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5259A -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 Google Patents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5259A
CN114285259A CN202111144316.4A CN202111144316A CN114285259A CN 114285259 A CN114285259 A CN 114285259A CN 202111144316 A CN202111144316 A CN 202111144316A CN 114285259 A CN114285259 A CN 114285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ower supply
charging
power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43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5259B (zh
Inventor
横山晋一
矢野充昭
佐藤雅彦
金子笃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85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5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2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60L1/006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to power out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69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the isolation, e.g. ground fault or leak cur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05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charging parameters, e.g. current, voltage or electrical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5/00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nergy stored within a vehicle to a power network, i.e. vehicle-to-grid [V2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60R16/03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al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Y04S10/126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the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being or involving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i.e. power aggregation of EV or HEV, vehicle to grid arrangements [V2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具有切换部(41)、连接判定部(103)、故障判定部(104)和控制部(102),其中,所述切换部(41)能够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所述连接判定部(103)判定在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电力负载(108B);所述故障判定部(104)能够根据切换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用于判定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在通过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电力负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102)限制由故障判定部执行故障判定。据此,能够一边防止漏电的误检测一边对切换部可靠地进行故障判定。

Description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背景技术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40191号中公开了,根据检测电线间的电压的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诊断继电器的故障。
发明内容
然而,在单纯地进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有误检测出漏电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具有充供电部、切换部、连接判定部、故障判定部和控制部,其中,所述充供电部能够使用通过充电用连接部从位于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移动体所具有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来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切换部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之间,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能够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导通路径;所述连接判定部判定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所述故障判定部能够根据切换所述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用于判定所述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在通过所述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移动体具有上述那样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具有充供电部和切换部,其中,所述充供电部能够使用通过充电用连接部从位于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移动体所具有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来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切换部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之间,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能够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导通路径,所述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判定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判定步骤;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没有连接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所述导通路径,根据切换所述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判定所述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的步骤,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限制执行所述故障判定。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一边防止漏电的误检测一边可靠地对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移动体。
