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7937U -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 Google Patents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7937U
CN216357937U CN202122748665.9U CN202122748665U CN216357937U CN 216357937 U CN216357937 U CN 216357937U CN 202122748665 U CN202122748665 U CN 202122748665U CN 216357937 U CN216357937 U CN 216357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outdoor
air
evaporative cooling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4866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4866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7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7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7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涉及蒸发冷却装置的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蒸发冷却装置能耗较高而发明的实用新型。蒸发冷却装置包括换热装置、室内风道、室外风道、过滤装置和补冷装置。换热装置开设有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相互分隔。第一气体流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气体流道包括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室内风道与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相连通。室外风道与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连通。过滤装置设置在室内风道内,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流入第一进气口的气体。部分补冷装置设置在室内风道内,补冷装置用于冷却流出第一排气口的气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冷却装置用于制冷。

Description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冷却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发冷却装置和一种通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数据中心通常包括蒸发冷却装置,蒸发冷却装置包括机械制冷设备,例如压缩机。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驱动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管路内循环流动,实现对于数据中心机房的降温散热。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蒸发冷却装置依赖于机械制冷设备实现散热功能,导致蒸发冷却装置能耗较高,从而增加了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所需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蒸发冷却装置能耗较高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装置和一种通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装置,包括换热装置,开设有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相互分隔,第一气体流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气体流道包括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室内风道,与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相连通;室外风道,与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连通;过滤装置,设置在室内风道内,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流入第一进气口的气体;补冷装置,部分补冷装置设置在室内风道内,补冷装置用于冷却流出第一排气口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室内风道与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相连通,室外风道与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连通,使得室外循环气体能够通过换热装置,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对于自然冷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蒸发冷却装置的能耗。从而当蒸发冷却装置用于数据中心机房时,能够减少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所需能耗,降低数据中心机房的能源效率指标(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指标=数据中心总能耗/服务器能耗)。
设置补冷装置冷却第一排气口流出的气体,从而当自然冷源不能够满足制冷需求时,通过开启补冷装置,能够进一步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自然冷源制冷与机械制冷的结合,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的制冷性能,使得蒸发冷却装置能够具有自然冷却模式和机械冷却模式这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提高蒸发冷却装置的适用性。并且设置补冷装置冷却流出第一排气口的气体,还能够避免换热过程对补冷装置补充的冷量造成损失,确保了蒸发冷却装置的制冷效果。
设置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相互分隔,避免了第二气体流道内的气体流入到第一气体流道内,从而避免了室外循环气体对室内循环气体造成污染,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设置过滤装置对流入第一进气口的气体进行过滤,能够减少室内循环气体中的杂质,避免室内循环气体中的杂质造成换热装置堵塞,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的,补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包括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相连通;冷凝器,设置在室外风道内,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冷凝器入口与制冷剂出口相连通;蒸发器,设置在室内风道内,蒸发器的一端与冷凝器出口相连通,蒸发器的另一端与制冷剂入口相连通。
可选的,室内风道包括室内进风口;室内进风风道,室内进风风道的一端与室内进风口相连通,室内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气口相连通;室内排风口;室内排风风道,室内排风风道的一端与室内排风口相连通,室内排风风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气口相连通;过滤装置设置在室内进风风道内,蒸发器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内。
可选的,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风机,设置在换热装置和蒸发器之间,第一风机为变频风机。
可选的,室外风道包括室外进风口;室外进风风道,室外进风风道的一端与室外进风口相连通,室外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气口相连通;室外排风口;室外排风风道,室外排风风道的一端与室外排风口相连通,室外排风风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冷凝器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内。
可选的,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机,设置在换热装置和冷凝器之间,第二风机为变频风机。
可选的,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加湿装置,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内。
可选的,加湿装置包括喷淋装置,用于喷淋液体;集液槽,沿室外进风风道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室外进风风道相连接,集液槽用于容纳喷淋装置喷淋的液体;连接管路,连接管路的一端与集液槽相连通,连接管路的另一端与喷淋装置相连通;驱动装置,与连接管路相连通,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连接管路内的液体流动。
