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4442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4442U
CN217504442U CN202123125098.8U CN202123125098U CN217504442U CN 217504442 U CN217504442 U CN 217504442U CN 202123125098 U CN202123125098 U CN 202123125098U CN 217504442 U CN217504442 U CN 217504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plate
extension
section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50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4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4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换热芯体包括多张板片,板片包括呈单重或多重V形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位于板片的第二面,第二凹部位于板片的第三面,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同一板片的第一凹部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凹部的间距为L1,相邻两板片的其中之一定义为第一板片,其中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定义第一面,第一面与板片层叠方向垂直,沿板片层叠方向,第一板片的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在第一面的投影与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在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一重叠区,沿第一方向,第一重叠区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DA0003407536010000011
且小于等于L1,以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通常包括多张层叠设置的板片,相邻板片之间形成有供流体流通的板间通道,为了提高板片对流体的扰流效果,在至少部分板片设置多个V形槽或多重V形槽,且相邻板片的V形槽或多重V形槽的V形夹角的开口朝向相反,其V形槽或多重V形槽的设置影响了流体在板间通道流通的均匀性,其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张层叠设置的板片,换热芯体包括板间通道,所述板间通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至少部分板片包括多个第一凹部,多个所述第一凹部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连接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处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在所述第一连接处连接,同一板片的第一凹部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凹部的间距为L1,相邻两板片的其中之一定义为第一板片,其中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位于相应第一连接处的一侧,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位于相应第一连接处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凹部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板片,定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板片层叠方向垂直,沿所述板片层叠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重叠区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619817DEST_PATH_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11
且小于等于L1。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部分流体沿第一凹部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流动,部分流体汇聚在第一凹部靠近第一连接处的部分,若流体从第一凹部靠近第一连接处的部分流向相对板片的第一凹部靠近第一连接处的部分的流通面积过小,则容易导致第一板间通道靠近第一连接处的区域的流阻过大,导致流体在其区域的流量过小甚至不流通,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的其它区域顺畅流通,通过控制第一重叠区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15026DEST_PATH_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11
且小于等于L1,避免流体从第一凹部靠近第一连接处的部分流向相对板片相对应的第一凹部靠近第一连接处的部分的流通面积过小,以减小第一板间通道靠近第一连接处的区域相对第一板间通道的其它区域的流阻,有利于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靠近第一连接处的区域的顺畅流通,增大了第一板间通道供流体顺畅流通的区域,提高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分配的均匀性,以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F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两张板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板片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板片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板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相邻两张板片的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部处的搭接示意图;
图18是两张板片装配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板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0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为了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附图中图示并且在此描述的具体组件、器件及特征仅仅是示范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视为限制。
结合附图1-20,换热器10包括换热芯体11,换热芯体11包括多张板片20,多张板片20层叠设置,换热芯体11包括板间通道,说明书中的多个指两个以上;板间通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31和第二板间通道32,换热芯体11还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板间通道31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间通道32为第二流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道供一种流体流通,具体的,第一流道供制冷剂流通,第二流道供另一种流体流通,另一种流体可以是水、添加有防冻剂的冷却液等;换热器10还包括第一边板12和第二边板13,换热芯体11位于第一边板12和第二边板13之间,第一边板12与相对应的换热芯体11最外侧的板片固定连接,第二边板13 与相对应的换热芯体11最外侧的板片固定连接。
