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0066B -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30066B
CN114730066B CN202080078047.3A CN202080078047A CN114730066B CN 114730066 B CN114730066 B CN 114730066B CN 202080078047 A CN202080078047 A CN 202080078047A CN 114730066 B CN114730066 B CN 114730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lens
group
lens group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80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30066A (zh
Inventor
大竹史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30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0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30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0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02B27/003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with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14Diffraction gratin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ne or more fur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mirrors, prisms or other diffraction grat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光学***、具有该光学***的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使用于相机(1)等光学设备的光学***(ZL)具有:前组(GA),包含形成有衍射面(D)的衍射透镜(Lpf);以及后组(GB),配置于该前组(GA)的像侧。该光学***(ZL)构成为,在进行变倍时,各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该光学***(ZL)构成为,满足基于预定条件式的条件。

Description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在光学***设置衍射面而具有消色差效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特别是在远焦镜头中,通过将衍射面配置在透镜组的尽可能前方(物体侧),从而能够发挥更大的消色差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光学***的全长缩短和轻量化。但是另一方面,当从摄像画面外向衍射面入射强光时,有时该衍射光成为眩光而使画面整体的对比度降低。因此,期望将衍射面配置在重复发挥消色差效果且能够减少由眩光引起的对比度降低的适当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520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学***,具有:前组,包含形成有衍射面的衍射透镜;以及后组,配置于该前组的像侧,在进行变倍时,各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下式的条件:
0.130<TLpf/TLt<0.500
其中,
TL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的光学全长
TLpf: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衍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学***的制造方法,该光学***具有:前组,包含形成有衍射面的衍射透镜;以及后组,配置于该前组的像侧,其中,所述光学***配置为,在进行变倍时,各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光学***配置为,满足下式的条件:
0.130<TLpf/TLt<0.500
其中,
TL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的光学全长
TLpf: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衍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图9示出搭载上述光学***的相机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上述光学***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构成为,具有包含形成有衍射面D的衍射透镜Lpf的前组GA以及配置于该前组GA的像侧的后组GB,在进行变倍时,各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通过使用衍射面D,从而能够得到良好地对各像差、特别是色差进行校正的光学***。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
0.130<TLpf/TLt<0.500 (1)
其中,
TL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光学全长
TLpf: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衍射面D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条件式(1)规定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衍射面D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相对于光学全长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从而能够通过将衍射面D配置在适当位置来良好地对以轴向色差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当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虽然衍射面D配置于光学***ZL的物体侧,但是在光源位于视场角的端附近时,在画面整体上产生眩光,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0.140、0.145、0.150、0.155,进一步为0.160。另外,当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值时,由衍射面D引起的消色差效果降低,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上限值为0.480、0.460、0.440、0.420,进一步为0.40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2)。
Bfw/fw<0.90 (2)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
Bfw: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后焦距
条件式(2)规定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后焦距相对于整个***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从而能够同时实现小型化和良好的像差校正。当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值时,后焦距变得过长,因此难以实现本光学***ZL的小型化,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2)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的上限值为0.80、0.60、0.50、0.40,进一步为0.30。另外,当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时,在像面附近配置大直径的透镜,光学***不必要地变重,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2)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2)的下限值为0.05、0.10、0.12、0.14,进一步为0.16。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3)。
0.50 < f1/fw < 5.00 (3)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
