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5790U -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5790U
CN206145790U CN201620936076.XU CN201620936076U CN206145790U CN 206145790 U CN206145790 U CN 206145790U CN 201620936076 U CN201620936076 U CN 201620936076U CN 206145790 U CN206145790 U CN 206145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housing
exhausting plate
indoo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360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建
赵万东
彭勃
熊军
高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6209360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45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5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5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出风口;出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出风组件包括换热器、离心风叶及蜗壳结构,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离心风叶并排设置,所述蜗壳结构设于所述离心风叶的出风侧;及出风板,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出风口中;所述出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风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经所述离心风叶沿所述蜗壳结构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处,并在所述出风口中穿过所述出风板上的所述出风孔送出。通过在出风口处增加出风板,使得风需穿过出风板上的出风孔送出,降低出风口处的风速,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进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内机在常规运行时,采用强制对流换热,出风口处的冷风或者热风的风速较高。当冷风或者热风以较大的速度和较强的湍流度直吹人体时,会引起人体的不舒服感,进而使得舒适性体验较差,影响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空调室内机送风的风速较大导致的舒适性体验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送风速度、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的空调室内机,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出风口;
出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出风组件包括换热器、离心风叶及蜗壳结构,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离心风叶并排设置,所述蜗壳结构设于所述离心风叶的出风侧;及
出风板,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出风口中;所述出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
风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经所述离心风叶沿所述蜗壳结构引导至所述出风口处,并在所述出风口中穿过所述出风板上的所述出风孔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出风板连接;
所述出风板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出风 板打开或者遮挡所述出风口;
所述出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风穿过所述出风板的所述出风孔送出;
所述出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风穿过所述出风口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一驱动齿轮;
所述出风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条;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运动,使所述第一驱动齿条带动所述出风板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数量等于所述出风口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对应的所述出风板打开或者遮挡对应所述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两个所述出风口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与底部,另四个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分别驱动对应的六个所述出风板;
所述离心风机的风由六个所述出风口同时送出,或者由六个所述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侧壁上的四个所述出风口呈两列设置;
或者,四个所述出风口到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距离不等;
或者,四个所述出风口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机的数量为一个至三个,所述离心风机成列设置于所述壳体中;
所述换热器的数量等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数量,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侧;
所述蜗壳结构的数量等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数量,所述蜗壳结构具有进风端及出风端,所述进风端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侧,所述出风端朝向所述出 风口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风孔的面积之和为所述出风板的表面积的50%~8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孔的内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出风孔在所述壳体内侧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孔在所述壳体外侧的另一端的截面积;
所述出风孔的内壁平滑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板上的出风孔为长条孔,且所述长条孔呈水平设置、竖直设置、横竖结合设置、倾斜设置孔或者呈曲线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板上的出风孔为圆形孔、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
所述出风板上的多个所述出风孔成行成列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及挡风板,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挡风板可运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挡风板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齿轮;
所述挡风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条;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运动,使所述第二驱动齿条带动所述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者直线形设置;
所述出风板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出风口处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通过离心风机送风,出风板位于出风孔中,出风板能够遮挡出风口进而阻挡出风口出风,使得空调室内机从出风口处的出风需穿过出风板上的出风孔进行送风,进而保证出风孔吹出 来的风速度较小。这样能够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使得出风口吹出来的风不会直接吹向人体,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保证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出风口处增加出风板,使得风需穿过出风板上的出风孔送出,降低出风口处的风速,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进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由于空调室内机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在常规出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出风模式下的侧视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顶部的出风板与第一驱动齿轮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壳体侧面的出风板与第一驱动齿轮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出风板出风时的剖视图;
