被乾燥。藉此,可將受到污染之面罩1-8洗淨及乾燥,並再利用。
<第9實施方式> 參照圖18,說明本發明之第9實施方式之面罩1-9。
圖18係表示面罩1-9之俯視圖。
第9實施方式之面罩1-9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形成有用以使面罩1-9容易找到之記號。
例如,上述記號形成於面罩1-9之上部區域P5(參照圖18)。作為形成於上部區域P5之記號,例如可例舉製造商之名稱、或反射光而發光之圖案等。但是,形成於面罩1-9上之記號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各種文字、圖形或符號、或者其等之結合。又,面罩1-9中形成記號之位置亦可為上部區域P5以外,例如亦可為左側區域或右側區域。上述記號只要為能視認者,則其形成方法可為任意方法。上述記號可由切口線形成,亦可藉由在面罩1-9之表面形成微細凹凸而使光反射、繞射、干涉從而形成。又,上述記號可由具有開口之狹縫形成,亦可由油墨或貼紙等形成。
如上所述,面罩1-9包含高透明性且較薄之透明膜。因此,例如可能產生難以視認置於桌上等之面罩1-9之狀況。又,例如可能出現於安裝面罩1-9時即便安裝位置發生偏移亦無法察覺之狀態。因此,藉由在面罩1-9形成記號,可使面罩1-9易於視認,而使操作更為方便,藉由安裝在恰當之位置亦能維持防感染性。
<第10實施方式> 參照圖19及圖20,說明本發明之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
圖19係表示面罩1-10之俯視圖。圖20係表示面罩1-10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20中,示出了面罩1-10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是,面罩1-10與面罩1-1同樣,可容易地與各種口罩組合來使用。
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具有能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之形狀之組裝構造112。
如圖19所示,面罩1-10(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0之膜101-10)具有與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中之眼睛對向之部分P6、使用者之臉之左側面側之部分P7、使用者之臉之右側面側之部分P8、及與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中之呼吸器官對向之部分P9。
圖19所示之俯視圖中,部分P6係面罩1-10之上部,具有中心配置於下側之扇形形狀。部分P7係面罩1-10之左側部,以從部分P6向左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部分P7,形成有切口線102L。部分P8係面罩1-10之右側部,以從部分P6向右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部分P8,形成有切口線102R。部分P9係面罩1-10之下部,以從部分P6向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部分P7與部分P8之間。部分P9相對於部分P7及部分P8各者沿左右方向分開。
組裝構造112包含形成於部分P7之切口線112a、形成於部分P8之切口線112b、形成於部分P9之突出部112c、112d及切口線112e、112f。切口線112a、112b、112e、112f係一端部與面罩1-10之外緣(亦即,膜101-10之外緣)交叉,另一端部配置於面罩1-10之內側(亦即,較膜101-10之外緣靠內側)之開放型切口線。
切口線112a與部分P7之左下側之外緣交叉,於部分P7中形成於部分P9側,向右上方向延伸。切口線112b與部分P8之右下側之外緣交叉,於部分P8中形成於部分P9側,向左上方向延伸。突出部112c從部分P9之下端向左側突出。切口線112e與突出部112c之外緣中之上側之部分交叉,且向下方向延伸。突出部112d從部分P9之下端向右側突出。切口線112f與突出部112d之外緣中之上側之部分交叉,且向下方向延伸。
如圖20所示,於使用組裝構造112組裝面罩1-10之情形時,於部分P7之切口線112a與部分P9之切口線112e位於同軸上之狀態下,部分P9之突出部112c被夾入部分P7之切口線112a中。又,於部分P8之切口線112b與部分P9之切口線112f位於同軸上之狀態下,部分P9之突出部112d被夾入部分P8之切口線112b中。以此方式,面罩1-10被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般之三維立體形狀。但是,組裝構造112只要能將面罩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之形狀即可,並不特別限定於上述之例,作為此種構造,例如可採用下述之第18實施方式之組裝構造132等各種構造。
圖2所示之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中,膜101-1為單純地向左右方向彎曲之立體形狀。與此相對,圖20所示之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中,膜101-10被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般之三維立體形狀。藉由以上述之膜101-10之4個部分P6、P7、P8、P9之面方向朝向互不相同之方向之方式,使用組裝構造112組裝4個部分P6、P7、P8、P9,而實現如前端變細般之三維立體形狀。
面罩1-10之部分P6於使用時與使用者之額頭抵接。藉此,面罩1-10除了由與口罩2之耳帶202卡合之切口線102之卡合部102a、102b支持以外,亦於部分P6被支持。因此,於使用時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0。
進而,藉由部分P6抑制來自上方之異物侵入面罩1-10與使用者之臉之間。
進而,藉由使面罩1-10之部分P6與使用者之額頭抵接,而使來自上方之光不會侵入面罩1-10與使用者之臉之間,因此抑制來自上方之光被面罩1-10反射至使用者側。因此,能良好地保持視野。
進而,面罩1-10中,例如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重心更靠近使用者側,故而於使用時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0。
第10實施方式中,藉由將部分P7與部分P9、及部分P8與部分P9利用組裝構造112接合而作出圖20所示之立體形狀。另一方面,立體形狀展開時之平面形狀存在複數種,因此除了圖19所示之俯視圖之形狀以外,還能製作相同之立體形狀。例如,圖20所示之立體形狀亦可並非藉由配置於部分P7與部分P9之間之相隔部分及部分P8與部分P9之間之相隔部分附近的組裝構造112,而是藉由將組裝構造配置於部分P6與部分P7之間及部分P6與部分P8之間之部分附近而作成。
又,第10實施方式中,部分P7與部分P9之間之相隔部分及部分P8與部分P9之間之相隔部分藉由組裝構造112而無間隙地消失,但例如藉由設為於組裝後仍殘留間隙般之形狀,亦能發揮作為如第3實施方式之貫通孔之作用。
又,第10實施方式中,為如下構造:藉由面罩1-10之部分P6與使用者之額頭抵接,而利用部分P6抑制來自上方之異物侵入面罩1-10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但例如亦能藉由設為上下反轉之形態,而得到抑制來自下方之異物侵入之構造。
<第11實施方式> 參照圖21,說明本發明之第11實施方式之面罩1-11。
圖21係表示面罩1-11之俯視圖。
第11實施方式之面罩1-11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11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複數對切口線102。
如圖21所示,於面罩1-11(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1之膜101-11)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3對切口線102(切口線102-1L,102-1R、切口線102-2L,102-2R、及切口線102-3L,102-3R)。切口線102-1L與切口線102-1R形成第1對。切口線102-2L與切口線102-2R形成第2對。切口線102-3L與切口線102-3R形成第3對。但是,切口線102之對數亦可為2對或4對以上。又,卡合部102a、102b可如圖21所示為鋸齒狀,亦可替換成下述之分支形狀(參照圖23之卡合部113a、113b)或彎曲形狀(參照圖24之卡合部114a、114b)、或者可變部(參照圖27之可變部116等)。又,各對之卡合部之形狀亦可互不相同。
切口線102-1L、102-2L、102-3L形成於膜101-11之左側部之下側。切口線102-1L、102-2L、102-3L依序從左側向右側排列。切口線102-1R、102-2R、102-3R形成於膜101-11之右側部之下側。切口線102-1R、102-2R、102-3R依序從右側向左側排列。因此,關於成對之切口線102之間隔,各對互不相同。具體而言,形成第1對之切口線102-1L與切口線102-1R之間隔最寬。形成第2對之切口線102-2L與切口線102-2R之間隔第二寬。形成第3對之切口線102-3L與切口線102-3R之間隔最窄。
如上所述,第11實施方式之面罩1-11中,形成有複數對切口線102。藉此,藉由根據使用者之臉或口罩之大小來選擇要使用之切口線102之對,可調整面罩1-11與口罩2之間之間隙,或使面罩1-11與使用者之臉良好地服貼。
例如,臉大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形成第1對之切口線102-1L、102-1R,而維持面罩1-11與口罩2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1與臉良好地服貼。此種情形時,於切口線102-1L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1、202-2,於切口線102-1R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3、202-4。
又,例如,臉小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形成第3對之切口線102-3L、102-3R,而維持面罩1-11與口罩2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1與臉良好地服貼。此種情形時,於切口線102-3L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1、202-2,於切口線102-3R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3、202-4。
<第12實施方式> 參照圖22,說明本發明之第12實施方式之面罩1-12。
圖22係表示面罩1-12之俯視圖。
第12實施方式之面罩1-12與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相比,不同點在於面罩1-12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複數對切口線102。
如圖22所示,於面罩1-12(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2之膜101-12)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3對切口線102(切口線102-4L,102-4R、切口線102-5L,102-5R、及切口線102-6L,102-6R)。切口線102-4L與切口線102-4R形成第1對。切口線102-5L與切口線102-5R形成第2對。切口線102-6L與切口線102-6R形成第3對。但是,切口線102之對數亦可為2對或4對以上。
切口線102-4L、102-5L、102-6L形成於膜101-12之左側部即部分P7。切口線102-4L、102-5L、102-6L依序從左側向右側排列。切口線102-4R、102-5R、102-6R形成於膜101-12之右側部即部分P8。切口線102-4R、102-5R、102-6R依序從右側向左側排列。因此,關於成對之切口線102之間隔,各對互不相同。具體而言,形成第1對之切口線102-4L與切口線102-4R之間隔最寬。形成第2對之切口線102-5L與切口線102-5R之間隔第二寬。形成第3對之切口線102-6L與切口線102-6R之間隔最窄。
如上所述,第12實施方式之面罩1-12中,與第11實施方式之面罩1-11同樣地,形成有複數對切口線102。藉此,藉由根據使用者之臉或口罩之大小來選擇要使用之切口線102之對,可維持面罩1-12與口罩2之間之間隙,或者使面罩1-12與使用者之臉良好地服貼。例如,臉大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形成第1對之切口線102-4L、102-4R,而維持面罩1-12與口罩2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2與臉良好地服貼。又,例如,臉小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形成第3對之切口線102-6L、102-6R,而維持面罩1-12與口罩2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2與臉良好地服貼。
<第13實施方式> 參照圖23,說明本發明之第13實施方式之面罩1-13。
圖23係表示面罩1-13之俯視圖。
第13實施方式之面罩1-13中,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形成於切口線113中之卡合部113a、113b之形狀不同。
如圖23所示,於面罩1-13(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3之膜101-13)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一對切口線113L、113R。再者,於不特別區分切口線113L與切口線113R之情形時,亦簡稱為切口線113。
切口線113係不與面罩1-13之外緣(亦即,膜101-13之外緣)交叉,而內包於面罩1-13之內側(亦即,較膜101-13之外緣靠內側)之封閉型切口線。切口線113係以沿與左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
