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75204A -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75204A
CN116375204A CN202310478289.7A CN202310478289A CN116375204A CN 116375204 A CN116375204 A CN 116375204A CN 202310478289 A CN202310478289 A CN 202310478289A CN 116375204 A CN116375204 A CN 116375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sludge
sewage
zon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782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75204B (zh
Inventor
谢俊章
张海涛
张小莲
谢奇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Xingxiangy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Xingxiangy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Xingxiangy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Xingxiangy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782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752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75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75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75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75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潜水沉淀池与曝气池,所述曝气池下端与潜水沉淀池的中心进水筒相连通,中心进水筒下端设置有扩散口,潜水沉淀池下端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收集斗,污泥收集斗下方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贮存斗,污泥收集斗与污泥贮存斗之间设置有间距构成污水回流口,污水回流口与缺氧池相连通,潜水沉淀池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厌氧池与进水管相连通,缺氧池上端设有污水收集组件与排气管,将传统污水处理池的水平布置改变为竖向布置,节省了占地面积70%以上,同时整个污水处理设施竖直布局,结构紧凑,也减少了相关管道设备的用量,节省了投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潜水惯性沉淀池、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与组合转变而成的对应应用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生化处理是目前污水处理领域中最常见、最通用的办法,虽然其工艺也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及其它特殊要求的设施构成。污水处理***的各功能单元通常都是按照工艺流程的水流方向水平布置,各功能单元大多独立设置,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铺设很长的管网。在用地日益紧张的当今既花费了大量的征地费用,还要艰难地协调因征地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在一些新建和一些需要扩建污水处理规模的地方,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问题格外突出。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沉淀效果直接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常用的沉淀池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幅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等;平流沉淀池结构简单,沉淀效率不高,负荷也不大;竖流沉淀池负荷虽然有所增大,但只适应规模小的处理设施,通常直径不超过11米;幅流沉淀池适应大规模污水处理厂,但负荷太小,占地太多;斜管沉淀池负荷虽然较高,但由于污泥的粘附性,很容易堵塞斜管;膜生物反应器(MBR)为典型的处理设施近期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不少的应用,该技术以超、微滤膜分离过程取代传统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的泥水重力沉降分离过程,节省了许多泥水重力分离所需的占地面积,但其能耗大、设备价格高、对控制要求严格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它的推广。