f1: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3)规定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以下,称为“第1透镜组G1”)的焦距相对于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从而能够适当地规定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power),能够实现光学***ZL的小型化和良好的光学性能。当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弱,难以进行以像散为首的各像差的校正,并且光学***ZL变得又长又重,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3)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3)的上限值为4.00、3.50、3.00、2.50,进一步为2.00。另外,当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强,无法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3)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3)的下限值为0.55、0.60、0.65、0.70,进一步为0.75。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4)。
0.20 < f1/ft < 2.00 (4)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
f1: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4)规定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第1透镜组G1)的焦距相对于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4),从而能够适当地规定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power),能够实现光学***ZL的小型化和良好的光学性能。当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弱,难以进行以像散为首的各像差的校正,并且光学***ZL变得又长又重,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4)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4)的上限值为1.75、1.50、1.25、1.00,进一步为0.85。另外,当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强,无法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4)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4)的下限值为0.24、0.28、0.32、0.36,进一步为0.38。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5)。
0.30 < f1/fL1 < 1.50 (5)
其中,
fL1: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的焦距
f1: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5)规定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第1透镜组G1)的焦距相对于光学***ZL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以下,称为“第1透镜L11”)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5),即,使第1透镜L11成为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从而能够降低光线高度,使镜头重量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良好地对以像散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当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L11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无法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5)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5)的上限值为1.40、1.30、1.20、1.10,进一步为1.05。另外,当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值时,第1透镜L11的折射率变得过弱,第2透镜之后的直径变大且镜头重量增加,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5)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5)的下限值为0.35、0.40、0.45、0.50,进一步为0.55。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6)。
0.40<TLt/ft<1.00 (6)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
TL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光学全长
条件式(6)规定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光学全长相对于整个***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6),从而能够规定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光学全长,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光学***ZL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当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值时,难以良好地对像面弯曲和畸变等各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光学***ZL变得大型化,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6)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6)的上限值为0.96、0.92、0.88、0.84,进一步为0.80。另外,当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时,无法良好地对球面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6)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6)的下限值为0.44、0.48、0.50、0.52,进一步为0.54。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的是,具有孔径光阑S,且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7)。
0.10<(-fImt)/fObt<0.60(7)
其中,
fOb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比孔径光阑S靠物体侧的合成焦距
fIm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比孔径光阑S靠像侧的合成焦距
条件式(7)规定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比孔径光阑S靠像侧的合成焦距相对于比孔径光阑S靠物体侧的合成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7),从而能够规定孔径光阑S前后的适当的光焦度(power)的配置,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光学***ZL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当超过条件式(7)的上限值时,难以良好地对像面弯曲和畸变等各像差进行校正,并且光学***ZL变得大型化,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7)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7)的上限值为0.58、0.54、0.50、0.46,进一步为0.42。另外,当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时,无法良好地对彗差和倍率色差等进行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7)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7)的下限值为0.12、0.14、0.16、0.18,进一步为0.2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的是,具有在进行对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对焦组Gf,该对焦组Gf具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8)的至少一个负透镜(以下,称为“第1特定负透镜Ln1”)。
60.00 < νdF (8)
其中,
νdF:对焦组Gf的第1特定负透镜Ln1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
条件式(8)规定对焦组Gf具有的第1特定负透镜Ln1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通过满足该条件式(8),从而能够同时实现良好的近距离性能(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光学性能)和轻量且高速的对焦(聚焦)。当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值时,色差的近距离变动增大,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8)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8)的下限值为63.00、69.00、72.00、74.00,进一步为82.0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9)。
