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377U -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377U
CN219913377U CN202322448483.9U CN202322448483U CN219913377U CN 219913377 U CN219913377 U CN 219913377U CN 202322448483 U CN202322448483 U CN 202322448483U CN 219913377 U CN219913377 U CN 219913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speed
cavity
wind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484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丙利
阮红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484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其中,风量调节组件包括:风量调节阀,包括筒体和设于筒体内的叶片,叶片能够在筒体内转动,以对风量调节阀的开度进行调节;面风速传感器,包括出气端、测风腔和入气端,出气端用于连通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和测风腔,测风腔内设有检测单元,入气端连通外界和测风腔;其中,外界气流从入气端进入测风腔,流经检测单元后,能够从出气端进入工作腔内;显示模块与面风速传感器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风量调节阀、面风速传感器和显示模块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气体流量值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风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背景技术
通风设备一般可以被描述为将一个工作空间内的废气、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等气体排除至工作空间外(通常为室外)的设备,该种设备在工业和生活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有毒有害或颗粒物气体的厂房,研发机构的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烹饪时产生油烟的厨房等场合,均需要通风设备将一定工作空间内的毒害气体和颗粒物与使用人员相隔离,防止使用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并将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出室外。
面风速值是排风柜污染物控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排风柜变风量控制***普遍采用流量控制来获得恒定的面风速。然而这种流量控制型变风量控制***,需要风阀自身带流量检测功能,这就需要风阀内部集成流量测量单元,而目前的这些流量测量单元往往需要与污染物直接接触,因而容易被污染物腐蚀失效。
另外,流量控制型变风量控制***的流量值需要通过开口面积与设定面风速值的积来计算获得,而开口面积所需要的开口高度值,需要位移传感器来提供。这对于水平移门的排风柜或通风房,并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排风柜的流量检测装置由于易被腐蚀、堵塞等原因造成的失效和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同时适用于带组合移门的排风柜或通风房。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气体流量值的检测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用于保持通风设备的面风速恒定,包括:风量调节阀,所述风量调节阀包括筒体和设于所述筒体内的叶片,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筒体内转动,以对所述风量调节阀的开度进行调节;面风速传感器,包括出气端、测风腔和入气端,所述出气端用于连通所述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和测风腔,所述测风腔内设有检测单元,所述入气端连通外界和所述测风腔;其中,外界气流从所述入气端进入所述测风腔,流经所述检测单元后,能够从所述出气端进入所述工作腔内;显示模块,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面风速传感器连接,用于显示和/或设置所述通风设备的面风速;控制模块,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风量调节阀、所述面风速传感器和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面风速传感器测量的面风速控制所述风量调节阀的流量,以调节所述通风设备的风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风量调节组件用于设置在通风设备,风量调节组件能够根据通风设备的面风速控制调节通风设备的风量,从而使通风设备获得恒定的面风速。以及,通过采用用于设置在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外侧的面风速传感器检测外界气流进入工作腔内的流速,可有效提高气体流量值的检测精度。并且,由于检测单元与工作腔间隔设置,可以在用于检测通风设备的面风速时避免与工作腔内的污染物直接接触,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阀上风速传感器易被腐蚀,堵塞等原因造成的失效,不准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所述出气端的数量包括多个,所述多个出气端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的侧壁上,以分别连通所述工作腔和所述测风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面风速传感器的数量包括多个,并与所述多个出气端相对应,每一个所述出气端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面风速传感器的测风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还包括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气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