随着污水处理设备技术的进步,目前污水处理池体深度越来越大,相应地减少了不少的占地面积,但是终究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要保证各污水处理功能单元满足污水处理的效果,又要占地小、投资省,是当前污水处理工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如何合理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各功能单元的特点,确保正常发挥其功能,合理布局,使污水处理功能单元的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是目前污水处理领域中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为了提供污水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的污水处理***,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水处理塔,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潜水沉淀池与曝气池,所述曝气池下端与潜水沉淀池的中心进水筒相连通,所述中心进水筒下端设置有扩散口,所述潜水沉淀池下端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收集斗,所述污泥收集斗下方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贮存斗,所述污泥收集斗与污泥贮存斗之间设置有间距构成污水回流口,所述污水回流口与缺氧池相连通,所述潜水沉淀池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所述厌氧池与进水管相连通,所述缺氧池上端设有污水收集组件与排气管,所述污水收集组件与曝气池相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地,所述污水收集组件包括设置于缺氧池内的污水收集器、一端与所述污水收集器相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所述曝气池相连通的污水提升管道、设置于污水提升管道上的污水提升流量计、设置于污水提升管道上的污水提升泵。
优选地,所述厌氧池下端设置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与进水管道相连通,所述清水排放管道的出口设置有水位调节器。
优选地,所述污泥贮存斗通过污泥回流管道与曝气池相连通,所述污泥回流管道上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污泥回流管道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管道上设置有污泥流量计。
优选地,所述扩散口出口面积为污泥收集斗上口面积的10%~30%。
优选地,所述扩散口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污泥收集斗的最高点高度,同时所述污泥收集斗与污泥贮存斗的V字型开口呈拼接状,由此形成潜水惯性沉淀池。
优选地,所述扩散口的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污泥收集斗的最高点高度,同时所述污泥收集斗与污泥贮存斗的V字型开口呈套设状,由此形成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
对于污水沉淀池进行一种组合变化可以获得污水处理装置,技术方案为:
污水处理装置分成内外双层结构,内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一级缺氧区、潜水沉淀区与二级好氧区;外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区、二级缺氧区与一级好氧区,位于底部的所述一级缺氧区与厌氧区相连通,所述一级缺氧区通过布水器与进水管相连通,所述厌氧区侧面设置有排泥管,所述一级好氧区上端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集水井相连通,所述集水井内设置有污水提升泵,所述污水提升泵通过污水提升管道与二级好氧区相连通,所述一级缺氧区内设置有搅拌机,所述搅拌机位于污泥收集斗的出口处,所述一级缺氧区上端设有排气管,所述潜水沉淀区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所述潜水沉淀区通过上端设置的中心进水管与二级好氧区相连通,所述中心进水管下端设置有扩散口,所述潜水沉淀区下端设置有与一级缺氧区相连通的污泥收集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地,所述扩散口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污泥收集斗的最高点高度,形成潜水惯性沉淀池。
优选地,所述扩散口的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污泥收集斗的最高点高度,形成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传统污水处理池的水平布置改变为竖向布置,节省了占地面积70%以上,省去了池体的超高,提高了池体容积的利用率,节省了10%的池体投资成本,同时整个污水处理设施竖直布局,结构紧凑,也减少了相关管道设备的用量,节省了30~50%管道设备投资成,由此节省了投资成本,同时污水中的污泥在沉淀过程中受到惯性力、离心力、重力的多重作用,或者通过悬浮污泥的澄清作用,提高了泥水分离效率,且清水区集水均匀,使竖流沉淀区流场稳定,泥水分离效率可达99.5%;表面负荷可达1.2~1.5M3/M2.h,甚至更高,是幅流沉淀池表面负荷的两倍以上。
2.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池中污水沉淀区进水口污水中的污泥浓度低于中心进水筒污水中的污泥浓度,可使污水处理***中生物相维持较高的浓度,成倍增大了污水处理***中的生物量,提高了污水处理***单位容积的处理能力,降低了20~30%的工程建设投资成本。
3.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池结构简单,污水、污泥自动回流到缺氧池,污泥收集池底部不积泥,不会出现堵塞、於泥、翻泥现象,提高了污水处理池的固体负荷,不需要清洗维护,运行管理方便,同时只需一次提升,好氧池污水自动回流到缺氧池,缺氧池污泥自动回流到厌氧池,且省去了搅拌***,既降低了10~15%设备投资成本,又减少了15~25%污水处理运行费用。