0.200 < fLPF/ft < 1.000 (9)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
fLPF:衍射透镜Lpf的焦距
条件式(9)规定衍射透镜Lpf的焦距相对于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整个***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9),从而能够适当地规定衍射透镜Lpf的光焦度(power),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光学***ZL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当超过条件式(9)的上限值时,衍射透镜Lpf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弱,光学***ZL变得大型化,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9)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9)的上限值为0.900、0.800、0.750、0.700,进一步为0.650。另外,当低于条件式(9)的下限值时,衍射透镜Lpf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强,无法良好地对球面像差等进行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9)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9)的下限值为0.240、0.270、0.300、0.320,进一步为0.35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0)。
0.100 < fLPF/fA < 2.000 (10)
其中,
fA:前组GA的焦距
fLPF:衍射透镜Lpf的焦距
条件式(10)规定衍射透镜Lpf的焦距相对于具有衍射透镜Lpf的前组GA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0),从而能够同时实现光学***ZL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当超过条件式(10)的上限值时,衍射透镜Lpf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弱,光学***ZL变得大型化,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10)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0)的上限值为1.800、1.600、1.400、1.200,进一步为1.100。另外,当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时,衍射透镜Lpf的光焦度(power)变得过强,无法良好地对球面像差等进行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10)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0)的下限值为0.130、0.160、0.200、0.250,进一步为0.30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1)。另外,“E-n”表示“×10-n”。
2.0E-5<φD<2.0E-4 (11)
其中,
φD:衍射面D的对于主波长的光焦度
条件式(11)规定衍射透镜Lpf的衍射面D的对于主波长的光焦度。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1),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轴向色差和倍率色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11)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的上限值为1.8E-4、1.6E-4、1.4E-4、1.2E-4,进一步为1.0E-4。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1)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1)的下限值为3.0E-5、4.0E-5、5.0E-5、5.5E-5,进一步为6.0E-5。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中,优选的是,衍射面D与空气接触。当在接合透镜的接合面形成衍射面D时,如果被接合的两个透镜双方不是具有高UV透射率的玻璃材料,则在UV固化树脂的成型时,通过UV的吸收而产生温度变化,由于热应力而表面精度恶化,因此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当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而彼此使用UV透射率高的玻璃材料时,光学性的设计限制多,光学性能降低,因此是不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中,优选的是,衍射面D相比在进行对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对焦组Gf配置于物体侧的位置。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得到以色差为首的各像差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更优选的是,衍射面D相比孔径光阑S配置于像侧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的是,在最靠像侧的位置具有最终组GL,该最终组GL在进行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得到良好地对以像面弯曲和畸变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并且抵抗制造误差的光学***。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中,优选的是,后组GB具有防抖组Gvr,该防抖组Gvr以具有与光轴垂直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该防抖组Gvr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2)的负透镜(以下,称为“第2特定负透镜Ln2”)。
56.00<νdVR (12)
其中,
νdVR:防抖组Gvr所包含的第2特定负透镜Ln2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
条件式(12)规定防抖组Gvr具有的第2特定负透镜Ln2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2),从而能够得到良好地对手抖进行校正的防抖组Gvr。当低于条件式(12)的下限值时,在进行防抖时会产生色差且光学性能的劣化变大,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12)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2)的下限值为58.00、60.00、63.00、65.00,进一步为67.00。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中,优选的是,后组GB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3)的负透镜(以下,称为“第3特定负透镜Ln3”)。
0.655<θgFr+0.00168×νdr (13)
其中,
θgFr:后组GB所包含的第3特定负透镜Ln3的介质的相对部分色散
νdr:后组GB所包含的第3特定负透镜Ln3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
此处,在使对g线(λ=435.8nm)的折射率为ng,使对F线(λ=486.1nm)的折射率为nF,对C线(λ=656.3nm)的折射率为nC时,相对部分色散θgF通过θgF=(ng-nF)/(nF-nC)被定义。
条件式(13)规定后组GB具有的第3特定负透镜Ln3的介质。通过在后组GB配置满足条件式(13)的第3特定负透镜Ln3,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倍率色差进行校正。当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值时,无法良好地对倍率色差进行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该条件式(13)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3)的下限值为0.656、0.657、0.658、0.659,进一步为0.66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4)。
0.00° < 2ωw < 24.00° (14)
其中,
2ωw: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全视场角
条件式(14)规定广角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全视场角。更优选的是,使该条件式(14)的上限值为22.00°、20.00°、18.00°、16.00°,进一步为13.00°。另外,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4)的下限值为1.00°、2.00°、3.00°、4.00°,进一步为5.00°。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5)。
