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5279U - 无线传输模块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5279U
CN220915279U CN202322486964.9U CN202322486964U CN220915279U CN 220915279 U CN220915279 U CN 220915279U CN 202322486964 U CN202322486964 U CN 202322486964U CN 220915279 U CN220915279 U CN 220915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element
circuit
connecting element
substrate
viewed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869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茂军
简凤龙
余泰弦
李国瑞
黎韦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24869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5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5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5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电路组件以及一第一磁性元件,电路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电路组件包括一第一基底,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线传输模块,尤其涉及一种整合式导磁板的无线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皆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将电子装置放置在一无线充电发射端上,以使电子装置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利用电磁感应方式或电磁共振方式产生电流来对电池进行充电。由于无线充电的便利性,使得具有无线充电模块的电子装置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
一般而言,无线充电模块都会包括一个导磁性基板,承载一线圈。其中,当线圈通电而操作于一无线充电模式或者是一无线通信模式时,导磁性基板可以使得线圈发出的磁力线更为集中,以获得更好的效能。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或通信)模块的结构以及线圈的绕线方式并无法满足对于无线传输模块的各种要求,例如需要更好的充电、通信效能与更微型化的尺寸。
因此,如何设计出可满足使用者各种需求的无线传输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线传输模块,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传输模块,包括一电路组件以及一第一磁性元件。电路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电路组件包括一第一基底,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电路组件配置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第一基底包括玻璃纤维、塑胶或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的至少其中一种。第一磁性元件连接于第一基底。第一磁性元件包括铁磁性材质。第一磁性元件对应于线圈。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导通结构,设置于电路组件上。导通结构沿着一第一方向贯穿电路组件。导通结构包括一贯孔,贯穿电路组件。当沿着一第二方向观察时,导通结构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方向不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导通结构由导电材质制成。导通结构不接触第一磁性元件。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连接元件。第一磁性元件经由第一连接元件连接于电路组件。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路组件内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其中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连接元件,配置以连接第一连接元件。第一磁性元件位于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之间。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具有相同材质。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路组件内部。电路组件还包括一第一线路,设置于第一基底。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与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电路组件还具有一第二基底以及一第二线路。第二基底通过第二连接元件以及第一连接元件连接于第一基底。第二线路设置于第二基底。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不重叠于第二线路。当沿着一第三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不重叠于第二线路。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线路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线路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导通结构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导通结构不接触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经由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电路组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二线路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一线路的至少一部分。第一连接元件位于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第二连接元件位于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第一磁性元件位于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第二磁性元件位于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第一磁性元件具有多个***部,并且第一连接元件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二***部之间。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特性。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第二磁性元件包括一基底元件以及多个纳米单元。这些纳米单元设置于基底元件内。基底元件的材质与第二连接元件的材质不同。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的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线路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第二磁性元件经由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电路组件。第一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一底面,直接接触第一基底的一第一内侧面。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二底面,直接接触第二基底的一第二内侧面。第一线路形成于第一基底的第一内侧面上。第二线路形成于第二基底的第二内侧面上。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的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线路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部分。第一磁性元件包括一基底元件以及多个纳米单元。这些纳米单元设置于基底元件内。基底元件的材质与第一连接元件的材质不同。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第一连接元件以及第二连接元件之间。电路组件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经由第三连接元件连接于第一磁性元件。第三线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一基底之间。第三线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一线路之间。第三连接元件与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相同材质。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三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三线路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三线路不重叠于第三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三线路的至少一部分。