图7a为图5所示的出风板上的出风孔为横向细长狭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5所示的出风板上的出风孔为纵向细长狭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7c为图5所示的出风板上的出风孔为纵横相结合细长狭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7d为图5所示的出风板上的出风孔为六边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空调室内机;
110-壳体;
111-出风口;
120-出风组件;
121-换热器;
122-离心风叶;
123-蜗壳结构;
130-出风板;
131-出风孔;
132-第一驱动齿条;
140-第一驱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该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为分体式壁挂机或者柜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为柜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能够进行无风感送风,降低出风速度,防止风直接吹向用户,避免引起人体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出风组件120及出风板130。出风组件120及出风板130均位于壳体110中,出风组件120是用来提供风的,出风板130能够实现无风感送风。具体的,壳体110上开设出风口111,空调室内机100中的风经由出风口111送入到室内环境中,以调节室内环境中的温度。当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壳体110中的风经出风口111吹向室内,从而实现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当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出风口111向室内环境吹出热风,以达到制热的目的。当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出风口111向室内环境吹出冷风,以达到制冷的目的。
由于空调室内机100直接吹出来的风速度较大,当风直接吹响用户时会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在出风口111处增加出风板130,出风板130能够起到阻挡风的作用。当空调室内机100的风经出风口111输出时,出风板130能够阻挡风的流动,使得风只能通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送出,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出风口111处的风速,实现无风感送风,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提升舒适性体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出风组件120包括换热器121、离心风叶122及蜗壳结构123,换热器121、离心风叶122及蜗壳结构123均设置于壳体110中,换热器121与离心风叶122并排设置,蜗壳结构123罩设于离心风叶122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离心风叶122具有进风侧及相对于进风侧的出风侧,换热器121位于离心风叶122的进风侧,蜗壳结构123设置于离心风叶122的出风侧。外界环境中的风进入到空调室内机100中,经换热器121换热后从进风侧进入到离心风叶122中,离心风叶122在将风经出风侧送至蜗壳结构123中,蜗壳结构123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蜗壳结构123将风输送至出风口111处,再通过出风口111处的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送风。壳体110的后侧上还设置有进风面板,进风面板具有进 风格栅,这样能够便于外界环境中的风经进风面板进入壳体110,并经换热器121换热后进入离心风机。即空调室内机100采用后向进风方式进风。
进一步地,换热器121能够完全遮挡住离心风叶122的进风侧。这样能够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还能够保证风只能经过换热器121换热器121才能进入到离心风叶122中,进而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蜗壳结构123具有进风端及相对于进风端设置的出风端,进风端朝向离心风叶122的出风侧设置,出风端朝向出风口111设置。蜗壳结构123能够将离心风叶122的出风引导至出风口111,并由出风口111送出。蜗壳结构123能够起到引流作用,引导换热后的风流到出风口111处,继而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效果,避免风出现紊流现象,保证风流动平稳。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送出,进而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无风感送风,同时,出风板130能够起到整流的作用,使得风穿过出风板130的出风孔131后以较小的速度吹出,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避免引起不舒适感,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目前,空调室内机在常规运行时,吹出来的冷风或者热风的风速较大,紊流速度较高。当冷风或者热风以较大的速度和较强的湍流度直吹人体时,会引起人体的不舒服感,进而使得舒适性体验较差,影响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板130位于出风孔131中,出风板130能够遮挡出风口111进而阻挡出风口111出风,使得空调室内机100从出风口111处的出风需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进行送风,进而保证出风孔131吹出来的风速度较小。这样能够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使得出风口111吹出来的风不会直接吹向人体,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保证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出风口111处增加出风板130,使得风需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送出,降低出风口111处的风速,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进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 件设置于壳体110中,第一驱动组件与出风板130连接,出风板130可运动地设置于壳体110中。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出风口111。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风穿过出风板130的出风孔131输出。出风板130打开出风口111,风穿过出风口111输出。需要说明的是,出风板130打开出风口111时,出风板130回置,即出风板130缩回到壳体110中;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出风板130伸出,即出风板130位于出风口111中。
出风板130回置到壳体110的内侧以打开出风口111,空调室内机100经出风口111送风时,出风口111处无遮挡,出风口111吹出来的风速较大、紊流速度较高,此时,空调室内机100为常规送风模式。空调室内机100在常规送风模式下能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进行快速调节。这样,当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或者制热时,出风口111吹出来的冷风或者热风的风速较大,能够满足用户要求快速制冷或者制热的目的。