可选的,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中至少之一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中至少之一的温度,控制补冷装置和加湿装置的运行状态。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包括壳体,壳体围设形成容纳空间;如上述第一方面的蒸发冷却装置,室内风道的室内进风口和室内排风口分别与容纳空间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体提供的通信***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蒸发冷却装置,因此具有上述第一方面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蒸发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蒸发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补冷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蒸发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蒸发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装置100。如图1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设有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相互分隔。如图2所示,第一气体流道111包括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第二气体流道112包括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室内风道120与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室外风道130与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过滤装置140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过滤装置140用于过滤流入第一进气口113的气体。部分补冷装置150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补冷装置150用于冷却流出第一排气口114的气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发冷却装置100用于数据中心机房,用于降低数据中心机房内循环空气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10可以为板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或者管式换热器等。换热装置110开设有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可以理解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流动的气体和第二气体流道112内流动的气体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10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10的材质可以为铝箔或者铜等金属材质,也可以为高分子材料,例如橡胶或者硅胶等材质,提高了第一气体流道111内气体和第二气体流道112内气体的换热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地,室内风道120内的气体为室内循环气体,例如空气或者混合惰性气体。室外风道130内的气体为室外循环气体,例如外界空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室内循环气体为数据中心机房的内循环空气,室外循环气体为外界空气。
室内风道120与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如图2中箭头方向所示,室内循环气体能够经由第一进气口113流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并且经由第一排气口114流出第一气体流道111,再次循环流入到室内风道120内。室外风道130与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如图2中箭头方向所示,室外循环气体能够经由第二进气口115流入到第二气体流道112内,并且经由第二排气口116流出第二气体流道112,再次循环流入到室外风道130内。
通过设置室内风道120与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室外风道130与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使得室内循环气体能够流入第一气体流道111,室外循环气体能够流入第二气体流道112,从而室内循环气体和室外循环气体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10进行换热,使得室外循环气体能够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通过自然冷源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冷却降温,从而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的能耗。
并且,第一气体流道111与第二气体流道112相互分隔,避免了第二气体流道112内的气体流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从而避免了室外循环气体对室内循环气体造成污染,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室内风道120可以与一个第一进气口113和一个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也可以分别与多个第一进气口113和多个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可以理解地,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室外风道130可以与一个第二进气口115和一个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也可以分别与多个第二进气口115和多个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可以理解地,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部分补冷装置150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用于冷却第一排气口114流出的气体,也即是补冷装置150能够进一步冷却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进一步降低室内循环气体的温度。通过设置补冷装置150,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实现了将自然冷源制冷与机械制冷进行结合,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性能。并且,设置补冷装置150冷却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还能够避免换热过程造成补冷装置150补充冷量的损失,进一步确保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补冷装置150为压缩机补冷装置。
可以理解地,通过开启或关闭补冷装置150,能够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具体自然冷却模式和机械冷却模式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室外风道130内气体的温度,控制补冷装置150的开启或者关闭。
具体地,当室外风道130内气体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也即是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较低,自然冷源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自然冷却模式,补冷装置150关闭,通过室外循环气体的自然冷源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降温冷却,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的能耗。
当室外风道130内气体的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温度时,也即是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较高,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机械冷却模式,开启补冷装置150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确保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室内风道120内气体的温度,控制补冷装置150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地,当室内风道120内气体的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时,也即是室内循环气体的温度较低,表示自然能源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自然冷却模式,补冷装置150关闭,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
