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22913U -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 Google Patents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22913U
CN209222913U CN201821888321.XU CN201821888321U CN209222913U CN 209222913 U CN209222913 U CN 209222913U CN 201821888321 U CN201821888321 U CN 201821888321U CN 209222913 U CN209222913 U CN 209222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runner
charging runner
flow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883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成
李建湘
丁小理
邓汝荣
任强
王忠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HION INDUSTRIAL ALUMINIU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SHION INDUSTRIAL ALUMINIU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HION INDUSTRIAL ALUMINIU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SHION INDUSTRIAL ALUMINIU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883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229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22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22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将坯料流入第一进料流道,再通过第二进料流道流入第三进料流道中。同时,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从第一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第一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一进料流道的中部开口度小于第一进料流道的两端开口度,有效降低第一进料通道中部处坯料的进入量,使得同一横截面上的坯料在挤压过程中,以相同速度流入成型模中,避免处于第一进料通道中部的坯料早先于两端的坯料进入成型模中而导致夹心缺陷组织。由于,前一根型材完成后,导流模中会残留部分坯料,因此,在挤压后一根型材时,该残留的坯料会将前后型材相互连接,从而使得型材挤压过程能够持续稳定进行。

Description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背景技术
挤压工艺为用冲头或凸模对放置在凹模中的坯料加压,使之产生塑性流动,从而获得相应于模具的型孔或凹凸模形状的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工艺。为了保证前后生产的型材连接一起,通常在挤压过程中,会在模具上余留一定深度的结合区,使得结合区会残留一部分坯料,以连接后生产的型材。然而,由于中间部分的坯料与两边的坯料存有较大的流速度差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出现夹心组织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它能够既能保证前后生产的型材连接一起,又能避免型材出现夹心组织缺陷。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导流模,包括导流模本体,所述导流模本体上贯穿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料流道、第二进料流道及第三进料流道,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上述的导流模,将坯料流入第一进料流道,再通过第二进料流道流入第三进料流道中,最后,通过第三进料流道流入成型模中。同时,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从第一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第一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一进料流道的中部开口度小于第一进料流道的两端开口度,如此,有效降低第一进料通道中部处坯料的进入量,使得同一横截面上的坯料在挤压过程中,以相同速度流入成型模中,避免处于第一进料通道中部的坯料早先于两端的坯料进入成型模中而导致夹心缺陷组织。此外,当前一根型材完成后,导流模中会残留部分坯料,因此,在挤压后一根型材时,该残留的坯料会将前后型材相互连接,从而使得型材挤压过程能够持续稳定进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为向所述第二侧壁凸起的曲面,所述第二侧壁为向所述第一侧壁凸起的曲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内侧壁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平滑过渡衔接,所述第四侧壁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侧平滑过渡衔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侧壁与第六侧壁,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第六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一端至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一端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侧壁与第八侧壁,所述第七侧壁与所述第八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一端至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一端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第六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九侧壁与第十侧壁,所述第九侧壁与所述第十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一种型材挤压模具组,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导流模,还包括成型模,所述成型模上设有成型流道,所述成型流道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连通设置。