切口線113L形成於膜101-13之左側部之下側。於切口線113L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1、202-2。切口線113R形成於膜101-13之右側部之下側。於切口線113R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3、202-4。
切口線113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113中之耳帶202卡合之卡合部113a、113b、及直線部113c。卡合部113a、113b分別形成於切口線113之兩端。本實施方式中,卡合部113a、113b係切口線113分支之部分(分支部)。再者,圖23中,關於卡合部113a、113b,示出了切口線113於3個部位分支之例,但切口線113之分支部之個數亦可為3個以外之個數。又,圖23中,關於卡合部113a、113b,示出了切口線113於各分支部分支成2根之例,但切口線113亦可分支成3根以上。又,圖23中,關於卡合部113a、113b,示出了切口線113以直線部113c為基準向一側分支之例,但切口線113亦可向兩側分支。
卡合部113a形成於切口線113之上端,卡合部113b形成於切口線113之下端。直線部113c係切口線113中之卡合部113a與卡合部113b之間之部分。直線部113c係切口線113形成為直線狀之部分。再者,本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3中,兩端部之卡合部113a、113b係藉由直線狀之直線部113c連結,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連結卡合部113a、113b之連結線亦可並非直線狀,例如亦可為和緩地彎曲之曲線等。耳帶202-1與切口線113L之卡合部113a卡合,耳帶202-2與切口線113L之卡合部113b卡合。耳帶202-3與切口線113R之卡合部113a卡合,耳帶202-4與切口線113R之卡合部113b卡合。
如上所述,第13實施方式之面罩1-13中,卡合部113a、113b係切口線113分支之部分。因此,膜101-13中之卡合部113a、113b之兩側部分與直線部113c之兩側部分相比具有較為複雜之形狀。因此,插通於切口線113中之耳帶202與卡合部113a、113b之間產生較大之摩擦阻力,插通於切口線113中之耳帶202被牢固地夾持。藉此,可由卡合部113a、113b限制耳帶202向以下2個方向移動,即耳帶202向切口線113之插通方向、及沿著切口線113之方向。
<第14實施方式> 參照圖24,說明本發明之第14實施方式之面罩1-14。
圖24係表示面罩1-14之俯視圖。
第14實施方式之面罩1-14中,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形成於切口線114中之卡合部114a、114b之形狀不同。
如圖24所示,於面罩1-14(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4之膜101-14)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一對切口線114L、114R。再者,於不特別區分切口線114L與切口線114R之情形時,亦簡稱為切口線114。
切口線114係不與面罩1-14之外緣(亦即,膜101-14之外緣)交叉,而內包於面罩1-14之內側(亦即,較膜101-14之外緣靠內側)之封閉型切口線。切口線114係以沿與左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
切口線114L形成於膜101-14之左側部之下側。於切口線114L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1、202-2。切口線114R形成於膜101-14之右側部之下側。於切口線114R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202-3、202-4。
切口線114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114中之耳帶202卡合之卡合部114a、114b、及直線部114c。卡合部114a、114b分別形成於切口線114之兩端。於本實施方式中,卡合部114a、114b係切口線114彎曲之部分(彎曲部)。再者,圖24中,示出了卡合部114a、114b為圓弧形狀之例,但卡合部114a、114b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卡合部114a、114b只要為至少一部分彎曲之形狀,則既可為橢圓形狀,亦可為包含直線狀之部分之形狀。
卡合部114a形成於切口線114之上端,卡合部114b形成於切口線114之下端。直線部114c係切口線114中之卡合部114a與卡合部114b之間之部分。直線部114c係切口線114形成為直線狀之部分。再者,本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4中,兩端部之卡合部114a、114b係藉由直線狀之直線部114c連結,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連結卡合部114a、114b之連結線亦可並非直線狀,例如亦可為和緩地彎曲之曲線等。耳帶202-1與切口線114L之卡合部114a卡合,耳帶202-2與切口線114L之卡合部114b卡合。耳帶202-3與切口線114R之卡合部114a卡合,耳帶202-4與切口線114R之卡合部114b卡合。
如上所述,第14實施方式之面罩1-14中,卡合部114a、114b係切口線114彎曲之部分。因此,膜101-14中之卡合部114a、114b之兩側部分與直線部114c之兩側部分相比具有較為複雜之形狀。因此,插通於切口線114中之耳帶202與卡合部114a、114b之間產生較大之摩擦阻力,插通於切口線114中之耳帶202被牢固地夾持。藉此,可由卡合部114a、114b限制耳帶202向以下2個方向移動,即耳帶202向切口線114之插通方向、及沿著切口線114之方向。
<第15實施方式> 參照圖25及圖26,說明本發明之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1-15。
圖25係表示面罩1-15之俯視圖。圖26係表示面罩1-15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25及圖26中,示出了面罩1-15安裝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之例。但是,面罩1-15與面罩1-1同樣,可容易地與各種口罩組合來使用。例如,面罩1-15亦能相對於上述掛耳類型之口罩2裝卸。
如圖25所示,口罩4具有本體部401與耳帶402。
本體部401具有與上述口罩2之本體部201相同之構成。耳帶402-1從本體部401之左側部之上側伸出,耳帶402-2從本體部401之左側部之下側伸出。耳帶402-3從本體部401之右側部之上側伸出,耳帶402-4從本體部401之右側部之下側伸出。耳帶402-1及耳帶402-3連接,纏繞地佩戴於使用者之頭部。耳帶402-2及耳帶402-4連接,纏繞地佩戴於使用者之頭部之較安裝耳帶402-1及耳帶402-3之位置靠下側之部分。如此,口罩4係所謂之頭戴類型之口罩。
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1-15與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1-1相比,不同點在於供口罩4之耳帶402插通之切口線115為開放型切口線。藉此,除了掛耳類型之口罩2、繫繩類型之口罩3以外,亦可相對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裝卸面罩1-15。
如圖25所示,於面罩1-15(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5之膜101-15)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2對切口線115(切口線115-1L,115-1R與切口線115-2L,115-2R)。於切口線115中能插通口罩4之耳帶402。切口線115-1L與切口線115-1R形成第1對。切口線115-2L與切口線115-2R形成第2對。2對切口線115(亦即,切口線115-1L,115-1R與切口線115-2L,115-2R)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具體而言,切口線115-1L、115-1R配置於切口線115-2L、115-2R之上方。但是,切口線115之對數只要為至少1對即可,亦可為1對或3對以上。
切口線115係一端部與面罩1-15之外緣(亦即,膜101-15之外緣)交叉,另一端部配置於面罩1-15之內側(亦即,較膜101-15之外緣靠內側)之開放型切口線。
切口線115-1L及切口線115-2L係以與膜101-15之左側之外緣交叉,且隨著向右方向前進而向下方傾斜之方式形成。於切口線115-1L中,插通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1。於切口線115-2L中,插通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2。切口線115-1R及切口線115-2R係以與膜101-15之右側之外緣交叉,且隨著朝向左方向前進而向下方傾斜之方式形成。於切口線115-1R中,插通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3。於切口線115-2R中,插通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4。
切口線115具有與插通於切口線115中之耳帶402卡合之卡合部115a、以及直線部115b。卡合部115a形成於切口線115之另一端部(亦即,配置於面罩1-15之內側之端部)。本實施方式中,卡合部115a與第14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4之卡合部114a、114b同樣,為切口線115彎曲之部分。但是,卡合部115a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卡合部115a亦可為如第1實施方式般切口線115形成為鋸齒狀之部分,亦可為如第13實施方式般切口線115分支之部分。直線部115b係切口線115中之卡合部115a與膜101-15之外緣之間之部分。直線部115b係切口線115形成為直線狀之部分。再者,本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5中,卡合部115a與膜101-15之外緣藉由直線狀之直線部115b連結,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連結卡合部115a與膜101-15之外緣之連結線亦可並非直線狀,例如亦可為和緩地彎曲之曲線等。又,為了防止耳帶402脫離,該連結線亦可形成為例如鋸齒狀等複雜之形狀。
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2根耳帶402-1、402-2分別與形成在切口線115-1L、115-2L中之2個卡合部115a卡合,上述切口線115-1L、115-2L係形成於面罩1-15之左側之2條開放型切口線。耳帶402-1與切口線115-1L之卡合部115a卡合,耳帶402-2與切口線115-2L之卡合部115a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2根耳帶402-3、402-4分別與形成在切口線115-1R、115-2R中之2個卡合部115a卡合,上述切口線115-1R、115-2R係形成於面罩1-15之右側之2條開放型切口線。耳帶402-3與切口線115-1R之卡合部115a卡合,耳帶402-4與口線115-2R之卡合部115a卡合。尤其是,要想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5,較佳為使耳帶402中之儘可能靠近本體部401之部分與卡合部115a卡合。
藉由卡合部115a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5,夾持插通於切口線115中之耳帶402。藉此,由卡合部115a限制耳帶402向以下2個方向移動,即耳帶402向切口線115之插通方向、及沿著切口線115之方向。因此,可相對於口罩4容易地裝卸面罩1-15,且於使用時可將面罩1-15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4。
尤其是,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1-15中,於形成在面罩1-1之左右方向單側之2條開放型切口線中,分別插通從口罩4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之2根耳帶402。而且,2根耳帶402分別與形成在2根作為開放型切口線之切口線115之另一端部之2個卡合部115a卡合。藉此,面罩1-15藉由共計4根耳帶402於4點予以支持。因此,於使用時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5。
<第16實施方式> 參照圖27~圖29,說明本發明之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
圖27係表示面罩1-16之俯視圖。圖28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16變形前後之狀態之模式圖。具體而言,圖28係從後方觀察(亦即,從使用者側觀察)面罩1-16時之圖。圖29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16變形後之狀態之剖視圖。具體而言,圖29係表示與面罩1-16之表面正交之剖面之剖視圖。
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與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1-15同樣,除了掛耳類型之口罩2或繫繩類型之口罩3以外,亦可相對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裝卸。以下,以面罩1-16安裝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之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