0.00° < 2ωt < 10.00° (15)
其中,
2ωt: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全视场角
条件式(15)规定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ZL的全视场角。更优选的是,使该条件式(15)的上限值为9.00°、8.00°、7.00°、6.00°,进一步为5.50°。另外,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5)的下限值为1.00°、1.50°、2.00°,进一步为2.50°。
接着,根据图9对作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的光学装置的相机进行说明。该相机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作为摄影镜头2的镜头可换式的所谓无反光镜相机。在本相机1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2被聚光,经由未图示的OLPF(Optical low pass filter:光学低通滤光片)在摄像部3的摄像面上形成被摄体像。并且,被摄体像通过设置在摄像部3的光电转换元件被光电转换而生成被摄体的图像。该图像显示在设置于相机1的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电子取景器)4。由此,摄影者能够通过EVF4来观察被摄体。
另外,当由摄影者按压未图示的释放按钮时,通过摄像部3被光电转换的图像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由此,摄影者能够进行基于本相机1的被摄体的摄影。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无反光镜相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在相机主体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且通过取景器光学***对被摄体进行观察的单反类型相机搭载了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相机1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光学***ZL,从而能够实现小型且良好地对各像差、特别是色差进行校正的光学装置。
另外,能够在不损坏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记载的内容。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前组GA和后组GB大体上两组结构的光学***ZL,但是以上的构成条件等也能够适用于3组、4组、5组、6组、7组等其他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在最靠物体侧增加了透镜或透镜组的结构、或者在最靠像侧增加了透镜或透镜组的结构。另外,透镜组表示被在进行变倍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
另外,也可以将单独或多个透镜组、或者部分透镜组设为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此时,对焦透镜组能够适用于自动对焦,也适合于自动对焦用的(超声波电机等的)电机驱动。特别是,优选的是,将后组G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6透镜组G6)设为对焦透镜组。
另外,也可以将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设为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以具有与光轴垂直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或者在包含光轴的面内方向旋转移动(摆动),从而对通过手抖产生的像抖动进行校正。特别是,优选的是,将后组G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7透镜组G7的一部分)设为防抖透镜组。
另外,透镜面可以通过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以通过非球面形成。在透镜面为球面或平面时,容易进行透镜加工和组装调整,防止由加工和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在透镜面为非球面时,非球面也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将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种非球面。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虽然孔径光阑S优选配置在后组GB内(例如,对焦组Gf的物体侧),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而通过透镜的框来代替其作用。
而且,为了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也可以在各透镜面施加在宽波长区域中具有高透射率的增透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的变倍比为1.2~4.0倍左右。
另外,以上说明的结构和条件,分别发挥上述的效果,不限定于满足所有的结构和条件,即使满足任意结构或条件、或者任意结构或条件的组合,也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
以下,参照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ZL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进行说明。首先,配置各透镜,分别准备前组GA和后组GB,该前组GA包含衍射透镜Lpf(步骤S100),将这些透镜组配置为,在进行变倍时,各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步骤S200)。而且,配置为满足基于上述的条件式的条件(步骤S300)。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小型且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光学***、具有该光学***的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图1、图3、图5以及图7是示出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的光学***ZL(ZL1~ZL4)的结构和光焦度分配的剖视图。另外,在这些光学***ZL1~ZL4的剖视图的下部,通过箭头示出从广角端状态(W)向远焦端状态(T)进行变倍时的各透镜组G1~G6或G7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
在各实施例中,衍射面D的相位形状ψ通过下式(a)表示。
ψ(h,n)=(2π/(n×λ0))×(C2h2+C4h4) (a)
其中,
h:对于光轴垂直方向的高度
n:衍射光的次数
λ0:设计波长
Ci:相位系数(i=2,4)
另外,关于对于任意的波长λ、任意的衍射次数m的由式(a)表示的衍射光学面的光焦度φD,使用最低阶的相位系数C2,如下式(b)表示。
φD(λ,n)=-2×C2×n×λ/λ0 (b)
另外,在各实施例的表中,对于衍射面在面编号的右侧附上#标记。
[第1实施例]
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ZL1的结构的图。该光学***ZL1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前组GA以及后组GB构成,该前组GA是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且包含形成有衍射面D的衍射透镜Lpf。另外,后组GB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7透镜组G7构成,该第7透镜组G7是最终组GL。
在该光学***ZL1中,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1构成。另外,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衍射透镜Lpf以及将双凸正透镜L22与双凹负透镜L23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该衍射透镜Lpf在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的像侧透镜面形成有衍射面D。另外,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4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另外,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凸正透镜L4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第5透镜组G5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双凸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另外,第6透镜组G6由双凹负透镜L61构成。另外,第7透镜组G7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71与双凹负透镜L7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双凹负透镜L73、将双凸正透镜L74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5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双凸正透镜L76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7构成。另外,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5透镜组G5与第6透镜组G6之间。