当无线传输模块设置于一外部电子装置上时,无线传输模块配置以与外部电子装置传输数据或电力。第一基底设置于外部电子装置上。第三线路设置于第一磁性元件以及外部电子装置之间。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电路组件还具有一第二基底以及一第二线路。第二基底通过第二连接元件以及第一连接元件连接于第一基底。第二线路设置于第一基底。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重叠于第二线路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一第三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不重叠于第二线路。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线路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线路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线路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第二磁性元件经由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电路组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元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元件以及第二连接元件之间。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三连接元件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二磁性元件。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三连接元件不重叠于第一线路以及第二线路。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部分。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特性。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第一磁性元件对应于第一线路。第二磁性元件对应于第二线路。
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至少一基底、至少一磁性元件、至少一连接元件以及至少一线路。至少一磁性元件是可通过连接元件固定地连接于至少一基底。至少一线路可构成至少一线圈,并且线圈是可设置在基底上或设置于连接元件中。至少一磁性元件是对应于至少一线圈,以集中线圈的磁场并增加其传输效率。
基于本公开的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构成线圈的线路以及提高线圈的效率以及降低信号失真的磁性元件可通过至少一连接元件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的其中一区段或多个区段内。因此,可以降低无线传输模块的整体厚度。
此外,由于线圈与磁性元件是在印刷电路板的工艺中直接形成在电路组件(印刷电路板)中,因此不需要像公知的无线传输模块是在印刷电路板的工艺后再额外通过人力来组装磁性元件以及线圈至印刷电路板上,进而简化了无线传输模块的工艺步骤,大幅减少制造时的时间成本。另外,本公开的设计也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的***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沿着图1中的线段A-A的剖面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A的***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A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剖面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B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C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D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E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100A~100E:无线传输模块
101:电路组件
102:第一基底
102S1:第一内侧面
103:第二基底
103S1:第二内侧面
104:第一磁性元件
1041:基底元件
1042:纳米单元
104PP:***部
104S1:第一底面
105:第二磁性元件
105S1:第二底面
106:第一连接元件
110:第二连接元件
112:第三连接元件
120:第一保护元件
130:第二保护元件
CT1:第一线路
CT2:第二线路
CT3:第三线路
CTL:线圈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SC1:第一区段
SC2:第二区段
VA1:导通结构
VA2:导通结构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是范例来实行所提供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公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可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可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换句话说,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
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公开,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之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垂直的”、“上方”、“上”、“下”、“底”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是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有特别定义。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请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元件与另一请求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等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此外,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直接接触,或者亦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且此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亦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
请参考图1以及图2,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的***图,并且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沿着图1中的线段A-A的剖面图。无线传输模块100是一种可用于传输能量或是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并且可包括一电路组件101以及一第一磁性元件104。
举例来说,电路组件101例如为一印刷电路板的一部分或全部,但不限于此。电路组件101是配置以连接于一线圈CTL,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电路组件101内部。于此实施例中,电路组件101包括一第一基底102,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104。
第一基底102例如为一印刷电路板的基材,例如可包括玻璃纤维、塑胶的至少其中一种材料。线圈CTL例如为金属线路,形成于第一基底102上。另外,第一基底102上也可形成有一或多个金属焊接点,以设置一或多个电子元件(如电阻或电容等,图中未表示),使得电路组件101电性连接于一或多个前述电子元件。
再者,第一磁性元件104是配置以连接于第一基底102,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包括铁磁性材质。举例来说,第一磁性元件104可具有铁氧体(包含软磁、硬磁、或粉末等等)或是纳米晶等材质。第一磁性元件104可使相对应的线圈(如线圈CTL)的磁场更集中,传输的效率更好,并且降低信号的失真。
另外,无线传输模块100还包括一第一连接元件106,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是经由第一连接元件106连接于电路组件101的第一基底102。第一连接元件106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例如环氧树脂,但不限于此。
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连接元件106可通过高温或高压工艺黏接于第一基底102,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可被第一连接元件106包覆于其内。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6的厚度为15μm至300μm之间,但不限于此。第一磁性元件104的厚度例如为0.1mm,但不限于此。
再者,电路组件101可还包含一第一保护元件120以及一第二保护元件130。第一保护元件120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连接元件106上,以保护第一连接元件106以及第一磁性元件104。