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中,與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1-15相比,供口罩4之耳帶402插通之機構、及供面罩1-16與耳帶402卡合之機構不同。
如圖27所示,於面罩1-16(具體而言,形成面罩1-16之膜101-16)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2對可變部116(可變部116-1L,116-1R與可變部116-2L,116-2R)。可變部116係膜101-16之一部分。即,可變部116係藉由膜101-16之一部分沿著形成於面罩1-16之切口線117局部地分離而能變形之膜101-16之部分。
可變部116-1L與可變部116-1R形成第1對。可變部116-2L與可變部116-2R形成第2對。2對可變部116(亦即,可變部116-1L,116-1R與可變部116-2L,116-2R)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具體而言,可變部116-1L、116-1R配置於可變部116-2L、116-2R之上方。但是,可變部116之對數只要為至少1對即可,亦可為1對或3對以上。
切口線117為U字狀。形成可變部116-1L、116-1R之切口線117之兩端配置於上側,該切口線117以從該兩端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因此,可變部116-1L、116-1R之各可變部116能以各可變部116之上端為支點彎折。形成可變部116-2L、116-2R之切口線117之兩端配置於下側,該切口線117以從該兩端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因此,可變部116-2L、116-2R之各可變部116能以各可變部116之下端為支點彎折。但是,切口線117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
於面罩1-16中與可變部116鄰接之位置,形成有能供可變部116***之***部118。***部118包含切口線(具體而言為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封閉型切口線)。能供可變部116-1L、116-1R***之***部118形成於各可變部116之上方。能供可變部116-2L、116-2R***之***部118形成於各可變部116之下方。
如圖28所示,以可變部116之前端部***至***部118中之方式,可變部116變形。於可變部116變形前,口罩4之耳帶402藉由可變部116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6、與可變部116,於在前後方向上被夾持之狀態下安裝。於該狀態下,具體而言,口罩4之耳帶402通過可變部116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6之後方,且通過可變部116之前方。可變部116從該狀態與耳帶402一起彎折,被***至***部118中。此時,可變部116沿著配置於該可變部116之基端之彎摺線L5彎折。
此處,於可變部116之左右兩側,形成有使可變部116卡止於***部118之卡止爪119。圖28所示之例中,藉由可變部116之左右兩側部形成為鋸齒狀,而於可變部116之左右兩側分別形成有複數個卡止爪119。於可變部116***至***部118中之狀態下,藉由卡止爪119,使可變部116卡止於***部118。於可變部116變形後,如圖28及圖29所示,藉由變形之可變部116與膜101-16,能夠能供口罩4之耳帶402插通之圈部120。圈部120與插通於圈部120中之耳帶402卡合。圈部120只要為形成能供耳帶402插通之內部空間之封閉型環狀部分即可,圈部120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圈部120可為圓形狀,亦可為橢圓形狀,亦可為包含直線狀之部分之形狀。
具體而言,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1插通於由可變部116-1L形成之圈部120中,且與該圈部120卡合。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2插通於由可變部116-2L形成之圈部120中,且與該圈部120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3插通於由可變部116-1R形成之圈部120中,且與該圈部120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4插通於由可變部116-2R形成之圈部120中,且與該圈部120卡合。尤其是,要想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6,較佳為使耳帶402中儘可能靠近本體部401之部分與圈部120卡合。
如上所述,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中,藉由可變部116變形,而形成能供口罩4之耳帶402插通之圈部120。具體而言,藉由可變部116***至***部118中,而形成圈部120。尤其是,藉由利用卡止爪119使可變部116卡止於***部118,而穩定地形成圈部120。而且,圈部120與插通至圈部120中之耳帶402卡合。藉此,耳帶402朝向耳帶402向該圈部120之插通方向之移動受到限制。因此,可相對於口罩4容易地裝卸面罩1-16,且於使用時能將面罩1-16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4。
尤其是,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中,從口罩4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之2根耳帶402分別卡合於由形成於面罩1-1之左右方向單側之2個可變部116形成的圈部120。藉此,面罩1-16藉由共計4根耳帶402於4點予以支持。因此,於使用時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6。
<第17實施方式> 參照圖30~圖32,說明本發明之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
圖30係表示面罩1-17之俯視圖。圖31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21變形前後之狀態之模式圖。具體而言,圖31係從後方觀察(亦即,從使用者側觀察)面罩1-17時之圖。圖32係表示面罩1-17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32中,示出了面罩1-17安裝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之例。但是,面罩1-17與面罩1-15、1-16同樣,除了頭戴類型之口罩4以外,亦可相對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或繫繩類型之口罩3裝卸。
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中,與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相比,可變部121之構成不同。
如圖30所示,於面罩1-17(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7之膜101-17)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4對可變部121(可變部121-1L,121-1R、可變部121-2L,121-2R、可變部121-3L,121-3R、及可變部121-4L,121-4R)。可變部121係藉由沿形成於面罩1-17上之切口線122局部地分離而能變形之部分。
可變部121-1L與可變部121-1R形成第1對。可變部121-2L與可變部121-2R形成第2對。可變部121-3L與可變部121-3R形成第3對。可變部121-4L與可變部121-4R形成第4對。可變部121-1L、121-1R(第1對)配置於可變部121-2L、121-2R(第2對)之上方。可變部121-3L、121-3R(第3對)配置於可變部121-4L、121-4R(第4對)之上方。可變部121-1L、121-1R(第1對)相對於可變部121-3L、121-3R(第3對)配置於面罩1-17之外側。可變部121-2L、121-2R(第2對)相對於可變部121-4L、121-4R(第4對)配置於面罩1-17之外側。但是,可變部121之對數只要為至少1對即可,亦可為除4對以外之對數。
切口線122為U字狀。形成可變部121-1L,121-1R(第1對)及可變部121-3L,121-3R(第3對)之切口線122之兩端配置於上側,該切口線122以從該兩端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因此,可變部121-1L,121-1R(第1對)及可變部121-3L,121-3R(第3對)之各可變部121能以各可變部121之上端為支點彎折。形成可變部121-2L,121-2R(第2對)及可變部121-4L,121-4R(第4對)之切口線122之兩端配置於下側,該切口線122以從該兩端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因此,可變部121-2L,121-2R(第2對)及可變部121-4L,121-4R(第4對)之各可變部121能以各可變部121之下端為支點彎折。但是,切口線122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
於面罩1-17中與可變部121鄰接之位置,形成有能供可變部121***之***部123。***部123包含切口線(具體而言為U字狀之封閉型切口線)。但是,如第16實施方式,***部123亦可為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封閉型切口線。具體而言,能供可變部121-1L,121-1R(第1對)及可變部121-3L,121-3R(第3對)***之***部123形成於各可變部121之上方。能供可變部121-2L,121-2R(第2對)及可變部121-4L,121-4R(第4對)***之***部123形成於各可變部121之下方。
如圖31所示,以可變部121之前端部***至***部123中之方式,可變部121變形。於可變部121變形前,口罩4之耳帶402藉由可變部121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7、與可變部121,於在前後方向上被夾持之狀態下安裝。於該狀態下,具體而言,口罩4之耳帶402通過可變部121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7之後方,且通過可變部121之前方。可變部121從該狀態與耳帶402一起彎折,被***至***部123中。此時,可變部121沿著配置於該可變部121之基端之彎摺線L6彎折。
此處,於可變部121之側部,形成有使可變部121卡止於***部123之卡止爪124。卡止爪124係從可變部121之側部朝向外側突出之鑰匙狀之部分。於可變部121***至***部123之狀態下,藉由卡止爪124,可變部121被卡止於***部123。於可變部121變形後,與第16實施方式同樣,藉由變形之可變部121與膜101-17,形成能供口罩4之耳帶402插通之圈部125。圈部125與插通於圈部125中之耳帶402卡合。再者,圈部125之形狀與第16實施方式之圈部120同樣,並無特別限定。
具體而言,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1插通於由可變部121-1L或可變部121-3L形成之圈部125中,且與該圈部125卡合。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2插通於由可變部121-2L或可變部121-4L形成之圈部125中,且與該圈部125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3插通於由可變部121-1R或可變部121-3R形成之圈部125中,且與該圈部125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4插通於由可變部121-2R或可變部121-4R形成之圈部125中,且與該圈部125卡合。尤其是,要想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7,較佳為使耳帶402中之儘可能靠近本體部401之部分與圈部125卡合。
如上所述,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中,與第16實施方式同樣,藉由可變部121變形而形成圈部125。具體而言,藉由可變部121***至***部123中,而形成圈部125。尤其是,藉由利用卡止爪124使可變部121卡止於***部123,而穩定地形成圈部125。而且,藉由耳帶402與圈部125卡合,而限制耳帶402朝向耳帶402向該圈部125之插通方向移動。因此,可相對於口罩4容易地裝卸面罩1-17,且可於使用時將面罩1-17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4。
此處,可變部121-1L及可變部121-2L與可變部121-1R及可變部121-2R之間隔較可變部121-3L及可變部121-4L與可變部121-3R及可變部121-4R之間隔寬。因此,藉由根據使用者之臉或口罩之大小來選擇要使用之可變部121之對,可維持面罩1-17與口罩4之間之間隙,或使面罩1-17與使用者之臉良好地服貼。
例如,臉大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可變部121-1L及可變部121-2L與可變部121-1R及可變部121-2R,而維持面罩1-17與口罩4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7與臉良好地服貼。此種情形時,於由可變部121-1L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1,於由可變部121-2L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2。又,於由可變部121-1R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3,於由可變部121-2R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4。