4.本发明的污水处理设施中厌氧池位于最底端,导致其完全与空气隔离,提高了厌氧效果
5.本发明的清水排放管道出口液位高度的可调性,可以改变曝气池的水深与容积,使污水处理***运行更加灵活,能有效地应对水质水量的变化与波动,不仅有更强的负荷抗冲击能力,而且还降低了运行费用。
6.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池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能满足各种不同规模污水处理工程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潜水惯性沉淀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潜水沉淀池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污泥收集斗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潜水惯性沉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沉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实施例4顶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厌氧池;2、缺氧池;3、潜水沉淀池;4、曝气池;5、中心进水筒;6、扩散口;7、污泥收集斗;8、污泥贮存斗;9、污水回流口;10、清水排放管道;11、清水收集器;12、进水管;13、排气管;14、污水收集器;15、污水提升管道;16、污水提升流量计;17、污水提升泵;18、布水器;19、水位调节器;20、污泥回流管道;21、排泥管;22、污泥回流泵;23、污泥流量计;24、一级缺氧区;25、潜水沉淀区;26、二级好氧区;27、厌氧区;28、二级缺氧区;29、一级好氧区;30、集水槽;31、集水井;32、搅拌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进行组合,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亦可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附图1、附图3与附图4所示,为一种潜水惯性沉淀池模式的污水处理池,具体包括以下特征:
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潜水沉淀池3与曝气池4;
曝气池4主要是内部含有曝气装置而得名,也可以命名为好氧池。
曝气池4下端与潜水沉淀池3的中心进水筒5相连通,中心进水筒5下端设置有扩散口6,扩散口6呈喇叭状,中心进水筒5污水流速小于等于0.5m/s,潜水沉淀池3下端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收集斗7,扩散口出口面积为污泥收集斗上口面积的10%~30%,污泥收集斗7下方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贮存斗8,污泥收集斗7与污泥贮存斗8之间设置有间距构成污水回流口9,并且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同时污泥收集斗7与污泥贮存斗8的V字型开口呈拼接状,污泥贮存斗8通过污泥回流管道20与曝气池4相连通,污泥回流管道20上设置有排泥管21,污泥回流管道20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22,污泥回流管道20上设置有污泥流量计23,潜水沉淀池3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10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11,同时清水排放管道10出口设置有水位调节器19,可以调节曝气池的水位高度;
潜水沉淀池3通过污水回流口9与缺氧池2相连通,缺氧池2上端设置有排气管13,并且还设置有污水收集器14,污水收集器14与污水提升管道15相连通,污水提升管道15另一端与曝气池4相连通,同时在污水提升管道15上设置有污水提升流量计16与污水提升泵17;
厌氧池1与缺氧池2直接连通,厌氧池1下方设置布水器18,布水器18与进水管12相连通。
本发明的实施过程及原理:
1.污水由进水管12进入厌氧池1,在布水器18的作用下分布均匀,在厌氧环境下,有利于厌氧反应及聚磷菌的释磷,;
2.厌氧反应后的污水上升进入缺氧池2内,来自厌氧池1的污水与来自污水回流口9的污水充分混合,发生反硝化脱氮反应,缺氧池2的部分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流到厌氧池1;
3.污水收集器14上均匀开有污水收集孔,使缺氧池2内污水均匀上升,污水收集器14通过污水提升泵17和污水提升管道15与曝气池4相连接,将缺氧池2的污水提升到好氧池进行脱碳氧化与生物聚磷等反应,污水提升流量计16可以调节和记录污水的提升量,污水提升量是污水进水量与污水回流量及污泥排放量的总和;
4.曝气池4下部装有曝气器,可以向污水中通入空气,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得到氧化,曝气池4内安装生物填料,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位调节器19可以调节曝气池4内的液位高度,曝气池4的的污水通过中心进水筒5流入潜水沉淀池3中,中心筒内污水流速不大于0.5m/s,一部分污水经过污水回流口9直接进入缺氧池2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另一部分污水从扩散口6侧向流入竖流沉淀区,由于惯性的作用,污水中的污泥颗粒在流出中心进水筒5时,保持一个垂直向下的速度,从扩散口6侧向流出的污水中的污泥颗粒一部分向下流动进行泥水分离,降低了污水的污泥浓度;污水流出扩散口6向上流动时,由原来竖直向下流动转变为竖直向上流动,又受到一个向下的离心力的作用,使污泥颗粒与污水进一步分离,使污水中的污泥浓度再次降低;在整个沉淀过程中,污水中的污泥颗粒受到惯性力、离心力、重力的多重作用,提高了污泥与污水分离的效果;清水收集器11上均匀开有清水收集孔,使整个竖流沉淀区内污水均匀上升,流场均匀稳定,提高潜水惯性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达到幅流沉淀池的两倍,经过沉淀的清水进入清水收集器11通过清水排放管道10对外排放。
