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34521U -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34521U
CN214734521U CN202120354500.0U CN202120354500U CN214734521U CN 214734521 U CN214734521 U CN 214734521U CN 202120354500 U CN202120354500 U CN 202120354500U CN 214734521 U CN214734521 U CN 2147345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pace
base
air inlet
h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45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坚强
蔡林泉
张丽琴
陶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bet Yuyue Medical Investment Co ltd
Jiangsu Yuyue Medical Equipment and Supply Co Ltd
Jiangsu Yuyue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Suzhou Yuyu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Medical Appliance Factory
Nanjing Yuyue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bet Yuyue Medical Investment Co ltd
Jiangsu Yuyue Medical Equipment and Supply Co Ltd
Jiangsu Yuyue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Suzhou Yuyu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Medical Appliance Factory
Nanjing Yuyue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bet Yuyue Medical Investment Co ltd, Jiangsu Yuyue Medical Equipment and Supply Co Ltd, Jiangsu Yuyue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Suzhou Yuyu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Medical Appliance Factory, Nanjing Yuyue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bet Yuyue Medic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545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345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345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345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包括外壳体和用于容纳吸附塔组件、风机以及空气压缩机的内壳体,内壳体与外壳体形成双层中空壳体结构,其中:空气入口位于外壳体一侧,废气出口位于外壳体另一侧,冷却空气入口位于内壳体远离空气入口的一侧。空气入口与冷却空气入口之间夹层空间连通,冷却空气出口与废气出口连通。在工作状态下冷却风依次经过空气入口、夹层空间、冷却空气入口、内壳体的空间、冷却空气出口后从废气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从多角度对氧气浓缩器壳体进行改进设计,合理的规划内部空间,优化了壳体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壳体的功能、性能和工艺性,有利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氧氮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背景技术
氧氮分离装置是一种分离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装置。这种装置分为氮气浓缩器和氧气浓缩器,其中氧气浓缩器是一种可提供人呼吸使用的高浓度氧气的设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氧气浓缩器有更多的认识,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家庭,也逐渐扩展到养殖等行业。在医疗和健康行业中,氧气浓缩器可供患有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原反应及高原性疾病的人群进行氧疗,也可供中老年体弱者、用脑过度的学生和孕妇等人群,以及缺氧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群使用。因为多吸纯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头脑清新,并可消除疲劳,有效增进工作效率,因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场所中,备有氧气浓缩器以方便随时使用,亦为良好的生活方式。