又,例如,臉小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可變部121-3L及可變部121-4L與可變部121-3R及可變部121-4R,而維持面罩1-17與口罩4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7與臉良好地服貼。此種情形時,於由可變部121-3L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1,於由可變部121-4L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2。又,於由可變部121-3R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3,於由可變部121-4R形成之圈部125中,插通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4。
進而,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中,與第2實施方式之面罩1-2同樣,面罩1-17中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處形成有缺口部126。
如圖32所示,缺口部126形成於使用時與使用者之呼吸器官(例如,口及鼻)對向之位置。因此,從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呼出之氣通過口罩4或從口罩4迂迴而出後,通過缺口部126排出至面罩1-17之外部。藉此,能有效地抑制面罩1-17因使用者之呼氣而起霧,從而良好地保持視野。
進而,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中,與第6實施方式之面罩1-6同樣,於面罩1-17中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之部分P10與側面側之部分P11、P12之間配置有彎摺線L7、L8。
再者,如圖30所示,面罩1-17中之形成可變部121-1L、121-2L、121-3L、121-4L之左側部為使用者之臉之左側面側之部分P11(以下,稱為「左側面部分P11」)。面罩1-17中之形成可變部121-1R、121-2R、121-3R、121-4R之右側部為使用者之臉之右側面側之部分P12(以下,稱為「右側面部分P12」)。部分P10(以下,稱為「正面部分P10」)為面罩1-17中之部分P11與部分P12之間之部分。左側面部分P11能沿著彎摺線L7相對於正面部分P10彎折。右側面部分P12能沿著彎摺線L8相對於正面部分P10彎折。亦可於彎摺線L7、L8設置折頁線以使左側面部分P11、右側面部分P12易於彎折。
如圖32所示,於使用面罩1-17時,左側面部分P11、右側面部分P12為沿著彎摺線L7、L8向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狀態。因此,面罩1-17之正面側之部分P10係於維持平面形狀之狀態下,與使用者之臉對向。藉此,於面罩1-17之正面部分P10為平面形狀之情形時,與正面部分P10為彎曲形狀之情形時相比能抑制外面光之映入,因此能良好地保持視野。
<第18實施方式> 參照圖33及圖34,說明本發明之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
圖33係表示面罩1-18之俯視圖。圖34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27變形前後之狀態之模式圖。具體而言,圖34係從後方觀察(亦即,從使用者側觀察)面罩1-18時之圖。
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與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1-15、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及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同樣,除了掛耳類型之口罩2或繫繩類型之口罩3以外,亦可相對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裝卸。以下,以面罩1-18安裝於頭戴類型之口罩4之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
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中,與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及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相比,可變部127之構成不同。
如圖33所示,於面罩1-18(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8之膜101-18)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4對可變部127(可變部127-1L,127-1R、可變部127-2L,127-2R、可變部127-3L,127-3R、及可變部127-4L,127-4R)。可變部127係藉由沿形成於面罩1-18上之切口線128局部地分離而能變形之部分。
可變部127-1L與可變部127-1R形成第1對。可變部127-2L與可變部127-2R形成第2對。可變部127-3L與可變部127-3R形成第3對。可變部127-4L與可變部127-4R形成第4對。可變部127-1L、127-1R(第1對)配置於可變部127-2L、127-2R(第2對)之上方。可變部127-3L、127-3R(第3對)配置於可變部127-4L、127-4R(第4對)之上方。可變部127-1L、127-1R(第1對)相對於可變部127-3L、127-3R(第3對)配置於面罩1-18之外側。可變部127-2L、127-2R(第2對)相對於可變部127-4L、127-4R(第4對)配置於面罩1-18之外側。但是,可變部127之對數只要為至少1對即可,亦可為4對以外之對數。
切口線128為U字狀。形成可變部127-1L,127-1R(第1對)及可變部127-3L,127-3R(第3對)之切口線128之兩端配置於上側,該切口線128以從該兩端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因此,可變部127-1L,127-1R(第1對)及可變部127-3L,127-3R(第3對)之各可變部127能以各可變部127之上端為支點彎折。形成可變部127-2L,127-2R(第2對)及可變部127-4L,127-4R(第4對)之切口線128之兩端配置於下側,該切口線128以從該兩端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因此,可變部127-2L,127-2R(第2對)及可變部127-4L,127-4R(第4對)之各可變部127能以各可變部127之下端為支點彎折。但是,切口線128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
於面罩1-18中與可變部127鄰接之位置,形成有能供可變部127***之***部129。***部129包含切口線(具體而言為U字狀之封閉型切口線)。但是,如第16實施方式,***部129亦可為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封閉型切口線。具體而言,能供可變部127-1L,127-1R(第1對)及可變部127-3L,127-3R(第3對)***之***部129形成於各可變部127之上方。能供可變部127-2L,127-2R(第2對)及可變部127-4L,127-4R(第4對)***之***部129形成於各可變部127之下方。
此處,於可變部127之前端側,形成有使可變部127卡止於***部129之卡止爪130。卡止爪130係沿著朝向可變部127之基端側彎曲之圓弧狀之封閉型切口線局部地分離之部分。但是,上述封閉型切口線只要以朝向可變部127之基端側突出之方式形成即可,例如亦可為多邊形狀,亦可為包含直線狀之部分與彎曲形狀之部分的形狀。
如圖34所示,以可變部127之前端部***至***部129中之方式,可變部127變形。於可變部127變形前,口罩4之耳帶402藉由可變部127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8、與可變部127,於在前後方向上被夾持之狀態下安裝。於該狀態下,具體而言,口罩4之耳帶402通過可變部127之兩側部分之膜101-18之後方,且通過可變部127之前方。可變部127從該狀態與耳帶402一起彎折。此時,可變部127沿著配置於該可變部127之基端之彎摺線L9彎折。
於可變部127被彎折後***至***部129中之狀態下,藉由卡止爪130,使可變部127卡止於***部129。於可變部127變形後,與第16實施方式及第17實施方式同樣,藉由變形之可變部127與膜101-18,形成能供口罩4之耳帶402插通之圈部131。圈部131與插通於圈部131中之耳帶402卡合。再者,圈部131之形狀與第16實施方式之圈部120及第17實施方式之圈部125同樣,並無特別限定。
具體而言,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1插通於由可變部127-1L或可變部127-3L形成之圈部131中,且與該圈部131卡合。從口罩4之左側伸出之耳帶402-2插通於由可變部127-2L或可變部127-4L形成之圈部131中,且與該圈部131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3插通於由可變部127-1R或可變部127-3R形成之圈部131中,且與該圈部131卡合。從口罩4之右側伸出之耳帶402-4插通於由可變部127-2R或可變部127-4R形成之圈部131中,且與該圈部131卡合。尤其是,要想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8,較佳為使耳帶402中之儘可能靠近本體部401之部分與圈部131卡合。
如上所述,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中,與第16實施方式及第17實施方式同樣,藉由可變部127變形而形成圈部131。具體而言,藉由可變部127***至***部129中,而形成圈部131。尤其是,藉由利用卡止爪130使可變部127卡止於***部129,而穩定地形成圈部131。而且,藉由耳帶402與圈部131卡合,而限制耳帶402朝向耳帶402向該圈部131之插通方向移動。因此,可相對於口罩4容易地裝卸面罩1-18,且可於使用時將面罩1-17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4。
此處,可變部127-1L及可變部127-2L與可變部127-1R及可變部127-2R之間隔較可變部127-3L及可變部127-4L與可變部127-3R及可變部127-4R之間隔寬。因此,與第17實施方式同樣,藉由根據使用者之臉或口罩之大小來選擇要使用之可變部127之對,可維持面罩1-18與口罩4之間之間隙,或使面罩1-18與使用者之臉良好地服貼。
例如,臉大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可變部127-1L及可變部127-2L與可變部127-1R及可變部127-2R,來維持面罩1-18與口罩4之間之間隙,而使面罩1-18與臉良好地服貼。又,例如,臉小之使用者可藉由使用可變部127-3L及可變部127-4L與可變部127-3R及可變部127-4R,而維持面罩1-18與口罩4之間之間隙,使面罩1-18與臉良好地服貼。
進而,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與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同樣,具有能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之形狀之組裝構造132。
如圖33所示,面罩1-18(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8之膜101-18)具有與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中之眼睛對向之部分P13、使用者之臉之左側面側之部分P14、使用者之臉之右側面側之部分P15、及與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中之呼吸器官對向之部分P16。
圖33所示之俯視圖中,與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同樣,部分P14(亦即,面罩1-18之左側部)以從部分P13(亦即,面罩1-18之上部)向左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部分P15(亦即,面罩1-18之右側部)以從部分P13向右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部分P16(亦即,面罩1-18之下部)以從部分P13向下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部分P14與部分P15之間。部分P16相對於部分P14及部分P15各者沿左右方向分開。
組裝構造132包含形成於部分P14之切口線132a、形成於部分P15之切口線132b、形成於部分P16之突出部132c,132d、及分別形成於突出部132c,132d之卡止部132e,132f。
切口線132a、132b係封閉型切口線。切口線132a形成於部分P14中之右下側,且沿著部分P14之左下側之外緣延伸。切口線132b形成於部分P15中之左下側,且沿著部分P15之右下側之外緣延伸。突出部132c形成於部分P6中之左下側,且向下方向突出。突出部132d形成於部分P6中之右下側,且向下方向突出。突出部132c、132d係沿著朝向下方向彎曲之圓弧狀之封閉型切口線局部地分離之部分。但是,上述封閉型切口線只要以朝向下方向突出之方式形成即可,例如亦可為多邊形狀,亦可為包含直線狀之部分與彎曲形狀之部分的形狀。卡止部132e、132f係形成於突出部132c、132d之側部之鑰匙狀之部分。