5.污泥贮存斗8通过污泥回流泵22和污泥回流管与曝气池4相连接,污泥回流泵22将污泥贮存斗8的污泥重新打回曝气池4,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污泥流量计23可以调节和记录污泥的回流量,多余的污泥通过排泥管21对外排泥;
6.污水回流口9,一是使好氧池的污水通过中心进水筒5直接回流到缺氧池2,二是使沉淀的污泥大部分随回流污水一起进入缺氧池2,使污泥收集斗7内没有污泥沉积,避免了潜水惯性沉淀池出现翻泥现象,也增大了潜水惯性沉淀池的固体负荷;
7.厌氧池1的厌氧反应会产生沼气等气体,缺氧池2因反硝化脱氮也会产生氮气等气体,所有的气体都将上升到缺氧池2顶部,由排气管13一起排出。
因此本技术方案有以下几点重大改进:
一是将传统污水处理功能单元水平布置改造成竖直布置,大大减少了各功能单元的占地面积;
二是进入潜水惯性沉淀池中心进水筒5的污水只有一部分进行惯性沉淀,另一部分污水穿过污泥收集斗7底部的回流过水口直接进入缺氧池2进行污水回流;
三是扩散口6底下不设反射板,使水流更平稳;
四是污泥收集斗7底下有缺氧池2,污泥通过污泥收集斗7底部的回流过水口流进缺氧池2,使得污泥收集斗7内不会积泥。
五是调节清水排放管道10出口的液位高度可以改变曝气池4的水深与容积,使污水处理***运行更加灵活,有更强的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及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因此本申请的潜水惯性沉淀池在污水生化处理工程建设中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实施例2
如附图2、附图3与附图4所示,由实施例1中伸长中心进水筒5,使扩散口6位于污泥收集斗7之内,同时污泥收集斗7与污泥贮存斗8的V字型开口呈套设状,由此使得潜水惯性沉淀池可演变成的一种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可对污水进行悬浮澄清处理,从扩散口6出来的一部分污水向下流动经过污水回流口9进入缺氧池2,另一部分污水从扩散口6侧向流出进入悬空悬浮澄清区进行悬浮澄清处理。
扩散口6位于污泥收集斗7内,与污泥收集斗7上壁之间构成紊流凝聚区,在潜水沉淀池3的紊流凝聚区上方为悬浮污泥区,最上方为清水区,因此由扩散口6侧向流出的污水,通过澄清进水口进入紊流凝聚区后再进入悬浮污泥区,紊流凝聚区内污水与下沉的污泥碰撞,发生凝聚反应,使污水中的污泥颗粒增大,有利于泥水分离;悬浮污泥区的污泥相对静止,污水处于层流状态,污泥主要是通过桥架与吸附等作用被截留,污水经过澄清后进入清水区,清水区的清水由清水收集器11收集通过清水排放管道10对外排放。澄清分离后的污泥沉入污泥收集斗7,沿污泥收集斗7壁下滑进入缺氧池2,部分沉入污泥贮存斗8,污泥贮存斗8通过污泥回流泵22和污泥回流管与好氧池相连接,污泥回流泵22将污泥贮存斗8内的污泥重新打回好氧池,剩余的污泥对外排泥。
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将竖流沉淀池的进水方式运用到悬浮澄清池里,又将悬浮澄清的污泥下沉进入缺氧池2,使污泥收集池内没有污泥累积,不会出现翻泥的现象而影响处理效果,因此其污水生化处理工程建设中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施例3
如附图5与附图7,是基于实施例1中的潜水惯性沉淀池的一种变化组合而成的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装置——一种潜水惯性沉淀装置,其技术方案为:潜水惯性沉淀装置分成内外双层结构,内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一级缺氧区24、潜水沉淀区25与二级好氧区26;外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区27、二级缺氧区28与一级好氧区29构成,位于底部的一级缺氧区24与厌氧区27相连通,一级缺氧区24通过布水器18与进水管12相连通,厌氧区27侧面设置有排泥管21,一级好氧区29上端设置有集水槽30,集水槽30与集水井31相连通,集水井31内设置有污水提升泵17,污水提升泵17通过污水提升管道15与二级好氧区26相连通,一级缺氧区24内设置有搅拌机,搅拌机位于污泥收集斗7的出口处,一级缺氧区24上端设有排气管13,潜水沉淀区25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10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11,潜水沉淀区25通过上端设置的中心进水筒5与二级好氧区26相连通,中心进水筒5下端设置有扩散口6,潜水沉淀区25下端设置有一级缺氧区24相连通的污泥收集斗7,与实施例1中的潜水惯性沉淀池一样,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形成潜水惯性沉淀池。
实施例4
如附图6与附图7,是基于实施例1中的潜水惯性沉淀池的一种变化组合而成的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装置——一种潜水悬空悬浮澄清装置,其技术方案为:潜水悬空悬浮澄清装置分成内外双层结构,内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一级缺氧区24、潜水沉淀区25与二级好氧区26;外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区27、二级缺氧区28与一级好氧区29构成,位于底部的一级缺氧区24与厌氧区27相连通,一级缺氧区24通过布水器18与进水管12相连通,厌氧区27侧面设置有排泥管21,一级好氧区29上端设置有集水槽30,集水槽30与集水井31相连通,集水井31内设置有污水提升泵17,污水提升泵17通过污水提升管道15与二级好氧区26相连通,一级缺氧区24内设置有搅拌机,搅拌机位于污泥收集斗7的出口处,一级缺氧区24上端设有排气管13,潜水沉淀区25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10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11,潜水沉淀区25通过上端设置的中心进水筒5与二级好氧区26相连通,中心进水筒5下端设置有扩散口6,潜水沉淀区25下端设置有一级缺氧区24相连通的污泥收集斗7,与实施例1中的潜水惯性沉淀池一样,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形成潜水悬空悬浮沉淀澄清池。