目前,市场上现有氧气浓缩器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其结构主要由壳体、压缩机、吸附塔、换向装置、风机、储气罐、控制电路等组成,工作时压缩机提供压缩空气,运用PSA变压吸附原理,由换向装置分配气体流向,经吸附塔收集成品气至储气罐,从而实现连续出氧。其中,尽管压缩机和吸附塔是氧气浓缩器的核心部件,但作为制造商可以从市场上进行选择,而壳体无法从市场上直接获得,需要自行设计。对于制造商来说壳体作为氧气浓缩器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各部分在壳体内的空间布局以及风道规划等功能性设计,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产品性能,比如隔音降噪效果、装配便利性、结构强度以及产品制造成本。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氧气浓缩器的设计归跟到底实际上是氧气浓缩器壳体的设计。
中国专利CN205755119U公告授权了一件专利号201620694283.9,名称为《一种制氧机壳体及制氧机》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侧重于前壳和后壳之间的套结机构的方式,以及前壳和后壳相互衔接后形成一端开口的制氧组件容置腔,同时还包括用于盖住所述开口的第三分壳体,由三个分壳体才形成整体的氧气浓缩器外壳体。另外,中国专利CN211141526U公告授权了一件专利号201922307431.3,名称为《一种分子筛制氧机》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外机箱由五个壳体和底座组成,内机箱由三个壳体组合而成,根据其描述结合市面上氧气浓缩器的特征,这种方案的壳体内部还需其他结构零件固定氧气浓缩器的其他部件。综上所述,这些专利的壳体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隔音降噪效果差,工作时噪音大;二是零部件集成化程度较低,装配工艺复杂;三是相对而言产品制造成本更高。
有鉴于此,如何从壳体设计的角度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产品内部空间布局以及风道规划等功能性设计同时,提高产品性能以及改良产品制造的工艺性,以更好体现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精致化,符合绿色产品理念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其第一目的是要解决原有氧气浓缩器因壳体设计不合理所带功能性问题(比风道设计)和性能问题(隔音降噪),第二目的是要解决原有氧气浓缩器工艺性问题(内壳体设计和装配便利性),以优化产品设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氧气浓缩器壳体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其创新在于:包括外壳体和用于容纳吸附塔组件、风机以及空气压缩机的内壳体,内壳***于外壳体的空间内,并与外壳体在侧部或/和顶部相隔一段距离,以此形成双层中空壳体结构,其中: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空气入口和废气出口,内壳体上设有冷却空气入口和冷却空气出口。
以所述壳体使用状态为参考,空气入口位于外壳体的一侧,废气出口位于外壳体的另一侧,所述冷却空气入口位于内壳体远离空气入口的一侧。空气入口与冷却空气入口之间通过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连通,冷却空气出口与废气出口连通。在装配状态下自空气入口起依次经过夹层空间、冷却空气入口、内壳体的空间、冷却空气出口至废气出口形成通道,在工作状态下冷却风依次经过空气入口、夹层空间、冷却空气入口、内壳体的空间、冷却空气出口后从废气出口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体主要由前壳、后壳和底座组成,以使用状态下氧气浓缩器壳体为参考(附图4指定为本实用新型壳体使用状态参考图),前壳位于正面,后壳位于背面,底座位于底部。前壳和后壳均为凹形壳体结构,在装配状态下前壳与后壳在前后方向对合拼接形成外壳体的侧部和顶部,底座为座体结构,底座在上下方向与前壳和后壳拼接形成外壳体的底部。
2.上述方案中,所述内壳体主要由吸罩、风罩和内罩组成,以使用状态下氧气浓缩器壳体为参考,吸罩位于左右两侧中的一侧,风罩和内罩位于另一侧,其中风罩位于另一侧的上部,内罩位于另一侧的下部。吸罩为罩体结构,其底部和一侧的壁面敞开形成开放端,风罩和内罩均为罩体结构,其底部敞开形成开放端,在装配状态下风罩和内罩的底部开放端均朝下,其中风罩的底部开放端拼接在内罩的顶部上,吸罩一侧的开放端同时与风罩和内罩的侧部拼接,使风罩和内罩两者的组合与吸罩在左右两侧形成并列布置,风罩和吸罩的底部开放端拼接在底座上,以此形成内壳体。
3.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支撑板,该支撑板为板状结构,底座上设有凹腔,支撑板位于底座顶部并盖在凹腔顶端,所述废气出口设在底座的侧部,底座的凹腔与废气出口连通。
4.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座的凹腔中设有底座第一隔板,底座第一隔板为板体并且在凹腔中上下方向布置,底座第一隔板上设有栅孔,底座第一隔板将凹腔的空间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空间与内壳体的空间连通,一部分空间与另一部分空间经过栅孔连通,另一部分空间与废气出口连通。
5.上述方案中,所述底座第一隔板的水平截面为门框形隔板,门框形隔板将凹腔的空间分为中央的一部分空间和***的另一部分空间,一部分空间和另一部分空间在底座的凹腔中形成水平环流风道。