板片20包括第一角孔23、第二角孔24、第三角孔25和第四角孔26,当然,板片21还可以包括第五角孔、第六角孔等;第一角孔23与第二角孔24位于板片20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板片21宽度方向为图13所示的W 方向,第三角孔25与第四角孔26位于板片21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一角孔23与第四孔道26位于板片21宽度方向的不同侧,多张板片21的第一角孔23沿多张板片21的层叠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一孔道14,多张板片 21的第二角孔24沿多张板片21的层叠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二孔道15,多张板片21的第三角孔25沿多张板片21的层叠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三孔道16,多张板片21的第四角孔26沿多张板片21的层叠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四孔道17,至少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连通第一孔道14和第二孔道15,第一孔道14、至少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和第二孔道15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至少部分第二板间通道32连通第三孔道16和第四孔道17,第三孔道16、至少部分第二板间通道32和第四孔道17为第二流道的一部分,当然,至少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还可以连通其它的孔道,至少部分第二板间通道32还可以连通其它的孔道,例如:至少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 连通第一孔道14和第三孔道16,第一孔道14、至少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 和第三孔道16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
可以理解的,板片20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等任意形状;在第一流道流通的流体还可以是除制冷剂以外的其他介质;换热器10还可以为多个流程,例如,换热芯体11还包括阻隔板,阻隔板位于其中两张板片20之间,阻隔板分隔第一孔道14为第一子孔道和第二子孔道,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连通第一子孔道和第二孔道15,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连通第二子孔道和第二孔道15,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第一流程包括第一子孔道、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和第二孔道15,第二流程包括第二子孔道、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31和第二孔道15。
参考附图12-13,板片20包括第二面27和第三面28,第二面27和第三面28位于板片20的相反两侧;第二面27与相邻的一个板片之间形成第一板间通道31,第三面28与相邻的另一板片之间形成第二板间通道32, 至少部分板片包括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 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第一方向为图13所示的N方向,第一凹部51位于第二面27,第二凹部52位于第三面28,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均包括第一延伸段511、第一连接处512和第二延伸段513,第一延伸段511 和第二延伸段513位于第一连接处512的两侧,第一延伸段511和第二延伸段513在第一连接处512连接,具体的,参考附图12-15,第一延伸段 511的一端与第二延伸段513的一端连接;第一延伸段511和第二延伸段 513呈V形凹陷,具体的,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均呈V形凹陷,定义第一延伸段511和第二延伸段513之间具有夹角C,夹角C小于180°;参考图2,相邻两板片的其中之一定义为第一板片21,其中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22,第一板片21的第一延伸段511和第二延伸段513之间的夹角开口朝向与第二板片22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之间的夹角开口朝向相反;参考图8,第一板片21的第一凹部51开口朝向第二板片22,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凹部开口朝向第一板片21;板片20的结构对流通于第一板间通道31的流体具有一定的扰流效果,提高了流通于第一板间通道31 的流体与另一流体之间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参考附图8,同一板片的第一凹部5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为第一凸起41,第一凸起41相对第一凹部51凸起,同一板片的第二凹部 5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为第二凸起42,第二凸起42相对第二凹部52凸起,板片的结构大致呈波浪状,第一板片21的第一凸起与相邻的其中一张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凸起抵接,第一板片21的第二凸起与相邻的另一张第二板片的第二凸起抵接;两张板片20的装配如图10-11所示,相邻两张板片的第一凹部51的第一延伸段511和第二延伸段513之间的夹角开口朝向相反,相邻两张板片20的凸起之间具有多个抵接点90,具体的,抵接点90作为相邻两张板片20之间的焊点;第一延伸段511和第二延伸段513可以呈弧线延伸,沿第一方向,第一板片21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位于相应第一连接处的一侧,沿第一方向,第二板片22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位于相应第一连接处的另一侧,这里的相应第一连接处是指,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之间的连接处。
参考附图5,定义第一凹部51的第一延伸段513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1,定义第二凹部52的第一延伸段513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3,面积S3大于面积S1;第一凹部51的第二延伸段513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与面积S1相同,第二凹部 52的第二延伸段513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第一凹部51的容量小于第二凹部52的容量,第一板间通道31的容量小于第二板间通道32的容量,不同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系数通常不同,通过设置板片20一侧的第一板间通道31的容量小于另一侧的第二板间通道32 的容量,以有利于两种不同流体之间的换热,较小容量的第一板间通道31 的设置压缩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顺畅流通的区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流通的均匀性。
同一板片的第一凹部5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凹部51的间距为L1,具体的,参考附图8,间距L1为同一板片的第一凹部51的底部到相邻另一个第一凹部的底部的距离,可以理解的,间距L1也是同一板片的相邻两个第一凹部的波谷之间的距离;定义第一面,第一面与多张板片20层叠方向垂直,参考附图17,沿多张板片20的层叠方向,第一板片21的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512在第一面的投影与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凹部在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一重叠区5121,定义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L2,第一重叠区5121的长度L2大于等于
Figure 829399DEST_PATH_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11