实施例3与实施例4的工作过程及原理类似于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不同的点在内层的污水由上之下流动,外层的污水由下至上进行流动,同时经过变化组合而成的污水处理装置具有以下的效果:
1、污水处理装置结构紧凑,分内外两层,两层内将传统污水处理单元的水平布置改变为竖向布置,节省了占地面积50%。
2、外层可进行装配式安装,解决了交通运输的限制问题,增大了处理装置的尺寸,污水处理规模比一般一体化处理装置增大了许多倍。
3、污水处理装置使整个污水处理设施竖直布局,利用自重进行污水与污泥的回流,也减少了相关管道设备的用量,节省了投资成本。
4、污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污水、污泥自动回流,污泥收集斗7底部不积泥,不会出现堵塞、於泥、翻泥现象,不需要清洗维护,运行管理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潜水沉淀池(3)与曝气池(4),所述曝气池(4)下端与潜水沉淀池(3)的中心进水筒(5)相连通,所述中心进水筒(5)下端设置有扩散口(6),所述潜水沉淀池(3)下端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收集斗(7),所述污泥收集斗(7)下方设置有V字型开口的污泥贮存斗(8),所述污泥收集斗(7)与污泥贮存斗(8)之间设置有间距构成污水回流口(9),所述污水回流口(9)与缺氧池(2)相连通,所述潜水沉淀池(3)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10)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11),所述厌氧池(1)与进水管(12)相连通,所述缺氧池(2)上端设有污水收集组件与排气管(13),所述污水收集组件与曝气池(4)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组件包括设置于缺氧池(2)内的污水收集器(14)、一端与所述污水收集器(14)相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所述曝气池(4)相连通的污水提升管道(15)、设置于污水提升管道(15)上的污水提升流量计(16)、设置于污水提升管道(15)上的污水提升泵(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下端设置有布水器(18),所述布水器(18)与进水管(12)道相连通,所述清水排放管道(10)的出口设置有水位调节器(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贮存斗(8)通过污泥回流管道(20)与曝气池(4)相连通,所述污泥回流管道(20)上设置有排泥管(21),所述污泥回流管道(20)上设置有污泥回流泵(22),所述污泥回流管道(20)上设置有污泥流量计(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口(6)出口面积为污泥收集斗(7)上口面积的10%~3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同时所述污泥收集斗(7)与污泥贮存斗(8)的V字型开口呈拼接状,由此形成潜水惯性沉淀池。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同时所述污泥收集斗(7)与污泥贮存斗(8)的V字型开口呈套设状,由此形成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
8.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分成内外双层结构,内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一级缺氧区(24)、潜水沉淀区(25)与二级好氧区(26);外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连通的厌氧区(27)、二级缺氧区(28)与一级好氧区(29),位于底部的所述一级缺氧区(24)与厌氧区(27)相连通,所述一级缺氧区(24)通过布水器(18)与进水管(12)相连通,所述厌氧区(27)侧面设置有排泥管(21),所述一级好氧区(29)上端设置有集水槽(30),所述集水槽(30)与集水井(31)相连通,所述集水井(31)内设置有污水提升泵(17),所述污水提升泵(17)通过污水提升管道(15)与二级好氧区(26)相连通,所述一级缺氧区(24)内设置有搅拌机(32),所述搅拌机(32)位于污泥收集斗(7)的出口处,所述一级缺氧区(24)上端设有排气管(13),所述潜水沉淀区(25)上端设置有与清水排放管道(10)相连接的清水收集器(11),所述潜水沉淀区(25)通过上端设置的中心进水筒(5)与二级好氧区(26)相连通,所述中心进水筒(5)下端设置有扩散口(6),所述潜水沉淀区(25)下端设置有与一级缺氧区(24)相连通的污泥收集斗(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形成潜水惯性沉淀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口(6)的最低点的高度低于污泥收集斗(7)的最高点高度,形成潜水悬空悬浮澄清池。
CN202310478289.7A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Active CN1163752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8289.7A CN116375204B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8289.7A CN116375204B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75204A true CN116375204A (zh) 2023-07-04