6.上述方案中,所述空气入口设在前壳或/和后壳的侧部,针对空气入口在吸罩与前壳或/和后壳之间设有两条吸罩第一限位筋,两条吸罩第一限位筋位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平行布置,形成自空气入口起向上至夹层空间顶部的第一段风道。
7.上述方案中,针对第一段风道设有第二段风道,第二段风道由位于夹层空间顶部的水平空间形成,第二段风道与第一段风道连通。
8.上述方案中,针对第二段风道设有第三段风道,第三段风道由自夹层空间顶部起向下延伸的一段夹层空间形成,第三段风道与第二段风道连通。
9.上述方案中,针对第三段风道设有第四段风道,第四段风道由设在风罩侧部的冷却空气入口形成,第四段风道转入内壳体的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氧气浓缩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氧气浓缩器,其创新在于:所述氧气浓缩器的壳体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中的氧气浓缩器壳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氧气浓缩器包括空气压缩机、吸附塔组件、离心式风扇、冷凝管以及进气过滤器,其中,所述空气压缩机、吸附塔组件、离心式风扇和冷凝管定位安置在内壳体中,进气过滤器定位安置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中。空气压缩机、吸附塔组件以及冷凝管的气路连接关系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2.上述方案中,所述空气压缩机定位安置在内壳体的内罩中,离心式风扇和冷凝管定位安置在内壳体的风罩中,吸附塔组件定位安置在内壳体的吸罩中。
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和技术构思是:为了解决原有氧气浓缩器因壳体设计不合理所带功能性问题、性能问题以及工艺性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第一,将氧气浓缩器壳体设计成由外壳体和内壳体构成的双层中空壳体。这种壳体一方面可以利用双层中空结构来降低噪音,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作为冷却风道的一部分。第二,通过外壳体与内壳体的组合来合理的规划内部空间,即将氧气浓缩器的内部空间设计成至少由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以及第四腔体组成空间设计,这些腔体之间不仅存在固定的位置关系,而且还存在特定功能和用途,以体现空间布置的合理性。第三,将外壳体设计成主要由前壳、后壳和底座组成,同时将内壳体设计成主要由吸罩、风罩和内罩组成,不论是外壳体还是内壳体从装配的角度都存在拼接组合的装配关系,这样可以提高制造时的工艺性,使装配变得简单、方便和可靠。第四,在内壳体设计上各罩体(指吸罩、风罩和内罩)形状、敞开方向以及各罩体之间的组合,充分考虑了内壳体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各部分用来支承功能性零部件的强度。第五,在壳体设计中除了保证上述功能、性能和特点而外,还专门设计了冷却风道,该冷却风道设计在风流路径上采用至少三个折弯道,一来加长风道长度,二来通过折弯道来减少风流的动能,在确保冷却效果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以此体现风道设计的合理性。总之,本实用新型从多角度对氧气浓缩器壳体进行改进设计,以进一步提高壳体的优化组合性能。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核心在于:第一,壳体采用双层中空设计;第二,壳体上的气流通道设计。其次是壳体内部的空间布局设计以及装配的便利性设计。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氧气浓缩器壳体主要由前壳、后壳、底座、吸罩、风罩和内罩组成,壳体各零部件之间组装方便,结构新颖精致,空间布局设计合理,整体强度高,相对而言制造成本低,有利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经济效益明显。
2.本实用新型氧气浓缩器壳体采用双层中空设计可以显著降低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隔音效果。
3.本实用新型利用多个腔体空间,并组合夹层空间和底座空间设计一种至少含有三个折弯道的加长型特殊冷却风道,有效隔离和降低壳体内噪音,经测试平均A计权声压级值达到40dB左右,比市面上的氧气浓缩器低了12dB左右,降噪效果非常明显。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进气出气通道和散热通道的设计,巧妙降低了进气和排气噪声,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散热,提高了氧气产品气的浓度,保证了整个***的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壳体内部采用了大量的塑料件,灵活利用了塑料件的变形,灵活运用卡扣的设计,灵活采用异形的塑料件形状,既降低了整机的重量,又大大减小了传统氧气浓缩器约2/3的螺丝数目,壳体内部巧妙地利用自身结构安装固定制氧组件,不额外需要零件,设计简洁,操作方便,便于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路工作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视角立体图(该图指定为本实用新型壳体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视角立体