且小于等于L1;位于第一板间通道31的流体的流动形式较为复杂,部分流体沿第一凹部51的第一延伸段 511和第二延伸段513流动,还有部分流体以跨越第一凸起41的形式流动,沿第一凹部51流动的部分流体以及部分以跨越第一凸起41的形式流动的流体汇聚在第一凹部5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部分,并趋向流入相对板片的第一凹部靠近第一连接部处的部分,若流体从第一凹部51靠近第一连接部512处的部分流向相对板片的第一凹部靠近第二连接部处的部分的流通面积过小,则容易导致其流阻过大,从而导致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部512的区域的流量过小甚至不流通,即部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流通不顺畅,另一部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的其它区域顺畅流通,即另一部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的位于第一连接处512两侧的区域顺畅流通,从而降低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 分配的均匀性,通过控制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1/4L1且小于等于L1,从而避免流体从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流向相对板片相对应的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的流通面积过小,以减小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相对第一板间通道31的其它区域的流阻,有利于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顺畅流通,从而增大了第一板间通道31供流体顺畅流通的区域,提高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分配的均匀性,以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第一板间通道31的其它区域是指第一板间通道31除靠近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以外的其它区域;流体能够从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流向相对板片相对应的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其中相对应的第一凹部是指,沿板片层叠方向,相邻其中一张板片的第一凹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相邻另一张板片相对应的第一凹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具有重合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附图8,同一板片20的多个第一凸起41的顶部位于同一高度,同一板片20的多个第二凸起42的顶部位于同一高度,有利于增大各相邻两板片20之间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换热芯体的结构强度。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0.25L1且小于等于 0.987L1,一方面避免流体从第一凹部51的第二连接处流向相对板片的第一凹部的第二连接处的流通面积过小,从而最终提高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 31分配的均匀性,以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另一方面在保证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的分配具有较好的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了各板片 20间的装配精度,从而减少了换热器的工艺成本。
参考附图17,至少部分第一凹部51的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部分和与其相对板片的第一凹部51的靠近第一连接处的部分具有连通区域5122,定义第一延伸段511与第二延伸段513之间的夹角为C,连通区域5122的大小随夹角C的减小而减小,当夹角C减小时,为避免因连通区域过小而导致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流阻过大,则应当增大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当127°<C<170°时,第一重叠区 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081
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如图17中所示的L2;当93°≤C≤127°时,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082
当20°<C<93°时,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083
从而避免连通区域过小,避免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流阻过大,最终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参考附图9、13和15,定义第一凹部51的第一延伸段511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1,第一凹部51的第二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与面积S1相同,可以理解的,部分沿第一凹部 51的第一延伸段流动的流体的流通横截面积为S1;定义第二凹部52的第一延伸段513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3,可以理解的,部分沿第二凹部52的第一延伸段流动的流体的流通横截面积为S3;面积S1 小于面积S3,在此基础上,当面积S1增大时,更多的流体沿第一凹部51 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流动,从而导致更多的流体汇聚在第一凹部51 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若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过小,则容易导致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流阻过大。当S1>3.3mm2时,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084
当 1.2mm2≤S1≤3.3mm2时,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085
当S1<1.2mm2时,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086
从而避免第一重叠区51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过小,减少第一板间通道31 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流阻,最终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附图9,至少部分板片20包括多个第三凹部53,第三凹部53位于同一板片的相邻两个第一凹部51之间;参考图15,第三凹部53位于第二面27,第三凹部53包括第二连接处515、第三延伸段514 和第四延伸段516,第三延伸段514和第四延伸段516位于第二连接处515 的两侧,第三延伸段514和第四延伸段516在第二连接处515连接,第三延伸段514的延伸方向与同一板片的第一延伸段51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四延伸段516的延伸方向与同一板片的第二延伸段513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连接处512与第二连接处515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第三延伸段 514、和第四延伸段516呈V形凹陷,第三凹部53的凹陷方向与第一凹部 51的凹陷方向相同,参考附图5和15,定义第三凹部53的第三延伸段514 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2,第三凹部53的第四延伸段516 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与面积S2相同,面积S2小于面积S1, 第三凹部53的容量小于第一凹部51的容量,第二凹部52的第一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与面积S2的面积和,第二凹部52的第二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与面积S2的面积和,位于第一板间通道31的大部分的流体趋向于在第一凹部 51流通,通过第三凹部53的设置增大了流通于第一板间通道31的流体与板片20的接触面积,增大了板片20的有效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板间通道31的流体与第二板间通道32的另一流体之间的换热效果。