第二保护元件130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基底102的底部,并且一部分的第二保护元件130可覆盖线圈CTL,以保护线圈CTL。第一保护元件120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30例如为一防护层,由树脂或高分子材料制成,但不限于此。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电路组件101内部。
如图2所示,无线传输模块100可还包括一导通结构VA1,设置于电路组件101上。导通结构VA1是沿着一第一方向D1贯穿电路组件101。具体而言,导通结构VA1例如可为一贯孔(VIA),贯穿电路组件101。其中,一部分的第一保护元件120及第二保护元件130可覆盖一部分的导通结构VA1,以达到保护效果。
再者,当沿着一第二方向D2观察时,导通结构VA1会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方向D2不平行于第一方向D1,例如,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再者,导通结构VA1可由导电材质制成,例如铜,但不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导通结构VA1不会接触到第一磁性元件104。
基于上述的配置,于此实施例中,线圈CTL可作为一充电线圈,用以对一外部装置进行无线充电。举例来说,线圈CTL可基于无线充电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的标准作为一共振式充电线圈,但不限于此。另外,线圈CTL是可基于无线电力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的标准,例如Qi标准,以作为一感应式充电线圈。
因此,此实施方式可使线圈CTL能同时对应不同形式的充电方式,以增加可应用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近距离(例如1cm以下)时,使用感应式操作;而在远距离时,使用共振式操作。于此实施例中,线圈CTL也可作为一通信线圈,例如操作在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模式,以与外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举例来说,线圈CTL的操作频段例如可在100M Hz至13.6GHz之间,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3以及图4,图3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无线传输模块100A的***图,并且图4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A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剖面图。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此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A可还包括一第二基底103以及一第二连接元件110。
第二连接元件110是配置以连接第一连接元件106,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是位于第一连接元件106与第二连接元件110之间。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与第二连接元件110具有相同材质,但不限于此。相似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第二连接元件110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电路组件101内部。
电路组件101还包括一第一线路CT1以及一第二线路CT2,设置于第一基底102。具体而言,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是形成于第一基底102的相反两面。其中,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的厚度例如为9μm至70μm之间,但不限于此。
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是设置于第一线路CT1上。也就是说,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相似地,第一磁性元件104是通过第二连接元件110连接于第二基底103。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连接元件110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4所示,无线传输模块100可还包括另一导通结构VA2,并且线圈CTL可通过导通结构VA1以及导通结构VA2电性连接于第二线路CT2。相似地,第二线路CT2也可通过其他导通结构(图中未表示)电性连接于第一线路CT1。
相似于前述实施例,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导通结构VA1与导通结构VA2会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的至少一部分,但导通结构VA1与导通结构VA2并不会接触到第一磁性元件104。
另外,如图4所示,此实施例的电路组件101也可包含第一保护元件120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30,分别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基底102以及第二基底103上,其中一部分的第一保护元件120及第二保护元件130可覆盖一部分的第一线路CT1以及线圈CTL,以保护第一线路CT1以及线圈CTL。第一保护元件120以及第二保护元件130的配置不限于此实施例,在后续所述的实施例都可加上保护元件来对线路或线圈进行保护。
接着请参考图5,图5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B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B也包括第二基底103、一第二连接元件110以及一第三连接元件112。第二连接元件110是配置以连接到第三连接元件112,而第三连接元件112是连接到第一连接元件106,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是位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一部分(靠近第一基底102的部分)与第二连接元件110之间。
电路组件101也包括一第一线路CT1,设置于第一基底102。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是设置于第一线路CT1上。也就是说,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4是通过第一连接元件106连接于第一基底102。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连接元件106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的至少一部分。
再者,第二基底103是通过第二连接元件110以及第一连接元件106连接于第一基底102,并且电路组件101还具有一第二线路CT2。其中,第二线路CT2是设置于第二基底103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不会重叠于第二线路CT2。也就是说,第一线路CT1与第二线路CT2位于不同区段。举例来说,第一线路CT1位于一第一区段SC1,而第二线路CT2位于第二区段SC2。
另外,当沿着一第三方向D3(Y轴)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也不会重叠于第二线路CT2。其中,第三方向D3是垂直于图面的方向,并且第三方向D3也垂直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
此外,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线路CT2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线路CT2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
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B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105,并且第二磁性元件105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电路组件101内部。相似于前述实施例,无线传输模块100B也可包括导通结构VA1,贯穿电路组件101。
如图5所示,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导通结构VA1会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5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导通结构VA1不会接触第一磁性元件104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5。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105是经由第二连接元件110连接于电路组件101的第二基底103。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105是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105不会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
也就是说,第二磁性元件105与第一连接元件106设置于不同区段。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位于一第一区段SC1,而第二磁性元件105位于一第二区段SC2。
再者,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是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连接元件110设置于不同区段。