当室内风道120内气体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也即是室内循环气体的温度较高,表示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机械冷却模式,开启补冷装置150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确保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果。
过滤装置140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用于过滤流入第一进气口113内的气体,从而能够减少室内循环气体中杂质的含量,避免杂质造成换热装置110堵塞,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滤装置14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提高了过滤装置140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过滤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过滤装置140的数量为多个时,过滤装置140还可以设置在室外风道130内,用于过滤流入第二进气口115内的气体,从而避免室外循环气体中的杂质造成换热装置110堵塞,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由上述可知,如图2所示,设置室内风道120与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室外风道130与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使得室外循环气体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10,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对于自然冷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的能耗。从而当蒸发冷却装置100用于数据中心机房时,能够减少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所需能耗,降低数据中心机房的能源效率指标(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指标=数据中心总能耗/服务器能耗)。
设置补冷装置150冷却第一排气口114流出的气体,从而当自然冷源不能够满足制冷需求时,通过开启补冷装置150,能够进一步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自然冷源制冷与机械制冷的结合,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性能,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能够具有自然冷却模式和机械冷却模式这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适用性。并且设置补冷装置150冷却流出第一排气口114的气体,还能够避免换热过程对补冷装置150补充的冷量造成损失,确保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果。
设置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相互分隔,避免了第二气体流道112内的气体流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从而避免了室外循环气体对室内循环气体造成污染,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设置过滤装置140对流入第一进气口113的气体进行过滤,能够减少室内循环气体中的杂质,避免室内循环气体中的杂质造成换热装置110堵塞,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的,如图3所示,补冷装置150包括压缩机151、制冷剂循环管路154、冷凝器155和蒸发器158。压缩机151包括制冷剂入口152和制冷剂出口153。制冷剂循环管路154与制冷剂入口152和制冷剂出口153相连通。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风道130内。冷凝器155包括冷凝器入口156和冷凝器出口157,冷凝器入口156与制冷剂出口153相连通。如图4所示,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蒸发器158的一端与冷凝器出口157相连通,蒸发器158的另一端与制冷剂入口152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如图3中箭头方向所示,通过上述连接关系,使得蒸发器158内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能够经由制冷剂循环管路154和制冷剂入口152,流入到压缩机151内,被压缩机151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后,经由压制冷剂出口153,流入到冷凝器155内。冷凝器155对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凝,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被冷凝为低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或者气液两态制冷剂后,再次进入到蒸发器158内节流进行吸热,实现了制冷剂的循环制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可以为水或者氟利昂等,满足不同的制冷需求。
具体地,如图4所示,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风道130内,从而室外循环气体能够对冷凝器155进行降温冷却,使得冷凝器155能够对制冷剂进行降温冷凝。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凝器155可以靠近第二排气口116设置,室外循环气体在与室内循环气体换热之后,经由第二排气口116流入到室外风道130内,再对冷凝器155进行降温,避免冷凝器155导致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升高,影响室外循环气体与室内循环气体的换热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凝器155可以靠近第二进气口115设置,从而室外循环气体在对冷凝器155进行降温冷却之后,再经由第二进气口115流入到第二气体流道112内,与室内循环气体进行换热,提高了室外循环气体对于冷凝器155的降温冷凝效果,从而提高补冷装置150的补冷效果。
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可以理解地,如图4所示,蒸发器158靠近第一排气口114设置,从而能够对第一排气口114内流出的气体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降温补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5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增大了蒸发器158与室内循环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补冷装置150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降温冷却效果。
将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风道130内,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风道120内,从而能够通过室外循环气体对冷凝器155进行降温,提高蒸发器158对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可靠性。并且,通过上述设置,还能够使得机械冷却模式与自然冷却模式共用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从而减小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体积,缩短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的长度,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成本。
由上述可知,室内循环气体和室外循环气体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10进行换热。可选的,如图4所示,室内风道120包括室内进风口121、室内进风风道122、室内排风口123和室内排风风道124。室内进风风道122的一端与室内进风口121相连通,室内进风风道122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气口113相连通。室内排风风道124的一端与室内排风口123相连通,室内排风风道124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过滤装置140设置在室内进风风道122内,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124内。