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风通道风流路径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立体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罩立体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罩立体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罩立体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罩的俯视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除外壳后的内部构造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支撑板和压缩机的装配立体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和支撑板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除外壳和风罩的内部构造立体图。
以上附图中:1.前壳;2.后壳;3.过滤盖;4.底座;5.吸罩;6.风罩;7.内罩;8.储气罐;9.支撑板;10.电路板;11.前壳提手;12.冷凝管;13.离心式风扇;14.电磁阀;15.吸附塔组件;16.切换阀;17.吸附塔进气口;18.吸附塔排氮口;19.空气压缩机;101.出氧口;102.雾化口;103.流量计显示视窗;104.遥控接收视窗;105.流量调节旋钮;106.脚轮;107.显示屏;108.前壳连接孔;109.支撑筋;110.进气开孔;20.空气入口;21.进气过滤盖;22.电源开关;23.挡雨檐;24.湿化瓶固定槽;25.后壳连接孔;26.后壳提手;31.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第三腔体;34.第四腔体;35.第五腔体;36.第六腔体;37.排气消音器;38.进气过滤器;40.底座第一连接孔;41.废气出口;42.底座第一限位筋;43.底座第二限位筋;44.底座第三连接孔;45.底座第三限位筋;46.底座第一隔板;47.栅孔;48.底座凸型边;401.底座第二连接孔;402.底座第四连接孔;403.底座第二隔板;404.底座第三隔板;405.底座第四隔板;406.底座第五隔板;407.底座第六隔板;51.吸罩第一连接孔;52.吸罩左端面;53.吸罩第一限位筋;54.吸罩第二连接孔;55.吸罩限位立柱;56.吸罩第三连接孔;57.吸罩下端面;58.吸罩第二限位筋;59.吸罩限位槽;61.风罩第一连接孔;62.风罩右端面;63.风罩下端面;64.风罩第二连接孔;65.风道分叉口;66.冷却空气入口;70.冷凝管孔口;71.内罩第一限位筋;72.电路板支撑筋;73.电路板限位筋;74.内罩第二连接孔;75.内罩第一连接孔;76.顶面加强筋;77.内罩第三连接槽;78.内罩第三连接孔;79.线束限位柱;701.内罩加强筋;702.内罩第四槽;703.内罩第五限位槽;704.内罩右端面;705.内罩第四连接孔;80.风扇安装立柱;81.冷凝管限位筋;82.出气端卡口;83.风扇限位卡扣;84.风扇第一支撑筋;85.风罩限位筋;86.进气管路开孔;87.排气管路开孔;88.风扇第二支撑筋;91.支撑板第一连接孔;92.后壳连接卡座;93.内罩限位筋;94.前壳连接卡座;95.冷却空气出口;96.排气消音器限位筋;97.凹凸平台;98.第一隔板;99.凹型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
如图1、图4-15所示,该氧气浓缩器壳体,由外壳体和内壳体组成(见图1),内壳***于外壳体的空间内,并与外壳体在侧部和顶部相隔一段距离(见图1),以此形成双层中空壳体结构,其中:
所述外壳体主要由前壳1、后壳2和底座4组成(见图4),以使用状态下氧气浓缩器壳体为参考(附图4指定为本实用新型壳体使用状态参考图),前壳1位于正面,后壳2位于背面,底座4位于底部。前壳1和后壳2均为凹形壳体结构,在装配状态下前壳1与后壳2在前后方向对合拼接形成外壳体的侧部和顶部,底座4为座体结构(见图7、图12、图14),底座4在上下方向与前壳1和后壳2拼接形成外壳体的底部。
所述内壳体主要由吸罩5(见图8)、风罩6(见图9)和内罩7(见图10)组成,吸罩5位于左右两侧中的一侧,风罩6和内罩7位于另一侧(见图12),其中风罩6位于另一侧的上部,内罩7位于另一侧的下部(见图12)。吸罩5为罩体结构(见图8),其底部和一侧的壁面敞开形成开放端,风罩6和内罩7均为罩体结构(见图9和图10),其底部敞开形成开放端,在装配状态下风罩6和内罩7的底部开放端均朝下,其中风罩6的底部开放端拼接在内罩7的顶部上,吸罩5一侧的开放端同时与风罩6和内罩7的侧部拼接,使风罩6和内罩7两者的组合与吸罩5在左右两侧形成并列布置,风罩6和吸罩5的底部开放端拼接在底座4上,以此形成内壳体(见图12)。
在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置空气入口20(见图4),在外壳体的另一侧设置废气出口41(见图14),同时定义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为第一腔体31(见图6),定义吸罩5的内部空间为第二腔体32(见图12),定义风罩6的内部空间为第三腔体33(见图12),定义内罩7的内部空间为第四腔体34(见图12),其中,第一腔体31主要用于隔音,第二腔体32主要用于吸附,第三腔体33主要用于强制送风,第四腔体34主要用于制备压缩空气,在装配状态下空气入口20与第一腔体31连通,第一腔体31与第三腔体33连通,第三腔体33与第四腔体34,第四腔体34与废气出口41连通,自空气入口20起依次经过第一腔体31、第三腔体33、第四腔体34至废气出口41形成冷却风道(见图1)。