参考附图18,两个第三凹部53位于同一板片的相邻两个第一凹部51 之间,面积S2小于二分之一的面积S1,通过在同一板片的相邻第一凹部 51之间设置两个第三凹部53,进一步的增大了板片20的有效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附图16,至少部分板片20设有第一区61、第二区62和第三区63,第一区61、第二区62和第三区63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二区62位于第一区61和第三区63之间,第一区61包括两个角孔,第三区63包括两个角孔,具体的,第一区61包括第一角孔23和第四角孔 26,第三区63包括第二角孔24和第三角孔25;第二区62为主要换热区,部分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位于第二区62,从而提高板片20的第二区62对流体的扰流效果,以增强不同流体之间的换热效果;另一部分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位于第一区61,又一部分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 52位于第三区63,从而提高第一区61和第三区63的板片部分对流体的扰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位于板片20两侧板间通道的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位于第一区61和第三区的多个第一凹部51和多个第二凹部52的结构与位于第二区62的多个第一凹部51和多个第二凹部52的结构可以类似或相同,其结构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夹角C或距离L1或面积 S1等参数的不同,例如第二区62的相邻两个第一凹部51之间设有第三凹部53,而第一区61和/或第三区63的相邻两个第一凹部51之间没有第三凹部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附图8,定义E,E为位于第一区和/或第三区的面积S1与面积S3的比值;参考附图9,定义F,F为位于第二区的面积 S1与面积S3的比值,其中:E<F;板片20的第二区为主要换热区,板片20的第一区61和第三区63为一般换热区,通过设置E<F,避免E值过大,从而避免位于第一区和/或第三区的面积S1较面积S3过小,以避免部分在第一区和/或第三区沿第一凹部51流动的流体的流通面积过小,减少第一区61和/或第三区63的流阻,以有利于流体在第一区61和/或第三区63的均匀分配,从而有利于流体均匀的分配在第二区62,以提高流体在第二区62与另一流体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多张板片20层叠方向,第一板片21的位于第一区61和/或第三区63的至少部分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512在第一面的投影与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凹部在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三重叠区,可以理解的,第三重叠区与图17中的第一重叠区5121类似,这里不再具体阐述;第三重叠区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L1,2.2mm<L1<15.1mm,从而避免流体从第一板片21的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 512流向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凹部的第二连接处的流通面积过小,以避免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连接处512的区域的流阻较第一板间通道31的其它区域的流阻过大,从而提高了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区61和/ 或第三区63的区域分配的均匀性,以提高流体在第一区61和/或第三区63与另一流体之间的换热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
沿多张板片20层叠方向,第一板片21的位于第一区61和第三区63 的至少部分第一凹部51的第一连接处512在第一面的投影与第二板片22 的第一凹部在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三重叠区,第三重叠区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14.9mm,在保证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一区61和第三区63的分配具有较好的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了各板片 20间的装配精度,从而减少了换热器的工艺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附图19-20,第一凹部51包括第三连接处517 和第五延伸段518,第二延伸段513和第五延伸段518在第三连接处517 连接,第二延伸段513与第五延伸段518之间具有小于180°的夹角;沿多张板片20层叠方向,第一板片21的第一凹部51的第三连接处517在第一面的投影与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凹部在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二重叠区,可以理解的,第二重叠区与图17中的第一重叠区5121类似,这里不再具体阐述;第二重叠区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733918660000111
且小于等于L1,从而避免流体从第一板片21的第一凹部51的第三连接处517流向第二板片22的第一凹部的第三连接处的流通面积过小,避免第一板间通道31靠近第三连接处517的区域的流阻较第一板间通道31的其它区域的流阻过大,从而增大第一板间通道31供流体顺畅流通的区域,以提高流体在第一板间通道31 的均匀分配,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还可以均包括第六延伸段、第四连接处等,即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均呈多重V形凹陷;第一凹部51和第二凹部52为V形或N形或W形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张层叠设置的板片,所述换热芯体包括板间通道,所述板间通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至少部分板片包括多个第一凹部,多个所述第一凹部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连接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处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在所述第一连接处连接,同一板片的第一凹部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凹部的间距为L1,相邻两板片的其中之一定义为第一板片,其中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位于相应第一连接处的一侧,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均位于相应第一连接处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凹部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板片,定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板片层叠方向垂直,沿所述板片层叠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重叠区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11
且小于等于L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板片包括多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沿第一方向交替分布,所述板片具有第二面和第三面,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均包括第一连接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定义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1,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二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与面积S1相同,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一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二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0.987L1。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的夹角为C,当127°<C<170°时,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21
当93°≤C≤127°时,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22
当20°<C<93°时,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23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1,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二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与面积S1相同,当S1>3.3mm2时,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24