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移动体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来说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移动体的框图。在此,以移动体10是车辆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移动体10并不限定于车辆。例如,移动体10可以是机器人等。
如图1所示,移动体10具有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和充电式储能***(REESS: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System)14。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能够进行充电和供电。充电式储能***14能够储存电力。另外,移动体10还具有这些结构要素以外的结构要素,但在此省略图示。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充放电装置)12具有充供电装置17,该充供电装置17具有充供电部(充放电部)16。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具有多种动作模式,具体而言,具有充电模式、供电模式和故障检测模式。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的动作模式能够由后述的控制部102来确定。在充电模式下,充供电部16能够使用从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源26供给的电力对移动体10所具有的后述的电池88进行充电。更具体而言,充供电部16能够将从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源装置20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对移动体10所具有的电池88进行充电。在供电模式下,充供电部16能够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29向电力负载108A、108B进行供电。更具体而言,充供电部16能够将从电池88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且向电力负载108A、108B供给交流电力。另外,当对电力负载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108,当对各个电力负载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108A、108B。在故障检测模式下,能够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且根据导通路径被切换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判定切换部41的故障的故障判定。
当对电池88进行充电时,位于移动体10外部的电源装置20被电连接于充供电装置17。电源装置20例如能举出EVSE(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电动车供电设备),但并不限定于此。EVSE是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辆等车辆所使用的充电电缆。电源装置20具有检测该电源装置20的状态、移动体10的状态等的功能。另外,电源装置20还具有进行充电控制的功能。
能够向电源装置20供给来自电源26的交流电力。从电源26供给的交流电压例如是240V左右,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源26能够由例如供给120V的交流电力的第1电源26A和例如供给120V的交流电力的第2电源26B构成。第1电源26A的一方的输出连接于电源装置20所具有的电线(电压线)22A。第1电源26A的另一方的输出及第2电源26B的一方的输出通过电源装置20所具有的电线(中性线)22C接地。第2电源26B的另一方的输出连接于电源装置20所具有的电线(电压线)22B。电源装置20具有连接部23、即充电用连接器。从电源26供给的交流电力能够通过电线22A、22B被向连接部23供给。移动体10具有充电用连接部24、即入口。充电用连接部24连接于设置在充电用连接部24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多条电线(多条第1电线)32A、32B。当对电线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2,当对各个电线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2A、32B。当对电池88进行充电时,连接部23和充电用连接部24能够相连接。
在电源装置20所具有的一对电线22A、22B上分别设置有开关25A、25B。开关25A、25B例如能够使用继电器触点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开关25A、25B断开的状态下,不向充供电部16供给来自电源26的交流电力。当开关25A、25B为接通状态时,通过电线22A、22B、开关25A、25B、连接部23和充电用连接部24向充供电装置17供给来自电源26的交流电力。
电源装置20具有零相电流互感器、即ZCT(Zero-phase Current Transformer)21。ZCT21用于检测接地故障电流(泄漏电流)。即,ZCT21是泄漏电流检测器。连接于电源26的一对电线22A、22B贯穿ZCT21而连接于连接部23。
移动体10具有用于在移动体10内向电力负载108A进行供电的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能够设置在移动体10的室内等。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连接于设置在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电线31A~31C上。当对电线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1,当对各个电线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1A~31C。电线31A~31C与后述的电线35A~35C一并构成第2电线。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的一方的电源端子和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C的一方的电源端子连接于电线(电压线)31A。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B的一方的电源端子及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C的接地端子能够通过电线(中性线,接地线)31C接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B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和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C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连接于电线(电压线)31B。
当对位于移动体10的内部的电力负载108A进行供电时,电力负载108A连接于移动体10所具有的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更具体而言,电力负载108A所具有的连接部(插头)112连接于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
移动体10具有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用于在移动体10外对电力负载108B进行供电。通过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构成供电用连接部29。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连接于设置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电线35A~35C。当对电线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5,当对各个电线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5A~35C。电线35A~35C与上述的电线31A~31C一并构成第2电线。
