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7338U -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7338U
CN219047338U CN202223314290.6U CN202223314290U CN219047338U CN 219047338 U CN219047338 U CN 219047338U CN 202223314290 U CN202223314290 U CN 202223314290U CN 219047338 U CN219047338 U CN 219047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enerating device
accommodating cavity
atomizing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42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周胜文
郭永录
袁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42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7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7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7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分离设置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储油结构和雾化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形成有雾化气道,所述第一容纳腔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雾化气道两端的进气口和抽吸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开设有使所述充电结构外露的充电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由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分离设置,使得第一雾化气道和充电口之间相互分离,充电口的密封性能不会影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抽吸力,因此可以减少充电口处的密封件,雾化气道的密封效果也较好。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雾化产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消费产品的不断发展,电子烟在年轻人当中较为流行。电子烟上一般设置有进气口、抽吸口,还设有充电口等结构,充电口是为了充电而设置,但是,目前的电子烟中,充电口往往与进气口、抽吸口之间能够连通,导致在用户抽吸使用电子烟时,会从充电口处漏气,为改善充电口位置的漏气,通常会给充电口处增加硅胶密封,但是往往密封效果不佳,导致气道密封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漏气的现象,抽吸力的大小也难以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电口位置容易漏气导致气道密封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储油结构、雾化结构、电路板、固定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充电结构,所述储油结构、所述雾化结构、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充电结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分离设置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储油结构和雾化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形成有雾化气道,所述第一容纳腔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雾化气道两端的进气口和抽吸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开设有使所述充电结构外露的充电口。
可选地,所述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的气流传感器,所述气流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容纳腔还开设有大气压口,所述气流传感器和所述抽吸口之间设置有气流检测气道,所述气流检测气道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所述气流传感器的其中一侧正对所述大气压口,所述气流传感器的另一侧通过所述气流检测气道连通至所述抽吸口。
可选地,所述储油结构为储油棉,所述雾化结构包括雾化管、发热体和导油棉,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油棉均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所述雾化管穿过所述储油棉设置,所述雾化管内形成所述雾化气道,所述雾化管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棉设置于所述导油孔处。
可选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外壳结构内部的内壳结构,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内壳结构,所述第二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外壳结构和所述内壳结构之间,所述外壳结构开设有所述大气压口和所述充电口,所述进气口包括外进气口和内进气口,所述抽吸口包括外抽吸口和内抽吸口,所述外进气口和所述外抽吸口均开设于所述外壳结构,所述内进气口和所述内抽吸口均开设于所述内壳结构。
可选地,所述内壳结构包括两端敞口的主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两端敞口处的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所述内抽吸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内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座,所述雾化结构的雾化管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内抽吸口中,所述雾化管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内进气口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第二密封座均为能够变形的软质密封座,所述第一密封座夹紧于所述外壳结构和所述主壳体的其中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座夹紧于所述外壳结构和所述主壳体的另外一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座包括相互连接的气道部和固定部,所述气道部背向所述主壳体的一侧开设有所述气流检测气道,所述固定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气流传感器紧配于所述固定孔中。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的靠近所述气道部一侧还开设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自所述气流传感器的一侧延伸至所述气流检测气道。
可选地,所述气流检测气道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支流气道,所述支流气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流段、第二支流段和第三支流段,所述第一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气流传感器,所述第三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内抽吸口,所述第二支流段位于所述气道部的边缘处。