於使用組裝構造132組裝面罩1-18之情形時,部分P16之突出部132c插通於部分P14之切口線132a中。此時,藉由形成於突出部132c之卡止部132e,突出部132c被卡止於切口線132a。又,部分P16之突出部132d插通於部分P15之切口線132b中。此時,藉由形成於突出部132d之卡止部132f,突出部132d被卡止於切口線132b。以此方式,面罩1-18與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同樣,被組裝成隨著遠離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般之三維立體形狀(例如,圖20所示之形狀)。因此,根據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可獲得與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1-10相同之效果。
<第19實施方式> 參照圖35~圖37,說明本發明之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
圖35係表示面罩1-19之俯視圖。圖36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33(具體而言為可變部133-1L、133-2L)變形前後之狀態之模式圖。具體而言,圖36係從後方觀察(亦即,從使用者側觀察)面罩1-19時之圖。圖37係表示面罩1-19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37中,示出了面罩1-19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但是,面罩1-19與面罩1-15、1-16、1-17、1-18同樣,除了掛耳類型之口罩2以外,亦可相對於繫繩類型之口罩3或頭戴類型之口罩4裝卸。
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中,與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1-16、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1-17及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8不同,由可變部133形成之圈部136(參照圖36)不與口罩2之耳帶202卡合。亦即,於在圈部136中插通有耳帶202時,圈部136能相對於耳帶202沿耳帶202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
又,上述第16、17、18實施方式之面罩1-16、1-17、1-18等安裝於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1、202-3及下側之耳帶202-2、202-4這兩者。與此相對,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僅安裝於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1、202-3,而不安裝於下側之耳帶202-2、202-4。
如圖35所示,於面罩1-19(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19之膜101-19)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2對可變部133(可變部133-1L,133-1R與可變部133-2L,133-2R)。可變部133係面罩1-19中能夠變形之部分。具體而言,可變部133係可容易地將膜101-19彎折之部分。
可變部133-1L與可變部133-1R形成第1對。可變部133-2L與可變部133-2R形成第2對。可變部133-1L、133-1R(第1對)相對於可變部133-2L、133-2R(第2對)配置於面罩1-19之外側。於面罩1-19之左側,可變部133-1L及可變部133-2L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於面罩1-19之右側,可變部133-1R及可變部133-2R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如此,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2個可變部133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
但是,只要能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形成2個以上之下述之圈部136,則形成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可變部133之個數只要為至少1個即可,亦可為3個以上。又,形成於面罩1-19之左側之可變部133之個數、與形成在面罩1-19之右側之可變部133之個數亦可互不相同。
可變部133係以從面罩1-19之左右兩側部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可變部133之外緣係朝向下方突出之形狀(例如,U字狀)。但是,可變部133之外緣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橢圓狀、任意彎曲形狀、或角型突出形狀等。各可變部133能沿配置於各可變部133之基端之彎摺線L10向上方彎折。
於面罩1-19中與可變部133鄰接之位置,形成有能供可變部133***之***部134。***部134包含切口線(具體而言為U字狀之封閉型切口線)。但是,如第16實施方式,***部134亦可為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封閉型切口線。具體而言,***部134形成於各可變部133之上方。
此處,於可變部133之前端側,形成有使可變部133卡止於***部134之卡止爪135。卡止爪135係沿著以朝向可變部133之基端側凸起之方式彎曲之圓弧狀之封閉型切口線局部地分離之部分。但是,上述封閉型切口線只要以朝向可變部133之基端側突出之方式形成即可,例如亦可為多邊形狀,亦可為包含直線狀之部分及彎曲形狀之部分的形狀。
如圖36所示,以可變部133之前端部***至***部134中之方式,可變部133變形。於可變部133變形前,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口罩2之耳帶202以通過2個可變部133(例如,可變部133-1L、133-2L)之後方之狀態安裝。2個可變部133從該狀態,以夾著耳帶202之方式沿彎摺線L10彎折。
於可變部133彎折後***至***部134之狀態下,藉由卡止爪135使可變部133卡止於***部134。於可變部133變形後,與第16實施方式~第18實施方式同樣,藉由變形之可變部133與膜101-19,形成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圈部136。第19實施方式中,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藉由2個可變部133變形而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2個圈部136。
再者,圈部136之形狀與第16實施方式~第18實施方式同樣,並無特別限定。又,於形成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可變部133之個數為3個以上之情形時,形成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圈部136之個數變為3個以上。又,形成在面罩1-19之左側之圈部136之個數、與形成在面罩1-19之右側之圈部136之個數亦可互不相同。
於2個圈部136中,插通口罩2之左右方向單側之上下2根耳帶202中的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具體而言為耳帶202-1或耳帶202-3)。具體而言,於由可變部133-1L及可變部133-2L形成之2個圈部136(亦即,形成於面罩1-19之左側之2個圈部136)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耳帶202中上側之耳帶202-1。於由可變部133-1R及可變部133-2R形成之2個圈部136(亦即,形成於面罩1-19之右側之2個圈部136)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耳帶202中上側之耳帶202-3。藉此,如圖37所示,面罩1-19安裝於口罩2。面罩1-19覆蓋使用者之臉上之主要是眼睛及眼睛周圍之部位。再者,於圖37所示之例中,藉由面罩1-19,不僅覆蓋使用者之眼睛,亦覆蓋額頭之全域。但是,亦可使面罩1-19之上下方向之寬度較該例中之寬度窄,而藉由面罩1-19僅覆蓋使用者之眼睛與額頭之下部。
如上所述,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中,藉由可變部133變形而形成圈部136。具體而言,藉由將可變部133***至***部134中,而形成圈部136。尤其是,藉由利用卡止爪135使可變部133卡止於***部134,而穩定地形成有圈部136。而且,於圈部136中,插通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因此,面罩1-19僅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支持,故而與由共計4根耳帶202予以支持之情形時(例如,上述第16實施方式~第18實施方式)不同,不再需要形成使口罩2之下側之2根耳帶202插通之圈部136。因此,面罩1-19中,可省略為了形成使口罩2之下側之2根耳帶202插通之圈部136而設置之部分,因此可減小膜101-19之面積。藉此,能發揮膜101-19之面積變小所附帶之各種效果(例如,輕量化等),將於下文中進行詳細敍述。
又,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中,圈部136不與耳帶202卡合。因此,於在圈部136中插通有耳帶202時,圈部136能相對於耳帶202沿耳帶202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因此,與圈部136與耳帶202卡合之情形時(例如,上述第16實施方式~第18實施方式)相比,變得易於調整面罩1-19與口罩2之位置關係,因此變得更易於相對於口罩2裝卸面罩1-19,並且變得易於調整面罩1-19與面部之間之距離。另一方面,相較於圈部136與耳帶202卡合之情形時,有於使用時變得容易發生面罩1-19之位置偏移或傾斜之擔憂。尤其是,由於面罩1-19僅由共計2根耳帶202予以支持,故而有變得難以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9之擔憂。
因此,如上所述,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有2個圈部136,於該2個圈部136中,插通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藉此,面罩1-19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於4點予以支持。因此,於使用時能將面罩1-19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而且能相對於口罩2更容易地裝卸面罩1-19。再者,於形成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圈部136之個數為3個以上之情形時,於使用時面罩1-19藉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於6點以上予以支持,能發揮與上述相同之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於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中,面罩1-19僅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予以支持,上側之各耳帶202不與圈部136卡合而是插通於2個圈部136中。藉此,能減小用於將面罩1-19安裝於口罩2之面罩1-19之左右兩側部之面積,因此能減小膜101-19之面積。進而,於使用時能將面罩1-19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而且能相對於口罩2更容易地裝卸面罩1-19。
如上所述,根據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能發揮膜101-19之面積變小所附帶之各種效果。例如,能使面罩1-19輕量化,因此能使使用者所佩戴之防護具整體之重量輕量化。因此,能減輕使用者之疲勞,亦能提高佩戴感。又,能消除裝備之笨重感,改善給周圍人之印象。又,例如,能減小面罩1-19與使用者之臉接觸(密接)之面積,故而能提高佩戴感。又,例如,於面罩1-19之製造步驟中,於由膜模切加工出複數片面罩1-19時,能提高該模切加工之效率(每單位面積之製造片數)。因此,能提供更廉價之面罩1-19,能提高生產性,製造亦變得容易。
又,根據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和圈部136與耳帶202卡合之情形時(例如,上述第16實施方式~第18實施方式)相比,不再需要於可變部133之周圍(例如,可變部133之兩側部分)配置膜101-19。因此,可提高面罩1-19之設計自由度,可設計出設計性優異之面罩形狀。
又,根據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於在圈部136中插通有耳帶202時,圈部136能相對於耳帶202沿耳帶202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因此能調整口罩2與面罩1-19之間之前後方向之間隙。因此,能抑制面罩1-19因使用者之呼氣而起霧,從而良好地保持視野。又,能抑制使用者所配戴之眼鏡與面罩1-19接觸。再者,如上所述,於使用時面罩1-19藉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於4點以上予以支持,故而於調整口罩2與面罩1-19之間之前後方向之間隙時,亦能將面罩1-19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