具体地,如图4中箭头方向所示,室内循环气体经由室内进风口121,进入到室内进风风道122内。由于室内进风风道122与第一进气口113相连通,使得室内循环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气口113进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与室外循环气体进行换热。第一排气口114与室内排风风道124相连通,从而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能够经由第一排气口114进入到室内排风风道124内,并且经由室内排风口123重新流回到室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室内进风口121和室内排风口123分别与数据中心机房相连通,使得数据中心机房的循环空气能够进入蒸发冷却装置100,并且降温冷却后重新回到数据中心机房内。
通过设置室内进风风道122和室内排风风道124,使得室内循环气体能够通过室内进风风道122进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在换热之后通过室内排风风道124重新回到室内,实现了室内循环气体与室外循环气体的换热,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可靠性。并且,将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124内,能够对流出第一排气口114的气体进行补冷降温,避免换热过程导致蒸发器158补充的冷量损失。将过滤装置140设置在室内进风风道122内,从而能够对流入第一进气口113的室内循环气体起到过滤的作用,避免室内循环气体中的杂质堵塞换热装置110,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由上述可知,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124内。可选的,如图4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风机162。第一风机162设置在换热装置110和蒸发器158之间,第一风机162为变频风机。
可以理解地,第一风机162设置在换热装置110与蒸发器158之间,从而能够驱动第一排气口114内流出的气体向蒸发器158流动,促进室内循环气体与蒸发器158进行接触,提高蒸发器158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补冷效果。并且,第一风机162为变频风机,从而通过调节第一风机162的转速,能够对室内排风风道124内气体的流速起到控制作用,从而对室内排风口123的排风量起到控制作用,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16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可选的,如图5所示,室外风道130包括室外进风口131、室外进风风道132、室外排风口133和室外排风风道134。室外进风风道132的一端与室外进风口131相连通,室外进风风道132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气口115相连通。室外排风风道134的一端与室外排风口133相连通,室外排风风道134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内。
具体地,如图5中箭头方向所示,室外循环气体经由室外进风口131,进入到室外进风风道132内。由于室外进风风道132与第二进气口115相连通,使得室外循环气体能够通过第二进气口115进入到第二气体流道112内,与室内循环气体进行换热。第二排气口116与室外排风风道134相连通,从而换热后的室外循环气体能够经由第二排气口116进入道室外排风风道134内,并且经由室外排风口133流出蒸发冷却装置100。
通过设置室外进风风道132和室外排风风道134,使得室外循环气体能够通过室外进风风道132进入到第二气体流道112内,在换热之后通过室外排风风道134排出蒸发冷却装置100,实现了室外循环气体与室内循环气体的换热,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可靠性。并且,将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内,从而室外循环气体在与室内循环气体换热之后,流经冷凝器155对冷凝器155进行降温,避免了冷凝器155的热量导致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生高,影响室外循环气体与室内循环气体的换热,进一步确保了室外循环气体与室内循环气体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对于自然冷源的利用率,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
由上述可知,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内。可选的,如图5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风机164。第二风机164设置在换热装置110和冷凝器155之间,第二风机164为变频风机。
可以理解地,第二风机164设置在换热装置110和冷凝器155之间,从而能够驱动第二排气口116流出的气体向冷凝器155流动,促进室外循环气体与冷凝器155进行接触,提高室外循环气体对于冷凝器155的降温冷却效果,从而提高补冷装置150的补冷效果。并且,设置第二风机164为变频风机,从而通过调节第二风机164的转速,能够对室外排风风道134内气体的流速起到控制作用,从而对室外排风口133的排风量起到控制作用,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能够满足不同制冷条件下的使用需要,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风机16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可选的,如图4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加湿装置170。加湿装置170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内。
加湿装置170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内,从而能够加湿室外进风风道132内的气体,实现了通过直接蒸发冷却的方式,对室外循环气体进行降温,提高了室外循环气体与室内循环气体的换热效果。并且,由于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相互分隔,从而避免了加湿装置170对室内循环气体的湿度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湿装置170可以为湿膜加湿器。
可以理解地,通过控制加湿装置170和补冷装置150的开启或关闭,能够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具有自然冷却模式、加湿冷却模式、混合冷却模式和机械冷却模式四种不同的运行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以及湿球温度,控制补冷装置150和加湿装置170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地,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关闭,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关闭,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自然冷却模式,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
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室外循环气体的湿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关闭,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加湿冷却模式,通过加湿装置170对室外循环气体进行直接蒸发冷却,降低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提高室外循环气体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降温冷却效果。
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室外循环气体的湿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开启,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混合冷却模式,通过加湿装置170对室外循环气体进行直接蒸发冷却,降低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提高室外循环气体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降温冷却效果,并且通过补冷装置150对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降温,确保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此外,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室外循环气体的湿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还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开启,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关闭,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机械冷却模式,通过补冷装置150对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降温,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率。