另外,关于光学***ZL1,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第5透镜组G5、孔径光阑S以及第6透镜组G6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增大,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减少,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间隔增大,第5透镜组G5与孔径光阑S之间的间隔减少,孔径光阑S与第6透镜组G6之间的间隔减少,第6透镜组G6与第7透镜组G7之间的间隔增大。另外,在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和第7透镜组G7相对于像面固定。
另外,光学***ZL1构成为,通过将第6透镜组G6设为对焦组Gf,并使该对焦组Gf向像侧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另外,光学***ZL1构成为,通过将第7透镜组G7中的、将正弯月形透镜L71与双凹负透镜L7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以及双凹负透镜L73设为防抖组Gvr,并使该防抖组Gvr以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从而对由光学***ZL1的振动等引起的像位置的变更(手抖)进行校正。
另外,在光学***ZL1中,第1特定负透镜Ln1为第6透镜组G6的负弯月形透镜L61,第2特定负透镜Ln2为第7透镜组G7的双凹负透镜L72,第3特定负透镜Ln3为第7透镜组G7的负弯月形透镜L75。
在以下的表1,示出光学***ZL1的参数的值。在该表1中,整体参数中的f表示整个***的焦距,FNO表示F值,2ω表示全视场角,Ymax表示最大像高,TL表示全长,Bf表示后焦距,对于各参数分别示出广角端状态、两个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的值。此处,全长TL表示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第1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另外,后焦距Bf表示从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图1中的第38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另外,透镜数据中的第1栏m示出沿着光线行进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透镜面的顺序(面编号),第2栏r示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第3栏d示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面间隔),第4栏nd和第5栏νd示出对d线(λ=587.6nm)的折射率和阿贝数。另外,曲率半径0.0000表示平面,省略空气的折射率1.000000。另外,透镜组焦距示出第1~第7透镜组G1~G7的各自的始面和焦距。
此处,虽然对于在以下所有的参数值中记载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长度的单位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另外,这些标号的说明和参数表的说明在之后的实施例中也相同。
(表1)第1实施例
[整体参数]
[透镜数据]
/>
/>
[透镜组焦距]
在该光学***ZL1中,第5面为衍射面。在以下的表2示出衍射面数据,即设计波长λ0、次数n以及各相位系数C2、C4的值。
(表2)
[衍射面数据]
在该光学***ZL1中,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1、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2、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3、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4、第5透镜组G5与孔径光阑S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5、孔径光阑S与第6透镜组G6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6以及第6透镜组G6与第7透镜组G7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7在进行变倍和对焦时变化。在以下的表3,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以及最极近物体对焦时各自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的各焦距下的可变间隔的值。另外,在该表3中,f表示焦距,β表示倍率,d0表示从第1面到物体为止的距离。该说明在之后的实施例中也相同。
(表3)
[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物体对焦时-
-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最极近物体对焦时-
图2示出该光学***ZL1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另外,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的值,在像散图和畸变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横向像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d表示d线(λ=587.6nm),g表示g线(λ=435.8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标号。通过这些各像差图可知,该光学***ZL1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2实施例]
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ZL2的结构的图。该光学***ZL2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前组GA以及后组GB构成,该前组GA是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且包含形成有衍射面D的衍射透镜Lpf。另外,后组GB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7透镜组G7构成,该第7透镜组G7是最终组GL。
在该光学***ZL2中,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1构成。另外,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双凸正透镜L21与双凹负透镜L2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衍射透镜Lpf构成,该衍射透镜Lpf在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3的像侧透镜面形成有衍射面D。另外,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3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4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另外,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凸正透镜L4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第5透镜组G5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双凸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另外,第6透镜组G6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1构成。另外,第7透镜组G7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双凸正透镜L71与双凹负透镜L7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双凹负透镜L73、将双凸正透镜L74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5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76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7构成。另外,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5透镜组G5与第6透镜组G6之间。
另外,关于光学***ZL2,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第5透镜组G5,孔径光阑S以及第6透镜组G6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增大,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减少,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间隔增大,第5透镜组G5与孔径光阑S之间的间隔减少,孔径光阑S与第6透镜组G6之间的间隔减少,第6透镜组G6与第7透镜组G7之间的间隔增大。另外,在进行变倍时,第7透镜组G7相对于像面固定。