另外,如图5所示,当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重叠于第二线路CT2的至少一部分,而于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4也可不重叠于第二线路CT2的至少一部分。相似地,当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105重叠于第一线路CT1的至少一部分,而于某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105也可不重叠于第一线路CT1的至少一部分。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6位于第一基底102与第二基底103之间,第二连接元件110位于第一基底102与第二基底103之间。相似地,第一磁性元件104位于第一基底102与第二基底103之间,并且第二磁性元件105位于第一基底102与第二基底103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4可由铁氧体制成并且由多个***部104PP组成,并且第一连接元件106的一部分是位于相邻的二***部104PP之间。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元件106可将这些***部104PP彼此黏接。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不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105。也就是说,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位于不同区段。
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具有不同特性。具体而言,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可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分别对应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
其中,第一线路CT1可构成一第一线圈,而第二线路CT2可构成一第二线圈。通过不同的导磁系数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可有效地增加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效率,并且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可执行不同的功能。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105与第一磁性元件104可由不同材质制成。举例来说,第二磁性元件105可由纳米晶材料制成,其包括一基底元件1051以及多个纳米单元1052。这些纳米单元1052例如为纳米晶粒,其是设置于基底元件1051内,并且基底元件1051的材质与第二连接元件110的材质不同,例如由不同高分子材料如树脂制成。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的一部分。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线路CT2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105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可以低无线传输模块100B的整体厚度,借以达成薄形化的优点。
于此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112是设置于第一连接元件106以及第二连接元件110之间。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三连接元件112不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5。
再者,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三连接元件112也不重叠于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也就是说,第三连接元件112与上述元件是位于不同区段。具体而言,第三连接元件112是位于一第三区段SC3。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112也可以省略,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无线传输模块100B的整体厚度,借以达成薄形化的优点。
接着请参考图6,图6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C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C与无线传输模块100B相似,差异在于,第一磁性元件104具有一第一底面104S1,直接接触第一基底102的一第一内侧面102S1,并且第二磁性元件105具有一第二底面105S1,直接接触第二基底103的一第二内侧面103S1。
另外,第一线路CT1是形成于第一基底102的第一内侧面102S1上,并且第二线路CT2是形成于第二基底103的第二内侧面103S1上。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而第二磁性元件105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的至少一部分,而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105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
再者,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的一部分,并且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线路CT2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105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无线传输模块100C仅包括第一连接元件106以及第二连接元件110,亦即省略了前述实施例的第三连接元件112。基于这样的配置以及上述线路以及磁性元件的配置,无线传输模块100C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厚度,进而达成薄型化的优点。
此外,相似于前述实施例,此实施例的第一磁性元件104例如由纳米晶材质制成,而第二磁性元件105例如由铁氧体制成。第一磁性元件104可包括一基底元件1041以及多个纳米单元1042,并且这些纳米单元1042设置于基底元件1041内。基底元件1041的材质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材质不同。亦即第一连接元件106不会位于相邻的纳米单元1042之间。
接着请参考图7,图7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D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D包括第一连接元件106、第二连接元件110以及第三连接元件112,并且第三连接元件112是设置于第一连接元件106以及第二连接元件110之间。
再者,电路组件101包括了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分别形成于第一基底102以及第二基底103上。此外,电路组件101还包括一第三线路CT3,经由一部分的第一连接元件106连接于第三连接元件112,并且第三连接元件112是连接于第一磁性元件104。
第三线路CT3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一基底102之间,并且第三线路CT3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一线路CT1之间。第三连接元件112与第一连接元件106以及第二连接元件110具有相同材质。
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04是设置于第三连接元件112中。也就是说,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重叠于第三连接元件112。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三线路CT3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三线路CT3不重叠于第三连接元件112。另外,当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重叠于第三线路CT3的至少一部分。
于此实施例中,第三线路CT3可作为一线圈(例如线圈CTL),以与一外部电子装置50进行通信或对其充电。因此,如图7所示,当无线传输模块100D设置于外部电子装置50上时,无线传输模块100D配置以与外部电子装置50传输数据或电力。
外部电子装置50可为任何用来通信或通电的电子装置。举例来说,外部电子装置50可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平板电脑,但不限于此。
如图7所示,第一基底102是设置于外部电子装置50上。第三线路CT3是设置于第一磁性元件104以及外部电子装置50之间,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第三线路CT3以及外部电子装置50是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
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可以将线圈(第三线路CT3)形成于电路组件101内部,相较于公知的无线传输模块,本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D不仅可以达成保护线圈的优点,还可以达成薄型化的目的。
接着请参考图8,图8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传输模块100E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相似于前述实施例,于此实施例中,电路组件101具有第一基底102以及第二基底103,并且电路组件101也具有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