所述底座4的顶部设有支撑板9(见图12),该支撑板9为板状结构,底座4上设有凹腔,支撑板9位于底座4顶部并盖在凹腔顶端(见图14),所述废气出口41设在底座4的侧部(见图14),第四腔体34与底座4的凹腔连通,底座4的凹腔与废气出口41连通。所述底座4的凹腔中设有底座第一隔板46(见图7和图14),底座第一隔板46为板体并且在凹腔中上下方向布置,底座第一隔板46上设有栅孔47(见图7和图14),底座第一隔板46将凹腔的空间一分为二,其中一者定义为第五腔体35(见图7),另一者定义为第六腔体36(见图7),第五腔体35与第四腔体34连通,第五腔体35与第六腔体36经过栅孔47连通,第六腔体36与废气出口41连通。底座第一隔板46的水平截面为门框形隔板(见图7),门框形隔板将凹腔的空间分为中央的第五腔体35和***的第六腔体36,第五腔体35和第六腔体36在底座4的凹腔中形成水平环流风道。
所述空气入口20设在前壳1和后壳2的侧部(见图4),针对空气入口20在吸罩5与前壳1和后壳2之间设有两条吸罩第一限位筋53(见图8),两条吸罩第一限位筋53位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平行布置,形成自空气入口20通过进气开孔110起向上至夹层空间顶部的第一段风道(见图6)。过滤盖3和进气开孔110之间设置过滤网,对进入壳体内部的空气进行初级过滤。
针对第一段风道设有第二段风道,第二段风道由位于夹层空间顶部的水平空间形成(见图6),第二段风道与第一段风道连通。针对第二段风道设有第三段风道,第三段风道由自夹层空间顶部起向下延伸的一段夹层空间形成(见图1),第三段风道与第二段风道连通。针对第三段风道设有第四段风道,第四段风道由设在风罩6侧部的冷却空气入口66形成(见图9),第四段风道转入所述第三腔体33。
实施例2:一种氧气浓缩器
如图1-15所示,该氧气浓缩器包括壳体、空气压缩机19、吸附塔组件15、储气罐8、离心式风扇13、冷凝管12以及进气过滤器38,其中,壳体由外壳体和内壳体组成(见图1),内壳***于外壳体的空间内,并与外壳体在侧部和顶部相隔一段距离(见图1),以此形成双层中空壳体结构,外壳体主要由前壳1、后壳2和底座4组成(见图4),内壳体主要由吸罩5(见图8)、风罩6(见图9)和内罩7(见图10)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氧气浓缩器的壳体与实施例1内容相同,这里不再重复描述。
前壳1、后壳2和底座4之间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套接结构、卡扣结构、螺丝或胶结方式固定形成一个完整的壳体。所示的壳体上设置有空气入口20(见图4)和废气出口41(见图7),所述吸罩5、风罩6、内罩7和支撑板9设置于外壳体内部形成第一腔体31、第二腔体32、第三腔体33、第四腔体34等多个腔体,所述第一腔体31由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空隙形成。
前壳1和后壳2分别位于壳体的前后两侧,二者的形状基本对称设置,所有的制氧组件均放置在壳体的内部。前壳1的下方两侧通过卡扣分别卡在支撑板9的前壳连接卡座94(见图13)和底座4的底座第四隔板405上(见图7),后壳2的下方两侧通过卡扣分别卡在支撑板9的后壳连接卡座92(见图13)和底座4的底座第三隔板404上(见图7),前壳1与后壳2的其余位置通过前壳连接孔108(见图6)和后壳连接孔25(见图5)连接在一起。
前壳1外侧设置有出氧口101、雾化口102、显示屏107、流量计显示视窗103、遥控接收视窗104、流量调节旋钮105、前壳提手11以及空气入口20(见图4)。
前壳1上设置的出氧口101是氧气浓缩器的出氧接头。显示屏107用来显示氧气浓缩器的工作状态。流量计显示视窗103用于显示出氧的流量。雾化口102和空气压缩机19的出气接头管路相通,可提供压缩空气供外部连接雾化组件进行雾化或加湿。
后壳2外侧设有后壳提手26、进气过滤盖21、空气入口20、电源开关22、挡雨檐23以及湿化瓶固定槽24(见图5),进气过滤盖21后面设置有进气过滤器38,进气过滤器38一端和第一腔体31相连,另一端通过管路与空气压缩机19的进气接头连接。湿化瓶固定槽24用于放置湿化瓶,挡雨檐23可以防止在IP21的试验情况下电源开关22内部的进水。
空气入口20位于外壳体的左侧中部(见图4),氧气浓缩器从空气入口20进气,废气出口41位于底座4的右侧端部(见图7),氧气浓缩器从废气出口41排出气体。过滤盖3的下方为整个装置的空气入口20(见图4),其上布置了一系列矩形的进气开孔110,该开孔可以由若干个椭圆形、圆形或矩形组成,支撑筋109卡住了过滤盖3(见图6),防止了过滤盖3的脱落,过滤盖3和进气开孔110之间设置过滤网,对进入壳体内部的空气进行初级过滤。
支撑板9固定在底座4上(见图12),并通过六个支撑板第一连接孔91(见图13)将内罩7、支撑板9、底座4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底座第一连接孔40上(见图7)。空气压缩机19以弹簧上下浮动的方式安装在凹凸平台97上(见图13),弹簧的底部安装有硅胶减震垫,排气消音器37通过排气消音器限位筋96(见图13)固定在支撑板9上,第一隔板98(见图14)的凹型边99(见图14)与底座第一隔板46的底座凸型边48(见图14)相配合装配在一起,在底座4上将空间分为第五腔体35和第六腔体36(见图7)。
内罩7通过内罩第一连接孔75(见图11)固定在支撑板9和底座4上,并与支撑板第一连接孔91(见图13)相连接,内罩7的末端卡在支撑板9的内罩限位筋93(见图13)上。内罩7的上端面布置有离心式风扇13和冷凝管12(见图15),离心式风扇13的出风口位于出气端卡口82中(见图11),离心式风扇13的一端支撑在两个风扇第一支撑筋84上(见图11),离心式风扇13的孔口由风扇安装立柱80卡住(见图11),离心式风扇13的另一端凸起由风扇限位卡扣83卡住(见图11),离心式风扇13出风口支撑在风扇第二支撑筋88上(见图11)。主控板由电路板支撑筋72支撑(见图11),两侧由电路板限位筋73限位(见图11),将主控板的五个方向的自由度限制住。进气消音器固定在内罩第三连接槽77的下方(见图11),可以进一步的用