可选地,所述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路板、所述雾化结构均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外壁朝向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延伸形成有固定支架,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均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壳体组件内部具有相互分离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储油结构、雾化结构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且在第一容纳腔内形成了雾化气道,第一容纳腔开设有进气口和抽吸口,电路板和充电结构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在第二容纳腔开设有充电口。由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分离设置,使得第一雾化气道和充电口之间相互分离,充电口的密封性能不会影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抽吸力,因此可以减少充电口处的密封件,雾化气道的密封效果也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俯视图(外壳结构未示);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座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壳体组件;101-雾化气道;102-进气口;1021-外进气口;1022-内进气口;103-抽吸口;1031-外抽吸口;1032-内抽吸口;104-气流检测气道;1041-支流气道;1042-第一支流段;1043-第二支流段;1044-第三支流段;11-外壳结构;111-充电口;112-大气压口;113-吸嘴;114-第二容纳腔;12-内壳结构;121-第一密封座;1211-气道部;12110-第一吸油腔;1212-固定部;12120-固定孔;1213-过渡腔;122-第二密封座;123-主壳体;1231-固定支架;1232-第一容纳腔;2-雾化结构;21-雾化管;22-导油棉;3-储油结构;4-气流传感器;51-电池;52-电路板;53-充电结构;61-第一吸油棉;62-第二吸油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储油结构3、雾化结构2、电路板52和充电结构53,雾化结构2、储油结构3、电路板52和充电结构53均设置于壳体组件1的内部。
储油结构3用于储存烟油或者雾化液,雾化结构2则用于将储油结构3中的液体进行雾化,雾化结构2可通过加热的方式雾化液体,也可以通过微泵对液体加压后再由超声波高压雾化,雾化结构2的具体结构和雾化原理此处不作限定。
电路板52用于控制雾化结构2等,可以使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在抽吸时雾化结构2工作,停止抽吸时雾化结构2停止工作。
充电结构53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为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充电,方便用户携带使用。充电结构53的接口类型此处不作限定,可为Type-C接口、USB接口等。
壳体组件1用于收容上述各个结构,并对储油结构3、雾化结构2、电路板52、充电结构53等形成保护。
壳体组件1的内部具有第一容纳腔1232和第二容纳腔114,第一容纳腔1232和第二容纳腔114相互分离设置。储油结构3和雾化结构2均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232内,在第一容纳腔1232内形成有雾化气道101,第一容纳腔1232开设有进气口102和抽吸口103,进气口102和抽吸口103分别位于雾化气道101的两端,在用户抽吸时,外界空气从进气口102进入至雾化气道101内,雾化结构2产生的雾滴在雾化气道101内随气流流动,至抽吸口103处,供用户抽吸。电路板52和充电结构53均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14,充电结构53和电路板52相互固定,且充电结构53与电路板52电性连接,使充电结构53和电路板52不位于雾化气道101内。而且第二容纳腔114开设有充电口111,充电口111使充电结构53外露,从而使得外部电源线或者电源能够接入充电结构53。由于充电口111开设在第二容纳腔114的腔壁,与第一容纳腔1232内的雾化气道101分离设置,所以在用户抽吸时,雾化气道101不经过充电口111,充电口111是否密封或者密封性能是否良好均不会影响雾化气道101,不会从充电口111处漏气,也更加容易控制抽吸力的大小。
其中,进气口102、抽吸口103和充电口111均开设于壳体组件1上。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壳体组件1内部具有相互分离的第一容纳腔1232和第二容纳腔114,储油结构3、雾化结构2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232内,且在第一容纳腔1232内形成了雾化气道101,第一容纳腔1232开设有进气口102和抽吸口103,电路板52和充电结构53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4内,且在第二容纳腔114开设有充电口111。由于第一容纳腔1232和第二容纳腔114分离设置,使得第一雾化气道101和充电口111之间相互分离,充电口111的密封性能不会影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的抽吸力,因此可以减少充电口111处的密封件,雾化气道101的密封效果也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6,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气流传感器4,气流传感器4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232外,也就是说,气流传感器4设置于雾化气道101外。气流传感器4用于检测其两侧有没有产生气压变化,气流传感器4的其中一侧与大气压连通,气流传感器4的该侧的泄压侧,气流传感器4的另一侧连通至抽吸口103,气流传感器4的该侧为负压侧。用户在抽吸口103进行抽吸时,气流传感器4的负压侧产生负压,即,气流传感器4两侧之间产生气压差。气流传感器4与电路板52连接,气流传感器4的两侧产生气压差这一信息反馈至电路板52,电路板52根据该反馈信息发出指令使雾化结构2工作产生雾滴。用户停止抽吸后,气流传感器4两侧的压差消失,气流传感器4两侧的气压差消失这一信息反馈至电路板52,电路板52根据该反馈信息使雾化结构2停止工作。
其中,第二容纳腔114开设有大气压口112,气流传感器4的一侧正对大气压口112,气流传感器4的另一侧连通至抽吸口103。大气压口112和充电口111均开设于第二容纳腔114,则大气压口112和充电口111相互连通,充电口111处无需使用额外的密封件进行密封。
可选地,请参阅图3,气流传感器4和抽吸口103之间设置有气流检测气道104,气流检测气道104使得气流传感器4与抽吸口103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免气流传感器4距离抽吸口103太近(抽吸口103处的气压也为大气压)而影响检测效果。气流检测气道104设置在壳体组件1的内部,与雾化气道101分离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6,壳体组件1包括外壳结构11和内壳结构12,内壳结构12设置于外壳结构11的内部,第一容纳腔1232设置于内壳结构12,雾化气道101也设置于内壳结构12,第二容纳腔114则设置于外壳结构11和内壳结构12之间,内壳结构12的外壁和外壳结构11的内壁为第二容纳腔114的腔壁。外壳结构11上开设有大气压口112,连通至第二容纳腔114,外壳结构11上还开设有充电口111,充电口111也连通至第二容纳腔114。
其中,进气口102包括外进气口1021和内进气口1022,抽吸口103包括外抽吸口1031和内抽吸口1032,外进气口1021和外抽吸口1031均开设于外壳结构11上,内进气口1022和内抽吸口1032均开设于内壳结构12上。外进气口1021和内进气口1022相互连通,外抽吸口1031和内抽吸口1032相互连通。可选地,外壳结构11上设置有吸嘴113,外抽吸口1031设置在吸嘴113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6,内壳结构12包括主壳体123、第一密封座121和第二密封座122。主壳体123的两端敞口,第一密封座121和第二密封座122分别设置于主壳体123的两端敞口处,主壳体123的内部即为第一容纳腔1232。第一密封座121上开设有内抽吸口1032,内抽吸口1032连通至第一容纳腔1232。第二密封座122上开设有内进气口1022,内进气口1022连通至第一容纳腔1232。雾化结构2包括雾化管21,雾化管21的两端分别插设于内抽吸口1032和内进气口1022中。