可选的,如图6所示,加湿装置170包括喷淋装置171、集液槽172、连接管路173和驱动装置174。喷淋装置171用于喷淋液体。集液槽172沿室外进风风道13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室外进风风道132相连接,集液槽172用于容纳喷淋装置171喷淋的液体。连接管路173的一端与集液槽172相连通,连接管路173的另一端与喷淋装置171相连通。驱动装置174与连接管路173相连通,驱动装置174用于驱动连接管路173内的液体流动。
可以理解地,喷淋装置171喷淋的液体为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喷淋装置171为喷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喷淋装置171的数量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喷淋装置171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的上方,使得喷淋装置171喷淋的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室外进风风道132向下流动,增大了喷淋液体与室外循环气体的接触时间,提高了加湿装置170对于室外循环气体的直接蒸发冷却效果。
集液槽172沿室外进风风道132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室外进风风道132相连接,可以理解地,室外进风风道132内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从而集液槽172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的下方。连接管路173的两端分别与集液槽172和喷淋装置171相连通,驱动装置174与连接管路173相连通,从而能够驱动集液槽172内的液体流入到连接管路173内,并且驱动连接管路173内的液体流入到喷淋装置171内,实现了喷淋液体的循环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74为液泵,通过调节液泵的转速,能够对喷淋装置171的喷射流量起到控制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加湿装置170的使用灵活性。
通过设置喷淋装置171、集液槽172和驱动装置174,实现了喷淋液体的循环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性能。
由上述可知,蒸发冷却装置100能够运行自然冷却模式、加湿冷却模式、混合冷却模式和机械冷却模式四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可选的,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中至少之一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中至少之一的温度,控制补冷装置150和加湿装置170的运行状态。
通过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从而能够获取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内至少之一的气体温度,使得控制装置能够根据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内至少之一的气体温度,控制补冷装置150和加湿装置170的运行或停止,实现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不同运行模式,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自动化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装置能够获取气体的湿球温度以及干球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装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过一个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的温度,简化蒸发冷却装置100结构,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成本。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装置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通过多个温度检测装置分别检测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的温度,提高了对于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内气体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包括壳体和如上述的蒸发冷却装置100。壳体围设形成容纳空间。室内风道120的室内进风口121和室内排风口123分别与容纳空间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包括上述的蒸发冷却装置100,因此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信***为数据中心,容纳空间为数据中心机房。室内风道120的室内进风口121和室内排风口123与容纳空间相连通,使得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循环空气能够进入到蒸发冷却装置内,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并且降温冷却后的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循环空气能够重新进入到数据中心机房,从而降低数据中心机房的温度,提高数据中心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蒸发冷却装置100,蒸发冷却装置100用于数据中心机房。
具体地,蒸发冷却装置100包括换热装置110,换热装置110为板式换热器。换热装置110开设有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第一气体流道111与第二气体流道112相互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气体流道111包括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第二气体流道112包括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室内风道120与第一进气口113和第一排气口114相连通,室外风道130与第二进气口115和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
可以理解地,室内风道120内的气体为数据中心内的循环空气,室外风道130内的气体为外界空气,从而数据中心内的循环空气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10,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
具体地,如图3所示,室内风道120包括室内进风口121和室内排风口123,可以理解地,室内进风口121和室内排风口123分别与数据中心机房相连通。
室内进风风道122的两端分别与室内进风口121和第一进气口113相连通,使得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回风能够通过室内进风口121进入到室内进风风道122内,并且通过第一进气口113进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室内排风风道1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排气口114和室内排风口123相连通,使得冷却降温后的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能够通过室内排风风道124和室内排风口123重新进入到数据中心机房内,实现了对于数据中心机房的降温。
如图5所示,室外进风风道132的两端分别与室外进风口131和第二进气口115相连通,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通过室外进风口131和第二进气口115进入到第二气体流道112内,并且与数据中心内的循环空气进行换热。室外排风风道134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排风口133和第二排气口116相连通,使得换热后的室外空气能够通过室外排风风道134和室外排风口133排出蒸发冷却装置100。
通过设置室内风道120、室外风道130和换热装置110,使得室外空气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10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冷却,实现了对于自然冷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并且,第一气体流道111和第二气体流道112间隔设置,从而避免了第二气体流道112内的气体流入到第一气体流道111内,也即是避免了外界空气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循环空气造成污染,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室外进风风道132设置在室内进风风道122的下方,室内排风风道124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的下方。