又,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中,如上所述,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有2個可變部133。因此,如圖35所示,於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於相鄰之2個可變部133之間,形成搭指用缺口137。搭指用缺口137係於相鄰之2個可變部133之間,以從面罩1-19之下端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缺口。於圖35所示之例中,搭指用缺口137之上端部彎曲,但搭指用缺口137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矩形狀。於搭指用缺口137中,插通使用者之手指。於使用時,藉由在手指插通於搭指用缺口137中之狀態下活動手指,使用者能更容易地調整面罩1-19與口罩2之位置關係。再者,於形成在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可變部133之個數為3個以上之情形時,在面罩1-19之左右方向單側形成有2個以上之搭指用缺口137,能發揮與上述相同之效果。
又,如圖35所示,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中,於面罩1-19中與使用者之鼻相接之位置形成有掛鼻用缺口138。掛鼻用缺口138係以從面罩1-19之中央部之下端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缺口。圖35所示之例中,掛鼻用缺口138具有彎曲形狀,但掛鼻用缺口138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大致三角形狀。如圖37所示,於使用面罩1-19時,使用者之鼻嵌入掛鼻用缺口138中。因此,於藉由面罩1-19覆蓋使用者之臉(主要是眼睛及眼睛周圍之部位)之狀態下,能更穩定地保持且固定面罩1-19。
<第20實施方式> 參照圖38及圖39,說明本發明之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
圖38係表示面罩1-20之俯視圖。圖39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39(具體而言為可變部139L)變形前後之狀態之模式圖。具體而言,圖39係從後方觀察(亦即,從使用者側觀察)面罩1-20時之圖。
以下,以面罩1-20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但是,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與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同樣,除了掛耳類型之口罩2以外,亦可相對於繫繩類型之口罩3或頭戴類型之口罩4裝卸。
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中,與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同樣,由可變部139形成之圈部142(參照圖39)不與口罩2之耳帶202卡合。亦即,於在圈部142中插通有耳帶202時,圈部142能相對於耳帶202沿耳帶202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第20實施方式中,與第19實施方式相比,不同點在於形成於面罩1-20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可變部139之個數為1個。但是,第20實施方式中,與第19實施方式相比,共通點在於形成於面罩1-20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圈部142之個數為2個。
如圖38所示,於面罩1-20(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20之膜101-20)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一對可變部139(具體而言為可變部139L、139R)。可變部139係面罩1-20中能夠變形之部分。
可變部139係以從面罩1-20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可變部139之外緣為朝向下方突出之形狀(例如,大致W字狀)。但是,可變部139之外緣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橢圓狀、任意彎曲形狀、或角型突出形狀等。各可變部139能沿配置於各可變部139之基端之彎摺線L11向上方彎折。可變部139之左右方向之長度較第19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33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寬。
此處,於面罩1-20中與可變部139鄰接之位置,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有2個***部140。***部140與第19實施方式之***部134同樣,包含切口線(具體而言為U字狀之封閉型切口線)。但是,***部140之形狀與第19實施方式之***部134同樣,並無特別限定。又,於可變部139之前端側,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有2個卡止爪141。卡止爪141與第19實施方式之卡止爪135同樣,為沿著朝向可變部139之基端側彎曲之圓弧狀之封閉型切口線局部地分離之部分。但是,卡止爪141之形狀與第19實施方式之卡止爪135同樣,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39所示,於可變部139變形前,於面罩1-20之左右方向單側,口罩2之耳帶202以通過可變部139(例如,可變部139L)之後方之狀態安裝。可變部133從該狀態,以夾著耳帶202之方式沿彎摺線L11彎折。於可變部139彎折後***至***部140中之狀態下,藉由卡止爪141,使可變部139卡止於***部140。具體而言,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卡止爪141卡止於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部140中,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卡止爪141卡止於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部140中。
於可變部139變形後,與第16實施方式~第19實施方式同樣,藉由變形之可變部139與膜101-20,形成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圈部142。第20實施方式中,於面罩1-20之左右方向單側,藉由1個可變部139變形而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2個圈部142。具體而言,藉由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卡止爪141卡止於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部140,而形成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圈部142,藉由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卡止爪141卡止於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部140,而形成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圈部142。再者,圈部142之形狀與第16實施方式~第19實施方式同樣,並無特別限定。
於2個圈部142中,插通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具體而言為耳帶202-1或耳帶202-3)。具體而言,於由可變部139L形成之2個圈部142(亦即,形成於面罩1-20之左側之2個圈部142)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耳帶202中上側之耳帶202-1。於由可變部139R形成之2個圈部142(亦即,形成於面罩1-20之右側之2個圈部142)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耳帶202中上側之耳帶202-3。藉此,面罩1-20安裝於口罩2。面罩1-20與面罩1-19同樣,覆蓋使用者之臉上之眼睛及眼睛周圍之部位。
再者,於圖38及圖39所示之例中,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部140與卡止爪141之距離較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部140與卡止爪141之距離寬。但是,亦可使內側(圖39中為右側)之***部140與卡止爪141之距離較外側(圖39中為左側)之***部140與卡止爪141之距離窄,亦可使該等距離相等。又,相對於1個可變部139所形成之***部140及卡止爪141之個數亦可為3個以上。此種情形時,形成於面罩1-20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圈部142之個數變為3個以上。又,相對於1個可變部139所形成之***部140之個數亦可少於相對於1個可變部139所形成之卡止爪141之個數。又,相對於可變部139L所形成之***部140及卡止爪141之個數、與相對於可變部139R所形成之***部140及卡止爪141之個數亦可互不相同。此種情形時,形成在面罩1-20之左側之圈部142之個數、與形成在面罩1-20之右側之圈部142之個數互不相同。
如上所述,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中,與上述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同樣,面罩1-20僅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予以支持,上側之各耳帶202不與圈部142卡合而是插通於2個圈部142中。藉此,能減小膜101-20之面積,進而於使用時能將面罩1-20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而且能相對於口罩2更容易地裝卸面罩1-20。
又,如圖38所示,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中,設置有以從可變部139之中央部之下端朝向上方凹陷之方式形成之凹陷部143。凹陷部143形成於可變部139中相鄰之2個卡止爪141之間。藉由在可變部139形成此種凹陷部143,能更有效地減小膜101-20之面積。
又,如圖38所示,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中,於面罩1-20中與使用者之鼻相接之位置形成有掛鼻用缺口144。掛鼻用缺口144之位置、形狀及設置目的與上述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之掛鼻用缺口138相同。
<第21實施方式> 參照圖40及圖41,說明本發明之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1-21。
圖40係表示面罩1-21之俯視圖。圖41係表示下述之可變部145(具體而言為可變部145L)變形前後之狀態之模式圖。具體而言,圖41係從後方觀察(亦即,從使用者側觀察)面罩1-21時之圖。
以下,以面罩1-21安裝於掛耳類型之口罩2之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但是,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1-21與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及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同樣,除了掛耳類型之口罩2以外,亦可相對於繫繩類型之口罩3或頭戴類型之口罩4裝卸。
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1-21中,與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及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1-20同樣,由可變部145形成之圈部148(參照圖41)不與口罩2之耳帶202卡合。亦即,於在圈部148中插通有耳帶202時,圈部148能相對於耳帶202沿耳帶202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第21實施方式中,與第19實施方式相比,不同點在於形成於面罩1-21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可變部145之個數為1個、以及形成於面罩1-21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圈部148之個數為1個。
如圖40所示,於面罩1-21(具體而言為形成面罩1-21之膜101-21)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一對可變部145(具體而言為可變部145L、145R)。可變部145係面罩1-21中能夠變形之部分。
可變部145係以從面罩1-21向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可變部145之外緣係朝向下方突出之形狀(例如,大致U字狀)。但是,可變部145之外緣之形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為圓弧狀、橢圓狀、任意彎曲形狀、或角型突出形狀等。各可變部145能沿配置於各可變部145之基端之彎摺線L12向上方彎折。可變部145之左右方向之長度較第19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33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寬。
於面罩1-21中與可變部145鄰接之位置,形成有能供可變部145***之1個***部146。又,於可變部145之前端側,形成有使可變部145卡止於***部146之1個卡止爪147。但是,***部146及卡止爪141之形狀與第19實施方式同樣,並無特別限定。此處,***部146及卡止爪141之左右方向之長度較第19實施方式之***部134及卡止爪135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寬。