出风板130伸出壳体110以遮挡出风口111,空调室内机100送风时,风穿过出风口111处的出风板130送出。出风板130能够起到阻挡气流流动的作用,使得风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送出,以降低出风口111处的风速,使得出风口111处的风速较小,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避免风直接吹向用户而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进而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体验,保证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常规出风模式及无风感送风模式,用户在通过空调室内机100进行制冷或者制热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通过常规出风模式进行送风或者通过无风感送风模式进行送风,从而实现空调室内机100在常规出风模式或者无风感送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出风口111,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常规出风模式或者无风感送风模式。如果用户感觉出风口111吹出来的风速较大导致出现不舒适感时,用户可以选择无风感送风模式进行送风,以实现无风感送风。并且,用户还可以切换成常规出风模式进行送风,以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壳体110在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者直线形设置。出风板130的截面形状与壳体110在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壳体110能够起到支撑和保护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零部件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截面形状为方形的结构,且壳体110在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为直线形,相应的,出风板130的截面形状也为直线。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出风板130沿壳体110的内壁运动,使得出风板130能够打开或者遮挡出风口111,以实现出风板130的伸出与回置运动。这样能够减小出风板130占用的空间,继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体积,同时还能够避免出风板130与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与出风板130之间的传动为齿轮齿条传动,这样能够减小出风板130运动时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体积。具体的,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一驱动齿轮140。出风板130上设置有与第一驱动齿轮140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条132。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驱动齿轮140运动,使第一驱动齿条132带动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出风口111。第一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一驱动齿轮140转动,第一驱动齿轮140带动第一驱动齿条132运动,使得第一驱动齿条132带动出风板130运动,使出风板130的能够进行伸出与回置运动,以实现出风板130遮挡或者打开出风口111。
在常规送风模式下,第一驱动电机驱动出风板130打开出风口111,出风板130在回置处,即出风板130处于壳体110的内侧。此时,出风口111处无遮挡,壳体110中的风可直接经由出风口111吹出,使空调室内机100实现常规送风。
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驱动齿轮140运动,从而使得第一驱动齿条132带动出风板130伸出运动,使得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即出风板130位于出风口111处。此时,出风口111处有遮挡,壳体110中的风在经过出风口111送出时,需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进行送风,这样能够使得壳体110中的风以较小的输出吹到人体活动区域,从而避免用户出现不舒适感,使空调室内机100实现无风感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带动第一驱动齿轮140驱 动第一驱动齿条132使得出风板130进行伸出与回置运动,以实现出风板130遮挡或者打开出风口111,进而实现空调室内机100在常规出风模式与无风感送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与出风板130之间的传动还可以为蜗轮蜗杆传动。蜗杆设置于出风板130上,第一驱动电机与蜗轮连接,蜗轮与蜗杆向啮合。第一驱动电机驱动蜗轮带动蜗杆运动,使得蜗杆带动出风板130进行伸出与回置运动以实现出风板130遮挡或者打开出风口111,进而实现空调室内机100在常规出风模式与无风感送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当然,第一驱动组件与出风板130之间的传动还可以为除齿轮齿条传动与蜗轮蜗杆传动之外的传动,只要能够实现出风板130沿着壳体110的内壁运动,使得出风板130能够伸出或者回置运动以遮挡或者打开出风口111即可。
同时,还可以在第一驱动齿条132的两端设置限位柱,以避免第一驱动齿轮140与第一驱动齿条132超行程运动,保证出风板130的伸出与回置运动可靠,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出风板130打开出风口111时,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壳体110的出风口111直接送风,出风口111吹出来的风速度较大;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时,空调室内机100中的风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进行送风,出风口111吹出来的风速度较小。同时,当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时,空调室内机100的中的风穿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送风,这样能够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使得出风口111吹出来的风不会直接吹向人体,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保证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出风口111来调节出风口111处的风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能够在不同的出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便于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出风口11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出风口111 设置于壳体110上。出风口111的数量增加能够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范围,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当出风口111的数量为多个时,用户可以选择一个出风口111进行出风,也可以选择多个出风口111进行同时出风,满足用户不同使用需求。
第一驱动组件的数量等于出风口111的数量,每一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对应的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对应出风口111。也就是说,每一第一驱动组件控制一个出风板130运动,这样能够保证出风板130运动轨迹准确,方便控制。当然,多个出风板130也可以由同一第一驱动组件驱动,以节省成本。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1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两个出风口111分别相对设置于壳体110的顶部与底部,另四个出风口111设置于壳体110的侧壁上。第一驱动组件的数量为六个,六个第一驱动组件分别驱动对应的六个出风板130。六个出风口111能够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范围,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性能,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同时,离心风机的风由六个出风口111同时送出,或者由六个出风口111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送出。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六个出风口111同时打开,也可以选择六个出风口1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合打开送风,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选择,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10侧壁上的四个出风口111是呈两列设置的。即壳体110中的四个出风口111中的两个出风口111呈一列设置于壳体110的左侧,另两个出风口111呈一列设置于壳体110的右侧。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六个出风口1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合送风。空调室内机100对上、下、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六个出风口111的开闭及常规出风模式与无风感送风模式的选择,以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送风多样性,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或者制热时,用户可以随意选择壳体110上的出风口111进行送风,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较佳地,当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可以打开壳体110的上方的三个出风口1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当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可以打开壳体110的下方的三个出风口111中的 一个或者多个。这样能有利于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或者制热时能够使得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这是因为:冷空气的密度要大于常温空气的密度,热空气的密度是小于常温空气的密度。