如图5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补冷装置150,具体地,补冷装置150包括蒸发器158和冷凝器155。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124内,从而能够对自然冷却后的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进行补冷。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内,从而能够通过室外空气带走冷凝器155的热量。如图3所示,补冷装置150还包括压缩机151,通过压缩机151驱动制冷剂在蒸发器158以及冷凝器155之间流动,使得蒸发器158内的制冷剂能够吸收周围空气的温度,从而实现对数据中心机房内循环空气的补冷,实现了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的结合,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并且,将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内,还能够避免冷凝器155的热量导致空气室外空气温度升高,影响室外空气与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的换热效果,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对于自然冷源的利用率。
此外,将冷凝器155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134内,将蒸发器158设置在室内进风风道122内,使得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能够共用室内风道120和室外风道130,减小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体积,缩短风道长度,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成本。
如图4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加湿装置170,加湿装置170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内,从而能够加湿外界空气,通过直接蒸发冷却的方式对外界空气进行降温,提高外界空气对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的冷却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湿装置170为湿膜加湿器。
具体地,如图6所示,加湿装置170包括喷淋装置171、集液槽172、连接管路173和驱动装置174。喷淋装置171为喷头,喷淋装置171喷淋的液体为水。具体地,喷淋装置171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的上方。集液槽172与喷淋装置171相对设置,设置在室外进风风道132的下方,用于容纳室外进风风道132内的液体。连接管路173的两端分别与集液槽172和喷淋装置171相连通,驱动装置174用于驱动连接管路173内的液体流动,使得集液槽172内的液体能够进入到连接管路173内,连接管路173内的液体能够进入到喷淋装置171内,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性能。
如图5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风机162,第一风机162设置在换热装置110和蒸发器158之间,从而能够驱动换热后的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向蒸发器158流动,提高蒸发器158对于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的补冷效果,确保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果。具体地,第一风机162为变频风机,通过调节第一风机162的转速,能够对室内排风口123的排风量起到控制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适用性。
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风机164,第二风机164设置在换热装置110和冷凝器155之间,从而能够驱动换热后的外界空气向冷凝器155流动,提高了室外空气对于冷凝器155的降温效果,从而提高补冷装置150对于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的补冷效果。具体地,第二风机164为变频风机,通过调节第二风机164的转速,能够对室外排风口133的排风量起到控制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适用性。
如图1所示,蒸发冷却装置100还包括过滤装置140,过滤装置140设置在室内进风风道122内,用于过滤流入第一进气口113的气体,从而能够减少数据中心内循环空气中的杂质,避免杂质造成换热装置110堵塞,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通过控制补冷装置150和加湿装置170的开启或关闭,能够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能够具有自然冷却模式、加湿冷却模式、复合冷却模式和机械冷却模式四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具体地,可以根据外界空气温度以及数据中心机房内循环空气的温度,控制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不同的模式。
具体地,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关闭,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关闭,控制第一风机162和第二风机164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自然冷却模式,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
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室外循环气体的湿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关闭,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开启,控制第一风机162和第二风机164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加湿冷却模式,通过加湿装置170对室外循环气体进行直接蒸发冷却,降低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提高室外循环气体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降温冷却效果。
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室外循环气体的湿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开启,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开启,控制第一风机162和第二风机164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混合冷却模式,通过加湿装置170对室外循环气体进行直接蒸发冷却,降低室外循环气体的温度,提高室外循环气体对于室内循环气体的降温冷却效果,并且通过补冷装置150对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降温,确保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此外,当室外循环气体的干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并且室外循环气体的湿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时,自然冷源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冷量,还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开启,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关闭,控制第一风机162和第二风机164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机械冷却模式,通过补冷装置150对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降温,确保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并且,当数据中心机房内循环空气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设定温度时,表示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温度较高,可以控制补冷装置150开启,并且控制加湿装置170关闭,控制第一风机162和第二风机164开启,蒸发冷却装置100运行机械冷却模式,通过补冷装置150对换热后的室内循环气体进行补冷降温,提高蒸发冷却装置100的制冷效率。