测风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所述导风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气端与所述多个导风管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多个导风管连接同一个所述面风速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所述面风速传感器还包括风帽,所述风帽远离所述测风腔的一侧端面具有多个保护筋,所述多个保护筋围绕所述端面的轴向设置,以形成供所述外界气流穿过的多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所述风帽包括:第一风帽,与所述出气端固定连接,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内;第二风帽,设于所述入气端远离所述测风腔的一侧,并与所述入气端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所述风量调节阀的叶片的数量包括多个,沿所述筒体的周向,所述多个叶片设于所述筒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所述导风管包括硬质管或波纹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中,所述通风设备包括柜体,具有内腔、立柱和视窗,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所述柜体的内腔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所述视窗设于所述前开口处,所述视窗能够沿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所述立柱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设于所述工作腔的两侧,所述立柱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工作腔连通;所述面风速传感器设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用于测量所述通风设备的面风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通风设备上设置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从而使本申请实施例的通风设备能够根据面风速控制来获得恒定的面风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面风速传感器的出气端的高度大于所述视窗的最高打开高度的设定高度;沿所述通风设备的深度方向,所述出气端设于距所述前开口的设定深度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设定高度为H,20 mm≤H≤500 mm,所述设定深度为W,50 mm≤W≤500 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还包括门高传感器,所述门高传感器设于所述柜体顶部,所述门高传感器与所述视窗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门高传感器包括编码式门高传感器和拉绳式门高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还包括人体感应模块,设于所述柜体,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还包括紧急开关,设于所述柜体,所述紧急开关通过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风量调节阀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包括排风柜或通风房。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a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剖视示意图一;
图2b示出图2a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剖视示意图;
图4a示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4b示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4c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风速传感器和风帽的立体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剖视示意图二;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8a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三,其中门高传感器为编码式门高传感器;
图8b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风设备的排风柜的立体示意图四,其中门高传感器为拉绳式门高传感器;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风量控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排风柜1,内腔S,前开口1a,变风量控制***2;
柜体10,侧部内衬板101,工作台面102,立柱11,视窗12;
面风速传感器20,出气端21,测风腔22,检测单元23,入气端24,导风管25,风帽26,第一风帽261,第二风帽262,保护筋263,通孔264;
风量调节阀30,风阀控制组件31,筒体301,叶片302;
控制模块40,门高传感器50,显示模块60,人体感应模块70,紧急开关8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面风速值是排风柜污染物控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传统的排风柜的变风量控制***普遍采用流量控制来达到面风速的控制。
流量的检测主要通过在风阀里集成流量测量单元,测量方式主要分为:叶轮式传感器与压差式传感器,这些测量的传感器往往需要与污染物直接接触。
其中,叶轮式传感器由于内部的轴承或风速传感器易被腐蚀失效,而不适合于产生强酸的实验,例如是消解实验。压差式传感器包括文丘里管、孔板流量计、皮托管等,由于压差式传感器的取压孔均需要与压力传感器芯片通过皮管连接,取压孔易被灰尘堵塞,传感器芯片易被污染物腐蚀。
此外,采用流量控制来达到面风速控制的***的风量值是由视窗的开口面积与风速值之积计算得到,视窗开口面积由位移传感器采集视窗开启的相对高度得到。