另外,光学***ZL2构成为,通过将第6透镜组G6设为对焦组Gf,并使该对焦组Gf向像侧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另外,光学***ZL2构成为,通过将第7透镜组G7中的、将双凸正透镜L71与双凹负透镜L7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以及双凹负透镜L73设为防抖组Gvr,并使该防抖组Gvr以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从而对由光学***ZL2的振动等引起的像位置的变更(手抖)进行校正。
另外,在光学***ZL2中,第1特定负透镜Ln1为第6透镜组G6的负弯月形透镜L61,第2特定负透镜Ln2为第7透镜组G7的双凹负透镜L72,第3特定负透镜Ln3为第7透镜组G7的负弯月形透镜L75。
在以下的表4示出光学***ZL2的参数的值。在该表4中,透镜组焦距示出第1~第7透镜组G1~G7各自的始面和焦距。
(表4)第2实施例
[整体参数]
[透镜数据]
/>
/>
[透镜组焦距]
在该光学***ZL2中,第8面为衍射面。在以下的表5示出衍射面数据,即设计波长λ0、次数n以及各相位系数C2、C4的值。
(表5)
[衍射面数据]
在该光学***ZL2中,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1、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2、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3、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4、第5透镜组G5与孔径光阑S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5、孔径光阑S与第6透镜组G6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6以及第6透镜组G6与第7透镜组G7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7在进行变倍和对焦时变化。在以下的表6,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以及最极近物体对焦时各自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的各焦距下的可变间隔的值。
(表6)
[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物体对焦时-
-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最极近物体对焦时-
图4示出该光学***ZL2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通过这些各像差图可知,该光学***ZL2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3实施例]
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ZL3的结构的图。该光学***ZL3从物体侧依次由前组GA以及后组GB构成,该前组GA是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且包含形成有衍射面D的衍射透镜Lpf。另外,后组GB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构成,该第6透镜组G6是最终组GL。
在该光学***ZL3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正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衍射透镜Lpf以及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4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该衍射透镜Lpf在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的像侧透镜面形成有衍射面D。另外,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双凹负透镜L23构成。另外,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正透镜L31以及将双凸正透镜L32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构成。另外,第6透镜组G6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双凸正透镜L61与双凹负透镜L6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双凹负透镜L63、将双凸正透镜L64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5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将双凹负透镜L66与双凸正透镜L67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以及将双凸正透镜L68与双凹负透镜L69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另外,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
另外,关于光学***ZL3,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以及第4透镜组G4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大,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间隔减少。另外,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第5透镜组G5、第6透镜组G6以及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固定。
另外,光学***ZL3构成为,通过将第5透镜组G5设为对焦组Gf,并使该对焦组Gf向像侧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另外,光学***ZL3构成为,通过将第6透镜组G6中的、将双凸正透镜L61与双凹负透镜L6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双凹负透镜L63设为防抖组Gvr,并使该防抖组Gvr以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从而对由光学***ZL3的振动等引起的像位置的变更(手抖)进行校正。
另外,在光学***ZL3中,第1特定负透镜Ln1为第5透镜组G5的负弯月形透镜L51,第2特定负透镜Ln2为第6透镜组G6的双凹负透镜L62,第3特定负透镜Ln3为第6透镜组G6的负弯月形透镜L65。
在以下的表7示出光学***ZL3的参数的值。在该表7中,透镜组焦距示出第1~第6透镜组G1~G6各自的始面和焦距。
(表7)第3实施例
[整体参数]
[透镜数据]
/>
/>
[透镜组焦距]
在该光学***ZL3中,第7面为衍射面。在以下的表8示出衍射面数据,即设计波长λ0、次数n以及各相位系数C2、C4的值。
(表8)
[衍射面数据]
在该光学***ZL3中,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1、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2、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3、第4透镜组G4与孔径光阑S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4、孔径光阑S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5以及第5透镜组G5与第6透镜组G6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6在进行变倍或对焦时变化。在以下的表9,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以及最极近物体对焦时各自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的各焦距下的可变间隔的值。
(表9)
[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物体对焦时-
-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最极近物体对焦时-
图6示出该光学***ZL3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通过这些各像差图可知,该光学***ZL3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第4实施例]
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ZL4的结构的图。该光学***ZL4从物体侧依次由前组GA以及后组GB构成,该前组GA是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且包含形成有衍射面D的衍射透镜Lpf。另外,后组GB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6透镜组G6构成,该第6透镜组G6是最终组GL。