通过控制补冷装置150以及加湿装置170的开启或关闭,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能够具有不同的冷却模式,实现了对于自然冷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蒸发冷却装置100能耗,从而降低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所需能耗,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指标。同时实现了机械制冷与自然冷源制冷的结合,使得蒸发冷却装置100能够满足不同条件以及环境下的制冷需求,提高了蒸发冷却装置100的适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装置,开设有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和所述第二气体流道相互分隔,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包括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气体流道包括第二进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室内风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室外风道,与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
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流入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气体;
补冷装置,部分所述补冷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补冷装置用于冷却流出所述第一排气口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包括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
制冷剂循环管路,与所述制冷剂入口和所述制冷剂出口相连通;
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室外风道内,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所述冷凝器入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相连通;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风道内,所述蒸发器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剂入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道包括:
室内进风口;
室内进风风道,所述室内进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室内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连通;
室内排风口;
室内排风风道,所述室内排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排风口相连通,所述室内排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风道内,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室内排风风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第一风机为变频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风道包括:
室外进风口;
室外进风风道,所述室外进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外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室外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通;
室外排风口;
室外排风风道,所述室外排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排风口相连通,所述室外排风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
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风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
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风机为变频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
加湿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风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
喷淋装置,用于喷淋液体;
集液槽,沿所述室外进风风道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室外进风风道相连接,所述集液槽用于容纳所述喷淋装置喷淋的液体;
连接管路,所述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集液槽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淋装置相连通;
驱动装置,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管路内的液体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却装置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室内风道和所述室外风道中至少之一温度;
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室内风道和所述室外风道中至少之一的温度,控制所述补冷装置和所述加湿装置的运行状态。
10.一种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围设形成容纳空间;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冷却装置,所述室内风道的室内进风口和室内排风口分别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
CN202122748665.9U 2021-11-10 2021-11-10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Active CN216357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8665.9U CN216357937U (zh) 2021-11-10 2021-11-10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8665.9U CN216357937U (zh) 2021-11-10 2021-11-10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7937U true CN216357937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35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48665.9U Active CN216357937U (zh) 2021-11-10 2021-11-10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7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20380U (zh) 一种用于储能设备的空调***及储能***
CN112944739B (zh) 利用露点温度冷却的双循环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64530A (zh) 一种间接蒸发空气冷却装置
CN209782878U (zh) 一种热管蒸发冷却式屋顶空调机组
CN210986804U (zh) 数据中心冷却装置
CN216897531U (zh) 空调器
CN113669810B (zh) 间接蒸发冷却设备
CN201497089U (zh) 蒸发冷凝式机房空调
CN102563763A (zh) 除湿机
CN212538130U (zh) 一种间接蒸发空气冷却装置
CN212319975U (zh) 一种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及制冷***
CN211953106U (zh) 冷却***
WO2023226977A1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
CN110748965B (zh) 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CN216357937U (zh) 蒸发冷却装置和通信***
CN217584935U (zh) 制冷装置及供冷***
CN201917015U (zh) 除湿机
CN215062947U (zh) 蒸发冷却式直膨机组
CN213395667U (zh) 一种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方式的集装箱数据中心
CN212205151U (zh) 一种新型蒸发式冷却器
CN208419254U (zh) 机架式复合型空调及高能效单柜数据中心
CN111895495A (zh) 空调***、空调器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11486622A (zh) 一种新型蒸发式冷却器
CN205332430U (zh) 集空气源制冷机和新风机组于一体且可强化散热的装置
CN112268314B (zh) 一种高效换热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