如圖41所示,於可變部145變形前,於面罩1-21之左右方向單側,口罩2之耳帶202以通過可變部145(例如,可變部145L)之後方之狀態安裝。可變部145從該狀態,以夾著耳帶202之方式沿彎摺線L12彎折。於可變部145彎折後***至***部146中之狀態下,藉由卡止爪147,使可變部145卡止於***部146。於可變部145變形後,與第16實施方式~第20實施方式同樣,藉由變形之可變部145與膜101-21,形成能供口罩2之耳帶202插通之圈部148。於圈部148中,插通口罩2之上側之耳帶202(具體而言為耳帶202-1或耳帶202-3)。再者,圈部148之形狀與第16實施方式~第20實施方式同樣,並無特別限定。
具體而言,於由可變部145L形成之1個圈部148(亦即,形成於面罩1-21之左側之1個圈部148)中,插通從口罩2之左側伸出之耳帶202中上側之耳帶202-1。於由可變部145R形成之1個圈部148(亦即,形成於面罩1-21之右側之1個圈部148)中,插通從口罩2之右側伸出之耳帶202中上側之耳帶202-3。藉此,面罩1-21安裝於口罩2。面罩1-21與面罩1-19及面罩1-20同樣,覆蓋使用者之臉上之主要是眼睛及眼睛周圍之部位。
再者,於圖40及圖41所示之例中,***部146與卡止爪147之距離於外側(圖41中為左側)較於內側(圖41中為右側)寬。但是,亦可使***部146與卡止爪147之距離於外側(圖41中為左側)較於內側(圖41中為右側)窄,亦可相等。
如上所述,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1-21中,與上述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不同,形成於面罩1-21之左右方向單側的圈部148之個數並非2個而是1個。因此,面罩1-21藉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於2點予以支持。
此處,圈部148係藉由卡止爪147卡止於***部146而形成。卡止爪147及***部146之左右方向之長度如上所述較面罩1-19中之卡止爪135及***部134之左右方向之長度長。因此,圈部148之左右方向之長度較上述面罩1-19中之圈部136之左右方向之長度長。例如,圈部148之左右方向之長度為20 mm以上。
因此,面罩1-21中,雖然面罩1-21藉由口罩2之上側之2根耳帶202於2點予以支持,但由於圈部148之左右方向之長度長至某種程度,因此於使用時能將面罩1-21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因此,根據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1-21,與上述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同樣,能減小膜101-21之面積,進而於使用時能將面罩1-21穩定地保持且固定於口罩2,而且能相對於口罩2更容易地裝卸面罩1-21。
又,如圖40所示,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1-21中,於面罩1-21中與使用者之鼻相接之位置形成有掛鼻用缺口149。掛鼻用缺口149之位置、形狀及設置目的與上述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1-19之掛鼻用缺口138相同。
以上,參照隨附圖式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當然並不限定於該實施方式。應明白,若為業者,則可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且應瞭解其等當然亦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上文中,作為各實施方式之安裝面罩之口罩,說明了口罩2、3、4,但口罩並不限定於上述例。例如,各實施方式之安裝面罩之口罩可採取各種材質、各種尺寸及各種形狀。
又,上文所說明之各實施方式亦可適當組合。
例如,第2實施方式~第12實施方式中,作為供口罩之耳帶插通且與該耳帶卡合之機構,使用切口線102。但是,第2實施方式~第12實施方式中之切口線102亦可替換成第13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3、第14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4、第15實施方式之切口線115、第16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16、第17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21、第18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27、第19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33、第20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39、或第21實施方式之可變部145。又,第2實施方式~第12實施方式中之與耳帶卡合之機構亦可如第11實施方式及第12實施方式設置複數對。
又,例如,於各實施方式中,亦可追加設置第2實施方式之缺口部103、第3實施方式之貫通孔104、第4實施方式之彎折部105、第5實施方式之彎折部107、第6實施方式之彎摺線L3,L4、第7實施方式之抗反射層109、第8實施方式之貫通孔111、第9實施方式之記號及第10實施方式之組裝構造112中之一部分或全部。
1-1~1-21:面罩 2,3,4:口罩 101-1~101-21:膜 102:切口線 102a,102b:卡合部 102c:直線部 102L:切口線 102R:切口線 102-1L:切口線 102-1R:切口線 102-2L:切口線 102-2R:切口線 102-3L:切口線 102-3R:切口線 102-4L:切口線 102-4R:切口線 102-5L:切口線 102-5R:切口線 102-6L:切口線 102-6R:切口線 103:缺口部 104:貫通孔 105:彎折部 106:切口線 106a:直線部 106b:直線部 106c:直線部 107:彎折部 108:切口部 108a:切口線 108b:切口線 109:抗反射層 110:基底層 111:貫通孔 112:組裝構造 112a:切口線 112b:切口線 112c:突出部 112d:突出部 112e:切口線 112f:切口線 113:切口線 113a,113b:卡合部 113c:直線部 113L:切口線 113R:切口線 114:切口線 114a,114b:卡合部 114c:直線部 114L:切口線 114R:切口線 115:切口線 115a:卡合部 115b:直線部 115-1L:切口線 115-1R:切口線 115-2L:切口線 115-2R:切口線 116:可變部 116-1L:可變部 116-1R:可變部 116-2L:可變部 116-2R:可變部 117:切口線 118:***部 119:卡止爪 120:圈部 121:可變部 121-1L:可變部 121-1R:可變部 121-2L:可變部 121-2R:可變部 121-3L:可變部 121-3R:可變部 121-4L:可變部 121-4R:可變部 122:切口線 123:***部 124:卡止爪 125:圈部 126:缺口部 127:可變部 127-1L:可變部 127-1R:可變部 127-2L:可變部 127-2R:可變部 127-3L:可變部 127-3R:可變部 127-4L:可變部 127-4R:可變部 128:切口線 129:***部 130:卡止爪 131:圈部 132:組裝構造 132a:切口線 132b:切口線 132c:突出部 132d:突出部 132e:卡止部 132f:卡止部 133:可變部 133-1L:可變部 133-1R:可變部 133-2L:可變部 133-2R:可變部 134:***部 135:卡止爪 136:圈部 137:搭指用缺口 138:掛鼻用缺口 139:可變部 139L:可變部 139R:可變部 140:***部 141:卡止爪 142:圈部 143:凹陷部 144:掛鼻用缺口 145:可變部 145L:可變部 145R:可變部 146:***部 147:卡止爪 148:圈部 149:掛鼻用缺口 201:本體部 202:耳帶 202-1:耳帶 202-2:耳帶 202-3:耳帶 202-4:耳帶 301:本體部 302:耳帶 302-1:耳帶 302-2:耳帶 302-3:耳帶 302-4:耳帶 401:本體部 402:耳帶 402-1:耳帶 402-2:耳帶 402-3:耳帶 402-4:耳帶 G1:間隙 L1~L12:彎摺線 P1:部分(正面部分) P2:部分(左側面部分) P3:部分(右側面部分) P4:視野區域 P5:上部區域 P6:部分 P7:部分 P8:部分 P9:部分 P10:部分(正面部分) P11:部分(左側面部分) P12:部分(右側面部分) P13:部分 P14:部分 P15:部分 P16:部分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3係用以說明能安裝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面罩之與圖1不同之口罩的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1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7實施方式之面罩之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5係表示膜之表面處理之各種條件之表。 圖16係表示膜之表面處理之各種條件中之透過率特性的圖。 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8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9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1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0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1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2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3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4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5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2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6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2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6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前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圖2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6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後之狀態的剖視圖。 圖3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3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7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前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圖3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7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3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8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3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8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前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圖3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3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9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前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圖3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9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圖3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0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3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0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前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圖4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1實施方式之面罩之俯視圖。 圖4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1實施方式之可變部變形前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1-1:面罩