其中,第二基底103是连接于第二连接元件110、第三连接元件112以及第一连接元件106,并且第一连接元件106是连接于第一基底102,并且第二线路CT2是设置于第一基底102上。相似地,第一线路CT1也设置于第一基底102上。也就是说,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是形成于第一基底102的第一内侧面102S1上。
如图8所示,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重叠于第二线路CT2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当沿着第三方向D3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不重叠于第二线路CT2。其中,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线路CT2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一线路CT1也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线路CT1与第二线路CT2是位在相同区段(第一区段SC1)。
因此,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线路CT1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线路CT2不会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也就是说,第一线路CT1与第二线路CT2不是位在第二区段SC2。
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E包括第一磁性元件104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5,并且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设置于电路组件101内部。
第二磁性元件105是连接于第二连接元件110,并且第二连接元件110是连接于电路组件101的第二基底103。第一磁性元件104是连接于第二连接元件110,并且第二连接元件110是连接于电路组件101的第二基底103。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105也不重叠于第一连接元件106的至少一部分。相似地,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二磁性元件105也不重叠于第二连接元件110的至少一部分。
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中,无线传输模块100E也包括第三连接元件112,连接于第一连接元件106以及第二连接元件110之间。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三连接元件112重叠于第一磁性元件104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05。
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三连接元件112不重叠于第一线路CT1以及第二线路CT2。当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104重叠于第二磁性元件105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位于相同区段(第三区段SC3)。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具有不同特性。具体而言,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
其中,第一线路CT1可构成一第一线圈,而第二线路CT2可构成一第二线圈,而第一磁性元件104是对应于第一线路CT1,并且第二磁性元件105对应于第二线路CT2。亦即第一磁性元件104与第二磁性元件105可分别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磁场更集中,传输的效率更好。
另外要说明的是,虽然图7与图8中并未示出导通结构,并不表示无线传输模块100D与无线传输模块100E不具有前述导通结构。也就是说,这二个实施例也可包含前述实施例中的导通结构(例如导通结构VA1)以及相关的结构配置。
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传输能量或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包括至少一基底、至少一磁性元件、至少一连接元件以及至少一线路。至少一磁性元件是可通过连接元件固定地连接于至少一基底。至少一线路可构成至少一线圈,并且线圈是可设置在基底上或设置于连接元件中。至少一磁性元件是对应于至少一线圈,以集中线圈的磁场并增加其传输效率。
基于本公开的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构成线圈的线路以及提高线圈的效率以及降低信号失真的磁性元件可通过至少一连接元件设置于电路组件内部的其中一区段或多个区段内。因此,可以降低无线传输模块的整体厚度。
此外,由于线圈与磁性元件是在印刷电路板的工艺中直接形成在电路组件(印刷电路板)中,因此不需要像公知的无线传输模块是在印刷电路板的工艺后再额外通过人力来组装磁性元件以及线圈至印刷电路板上,进而简化了无线传输模块的工艺步骤,大幅减少制造时的时间成本。另外,本公开的设计也可以提升机械强度、提升使用效率、提升充电效率、提升散热效率、达成整体小型化、整体轻量化以及降低电磁干扰等。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路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线圈;以及
一第一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电路组件内部;
其中,该电路组件包括一第一基底,对应于该第一磁性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电路组件配置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
该第一基底包括玻璃纤维、塑胶或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的至少其中一种;
该第一磁性元件连接于该第一基底;
该第一磁性元件包括铁磁性材质;
该第一磁性元件对应于该线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导通结构,设置于该电路组件上;
该导通结构沿着一第一方向贯穿该电路组件;
该导通结构包括一贯孔,贯穿该电路组件;
当沿着一第二方向观察时,该导通结构重叠于该第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该第二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一方向;
该第二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
该导通结构由导电材质制成;
该导通结构不接触该第一磁性元件;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一连接元件;
该第一磁性元件经由该第一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电路组件;
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电路组件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连接元件,配置以连接该第一连接元件;
该第一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一连接元件与该第二连接元件之间;
该第一连接元件与该第二连接元件具有相同材质;
该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电路组件内部;
该电路组件还包括一第一线路,设置于该第一基底;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电路组件还具有一第二基底以及一第二线路;
该第二基底通过该第二连接元件以及该第一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第一基底;
该第二线路设置于该第二基底;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二线路;
当沿着一第三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二线路;
该第三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路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该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电路组件内部;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导通结构重叠于该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该导通结构不接触该第二磁性元件;
该第二磁性元件经由该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电路组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二线路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一线路的至少一部分;
该第一连接元件位于该第一基底与该第二基底之间;
该第二连接元件位于该第一基底与该第二基底之间;
该第一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一基底与该第二基底之间;
该第二磁性元件位于该第一基底与该第二基底之间;
该第一磁性元件具有多个***部,并且该第一连接元件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二***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二磁性元件;