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时,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10的上方的出风口111送风。出风口111送出冷空气后,冷空气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上方慢慢的流向下方,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凉爽的感觉,同时,还能够保证室内温度能够均匀分布,避免因冷空气下降使得室内温度难以均匀下降,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便于用户使用。
空调室内机100在制热时,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10的下方的出风口111送风。出风口111送出热空气后,热空气会慢慢上升,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舒适的感觉,同时,还能够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避免因热空气上升而使室内温度难以均匀升高,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便于用户使用。
当然,四个出风口111到壳体110的底部的距离还可以不等。即四个出风口111到壳体110的底部的距离可以不都相等,也可以都不相等。四个出风口111还可以错位设置。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出风板130设置在出风口111的后侧,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出风板130沿向前方向运动,出风板130遮挡出风口111;第一驱动组件向后回置,出风板130缩回壳体110,出风口111打开。当然,出风板130也可以位于出风口111的上方或者下方,但前提是出风板130不能遮挡其他的出风口111,不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
更进一步地,离心风机的数量为一个至三个,离心风机成列设置于壳体110中。换热器121的数量等于离心风机的数量,换热器121设置于离心风机的进风侧。蜗壳结构123的数量等于离心风机的数量,蜗壳结构123具有进风端及出风端,进风端设置于离心风机的出风侧,出风端朝向出风口111设置。增加离心风机的数量能够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的数量为两个,换热器121的数量也为两个,蜗 壳结构123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离心风机成列设置,上方的离心风机通过蜗壳结构123对壳体110上方的三个出风口111提供风,下方的离心风机为壳体110下方的三个出风口111提供风。当然,也可以通过两个离心风机分别对六个出风口111进行送风。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多个出风孔131的面积之和为出风板130的表面积的50%~80%。这样能够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使得在保证用户的舒适性体验的前提下,保证用户使用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需求与制冷需求。
进一步地,出风孔131的内壁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出风孔131的内壁能够引导风的流动,降低风阻,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出风量。同时,出风孔131在壳体110内侧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出风孔131在壳体110外侧的另一端的截面积,这样能够增加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送风范围,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再进一步地,出风孔131的内壁平滑过渡。这样能够保证出风口111经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吹出来的风流动平稳,避免发生紊流现象,以降低噪声,实现无风感送风,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长条孔,且长条孔呈水平设置、竖直设置、横竖结合设置、倾斜设置孔或者呈曲线形设置。也就是说,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可以为横向细长狭缝,如图7a所示;可以为纵向细长狭缝,如图7b所示;纵横相结合细长狭缝,如图7c所示;可以为倾斜细长狭缝;还可以为曲线形设置的细长狭缝等。这样,风在流到出风口111处时,出风板130能够对风起到阻挡的作用,使得风只能通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吹出,从而降低风的速度,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避免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出风孔131并排设置。这样能够保证风流动平稳,同时还能够增加出风孔131的面积,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出风量,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与制热效果,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再进一步地,出风孔131的宽度为1mm~5mm。这样能够使得出风孔131吹出的风速较低,趋近于无风感觉,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避免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同时,出风孔131的宽度过大时,会增加出风孔131吹出的风速,影响用户体验;出风孔131的宽度过小时,出风孔131吹出来的风量较少,不能满足用户的制冷与制热需求。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孔131除上述的形状外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保证出风口111经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吹出来的风速较小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圆形孔,即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微孔结构,壳体110中的风经过出风板130上的微孔结构输出。这样,风在流到出风口111处时,出风板130能够对风起到阻挡的作用,使得风只能通过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吹出,从而降低风的速度,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避免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出风孔131的孔径为1mm~4mm。这样能够使得出风孔131吹出的风速较低,趋近于无风感觉,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避免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同时,出风孔131的孔径过大时,会增加出风孔131吹出的风速,影响用户体验;出风孔131的孔径过小时,出风孔131吹出来的风量较少,不能满足用户的制冷与制热需求。
当然,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即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微孔结构,壳体110中的风经过出风板130上的微孔结构输出。这样也能够实现壳体110中的风穿过出风板130上的方形或者多边形的出风孔131吹出,从而降低风的速度,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避免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如图7d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六边形孔。
并且,出风孔131的的内接圆的半径为1mm~4mm。这样能够保证出风板 130吹出的风速较低,趋近于无风感觉,防止风以较大的速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实现无风感送风,从而避免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同时,出风孔131的内接圆的半径过大时,会增加出风孔131吹出的风速,影响用户体验;出风孔131的内接圆的半径过小时,出风孔131吹出来的风量较少,不能满足用户的制冷与制热需求。