在该光学***ZL4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正透镜L11、衍射透镜Lpf以及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该衍射透镜Lpf在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的像侧透镜面形成有衍射面D。另外,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双凹负透镜L23构成。另外,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正透镜L31以及将双凸正透镜L32与双凹负透镜L33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2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构成。另外,第5透镜组G5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构成。另外,第6透镜组G6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双凸正透镜L61与双凹负透镜L6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双凹负透镜L63、将双凸正透镜L64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65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将双凹负透镜L66与双凸正透镜L67接合而成的接合正透镜以及将双凸正透镜L68与双凹负透镜L69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构成。另外,孔径光阑S配置于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
另外,关于光学***ZL4,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以及第4透镜组G4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得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大,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间隔减少。另外,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第5透镜组G5、第6透镜组G6以及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固定。
另外,光学***ZL4构成为,通过将第5透镜组G5设为对焦组Gf,并使该对焦组Gf向像侧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
另外,光学***ZL4构成为,通过将第6透镜组G6中的、将双凸正透镜L61与双凹负透镜L62接合而成的接合负透镜以及双凹负透镜L63设为防抖组Gvr,并使该防抖组Gvr以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从而对由光学***ZL4的振动等引起的像位置的变更(手抖)进行校正。
另外,在光学***ZL4中,第1特定负透镜Ln1为第5透镜组G5的负弯月形透镜L51,第2特定负透镜Ln2为第6透镜组G6的双凹负透镜L62,第3特定负透镜Ln3为第6透镜组G6的负弯月形透镜L65。
在以下的表10示出光学***ZL4的参数的值。在该表10中,透镜组焦距示出第1~第6透镜组G1~G6各自的始面和焦距。
(表10)第4实施例
[整体参数]
[透镜数据]
/>
/>
[透镜组焦距]
在该光学***ZL4中,第5面为衍射面。在以下的表11示出衍射面数据,即设计波长λ0、次数n以及各相位系数C2、C4的值。
(表11)
[衍射面数据]
在该光学***ZL4中,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1、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2、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3、第4透镜组G4与孔径光阑S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4、孔径光阑S与第5透镜组G5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5以及第5透镜组G5与第6透镜组G6之间的轴上空气间隔d6在进行变倍或对焦时变化。在以下的表12,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物体对焦时以及最极近物体对焦时各自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的各焦距下的可变间隔的值。
(表12)
[可变间隔数据]
-无限远物体对焦时-
-近距离物体对焦时-
-最极近物体对焦时-
图8示出该光学***ZL4的广角端状态和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通过这些各像差图可知,该光学***ZL4从广角端状态到远焦端状态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且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
[条件式对应值]
以下记载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的条件式(1)~(15)的数值。
(1)TLpf/TLt
(2)Bfw/fw
(3)f1/fw
(4)f1/ft
(5)f1/fL1
(6)TLt/ft
(7)(-fImt)/fObt
(8)νdF
(9)fLPF/ft
(10)fLPF/fA
(11)φD
(12)νdVR
(13)θgFr+0.00168×νdr
(14)2ωw[°]
(15)2ωt[°]
标号说明
1相机(光学设备) ZL(ZL1~ZL4)光学***
Lpf衍射透镜 D衍射面 GA前组 GB后组
G1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第1透镜组) GL最终组
Gf对焦组 Gvr防抖组 S孔径光阑
L11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第1透镜)

Claims (17)

1.一种光学***,具有:
前组,包含形成有衍射面的衍射透镜;以及
后组,配置于所述前组的像侧,
在进行变倍时,各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光学***具有对焦组,该对焦组在进行对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所述对焦组具有至少一个负透镜,
且满足下式的条件:
0.130<TLpf/TLt<0.500
Bfw/fw<0.90
60.00<νdF
其中,
TL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光学全长
TLpf: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所述衍射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整个***的焦距
B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后焦距,所述后焦距表示从所述光学***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νdF:所述对焦组的所述负透镜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50<f1/fw<5.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整个***的焦距
f1:所述光学***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20<f1/ft<2.0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整个***的焦距
f1:所述光学***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30<f1/fL1<1.50
其中,
fL1:所述光学***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的焦距
f1:所述光学***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位置的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40<TLt/ft<1.0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整个***的焦距
TL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光学全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所述光学***具有孔径光阑,
且满足下式的条件:
0.10<(-fImt)/fObt<0.60
其中,
fOb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比所述孔径光阑靠物体侧的合成焦距
fIm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比所述孔径光阑靠像侧的合成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200<fLPF/ft<1.00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整个***的焦距
fLPF:所述衍射透镜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100<fLPF/fA<2.000
其中,
fA:所述前组的焦距
fLPF:所述衍射透镜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2.0E-5<φD<2.0E-4
其中,
φD:所述衍射面的对于主波长的光焦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所述衍射面与空气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所述衍射面相比在进行对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对焦组配置于物体侧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所述光学***在最靠像侧的位置具有最终组,该最终组在进行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所述后组具有防抖组,该防抖组以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