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特性;
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
该第二磁性元件包括一基底元件以及多个纳米单元;
多个所述纳米单元设置于该基底元件内;
该基底元件的材质与该第二连接元件的材质不同;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重叠于该第一磁性元件的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路重叠于该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该第二磁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电路组件内部;
该第二磁性元件经由该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电路组件;
该第一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一底面,直接接触该第一基底的一第一内侧面;
该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二底面,直接接触该第二基底的一第二内侧面;
该第一线路形成于该第一基底的该第一内侧面上;
该第二线路形成于该第二基底的该第二内侧面上;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重叠于该第一磁性元件的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路重叠于该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部分;
该第一磁性元件包括一基底元件以及多个纳米单元;
多个所述纳米单元设置于该基底元件内;
该基底元件的材质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材质不同。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元件以及该第二连接元件之间;
该电路组件还包括一第三线路,经由该第三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第一磁性元件;
该第三线路位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一基底之间;
该第三线路位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一线路之间;
该第三连接元件与该第一连接元件具有相同材质;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三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三线路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三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三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三线路的至少一部分;
当该无线传输模块设置于一外部电子装置上时,该无线传输模块配置以与该外部电子装置传输数据或电力;
该第一基底设置于该外部电子装置上;
该第三线路设置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以及该外部电子装置之间。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电路组件还具有一第二基底以及一第二线路;
该第二基底通过该第二连接元件以及该第一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第一基底;
该第二线路设置于该第一基底;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重叠于该第二线路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一第三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二线路;
该第三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路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路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二磁性元件,该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电路组件内部;
该第二磁性元件经由该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电路组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磁性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二连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该无线传输模块还包括一第三连接元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元件以及该第二连接元件之间;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三连接元件重叠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以及该第二磁性元件;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三连接元件不重叠于该第一线路以及该第二线路;
当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该第二磁性元件的一部分;
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特性;
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具有不同的导磁系数;
该第一磁性元件对应于该第一线路;
该第二磁性元件对应于该第二线路。
CN202322486964.9U 2023-09-13 2023-09-13 无线传输模块 Active CN220915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86964.9U CN220915279U (zh) 2023-09-13 2023-09-13 无线传输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86964.9U CN220915279U (zh) 2023-09-13 2023-09-13 无线传输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5279U true CN220915279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86964.9U Active CN220915279U (zh) 2023-09-13 2023-09-13 无线传输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5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83834B2 (en) Antenna modul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950947B1 (ko) 수신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CN203674401U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WO201414831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7094355A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3814477B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装置
CN103503234A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EP2752943A1 (en) Soft magnetic layer, receiving antenna, and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12040850B2 (e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06180117U (zh) 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201324950A (zh) 天線裝置、電子機器
WO2021140692A1 (ja) 近距離無線通信機能付き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
KR20140108946A (ko) 연자성 시트
CN212012267U (zh) 线圈模块
CN22091527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JP3245864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KR20160121279A (ko) 안테나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 충전모듈
CN204131507U (zh) 一种芯片内建天线匹配电路装置
TWM651532U (zh) 無線傳輸模組
CN206673114U (zh) 近场通信天线结构以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壳体、电子终端
CN21922728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CN218514379U (zh) 无线传输模块
CN220556690U (zh) 无线传输模块
US20220277886A1 (en) Coil module
JP3241982U (ja) 無線伝送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