再进一步地,出风板130上的多个出风孔131成行成列设置。也就是说,出风孔131是布满出风板130的,这样能够增加出风面积,进而增加出风量,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相邻的两行或者两列出风孔131错位设置。这样也能够增加出风面积,避免风发生紊流现象,增加出风量,保证风流动平稳,进而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可以采用微孔、细长的狭缝等不同形式,这样均能够减小风速。同时,微孔或狭缝的大小、出风角度、排列方式、形状等可以经空气动力学公式计算,以实现不同角度、较大范围的无风感送风,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及挡风板,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壳体110中,挡风板可运动地安装于壳体110中,第二驱动组件与挡风板连接。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挡风板是用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的,这样,当空调室内机100在不工作时,挡风板关闭出风口111,这样能够避免灰尘进入到壳体110中,进而避免灰尘聚集到空调室内机100的零部件上,便于空调室内机100的清洁。当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挡风板运动,使得挡风板打开出风口111,此时,空调室内机100能够进行出风,并且,空调室内机100在工作时能够在常规出风模式与无风感送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与挡风板之间的传动为齿轮齿条传动,这样能够减小出风板130运动时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体积。具体的,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齿轮。挡风板上 设置有与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条。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驱动齿轮运动,使第二驱动齿条带动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第二驱动电机能够驱动第二驱动齿轮转动,第二驱动齿轮带动第二驱动齿条运动,使得第二驱动齿条带动挡风板运动,使挡风板的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与挡风板之间的传动还可以为蜗轮蜗杆传动。具体的运动形式与第一驱动组件与出风板130之间的蜗轮蜗杆传动的运动形式相类似。当然,第二驱动组件与挡风板之间的传动还可以为除齿轮齿条传动与蜗轮蜗杆传动之外的传动,只要能够实现挡风板沿着壳体110的内壁运动,使得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挡风板还可以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0上,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
同时,还可以在第二驱动齿条的两端设置限位柱,以避免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驱动齿条超行程运动,保证挡风板的运动可靠,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性能。
再进一步地,壳体110在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者直线形设置;挡风板的截面形状与壳体110在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截面形状为方的结构,且壳体110在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为直线形,相应的,挡风板的截面形状也为直线形。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挡风板沿壳体110的内壁运动,使得挡风板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1。这样能够减小挡风板占用的空间,继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体积,同时还能够避免挡风板与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内壳,内壳设置于壳体110的内侧,并位于出风口111处,且内壳与壳体110之间存在距离。出风板130打开出风口111,出风板130位于内壳与外壳之间。内壳的长度与出风板130的长度相适应,内壳与外壳围设成腔室,出风板130打开出风口111时,出风板130位于腔室中。这样,空调室内机100在进行常规出风模式时,出风板130不会阻挡风的流动,保证出风量。同时,出风板130位于腔室中还能够减少灰尘等其他杂质的污染,保证空调室内机100在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的出风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及 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100与空调室外机一起组装成空调器。空调器通过空调室内机100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者制热,同时还能够在常规出风模式与无风感送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0),所述壳体(110)上开设出风口(111);
出风组件(120),安装于所述壳体(110)中;所述出风组件(120)包括换热器(121)、离心风叶(122)及蜗壳结构(123),所述换热器(121)与所述离心风叶(122)并排设置,所述蜗壳结构(123)设于所述离心风叶(122)的出风侧;及
出风板(130),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上且位于所述出风口(111)中;所述出风板(130)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131);
风由所述换热器(121)换热后经所述离心风叶(122)沿所述蜗壳结构(123)引导至所述出风口(111)处,并在所述出风口(111)中穿过所述出风板(130)上的所述出风孔(131)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中,且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出风板(130)连接;
所述出风板(130)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所述出风口(111);
所述出风板(130)遮挡所述出风口(111),风穿过所述出风板(130)的所述出风孔(131)送出;
所述出风板(130)打开所述出风口(111),风穿过所述出风口(111)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第一驱动齿轮(140);
所述出风板(13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140)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条(132);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140)运动,使所述第一驱动齿条(132)带动所述出风板(130)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1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1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111)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上;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数量等于所述出风口(111)的数量,每一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对应的所述出风板(130)打开或者遮挡对应所述出风口(1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11)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两个所述出风口(111)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110)的顶部与底部,另四个所述出风口(111)设置于所述壳体(110)的侧壁上;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分别驱动对应的六个所述出风板(130);
所述离心风机的风由六个所述出风口(111)同时送出,或者由六个所述出风口(111)中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侧壁上的四个所述出风口(111)呈两列设置;
或者,四个所述出风口(111)到所述壳体(110)的底部的距离不等;
或者,四个所述出风口(111)错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数量为一个至三个,所述离心风机成列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中;