第一密封座121和第二密封座122用于密封主壳体123的两端敞口,使得内壳结构12密封设置,防止油液泄露。
可选地,第一密封座121和第二密封座122均为能够变形的软质密封座,如由橡胶、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的软质密封座。如此,使得第一密封座121和第二密封座122不仅能够作为封堵主壳体123两端的结构件使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密封件使用,无需额外设置密封件。具体而言,第一密封座121夹紧于外壳结构11和主壳体123的其中一端,使得主壳体123和第一密封座121密封连接,第二密封座122夹紧于外壳结构11和主壳体123的另外一端,使得主壳体123和第二密封座122密封连接,从而使第一容纳腔1232密封设置,使气流仅从进气口102进入、抽吸口103排出,不会从主壳体123和第一密封座121的连接处、主壳体123和第二密封座122的连接处漏气。
可选地,第一密封座121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油棉61,第二密封座122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油棉62。具体而言,第一密封座121背向第一容纳腔123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吸油腔12110,第一吸油棉61设置于第一吸油腔12110内,第二密封座122背向第一容纳腔123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吸油腔,第二吸油棉62设置于第二吸油腔内。在电子雾化发生装置正常使用时,由于油液在雾化结构2处雾化,部分雾滴会重新冷凝成液体,但冷凝后的液体无法再进入储油结构3中,所以会在第一容纳腔1232的内部流动,从进气口102或者抽吸口103流出,出现漏油现象。在第二密封座122和外壳结构11之间设置吸油棉6可以吸附一定的冷凝油液,防止油液从进气口102中流出。
可选地,气流传感器4也固定在第一密封座121上,使得气流传感器4和内抽吸口1032设置在内壳结构12的同一侧,远离储油结构3、雾化结构2等结构设置,防止储油结构3漏油或者雾滴液化流动至气流传感器4上,从而可以避免气流传感器4被漏油损坏,或者在被油液浸润后发生自启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气流传感器4具有检测薄膜,薄膜的相对两侧分别为上述的泄压侧和传感侧,检测薄膜被油液浸润后会导致气流传感器4误判、失灵。
可选地,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密封座121包括气道部1211和固定部1212,气道部1211和固定部1212相互连接,气道部1211可正对第一容纳腔1232设置,固定部1212可由气道部1211延伸而成,固定部1212正对第二容纳腔114设置。气道部1211背向主壳体123的一侧开设有气流检测气道104,固定部1212上则开设有固定孔12120,气流传感器4紧配于固定孔12120中,使气流传感器4的相对两侧通过固定部1212相互隔离。气流检测气道104的其中一端连通至气流传感器4,气流检测气道104的另一端连通至内抽吸口1032。
可选地,请参阅图5,固定部1212的靠近气道部1211一侧开设有过渡腔1213,过渡腔1213设置在气流传感器4和气流检测气道104之间,过渡腔1213自气流传感器4的一侧延伸至气流检测气道104。结合图5,过渡腔1213的侧面与气流传感器4连通,过渡腔1213的顶面与气流检测气道104连通。过渡腔1213的设置使得气流传感器4和气流检测气道104之间更容易连通。
可选地,请参阅图4,气流检测气道104包括还少两个并联连接的支流气道1041,支流气道1041的部分位于气道部1211的边缘,可以利用外壳结构12的内部形成支流气道1041的侧壁,从而使气道部1211的结构更加简单。具体而言,支流气道104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流段1042、第二支流段1043和第三支流段1044,第一支流段1042的远离第二支流段1043一端连通至气流传感器4,第三支流段1044的远离第二支流段1043一端连通至内抽吸口1032。也就是说,气流传感器4、第一支流段1042、第二支流段1043、第三支流段1044和内抽吸口1032依次连通。而且,第二支流段1043位于气道部1211的边缘处。
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包括壳体支架以及设置于壳体支架内的隔板,隔板将壳体支架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述的第一容纳腔1232和第二容纳腔114,储油结构3和雾化结构2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232内,电路板52和充电结构53等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4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电池51,电路板52、雾化结构2均与电池51电性连接,为电路板52、气流传感器4、雾化结构2等结构供电,电池51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14内,电池51不占用第一容纳腔1232的空间,与雾化结构2分离设置,更便于第一容纳腔1232的密封。
可选地,第一容纳腔1232的外壁朝向第二容纳腔114内延伸形成有固定支架1231,固定支架1231用于固定电路板52和电池51。具体而言,内壳结构12的外壁朝向第二容纳腔114内延伸形成有固定支架1231。固定支架1231的具体结构此处不作限定,可由固定板、固定框架等结构组成。
可选地,电路板52可通过螺纹件等固定件固定在固定支架1231上,电池51可容纳于固定支架1231形成的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4,储油结构3为储油棉,储油结构3为储油棉。储油棉可以吸附较多的油液,使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具有较长的使用时间。储油结构3也可为可替换的烟弹等。
雾化结构2包括雾化管21、发热体和导油棉22,雾化管21内形成雾化气道101,雾化管21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102和抽吸口103,发热体和导油棉22均设置在雾化管21内,雾化管21上开设有导油孔,导油棉22设置在导油孔处,雾化管21穿过储油棉设置,使雾化管的外周紧贴储油棉设置。这样,吸油棉6可以通过导油孔将储油棉内的油液吸附至雾化管21内,由发热体进行雾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储油结构、雾化结构、电路板、固定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充电结构,所述储油结构、所述雾化结构、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充电结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分离设置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储油结构和雾化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形成有雾化气道,所述第一容纳腔开设有分别连通于所述雾化气道两端的进气口和抽吸口,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开设有使所述充电结构外露的充电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的气流传感器,所述气流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容纳腔还开设有大气压口,所述气流传感器和所述抽吸口之间设置有气流检测气道,所述气流检测气道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所述气流传感器的其中一侧正对所述大气压口,所述气流传感器的另一侧通过所述气流检测气道连通至所述抽吸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结构为储油棉,所述雾化结构包括雾化管、发热体和导油棉