但是,对于组合式视窗(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都可以开启),由于位移传感器只能检测到视窗上下高度方向的值,并不能检测到视窗左右开口的值,通过位移传感器计算流量的控制方法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即后述的面风速传感器)的风量调节组件。其中,面风速传感器用于安装于工作腔的外侧,以使面风速传感器不与通风设备内部的污染物直接接触,可有效提高气体流量值的检测精度。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风量调节组件既可以应用于只有垂直方向开启的视窗的排风柜,还可以应用于组合式视窗的排风柜,或者是只有左右推门的通风房的变风量控制***。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地描述。
参考图1至图8b,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设备。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风设备可以是排风柜1,也可以是上述的通风房。下面本申请实施例将以排风柜1为示例进行介绍。
具体地,排风柜1的柜体10具有内腔S、侧部内衬板101(如图1中所示,即排风柜1的侧壁)和工作台面102(如图2a中所示)。其中,左右两侧侧部内衬板101沿排风柜1的宽度方向(如图2a中X方向所示)相对设置于工作台面102的两侧。
上述侧部内衬板101、工作台面102(如图2a中所示)以及排风柜1的顶部内衬板和后部内衬板围成了柜体10的内腔S,内腔S构成排风柜1的工作腔(如图1和图2a中S所示),内腔S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1a。示例性地,前开口1a作为操作口。
继续参考图1,视窗12设于前开口1a处,视窗12能够沿排风柜1的高度方向(如图1中Z方向所示)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立柱11沿排风柜1的宽度方向(如图1中X方向所示)设于工作腔的左右两侧,立柱11沿排风柜1的高度方向(如图1中Z方向所示)延伸。
排风柜1的柜体10上设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量调节组件,风量调节组件用于安装在通风设备(例如是上述的排风柜1或通风房)上,以使通风设备能够根据面风速控制来获得恒定的面风速。其中,风量调节组件包括:风量调节阀30、面风速传感器20、显示模块60和控制模块40(如图8a或图8b中所示)。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对于风量调节组件的应用场景不作具体限制,只要能够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量调节组件以达到通风设备的面风速的控制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是将风量调节组件设于只有左右推门的通风房上。
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风量调节阀30设于柜体10的顶部,并与工作腔(即内腔S)连通。风量调节阀30包括筒体301和设于筒体301内的叶片302,叶片302能够在筒体301内转动,以对风量调节阀30的开度进行调节。示例性地,本申请的风量调节阀30包括单叶蝶阀或多叶蝶阀。即,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风量调节阀30的叶片302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叶片302沿筒体301的周向设于筒体301内。
继续参考图1至图2a,面风速传感器20设于工作腔(即内腔S)的外侧,用于测量排风柜1的面风速。
可以理解,面风速传感器20的工作原理是,参考图2b并结合图1,排风柜1内外侧的压力差(ΔP=P1-P2,P2为排风柜1的外侧压力,P1为内侧压力)使得面风速传感器20的测风腔22(后述的)内产生气体流动(如图2b中所示),外界气流向工作腔(即内腔S)内流动,以使面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单元23(后述的)上的探头能够检测到风速值。
示例性地,面风速传感器20可以是热线风速仪。热线风速仪包括置于热线风速仪的流场中的一根细金属丝,其上通以电流加热。当流速变化时,金属丝的温度也相应变化,这种温度变化导致热丝阻值的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由于电信号与流速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根据测量出的电信号可得出热线风速仪的流场的流速。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面风速传感器20的具体结构。
如图2a和图2b中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面风速传感器20,用于测量排风柜1(如图1中所示)的面风速值。
参考图2b并结合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面风速传感器20包括出气端21、测风腔22、检测单元23和入气端24。
具体地,出气端21设于排风柜1的侧壁(即上述侧部内衬板101),测风腔22设于排风柜1的工作腔(即内腔S)的外侧,出气端21连通测风腔22和工作腔,检测单元23设于测风腔22内,并与工作腔(即内腔S,如图2a中所示)间隔设置,以使面风速传感器20能够不与排风柜1的工作腔(即内腔S)的污染物接触,降低面风速传感器20被堵塞或被腐蚀的风险。
继续参考图2b并结合图1,入气端24与测风腔22连通。示例性地,入气端24位于测风腔22远离出气端21的一侧。
可以理解,如图2b中所示,出气端21处的气压P1(即上述排风柜1的内侧压力)低于入气端24处的气压P2(即上述排风柜1的外侧压力),由于排风柜1内外侧的压力差,即面风速传感器20的测风腔22的两侧存在压力差ΔP(ΔP=P1-P2),外界气流能够从入气端24进入测风腔22内,并流经检测单元23后,从出气端21进入工作腔内。
继续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通风设备还包括显示模块60,显示模块60设于工作腔(即内腔S)的外侧,例如是立柱11上,并与面风速传感器20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模块60用于显示排风柜1的面风速,或者,显示模块60用于设置排风柜1的面风速,或者,显示模块60用于显示和设置排风柜1的面风速。