螺丝通过内罩第三连接孔78固定在内罩7内侧(见图11)。气体沿管路穿过进气管路开孔86(见图11)进入空气压缩机19的进气口。空气压缩机19的出气口与冷凝管12相连,冷凝管12穿过冷凝管孔口70(见图11)与吸附塔组件15的进气口相连,依靠硅胶管自身的变形与内罩7的上端面相贴合,冷凝管12的末端由一对冷凝管限位筋81进行限位(见图11)。内罩加强筋701(见图10)和顶面加强筋76(见图11)分别对内罩7的正面和顶面进行加固,保证了整机跌落时内罩7的强度。内部的线束从线束限位柱79(见图11)处穿过,吸附塔组件15的排氮口从排气管路开孔87(见图11)穿过进入排气消音器37中(见图13),空气压缩机19的电容用泡沫胶粘在内罩第四槽702上(见图10),内罩第四槽702依据电容的外形制成。储气罐8(见图6)坐落在底座第三限位筋45(见图7)的两条筋上。吸附塔组件15放置在底座4上,底座第二限位筋43(见图7)起到了定位的作用。在底座第一限位筋42(见图7)的中间放置一根长度合适的硅胶管,吸附塔组件15压在硅胶管上方,不与底座直接接触。
吸罩5按图示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体内部,吸罩5通过吸罩第三连接孔56(见图8)与底座4上的底座第三连接孔44(见图7)相连,通过吸罩第二连接孔54(见图8)固定在内罩7的内罩第四连接孔705上(见图10),吸罩第一限位筋53(见图8)和前壳1、后壳2形成第一段风道,使空气入口20进入的气体只能沿着吸罩5两个筋(两个吸罩第一限位筋53)之间的空间向上流动。吸罩5通过吸罩第一连接孔51(见图8)与风罩6的风罩第一连接孔61(见图9)相连,吸罩左端面52(见图8)和风罩右端面62(见图9)、内罩右端面704(见图10)相重合(见图12),吸罩限位槽59限制了吸附塔组件15向上的运动空间(见图15),吸罩第二限位筋58依据吸附塔组件15的外形设计限制了吸附塔组件15四周的运动,吸罩限位立柱55和内罩7上的内罩第五限位槽703相配合将吸罩卡在了内罩7上,将吸罩5和内罩7、底板4、风罩6这三个部位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整个装置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吸罩5与底座第五隔板406(见图7)相重合,形成了围挡空间限制了吸附塔组件15前后左右的运动。
风罩6按图示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体内部,风罩6通过风罩第二连接孔64(见图9)固定在内罩7上,并与内罩第二连接孔74(见图11)相连接(见图12),每个风罩第二连接孔64的周围都有两条加强筋(见图9),风罩下端面63与内罩7的上端面相重合(见图12),风罩6的敞口端均卡在内罩7上端面的风罩限位筋85之间(见图11)。冷却空气入口66(见图9)为第三腔体33以及后续所有腔体的进气口,风罩6的风道分叉口65将冷却空气入口66一分为二(见图9),末端插在内罩第一限位筋71中(见图11),同时设计冷却空气入口66的面积略小于整机进气口面积。
前壳1和后壳2的装配关系是:通过两个底座第四连接孔402(见图7)将底座4、支撑板9、后壳2连接在一起,通过两个底座第二连接孔401(见图7)将底座4、支撑板9、前壳1连接在一起。
吸罩5、风罩6、内罩7可以采用绝缘的塑料材料,支撑板9可以采用绝缘的塑料材料或金属板材。
在工作状态下,离心式风扇13旋转使气流从第三腔体33流入从第四腔体34流出,自上而下冷却空气压缩机19,同时空气压缩机19本身的风扇从两侧吸气从冷却空气出口95(见图13)进入第五腔体35中(见图14),沿着底座第一隔板46向右侧运动(见图7),通过栅孔47向两侧分开,进入第六腔体36中(见图7)。第六腔体36由底座第一隔板46、底座第二隔板403、底座第六隔板407(见图7),第一隔板98(见图14),气体绕行一周后从废气出口41排出。废气出口41有若干个椭圆形、圆形或矩形组成。
所述第二腔体32由吸罩5的内部空间组成,第二腔体32内部放置了吸附塔组件15(见图15),在底座4上设置有与吸附塔组件15外形相近的底座第二限位筋43(见图7),限制了吸附塔组件15的左右运动,在底座第一限位筋42之间放置了弹性体,将吸附塔组件15置于弹性体上,同时在吸罩5的顶端设置了距吸附塔组件15顶端留有一小段距离的吸罩限位槽59(见图8),这样就限制了吸附塔组件15的上下运动,从而实现了第二腔体32内既限制了吸附塔组件15的运动距离,又达到减少底座4传递振动的效果。
所述第三腔体33由风罩6的内部空间组成,第三腔体33内部放置了冷凝管12和两个离心式风扇13(见图15),吸附塔组件15的气阀也在第三腔体33内部,第二腔体32和第三腔体33相通。由于离心式风扇13可以产生很大的风压和风量,气体在风扇的吸力作用下从空气入口20进入到第一腔体31内(见图6),沿着第一腔体31的路径从冷却空气入口66进入第三腔体33内,同时冷却第二腔体32中的电磁阀14和第三腔体33中的冷凝管12,从轴向进入离心式风扇13之后再进入第四腔体34内,自上而下冷却空气压缩机19。
所述第四腔体34由内罩7的内部空间组成,第四腔体34内部放置了空气压缩机19、排气消音器37、进气消音器,空气压缩机19根据本公司自有的专利号为ZL201822230204.0的技术方案,放置在支撑板9的凹凸平台97上(见图13)。进气消音器通过塑件的变形卡在内壳体上,同时通过内罩第三连接孔78固定在内罩7上。从第三腔体33中出来的气体在第四腔体34内自上而下冷却空气压缩机19,然后经过支撑板9的冷却空气出口95进入第五腔体35(见图13)。
所述的第五腔体35是由支撑板9、底座第一隔板46和底座4底面围合而成(见图7),气体沿着底座第一隔板46向右移动,通过第一隔板46上的栅孔47之后进入第六腔体36,所述第六腔体36由底座第一隔板46、底座第二隔板403、底座第六隔板407、支撑板9、底座4底面围合而成(见图7),第五腔体35通过设置在底座第一隔板46的上栅孔47与第六腔体36连通,第六腔体36通过底座4上的废气出口41与外部空间连通,整机的废气出口41设在第六腔体36的端部(见图7)。
本实施例中用作冷却的空气按照如图1所示的从空气入口20进入壳体内,按照设计的冷却风道流动,最终从废气出口41排出。这样风道设计可以有效的对壳体内部散热,同时延长了空气进入壳体内部气流风路通道的长度,有效的隔离、降低和吸收壳体内部气流、空气压缩机19、电磁阀14、吸附塔组件15、进气消音器和排气消音器37等噪声源的噪音。