上述的型材挤压模具组,通过以上的导流模,有效控制坯料的流速,使得坯料同步进入成型模中,有效避免型材出现夹心缺陷组织。同时,由于导流模会残留部分坯料,因此,能够保证前后型材连接在一起,有利于使得型材挤压过程持续且稳定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模上设有外止口,所述成型模设有内止口,所述导流模通过所述外止口与所述内止口配合安装在所述成型模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型模上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避空槽,所述避空槽与所述成型流道连通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导流模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导流模沿着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导流模沿着B-B方向剖视;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具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成型模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成型模沿着C-C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导流模,110、导流模本体,111、第一进料流道,1111、第一侧壁,1112、第二侧壁,1113、第三侧壁,1114、第四侧壁,112、第二进料流道,1121、第五侧壁,1122、第六侧壁,1123、第七侧壁,1124、第八侧壁,113、第三进料流道,1131、第九侧壁,1132、第十侧壁,114、外止口,200、成型模,210、成型流道,220、内止口,230、避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导流模100,包括导流模本体110。导流模本体110上贯穿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料流道111、第二进料流道112及第三进料流道113。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三进料流道113的开口面积,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12。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12之间的间距从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中部分别向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上述的导流模100,将坯料流入第一进料流道111,再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12流入第三进料流道113中,最后,通过第三进料流道113流入成型模200中。同时,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12之间的间距从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中部分别向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两端部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中部开口度小于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两端开口度,如此,有效降低第一进料通道中部处坯料的进入量,使得同一横截面上的坯料在挤压过程中,以相同速度流入成型模200中,避免处于第一进料通道中部的坯料早先于两端的坯料进入成型模200中而导致夹心缺陷组织。由于,前一根型材完成后,导流模100中会残留部分坯料,因此,在挤压后一根型材时,该残留的坯料会将前后型材相互连接,从而使得型材挤压过程能够持续稳定进行。此外,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三进料流道113的开口面积,即,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开口面积较小,因此,当坯料进入第一进料流道111时,第一进料流道111能够将坯料表面的氧化层和杂质层阻挡在外,并使得中间的坯料进入导流模100中,如此,有效避免型材出现表皮杂质、内部疏松等产品缺陷,从而有利于保证型材的质量合格。其中,为了便于理解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开口度,以图1为例,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开口度为图1中W表示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111为向第二侧壁1112凸起的曲面。第二侧壁1112为向第一侧壁1111凸起的曲面。由此可知,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12的中部相互凸起设置,使得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中部开口度小于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开口度,从而有效控制坯料的进入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第一进料流道111的内侧壁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113与第四侧壁1114,第三侧壁111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壁1111的一侧与第二侧壁1112的一侧平滑过渡衔接,第四侧壁1114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壁1111的另一侧与第二侧壁1112的另一侧平滑过渡衔接。如此,使得第一进料流道111内不存在拐角或者转角结构,从而使得坯料流动更加顺畅,有利于提高型材挤压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二进料流道112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侧壁1121与第六侧壁1122。第五侧壁1121与第六侧壁1122之间的间距从第二进料流道112上靠近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一端至第二进料流道112上靠近第三进料流道113的一端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一进料流道111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12与第三进料流道113平滑过渡衔接,使得坯料在第二进料流道112流动更加平稳,从而使得坯料在挤压成型过程中流动更加稳定,更加有利于保证型材的品质。
进一步地,第二进料流道112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侧壁1123与第八侧壁1124,第七侧壁1123与第八侧壁1124之间的间距从第二进料流道112上靠近第一进料流道111的一端至第二进料流道112上靠近第三进料流道113的一端逐渐增大。如此,使得坯料在第二进料流道112的流动更加稳定。同时,通过第二进料流道112,使得坯料量逐渐增加,从而坯料能够逐渐进入第三进料流道113中,并稳定填充第三进料流道113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五侧壁1121与第六侧壁1122之间的间距从第二进料流道112的中部分别向第二进料流道112的两端部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二进料流道112的中部开口度小于第二进料流道112的两端开口度。如此,使得坯料在第二进料流道112中的流速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同一横截面上的坯料在第二进料流道112中以相同速度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坯料在挤压成型过程中流动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型材的品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进料流道113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九侧壁1131与第十侧壁1132。第九侧壁1131与第十侧壁1132之间的间距从第三进料流道113的中部分别向第三进料流道113的两端部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三进料流道113的中部开口度小于第三进料流道113的两端开口度。如此,使得坯料在第三进料流道113中的流速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同一横截面上的坯料在第三进料流道113中以相同速度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坯料在挤压成型过程中流动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型材的品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一种型材挤压模具组,包括以上任意实施例中的导流模100,还包括成型模200。成型模200上设有成型流道210,成型流道210与第三进料流道113连通设置。