2:口罩
101-1:膜
102:切口線
102a,102b:卡合部
102c:直線部
102L:切口線
102R:切口線
201:本體部
202:耳帶
202-1:耳帶
202-2:耳帶
202-3:耳帶
202-4:耳帶

Claims (27)

  1. 一種面罩,其係相對於口罩裝卸自如,且覆蓋佩戴上述口罩之使用者之臉上之至少眼睛者,且 上述面罩由具有可撓性及透光性之膜構成, 於上述面罩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供上述口罩之耳帶插通之至少一對切口線, 上述切口線具有與插通於上述切口線中之上述耳帶卡合之卡合部。
  2. 如請求項1之面罩,其中 上述卡合部限制上述耳帶向以下2個方向移動,即上述耳帶向上述切口線之插通方向、及沿著上述切口線之方向。
  3. 如請求項1或2之面罩,其中 藉由上述切口線之上述卡合部之兩側部分之上述膜,夾持插通於上述切口線中之上述耳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切口線係不與上述面罩之外緣交叉且內包於上述面罩之內側的封閉型切口線, 上述卡合部分別形成於上述封閉型切口線之兩端, 於形成在上述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之1條上述封閉型切口線中,插通從上述口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之2根上述耳帶, 上述2根耳帶分別與形成在上述1條封閉型切口線兩端之2個上述卡合部卡合。
  5. 如請求項4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複數對上述封閉型切口線, 關於成對之上述封閉型切口線之間隔,各對互不相同。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切口線係一端部與上述面罩之外緣交叉,另一端部配置於上述面罩之內側之開放型切口線, 上述卡合部形成於上述開放型切口線之上述另一端部, 於上述面罩之左右兩側部,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2對上述開放型切口線, 於形成在上述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之2條上述開放型切口線中,分別插通從上述口罩之左右方向單側伸出之2根上述耳帶, 上述2根耳帶分別與形成在上述2條開放型切口線之上述另一端部之2個上述卡合部卡合。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卡合部係上述切口線形成為鋸齒狀之部分。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卡合部係上述切口線分支之部分。
  9.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卡合部係上述切口線彎曲之部分。
  10. 一種面罩,其係相對於口罩裝卸自如,且覆蓋佩戴上述口罩之使用者之臉上之至少眼睛者,且 上述面罩由具有可撓性及透光性之膜構成, 於上述面罩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能夠變形之至少一對可變部, 藉由上述可變部變形而形成能供上述口罩之耳帶插通之圈部。
  11. 如請求項10之面罩,其中 上述可變部藉由沿形成於上述面罩之切口線局部地分離而能夠變形, 上述圈部與插通於上述圈部中之上述耳帶卡合。
  12. 如請求項10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藉由上述可變部變形而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2個以上之上述圈部, 於上述2個以上之圈部中,插通上述口罩之上側之耳帶。
  13. 如請求項12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之左右方向單側,沿左右方向分開地形成2個以上之上述可變部, 藉由上述2個以上之可變部變形而形成上述2個以上之圈部。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2個以上之圈部中插通有上述口罩之上側之耳帶時,上述圈部能相對於上述耳帶沿上述耳帶之插通方向相對移動。
  15. 如請求項10至14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與上述可變部鄰接之位置,形成有由切口線構成之***部, 藉由將上述可變部***上述***部中,而形成上述圈部。
  16. 如請求項15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可變部,形成有使上述可變部卡止於上述***部之卡止爪。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與上述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形成有缺口部。
  18.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與上述使用者之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或與上述呼吸器官對向之位置之側方或下方之位置,形成有貫通孔。
  19.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與上述使用者之鼻對向之位置、或與上述鼻下側之部位對向之位置,形成有能向上述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與上述使用者之額頭或前頭部對向之位置,形成有能向上述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
  21. 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與上述使用者之下巴對向之位置、或與上述下巴下方之部位對向之位置,形成有能向上述使用者之臉側彎折之彎折部。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中上述使用者之臉之正面側之部分與側面側之部分之間配置有彎摺線, 上述側面側之部分能沿上述彎摺線相對於上述正面側之部分彎折。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於上述面罩之至少一個面設置有抗反射層。
  24. 如請求項23之面罩,其中 上述抗反射層係具有可見光之波長以下之間距之微細凹凸構造。
  25. 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面罩之全光線透過率為94.0%以上。
  26.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面罩,其中 上述面罩具有能組裝成隨著遠離上述使用者之臉而前端變細之形狀之組裝構造。
  27. 一種附口罩之面罩,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面罩、及 供裝卸自如地安裝上述面罩之口罩。
TW110115748A 2020-05-01 2021-04-30 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TW2022002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1005 2020-05-01
JP2020081005 2020-05-01
JP2020110720A JP6888154B1 (ja) 2020-05-01 2020-06-26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およびマスク付きフェイスシールド
JP2020-110720 2020-06-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241A true TW202200241A (zh) 2022-01-01

Family

ID=76313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748A TW202200241A (zh) 2020-05-01 2021-04-30 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2244A1 (zh)
EP (1) EP4144245A4 (zh)
JP (1) JP6888154B1 (zh)
CN (1) CN115443081A (zh)
TW (1) TW202200241A (zh)
WO (1) WO20212209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7124B1 (ja) * 2020-05-20 2021-11-02 株式会社コクヨMvp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64268Y2 (ja) * 1991-02-27 1998-03-04 株式会社セキムラ 眼部防塵マスク
US5446925A (en) 1993-10-27 1995-09-0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djustable face shield
JPH0730815U (ja) * 1993-11-26 1995-06-13 株式会社フレンズ企画 リング部を持つ装飾部材の陳列用片部材
JP4901142B2 (ja) * 2005-06-23 2012-03-21 花王株式会社 マスク
JP2007068892A (ja) * 2005-09-09 2007-03-22 Makoto Tajiri マスクカバー
KR20080004323U (ko) * 2007-03-29 2008-10-02 주혜숙 안면 보호 마스크
JP3160039U (ja) * 2010-03-29 2010-06-10 オオサキ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アイシールド
JP3162641U (ja) * 2010-06-30 2010-09-09 京子 渡邉 アイガードおよびアイガード付きマスク
US20120047614A1 (en) * 2010-08-27 2012-03-01 Medu-Scientific, Ltd. Disposable Face Shield
JP2013169346A (ja) * 2012-02-21 2013-09-02 Haruki Ota フルフェースマスク
JP6458392B2 (ja) * 2014-07-23 2019-01-30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顔面保護用透明フィルム
TWM596611U (zh) * 2020-02-27 2020-06-11 碁優包裝有限公司 防口沫護目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3081A (zh) 2022-12-06
WO2021220953A1 (ja) 2021-11-04
JP6888154B1 (ja) 2021-06-16
EP4144245A4 (en) 2024-06-19
JP2021177016A (ja) 2021-11-11
EP4144245A1 (en) 2023-03-08
US20230132244A1 (en)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0869B (zh) 顏面保護罩用透明膜
US11833785B2 (en) Low reflectance optical web
US20210321693A1 (en) Protective face shield attachable to headwear
EP2947483B1 (en) Optical element for facial protection
TW202200241A (zh) 面罩及附口罩之面罩
JP2015215370A (ja) 眼鏡用保護具
JP6493900B2 (ja) 透明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保護具
JP2021144251A (ja) 眼鏡装着者用保護具
WO2023223976A1 (ja) フィルム積層体、フィル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保護具、保護具の製造方法
WO2023223977A1 (ja) フィルム積層体、フィル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保護具、保護具の製造方法
CN114794614A (zh) 护具组件以及用于保护佩戴者的面部的方法
JP2021172907A (ja) フェイスガード
CN212787545U (zh) 口罩
JP3231759U (ja)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
JP7133598B2 (ja)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84472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flat, single piece, foldable, complete, medical face shield
JP2021179054A (ja)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用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フェイスシールド
JP2023020747A (ja)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
WO2021211334A1 (en) Protective face shield attachable to headwear
CZ34789U1 (cs) Celoobličejový ochranný štít
GB2594091A (en) Face shield
JP2022053119A (ja) フェイスシールド
JP2022018018A (ja) アイシールドおよびアイシールド用シー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