综上,参考图1和图2b,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采用用于设置在排风柜1的工作腔外侧的面风速传感器20检测外界气流进入排风柜1工作腔内的流速,可有效提高气体流量值的检测精度。并且,由于检测单元23与工作腔(即内腔S)间隔设置,可以避免检测单元23与工作腔内的污染物直接接触,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阀上风速传感器易被腐蚀,堵塞等原因造成的失效、不准确的问题。从而使本申请实施例的通风设备能够根据面风速控制来获得恒定的面风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a和图2b并结合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风速传感器20的测风腔22沿排风柜1的宽度方向(如图2b中X方向所示)延伸,测风腔22凸设于出气端21远离工作腔(即内腔S)的一侧,入气端24设于测风腔22远离出气端21的一侧。
可以理解,外界气流受到排风柜1内外侧压力差的驱动,从入气端24进入测风腔22内,并流经检测单元23后,从出气端21进入工作腔内,避免了位于测风腔22内的检测单元23直接与柜内的污染物接触,影响面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面风速传感器20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面风速传感器2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面风速传感器20具有多个出气端21,每一个出气端21对应连通每一个面风速传感器20和通风设备(例如是上述排风柜1)的工作腔。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并结合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风速传感器20的测风腔22沿排风柜1的深度方向(如图3中Y方向所示)延伸,设于排风柜1的立柱11(后述的),入气端24设于测风腔22远离出气端21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风速传感器20还包括导风管25,导风管25的一端连接出气端21,另一端连接测风腔22。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图4a和图4b并结合图3和图1,面风速传感器20的测风腔22的尾部通过导风管25连接到出气端21,即排风柜1的内腔S内,从而连通柜外和内腔S,使得排风柜1能通过工作腔内的负压将外界气流通过面风速传感器20吸入柜内(即内腔S内),吸入的气流流动产生的流速,反映了排风柜1的前开口1a面的面风速。
导风管25有利于面风速传感器20的测风腔22,尤其是检测单元23能够更加远离排风柜1的内腔S,防止内腔S内的污染物对检测单元23的腐蚀。示例性地,导风管25包括硬质管或波纹管,能够有效避免外界气流从设于立柱11的入气端24处流动至设于排风柜1的侧部内衬板101的出气端21的过程中,在软质材料制成的导风管25内产生流速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面风速传感器20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面风速传感器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面风速传感器20具有多个出气端21和多个导风管25。
例如:一个出气端21通过一个导风管25连通一个面风速传感器20和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如图4a和图4b中所示);
或者,多个出气端21通过一个导风管25连通一个面风速传感器20和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如图4c中所示);
或者,多个出气端21通过多个导风管25一一对应连通面风速传感器20和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图中未示出)。
本申请对面风速传感器20设于通风设备(例如是上述排风柜1)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面风速传感器20可以设于排风柜1的立柱11(如图4a和图4b中所示)、侧壁(即上述侧部内衬板101)、顶部(如图4c中所示)或者前饰板处等,只要面风速传感器20能够测量从排风柜1柜外进入工作腔内气流的面风速即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和图6并结合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风速传感器20还包括风帽26。
具体地,风帽26包括第一风帽261和第二风帽262。继续参考图3并结合图6,第一风帽261设于工作腔(即内腔S)内,并与出气端21固定连接。第二风帽262设于入气端24远离测风腔22的一侧,并与入气端24固定连接。
继续参考图5,风帽26远离测风腔22的一侧端面具有多个保护筋263,多个保护筋263围绕端面的轴向(如图5中E方向所示)设置(如图5中R方向所示,R方向环绕E方向),以形成供外界气流穿过的多个通孔264。示例性地,出气端21远离测风腔22的一侧设有螺纹,以使风帽26能够与出气端21螺纹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风帽26的保护筋263和通孔264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够防止毛发等轻软物质进入测风腔22内堵塞在检测单元23上,以及防止人为地对检测单元23的破坏,例如是手指伸入测风腔22,破坏检测单元23即可。示例性地,如图5中所示,保护筋263为条形,通孔264为V形通孔。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并结合图3和图1,出气端21的高度高于视窗12的最高打开高度的设定高度H,以防止排风柜1的视窗12在向上移动和向下移动过程中形成紊流,以及出气端21设于距前开口1a的设定深度W处,以防止外界气流从前开口1a处进入工作腔产生气流扰动,影响面风速传感器20的检测精度。示例性地,设定高度为H,20 mm≤H≤500 mm,设定深度为W,50 mm≤W≤500 mm。
下面将结合附图继续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风量控制***2(如图9中所示)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该变风量控制***2(如图9中所示)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量调节组件构成,能够通过控制通风设备的风量来调节通风设备的面风速。
参考图1至图9,本申请提供一种变风量控制***2,包括上述任一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通风设备(例如是上述的排风柜1)和风量调节组件。
具体地,控制模块40设于柜体10,并分别与面风速传感器20和风量调节阀30以及显示模块60电连接。示例性地,参考图8a,控制模块40设于柜体10的顶部,通过线缆与面风速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和风量调节阀30导通(如图8a中所示)。