上述的型材挤压模具组,通过以上的导流模100,有效控制坯料的流速,使得坯料同步进入成型模200中,有效避免型材出现夹心缺陷组织。同时,由于导流模100会残留部分坯料,因此,能够保证前后型材连接在一起,有利于使得型材挤压过程持续且稳定运行。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进料流道113的开口面积大于成型流道210的开口面积,这样,使得坯料能够填满成型流道210,从而使得所生产的型材更加致密、饱满,有利于提高型材的品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和图5,导流模100上设有外止口114。成型模200设有内止口220。导流模100通过外止口114与内止口220配合安装在成型模200上。如此,使得导流模100与成型模200紧密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模100的模面与成型模200的模面贴合设置,使得导流模100与成型模200连接更加紧密,避免坯料渗入导流模100与成型模200之间而形成大量毛刺,严重影响型材的品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成型模200上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避空槽230。避空槽230与成型流道210连通设置。如此,通过避空槽230,便于型材从成型模200上挤压出,有效避免型材在生产过程中与成型模200发生摩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避开槽为三个,三个避开槽依次连通,且三个避开槽的开口面积依次增大。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通过三次对成型模200进行加工,避免一次性将成型模200的避空槽230的尺寸加工到位,如此,有利于维持成型模200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流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模本体,所述导流模本体上贯穿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料流道、第二进料流道及第三进料流道,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开口面积;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为向所述第二侧壁凸起的曲面,所述第二侧壁为向所述第一侧壁凸起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内侧壁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平滑过渡衔接,所述第四侧壁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侧平滑过渡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侧壁与第六侧壁,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第六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一端至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一端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侧壁与第八侧壁,所述第七侧壁与所述第八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一进料流道的一端至所述第二进料流道上靠近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一端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第六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所述第二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九侧壁与第十侧壁,所述第九侧壁与所述第十侧壁之间的间距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中部分别向所述第三进料流道的两端部逐渐增大。
8.一种型材挤压模具组,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导流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成型模,所述成型模上设有成型流道,所述成型流道与所述第三进料流道连通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模上设有外止口,所述成型模设有内止口,所述导流模通过所述外止口与所述内止口配合安装在所述成型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上还设有一个以上的避空槽,所述避空槽与所述成型流道连通设置。
CN201821888321.XU 2018-11-16 2018-11-16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Active CN209222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88321.XU CN209222913U (zh) 2018-11-16 2018-11-16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88321.XU CN209222913U (zh) 2018-11-16 2018-11-16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22913U true CN209222913U (zh) 2019-08-09

Family

ID=67503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88321.XU Active CN209222913U (zh) 2018-11-16 2018-11-16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229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2986A (zh) * 2022-03-23 2022-06-10 创弧科技创新(佛山)有限公司 一种型材无夹心无缩尾热挤压方法及其热挤压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2986A (zh) * 2022-03-23 2022-06-10 创弧科技创新(佛山)有限公司 一种型材无夹心无缩尾热挤压方法及其热挤压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4258A (zh) 模具及其注塑流道结构
CN209222913U (zh) 导流模与型材挤压模具组
CN106079255A (zh) 一种便于生产的微型塑料模具
CN209395188U (zh) 一种侧键注塑装置
CN205326136U (zh) 超薄壁电池盖注塑模具
CN204749143U (zh)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哈夫模结构的浇注***
CN209207924U (zh) 一种模具用的均匀冷却装置
CN208100947U (zh) 一种用于自助呼吸设备主机前盖的模具结构
CN208232232U (zh) 一种小型高速模具
CN206703422U (zh) 一种充电器插头盖体的注塑模具
CN208867472U (zh) 一种优化减少水口料的三板模具
CN217226492U (zh) 一种分叉水口结构
CN205951161U (zh) 具有模内切水口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壳体注塑模
CN205967353U (zh) 一种基于差压工艺的副车架压铸模具
CN209007883U (zh) 一种血压仪的塑胶按键注塑模具
CN215320320U (zh) 反向进胶儿童塑料餐椅注塑模具
CN205009612U (zh) 热塑性熔融树脂无捻粗纱复合材料成型模具
CN218876102U (zh) 塑料日用品模具的双螺纹同步成型机构
CN203972763U (zh) 一种多料浇铸拼接模具
CN207509649U (zh) 机油尺注塑模具
CN214179407U (zh) 一种注塑拉链双开尾件及其模具
CN108312439A (zh) 一种洗衣机上面框模具
CN216465927U (zh) 一种浇口分离结构
CN216885008U (zh) 一种全自动成形的冷料井结构
CN207432726U (zh) 一种双共挤出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