所述防抖组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下式的条件的负透镜:
56.00<νdVR
其中,
νdVR:所述防抖组所包含的所述负透镜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所述后组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下式的条件的负透镜:
0.655<θgFr+0.00168×νdr
其中,
θgFr:所述后组所包含的所述负透镜的介质的相对部分色散
νdr:所述后组所包含的所述负透镜的介质的对d线的阿贝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00°<2ωw<24.00°
其中,
2ω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全视场角。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其中,
满足下式的条件:
0.00°<2ωt<10.00°
其中,
2ω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光学***的全视场角。
17.一种光学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
CN202080078047.3A 2019-12-20 2020-11-24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Active CN114730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0038 2019-12-20
JP2019230038 2019-12-20
PCT/JP2020/043565 WO2021124804A1 (ja) 2019-12-20 2020-11-24 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0066A CN114730066A (zh) 2022-07-08
CN114730066B true CN114730066B (zh) 2023-09-22

Family

ID=76477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8047.3A Active CN114730066B (zh) 2019-12-20 2020-11-24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82026A1 (zh)
JP (1) JP7324429B2 (zh)
CN (1) CN114730066B (zh)
WO (1) WO2021124804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1641A (ja) * 2000-10-25 2002-05-09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影装置
JP2015232674A (ja) * 2014-06-11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CN109477950A (zh) * 2016-07-27 2019-03-1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09477952A (zh) * 2016-07-15 2019-03-15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10418993A (zh) * 2017-03-28 2019-11-0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3607B2 (ja) * 1998-06-19 2006-11-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3542552B2 (ja) * 2000-09-29 2004-07-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02244044A (ja) * 2001-02-19 2002-08-28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642386B2 (ja) * 2004-06-09 2011-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1090099A (ja) * 2009-10-21 2011-05-06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418888B2 (ja) * 2014-10-17 2018-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US20210191112A1 (en) * 2017-12-15 2021-06-24 Nikon Corpor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system
JP2019132919A (ja) * 2018-01-30 2019-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1641A (ja) * 2000-10-25 2002-05-09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影装置
JP2015232674A (ja) * 2014-06-11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CN109477952A (zh) * 2016-07-15 2019-03-15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09477950A (zh) * 2016-07-27 2019-03-1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10418993A (zh) * 2017-03-28 2019-11-05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82026A1 (en) 2022-12-01
JP7324429B2 (ja) 2023-08-10
WO2021124804A1 (ja) 2021-06-24
JPWO2021124804A1 (zh) 2021-06-24
CN114730066A (zh) 2022-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91320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JP5423190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この変倍光学系を備える光学機器
KR101834094B1 (ko) 변배 광학계, 광학 기기 및 변배 광학계의 제조 방법
JP525773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これを搭載する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CN109477952B (zh) 变倍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JP530955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WO2009139253A1 (ja) 変倍光学系、この変倍光学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702168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JP6857305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CN110262020B (zh)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JP7227572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CN111095070A (zh) 变倍光学***、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15004074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4286959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08604003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11480103B (zh)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4270237B (zh) 光学***及光学设备
WO2013111539A1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113728262B (zh)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3366362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4730066B (zh) 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1095071B (zh) 变倍光学***、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07615130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JP7526394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