所述换热器(121)的数量等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数量,所述换热器(121)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侧;
所述蜗壳结构(123)的数量等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数量,所述蜗壳结构(123)具有进风端及出风端,所述进风端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出风侧,所述出风端朝向所述出风口(111)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风孔(131)的面积之和为所述出风板(130)的表面积的50%~80%。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131)的内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出风孔(131)在所述壳体(110)内侧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孔(131)在所述壳体(110)外侧的另一端的截面积;
所述出风孔(131)的内壁平滑过渡。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长条孔,且所述长条孔呈水平设置、竖直设置、横竖结合 设置、倾斜设置孔或者呈曲线形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130)上的出风孔(131)为圆形孔、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
所述出风板(130)上的多个所述出风孔(131)成行成列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及挡风板,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中,所述挡风板可运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10)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挡风板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1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驱动齿轮;
所述挡风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条;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运动,使所述第二驱动齿条带动所述挡风板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111)。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在所述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者直线形设置;
所述出风板(130)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壳体(110)在所述出风口(111)处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
CN201620936076.XU 2016-08-24 2016-08-24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6145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6076.XU CN206145790U (zh) 2016-08-24 2016-08-24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6076.XU CN206145790U (zh) 2016-08-24 2016-08-24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5790U true CN206145790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628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36076.XU Active CN206145790U (zh) 2016-08-24 2016-08-24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5790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7773A (zh) * 2017-11-24 2018-03-02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全空间送风装置
CN108507030A (zh) * 2018-06-25 2018-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111043665A (zh) * 2019-12-19 2020-04-2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
CN114413347A (zh) * 2021-12-13 2022-04-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CN115435399A (zh) * 2022-09-27 2022-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7773A (zh) * 2017-11-24 2018-03-02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全空间送风装置
CN107747773B (zh) * 2017-11-24 2023-05-26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全空间送风装置
CN108507030A (zh) * 2018-06-25 2018-09-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108507030B (zh) * 2018-06-25 2023-07-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111043665A (zh) * 2019-12-19 2020-04-2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
CN114413347A (zh) * 2021-12-13 2022-04-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CN115435399A (zh) * 2022-09-27 2022-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18824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6018823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6145790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6037246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06037245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05972700B (zh)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111912008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45364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3701334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3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539389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770259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8342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18825U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CN2187218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763920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22151804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484123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86507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903685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72186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7327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WO2022151805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35554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