CN116375204B CN116375204B (zh) 2023-12-22

Family

ID=86964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78289.7A Active CN116375204B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7520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661511U (zh) * 2015-05-26 2015-09-23 四川长河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叠层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8545897A (zh) * 2018-06-27 2018-09-18 蓝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0606568A (zh) * 2019-11-06 2019-12-24 众意环保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沉淀结构的一体化a2/o生化塔
CN214299767U (zh) * 2020-12-28 2021-09-28 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沉淀内置深水曝气生物反应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661511U (zh) * 2015-05-26 2015-09-23 四川长河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叠层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8545897A (zh) * 2018-06-27 2018-09-18 蓝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0606568A (zh) * 2019-11-06 2019-12-24 众意环保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沉淀结构的一体化a2/o生化塔
CN214299767U (zh) * 2020-12-28 2021-09-28 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沉淀内置深水曝气生物反应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75204B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2525205A (ja) 流入水ゲートを有する廃水処理タンクおよび外方に広がる部分を有する予備反応帯域部
CN106927638B (zh) 一种多级导流式mbbr污水处理***及处理方法
CN106116045A (zh)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CN114380395B (zh) 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
CN114873712B (zh) 一种缺氧池及包含其的污水处理***
CN211419712U (zh) 一种固液分离器
CN111484210A (zh) 带隔油调蓄功能的生活污水处理***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3112657U (zh) 一种恒定出流变负荷svbr污水处理器
CN211338961U (zh) 一种降流式厌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116375204B (zh) 一种污水处理塔及应用
CN209835885U (zh) 一种多元微生态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19929829U (zh) 集装箱式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装置
CN104876327B (zh) 一种减缓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折板膜组件
CN113716815B (zh) 一种用于处理高氮磷含量生活污水的一体化撬装装置
CN216141334U (zh) 一种简单高效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5249865U (zh) 一种用于突发城市景观水污染应急处理装置
CN115353204A (zh) 折流处理***
CN214060266U (zh) 一种无人值守、高效低耗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CN108383330A (zh)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08747870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6239227B (zh) 一种套塔式污水处理厂
CN208345976U (zh)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12759201A (zh) 一种自维护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5419912U (zh) 一种循环式充氧生化器
CN217780966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