可以理解,控制模块40用于根据面风速传感器20实时检测到的面风速控制风量调节阀30的流量,以调节排风柜1的风量。示例性地,本申请的风量调节阀30为单叶蝶阀或多叶蝶阀,控制模块40用于控制风量调节阀30的开度,以使面风速处于恒定的安全气流值范围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a和图8b并结合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风量控制***2还包括门高传感器50,门高传感器50设于柜体10顶部,并与视窗12和控制模块40连接。示例性地,门高传感器50包括编码式门高传感器(如图8a中所示)和拉绳式门高传感器(如图8b中所示)中的任意一种。
门高传感器50能够起到快速控制排风柜1的风量变化,即快速调整风量调节阀30的叶片302角度的作用,例如是:门高传感器50每400ms判断一次门高,当前门高为h1,上一次门高为h0,当h1>h0+10mm时,门高传感器50判断视窗12在向上开启。而当视窗12处于向上开启状态时,进一步检测风量调节阀30的叶片302的角度,若叶片302的角度小于70%,例如是50%,则将风量调节阀30打开至70%后再根据设定面风速调整叶片302的角度,以控制排风柜1的流量。与此同时,门高传感器50还具有视窗12超高报警的作用,防止排风柜1的非正常使用,确保排风柜1的安全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1并结合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风量控制***2还包括人体感应模块70(图9中未示出),与控制模块40连接。示例性地,人体感应模块70设于排风柜1的柜体10的前饰板上,能够用于检测排风柜1的前开口1a处范围内是否存在正在使用排风柜1的工作人员。
若存在工作人员,则控制模块40控制变风量控制***2处于工作模式;若不存在工作人员(即人体感应模块70检测到通风设备(例如是上述排风柜1的柜体10)前无人时),则控制模块40控制变风量控制***2处于节能模式。
具体地,当变风量控制***2处于工作模式时,通风设备的面风速包括0.45 m/s至0.55 m/s;当变风量控制***2处于节能模式时,通风设备的面风速包括0.25 m/s至0.4 m/s。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1并结合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风量控制***2还包括紧急开关80(图9中未示出),紧急开关80设于排风柜1的柜体10上,并与风量调节阀30和控制模块40连接。
具体地,按动紧急开关80,控制模块40可控制风量调节阀30处于最大开度,以使工作腔内的污染物能够快速排出。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的风量调节阀30的最大开度为90°。
参考图9,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变风量控制***2的示意图,其中,风量调节阀30包括风阀控制组件31和叶片302。
可以理解,继续参考图9并结合图1和图2b,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风量控制***2通过面风速传感器20检测由于排风柜1的内腔S的负压而吸入测风腔22的气流的流速,并将流速的数值信号输送至控制模块40,以通过计算反映排风柜1的前开口1a面的面风速值,并在显示模块60上显示该面风速值。或者,变风量控制***2通过在显示模块60上设置面风速值,并根据面风速传感器20实时检测值所反映的排风柜1的前开口1a面的面风速,控制风阀控制组件31,从而控制叶片302调整风量调节阀30的开度,使排风柜1的面风速值恒定在安全气流值范围内。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用于保持通风设备的面风速恒定,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量调节阀,所述风量调节阀包括筒体和设于所述筒体内的叶片,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筒体内转动,以对所述风量调节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面风速传感器,包括出气端、测风腔和入气端,所述出气端用于连通所述通风设备的工作腔和测风腔,所述测风腔内设有检测单元,所述入气端连通外界和所述测风腔;其中,
外界气流从所述入气端进入所述测风腔,流经所述检测单元后,能够从所述出气端进入所述工作腔内;
显示模块,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面风速传感器连接,用于显示和/或设置所述通风设备的面风速;
控制模块,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风量调节阀、所述面风速传感器和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面风速传感器测量的面风速控制所述风量调节阀的流量,以调节所述通风设备的风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端的数量包括多个,所述多个出气端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的侧壁上,以分别连通所述工作腔和所述测风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风速传感器的数量包括多个,并与所述多个出气端相对应,每一个所述出气端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面风速传感器的所述测风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气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测风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气端与所述多个导风管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多个导风管连接同一个所述面风速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风速传感器还包括风帽,所述风帽远离所述测风腔的一侧端面具有多个保护筋,所述多个保护筋围绕所述端面的轴向设置,以形成供所述外界气流穿过的多个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包括:
第一风帽,与所述出气端固定连接,用于设于所述工作腔内;
第二风帽,设于所述入气端远离所述测风腔的一侧,并与所述入气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调节阀的叶片的数量包括多个,沿所述筒体的周向,所述多个叶片设于所述筒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包括硬质管或波纹管。
10.一种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其中,