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一方的电源端子连接于电线(电压线)35A。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连接于电线(电压线)35B。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接地端子能够通过电线(中性线)35C接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例如是基于美国NEMA标准(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的连接部,但并不限定于此。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能够用于停电时等向住宅等供给备用电源,但并不限定于此。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具有以下功能:检测后述的连接部114是否与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相连接(嵌合)。即,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具有以下功能:检测后述的电力负载108B是否与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相连接。电力负载108B例如是住宅等所具有的电力负载,但并不限定于此。由于具有检测电力负载108B是否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相连接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部114连接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状态下开始移动体10的移动。
另外,在此,以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不具有用于检测电力负载108是否与该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相连接的功能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也可以具有用于检测电力负载108是否与该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相连接的功能。
当对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力负载108B进行供电时,电力负载108B与充供电部16电连接。更具体而言,电力负载108B所具有的连接部(插头)114连接于移动体10所具有的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连接部114例如是基于美国NEMA标准的连接部,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充供电装置17所具有的电线32A、32B上分别设置有开关(切换开关)30A、30B。由开关30A和开关30B来构成第1切换部41A。当对开关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0,当对各个开关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0A、30B。
在充供电装置17所具有的电线31A~31C上分别设置有开关(切换开关)39A~39C。通过开关39A、开关39B和开关39C来构成第2切换部41B。当对开关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9,当对各个开关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9A~39C。
通过第1切换部41A和第2切换部41B来构成切换部41。切换部41被设置在充供电部16与充电用连接部24之间,并且被设置在充供电部16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切换部41能够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切换部41能够切换导通路径,以使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中的任一方能够与充供电部16相导通。
开关30A、30B例如能够使用继电器触点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开关30A、30B的接触方式(接触形式)是c触点。开关30A的共用端子COM通过电线32A连接于充供电部16。开关30B的共用端子COM通过电线32B连接于充供电部16。开关30A的例如常闭端子NC通过电线32A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开关30B的例如常闭端子NC通过电线32B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开关30A的例如常开端子NO通过电线31A连接于后述的开关39A的共用端子COM。开关30B的例如常开端子NO通过电线31B连接于后述的开关39B的共用端子COM。
当将开关30A、30B分别设定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时,充供电部16通过电线32A、32B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当将开关30A、30B分别设定为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时,充供电部16通过电线32A、32B和电线31A、31B连接于供电用连接部29。这样,第1切换部41A能够切换充电用连接部24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导通状态。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开关30A、30B的常闭端子NC分别通过电线32A、32B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开关30A、30B的常开端子NO分别通过电线31A、31B连接于供电用连接部2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开关30A、30B的常开端子NO分别通过电线32A、32B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开关30A、30B的常闭端子NC分别通过电线31A、31B连接于供电用连接部29。
开关39A~39C例如能够使用继电器触点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开关39A~39C的接触方式是c触点。开关39A的共用端子COM通过电线31A连接于开关30A的例如NO(常开)触点。开关39B的共用端子COM通过电线31B连接于开关30B的例如NO触点。开关39C的共用端子COM通过电线(接地线)31C接地。开关39A的例如常闭端子NC通过电线31A连接于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的一方的电源端子和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C的一方的电源端子。开关39C的例如常闭端子NC通过电线31C连接于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B的一方的电源端子、以及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C的接地端子。开关39B的例如常闭端子NC通过电线31B,连接于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B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和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C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开关39A的例如常开端子NO通过电线35A连接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一方的电源端子。开关39B的例如常开端子NO通过电线35B连接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另一方的电源端子。开关39C的例如常开端子NO通过电线35C连接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的接地端子。
在将开关30A、30B分别设定为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并且将开关39A~39C分别设定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如下情况。即,在这种情况下,充供电部16通过电线32A、32B和电线31A、31B连接于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当将开关30A、30B分别设定为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并且将开关39A~39C分别设定为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时,成为以下情况。即,充供电部16通过电线32A、32B、电线31A、31B及电线35A、35B连接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这样,当第1切换部41A将充电用连接部24和充供电部16切换为非导通时,第2切换部41B能够以使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中的一方与充供电部16导通的方式来切换导通状态。