当1.2mm2≤S1≤3.3mm2时,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25
当S1<1.2mm2时,所述第一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2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板片包括多个第二凹部和多个第三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沿第一方向交替分布,所述板片具有第二面和第三面,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凹部位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第三面,所述第二凹部包括第一连接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三凹部位于同一板片的相邻两个第一凹部之间,所述第三凹部包括第二连接处、第三延伸段、和第四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和所述第四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处的两侧,所述第三延伸段和所述第四延伸段在所述第二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三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与同一板片的第一延伸段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四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与同一板片的第二延伸段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接处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定义所述第三凹部的第三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2,所述第三凹部的第四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与面积S2相同,面积S2小于面积S1,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一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与面积S2的面积和,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二延伸段的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面积S1与面积S2的面积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三凹部位于同一板片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部之间,面积S2小于二分之一的面积S1。
8.根据权利要求1-3或6-7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三连接处和第五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和所述第五延伸段在所述第三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五延伸段之间具有小于180°的夹角,沿所述板片层叠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凹部的第三连接处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二重叠区,所述第二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733918650000031
且小于等于L1。
9.根据权利要求1-3或6-7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板片设有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三区之间,所述第一区包括两个角孔,所述第三区包括两个角孔,部分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二区,另一部分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又一部分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三区,沿所述板片层叠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和/或所述第三区的至少部分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三重叠区,所述第三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L1,2.2mm<L1<15.1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板片层叠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位于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三区的至少部分第一凹部的第一连接处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凹部在所述第一面的投影具有第三重叠区,所述第三重叠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0.7mm且小于等于14.9mm。
CN202123125098.8U 2021-09-14 2021-12-13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175044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19374 2021-09-14
CN2021222193740 2021-09-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4442U true CN217504442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37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5098.8U Active CN217504442U (zh) 2021-09-14 2021-12-13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4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8044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07462093B (zh) 板式换热器
EP3199903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method
CA2484856A1 (en) Cross-over rib plate pair for heat exchanger
US7121331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6197093B (zh) 一种换热器
JP4462653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217504442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2414185B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451981U (zh) 板式换热器
KR20070061448A (ko) 열교환 플레이트
CN112146484B (zh) 板式换热器
JP2001280887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12414184A (zh) 板式换热器
CN106197095B (zh) 一种换热器
CN211903861U (zh) 板式换热器
CN111271996A (zh) 一种具有非对称通道的板式换热器
CN111998717A (zh) 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单元
KR20010023338A (ko) 단속선회형 열교환기의 터어뷸라이저
CN112762741A (zh) 板式换热器
CN112414178A (zh) 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
CN114608368A (zh) 换热器
CN211903859U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953808U (zh) 一种具有非对称通道的板式换热器
CN212645476U (zh) 一种换热板及换热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