附图3给出了实施例氧气浓缩器的制氧气路工作示意图。图中的组合气阀、调压阀、过滤器、流量计和湿化器均为现有技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图3给出的是制氧气路工作示意图,而不是冷却风工作示意图,本实施例氧气浓缩器的冷却风工作示意图见图1所示。
前壳1与后壳2之间可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套接结构、卡扣结构、螺丝或胶结等方式固定连接。比如前壳1上设有套接件,后壳2上设有套筒,套筒可供上述套接件***且与之对应匹配设置,从而组装为套接结构。当然套接结构也可以是后壳2上设有套接件,前壳1上设有套筒。卡扣结构等其他固定方式也可以同理设置。
优选的是,支撑板9下方设置有筋位和底座4上的筋位形成第五腔体35和第六腔体36,第五腔体35在内侧,第六腔体36在外侧,在内侧的第五腔体35也可以与壳体装置外部空间相通,底座4的废气出口41位于第五腔体35上,在外侧的第六腔体36与外界不相通,第六腔体36与第四腔体34的空间通过支撑板9上的开孔相通,底座4的隔板末端有栅孔47,栅孔47远离支撑板9上开孔的位置,这种方案同样可以达到底座4散热和消音的效果。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1和2中,所述外壳体由前壳1、后壳2和底座4组成(见图4),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外壳体也可以设计成上壳与下壳拼接的结构形式,或者设计成罩壳与底座拼接的结构形式,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并接受的。
2.以上实施例1和2中,所述内壳体主要由吸罩5(见图8)、风罩6(见图9)和内罩7(见图10)组成,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内壳体也可以设计成前内壳和后内壳通过前后拼接的结构形成,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并接受的。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核心在于:第一,壳体采用双层中空设计;第二,壳体上的气流通道设计。其次是壳体内部的空间布局设计以及装配的便利性设计。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和用于容纳吸附塔组件(15)、风机以及空气压缩机(19)的内壳体,内壳***于外壳体的空间内,并与外壳体在侧部或/和顶部相隔一段距离,以此形成双层中空壳体结构,其中: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空气入口(20)和废气出口(41),内壳体上设有冷却空气入口(66)和冷却空气出口(95);
以所述壳体使用状态为参考,空气入口(20)位于外壳体的一侧,废气出口(41)位于外壳体的另一侧,所述冷却空气入口(66)位于内壳体远离空气入口(20)的一侧;空气入口(20)与冷却空气入口(66)之间通过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连通,冷却空气出口(95)与废气出口(41)连通;在装配状态下自空气入口(20)起依次经过夹层空间、冷却空气入口(66)、内壳体的空间、冷却空气出口(95)至废气出口(41)形成通道,在工作状态下冷却风依次经过空气入口(20)、夹层空间、冷却空气入口(66)、内壳体的空间、冷却空气出口(95)后从废气出口(41)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主要由前壳(1)、后壳(2)和底座(4)组成,以使用状态下氧气浓缩器壳体为参考,前壳(1)位于正面,后壳(2)位于背面,底座(4)位于底部;前壳(1)和后壳(2)均为凹形壳体结构,在装配状态下前壳(1)与后壳(2)在前后方向对合拼接形成外壳体的侧部和顶部,底座(4)为座体结构,底座(4)在上下方向与前壳(1)和后壳(2)拼接形成外壳体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主要由吸罩(5)、风罩(6)和内罩(7)组成,以使用状态下氧气浓缩器壳体为参考,吸罩(5)位于左右两侧中的一侧,风罩(6)和内罩(7)位于另一侧,其中风罩(6)位于另一侧的上部,内罩(7)位于另一侧的下部;吸罩(5)为罩体结构,其底部和一侧的壁面敞开形成开放端,风罩(6)和内罩(7)均为罩体结构,其底部敞开形成开放端,在装配状态下风罩(6)和内罩(7)的底部开放端均朝下,其中风罩(6)的底部开放端拼接在内罩(7)的顶部上,吸罩(5)一侧的开放端同时与风罩(6)和内罩(7)的侧部拼接,使风罩(6)和内罩(7)两者的组合与吸罩(5)在左右两侧形成并列布置,风罩(6)和吸罩(5)的底部开放端拼接在底座(4)上,以此形成内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的顶部设有支撑板(9),该支撑板(9)为板状结构,底座(4)上设有凹腔,支撑板(9)位于底座(4)顶部并盖在凹腔顶端,所述废气出口(41)设在底座(4)的侧部,底座(4)的凹腔与废气出口(4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的凹腔中设有底座第一隔板(46),底座第一隔板(46)为板体并且在凹腔中上下方向布置,底座第一隔板(46)上设有栅孔(47),底座第一隔板(46)将凹腔的空间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空间与内壳体的空间连通,一部分空间与另一部分空间经过栅孔(47)连通,另一部分空间与废气出口(4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第一隔板(46)的水平截面为门框形隔板,门框形隔板将凹腔的空间分为中央的一部分空间和***的另一部分空间,一部分空间和另一部分空间在底座(4)的凹腔中形成水平环流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