充供电装置17具有ZCT43。电线32A、32B和电线31C贯穿ZCT43。
电线(接地线)31C能够通过开关45被电连接于移动体10的未图示的主体。
充供电装置17具有电压传感器(检测部)27A、27B、27C。电压传感器27A的一方的输入端子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与第1切换部41A之间的电线32A。电压传感器27A的另一方的输入端子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与第1切换部41A之间的电线32B。电压传感器27A能够检测充电用连接部24与第1切换部41A之间的电线32A、32B间的电压。电压传感器27B的一方的输入端子连接于第1切换部41A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电线32A。电压传感器27B的另一方的输入端子连接于第1切换部41A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电线32B。电压传感器27B能够检测第1切换部41A与充供电部16之间的电线32A、32B间的电压。电压传感器27C的一方的输入端子连接于供电用连接部29与第2切换部41B之间的电线31A。电压传感器27C的另一方的输入端子连接在供电用连接部29与第2切换部41B之间的电线31B。电压传感器27C能够检测供电用连接部29与第2切换部41B之间的电线31A、31B间的电压。
充供电部16具有电力转换部(第1电力转换部)28、滤波电容器(连接部侧滤波电容器)44、电力转换部(第2电力转换部)50和滤波电容器(电池侧滤波电容器)68。通过电力转换部28、滤波电容器44、电力转换部50和滤波电容器68来构成将充电用连接部24侧的交流电力和电池88侧的直流电力相互转换的AC/DC转换部。
来自电源装置20的交流电力能够通过电线32A、32B向电力转换部28供给。电力转换部28在充电模式下,能够将从电源装置20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且向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直流电力。另外,电力转换部28在供电模式下,能够将从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且向供电用连接部29侧供给交流电力。
电力转换部50具有转换部52、隔离变压器54和转换部56。电力转换部50能够通过隔离变压器54来进行电力的供给/接收。从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能够通过转换部52转换为交流电力,且通过隔离变压器54进行升压,该滤波电容器44相对于隔离变压器54位于充电用连接部24侧。通过隔离变压器54升压后的交流电力通过转换部56能够被转换为直流电力,且被向滤波电容器68侧供给,该滤波电容器68相对于隔离变压器54位于电池88侧。另外,从相对于隔离变压器54位于电池88侧的滤波电容器68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能够通过转换部56转换为交流电力,且通过隔离变压器54进行降压。通过隔离变压器54降压后的交流电力能够通过转换部52被转换为直流电力,且被向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
在电力转换部28,分别对应于一对电线32A、32B而具有功率器件部34A、34B。
与电线32A对应的功率器件部34A具有上臂侧的二极管36Au、下臂侧的二极管36Ad、上臂侧的开关元件(半导体开关元件)38A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Ad。
与电线32B对应的功率器件部34B具有上臂侧的二极管36Bu、下臂侧的二极管36Bd、上臂侧的开关元件38B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Bd。
当对上臂侧的二极管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6u,当对各个上臂侧的二极管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6Au、36Bu。另外,当对下臂侧的二极管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6d,当对各个下臂侧的二极管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6Ad、36Bd。
当对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8,当对各个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8Au、38Ad、38Bu、38Bd。另外,当对上臂侧的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8u,当对各个上臂侧的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8Au、38Bu。另外,当对下臂侧的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8d,当对各个下臂侧的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38Ad、38Bd。
开关元件38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38。
上臂侧的二极管36u和下臂侧的二极管36d彼此串联连接。上臂侧的二极管36u的阴极连接于一对配线40A、40B中的一方的配线40A。上臂侧的二极管36u的阳极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36d的阴极。下臂侧的二极管36d的阳极连接于一对配线40A、40B中的另一方的配线40B。
通过这些二极管36Au、36Ad、36Bu、36Bd构成整流电路。
上臂侧的开关元件38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d彼此串联连接。上臂侧的开关元件38u的第1端子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36u的阴极。在开关元件38例如为IGBT的情况下,第1端子是集电极,在开关元件38例如为FET的情况下,第1端子是源极/漏极中的一方。上臂侧的开关元件38u的第2端子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36u的阳极。在开关元件38例如是IGBT的情况下,第2端子是发射极。在开关元件38例如是FET的情况下,第2端子是源极/漏极中的另一方。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d的第1端子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36d的阴极。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d的第2端子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36d的阳极。
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36Au的阳极、上臂侧的开关元件38Au的第2端子、下臂侧的二极管36Ad的阴极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Ad的第1端子的节点42A与电线32A相连接。
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36Bu的阳极、上臂侧的开关元件38Bu的第2端子、下臂侧的二极管36Bd的阴极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38Bd的第1端子的节点42B与电线32B相连接。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还具有控制电路46。控制电路46能够对电力转换部28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电路46通过根据从后述的控制装置18供给的信号(指令)对开关元件38的第3端子(栅极)施加电压,来对开关元件38进行开关。通过适宜地对开关元件38进行开关,能够实现功率因数的改善。
从电源装置20向电力转换部28供给的交流电力通过开关元件38的开关来实现功率因数的改善。该交流电力能够通过由二极管36Au、36Ad、36Bu、36Bd构成的整流电路转换为直流电力。这样,电力转换部28在充电模式下能够作为功率因数改善(PFC:Power FactorCorrection)电路来发挥作用。