所述通风设备包括柜体,具有内腔、立柱和视窗,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所述柜体的内腔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所述视窗设于所述前开口处,所述视窗能够沿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所述立柱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设于所述工作腔的两侧,所述立柱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
所述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工作腔连通;
所述面风速传感器设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用于测量所述通风设备的面风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面风速传感器的出气端的高度大于所述视窗的最高打开高度的设定高度;
沿所述通风设备的深度方向,所述出气端设于距所述前开口的设定深度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高度为H,20 mm≤H≤500mm,所述设定深度为W,50 mm≤W≤500 m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设备还包括门高传感器,所述门高传感器设于所述柜体顶部,所述门高传感器与所述视窗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高传感器包括编码式门高传感器和拉绳式门高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设备还包括人体感应模块,设于所述柜体,所述人体感应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设备还包括紧急开关,设于所述柜体,所述紧急开关通过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风量调节阀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设备包括排风柜或通风房。
CN202322448483.9U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Active CN219913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8483.9U CN219913377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8483.9U CN219913377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377U true CN219913377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0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48483.9U Active CN219913377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3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05717A (zh) * 2024-07-10 2024-09-27 广州市旗兴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车间洁净度与空调风机转动频率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05717A (zh) * 2024-07-10 2024-09-27 广州市旗兴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车间洁净度与空调风机转动频率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CN118705717B (zh) * 2024-07-10 2025-02-25 广州市旗兴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车间洁净度与空调风机转动频率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32195C (en) Converting existing prior art fume hoods into high performance low airflow stable vortex fume hoods
CN103272818B (zh) 一种新型节能环保实验室数控通风柜
CN219913377U (zh) 一种带有面风速检测装置的风量调节组件和通风设备
CN106944449B (zh) 风阀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和通风柜
US5415583A (en) Fume hood air flow control system
CN204165185U (zh) 一种实验室通风***的变风量控制***
CN108918607B (zh) 一种室内建材表面污染气体散发强度的实地监测装置
US6302779B1 (en) Fume hood
CN204903525U (zh) 可燃气体探测器环境试验箱
WO2013134642A2 (en) Venturi valve and control system
CN103548700A (zh) 独立换气笼的流量及笼盒对外压差测量方法、控制***及控制方法
EP3064949B1 (en)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and filtering asbestos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117269C (zh) 建筑门窗动风压性能现场检测设备
CN217358930U (zh) 一种气体过滤器风阻检测装置
KR102031650B1 (ko) 전열교환기 무선 연동으로 오염표시 기능을 갖는 환기시스템
CN217043924U (zh) 一种通风柜变风量控制***
CN214894353U (zh) 一种精确的粉尘采样仪
CN210187199U (zh) 步入式温湿度试验箱
CN213194989U (zh) 实验室通风柜变风量控制装置
JP2002333396A (ja) ダクト用粉体検知装置及び粉体検知システム
CN113843247B (zh) 一种补风进气节能排风柜
CN212566201U (zh) 一种自适应式实验室房间风量控制***
JP2871832B2 (ja) 空調装置
CN211927766U (zh) 一种智能型甲烷一氧化碳测定器
US6543932B1 (en) Enthalpy tun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