20)设在前壳(1)或/和后壳(2)的侧部,针对空气入口(20)在吸罩(5)与前壳(1)或/和后壳(2)之间设有两条吸罩第一限位筋(53),两条吸罩第一限位筋(53)位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平行布置,形成自空气入口(20)起向上至夹层空间顶部的第一段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针对第一段风道设有第二段风道,第二段风道由位于夹层空间顶部的水平空间形成,第二段风道与第一段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针对第二段风道设有第三段风道,第三段风道由自夹层空间顶部起向下延伸的一段夹层空间形成,第三段风道与第二段风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针对第三段风道设有第四段风道,第四段风道由设在风罩(6)侧部的冷却空气入口(66)形成,第四段风道转入内壳体的空间。
11.一种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浓缩器包括权利要求1-10任意之一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压缩机(19)、吸附塔组件(15)、离心式风扇(13)、冷凝管(12)以及进气过滤器(38),其中,所述空气压缩机(19)、吸附塔组件(15)、离心式风扇(13)和冷凝管(12)定位安置在内壳体中,进气过滤器(38)定位安置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夹层空间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机(19)定位安置在内壳体的内罩(7)中,离心式风扇(13)和冷凝管(12)定位安置在内壳体的风罩(6)中,吸附塔组件(15)定位安置在内壳体的吸罩(5)中。
CN202120354500.0U 2021-02-08 2021-02-08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Active CN2147345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4500.0U CN214734521U (zh) 2021-02-08 2021-02-08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4500.0U CN214734521U (zh) 2021-02-08 2021-02-08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34521U true CN214734521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45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4500.0U Active CN214734521U (zh) 2021-02-08 2021-02-08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345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6447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6447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30456A (zh)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CN214734521U (zh)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CN109467054A (zh) 一种降噪风道壳体及使用其的氮氧分离装置
CN109331310A (zh) 分体式制氧机
CN112569742A (zh) 一种静音型氧氮分离装置
CN107676864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9442644U (zh) 一种降噪风道壳体及使用其的氮氧分离装置
CN110755993B (zh)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CN102906508B (zh) 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的热交换设备以及具有该热交换设备的热交换模块
WO2022160129A1 (zh) 一种微型制氧机
CN207094802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11372674U (zh) 一种加湿器
CN211953061U (zh) 一种除湿机
CN210203039U (zh) 一种多功能除臭除螨机
CN216716509U (zh) 制氧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128426U (zh) 宠物护理装置
CN201697284U (zh) 一种加湿机机身固定结构
CN216472240U (zh) 一种便携式制氧机
CN214469003U (zh) 空调器
CN215336977U (zh) 一种立式双风道空调器风道结构以及立式双风道空调器
CN221197555U (zh) 一种窗户空调
CN217178897U (zh) 一种顶出风空气源热泵泳池机
CN214468899U (zh) 一种具有制氧功能的浴霸
CN212639960U (zh) 一种微型制氧机
CN210772890U (zh) 一种空调蒸发器支架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