,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油棉均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所述雾化管穿过所述储油棉设置,所述雾化管内形成所述雾化气道,所述雾化管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棉设置于所述导油孔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外壳结构内部的内壳结构,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内壳结构,所述第二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外壳结构和所述内壳结构之间,所述外壳结构开设有所述大气压口和所述充电口,所述进气口包括外进气口和内进气口,所述抽吸口包括外抽吸口和内抽吸口,所述外进气口和所述外抽吸口均开设于所述外壳结构,所述内进气口和所述内抽吸口均开设于所述内壳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结构包括两端敞口的主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壳体两端敞口处的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所述内抽吸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内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座,所述雾化结构的雾化管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内抽吸口中,所述雾化管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内进气口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第二密封座均为能够变形的软质密封座,所述第一密封座夹紧于所述外壳结构和所述主壳体的其中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座夹紧于所述外壳结构和所述主壳体的另外一端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座包括相互连接的气道部和固定部,所述气道部背向所述主壳体的一侧开设有所述气流检测气道,所述固定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气流传感器紧配于所述固定孔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靠近所述气道部一侧还开设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自所述气流传感器的一侧延伸至所述气流检测气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检测气道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支流气道,所述支流气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支流段、第二支流段和第三支流段,所述第一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气流传感器,所述第三支流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流段一端连通至所述内抽吸口,所述第二支流段位于所述气道部的边缘处。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发生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路板、所述雾化结构均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外壁朝向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延伸形成有固定支架,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均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
CN202223314290.6U 2022-12-09 2022-12-09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Active CN219047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4290.6U CN219047338U (zh) 2022-12-09 2022-12-09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4290.6U CN219047338U (zh) 2022-12-09 2022-12-09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7338U true CN219047338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7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4290.6U Active CN219047338U (zh) 2022-12-09 2022-12-09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7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3336A1 (zh) 扁形雾化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扁形电子烟
CN210782921U (zh) 雾化头、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3116381A1 (zh) 进气结构、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3143066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533813U (zh) 一种咪头带防水透气膜的自吸式电子烟
CN219047338U (zh) 电子雾化发生装置
CN21964505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74893U (zh) 一种电子雾化器
CN21906944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142835A1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1387565A (zh) 一种防漏油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983577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和电源组件
CN215684795U (zh) 电池组件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9047385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1832815U (zh) 扁形雾化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扁形电子烟
CN219422219U (zh) 雾化装置
CN218605143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70164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551312U (zh) 雾化装置、电池组件及进气结构
CN219645054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147262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2010910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0302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906320U (zh) 一种防漏油型电子雾化装置
CN215299372U (zh) 气溶胶发生器的供电装置及气溶胶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