滤波电容器44的一端连接于配线40A。滤波电容器44的另一端连接于配线40B。滤波电容器44能够对一对配线40A、40B之间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即,滤波电容器44能够对在电力转换部28生成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通过滤波电容器44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力能够被向电力转换部50供给。
控制电路46通过适宜地对开关元件38进行开关,能够将从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即,控制电路46通过适宜地对开关元件38进行开关,能够将从电力转换部50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这样生成的交流电力能够通过电线32A、32B和电线31A、31B被向电力负载108供给。这样,电力转换部28在供电模式下能够作为逆变器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电力转换部50具有转换部52、隔离变压器54和转换部56。
转换部52能够向隔离变压器54供给从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的直流电力。即,转换部52能够向隔离变压器54供给从电力转换部28侧供给的直流电力。
在转换部52,分别与连接于隔离变压器54的一对配线58A、58B对应而具有功率器件部60A、60B。通过功率器件部60A、60B来构成H桥接电路。
与配线58A对应的功率器件部60A具有上臂侧的二极管62Au、下臂侧的二极管62Ad、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A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Ad。
与配线58B对应的功率器件部60B具有上臂侧的二极管62Bu、下臂侧的二极管62Bd、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B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Bd。
当对上臂侧的二极管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2u,当对各个上臂侧的二极管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2Au、62Bu。另外,当对下臂侧的二极管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2d,当对各个下臂侧的二极管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2Ad、62Bd。
当对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4,当对各个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4Au、64Ad、64Bu、64Bd。另外,当对上臂侧的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4u,当对各个上臂侧的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4Au、64Bu。另外,当对下臂侧的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4d,当对各个下臂侧的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64Ad、64Bd。
开关元件64与上述的开关元件38同样,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FET作为开关元件64。
上臂侧的二极管62u和下臂侧的二极管62d彼此串联连接。上臂侧的二极管62u的阴极连接于配线40A。上臂侧的二极管62u的阳极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62d的阴极。下臂侧的二极管62d的阳极连接于配线40B。
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d彼此串联连接。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u的第1端子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62u的阴极。在开关元件64例如是IGBT的情况下,第1端子是集电极。在开关元件64例如是FET的情况下,第1端子是源极/漏极中的一方。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u的第2端子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62u的阳极。在开关元件64例如是IGBT的情况下,第2端子是发射极。在开关元件64例如是FET的情况下,第2端子是源极/漏极中的另一方。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d的第1端子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62d的阴极。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d的第2端子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62d的阳极。
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62Au的阳极、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Au的第2端子、下臂侧的二极管62Ad的阴极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Ad的第1端子的节点66A与配线58A相连接。
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62Bu的阳极、上臂侧的开关元件64Bu的第2端子、下臂侧的二极管62Bd的阴极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64Bd的第1端子的节点66B与配线58B相连接。
控制电路46能够对转换部52进行脉冲宽度调制(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具体而言,控制电路46根据从控制装置18供给的信号对开关元件64的第3端子(栅极)施加电压,来对开关元件64进行开关。开关元件64通过控制电路46来适宜地进行开关,据此能够将从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即,开关元件64通过控制电路46来适宜地进行开关,据此,能够将从电力转换部28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这样生成的交流电力能够通过配线58A、58B向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这样,转换部52在充电模式下能够作为逆变器来发挥作用。
通过二极管62Au、62Ad、62Bu、62Bd来构成整流电路。从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的交流电力通过由二极管62Au、62Ad、62Bu、62Bd构成的整流电路被转换为直流电力。这样生成的直流电力能够通过配线40A、40B被向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即,这样生成的直流电力能够通过配线40A、40B被向电力转换部28侧供给。
控制电路46通过适宜地对开关元件64进行开关,能够调整从隔离变压器54侧向滤波电容器44侧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即,控制电路46通过适宜地对开关元件64进行开关,能够调整从隔离变压器54侧向电力转换部28侧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从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的交流电力能够这样通过转换部52转换为直流电力。这样,转换部52在供电模式下能够作为转换器发挥作用。
滤波电容器44能够对从转换部52侧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即,滤波电容器44能够对通过由二极管62Au、62Ad、62Bu、62Bd构成的整流电路整流后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
隔离变压器54能够使从转换部52侧供给的交流电力升压,且使升压后的交流电力向转换部56侧供给。另外,隔离变压器54能够使从转换部56侧供给的交流电力降压,且使降压后的交流电力向转换部52侧供给。
转换部56能够将从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压且将其向滤波电容器68侧供给。即,转换部56能够将从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压且将其向充电式储能***14侧供给。
在转换部56,分别与连接于隔离变压器54的一对配线70A、70B对应而具有功率器件部72A、72B。通过功率器件部72A、72B来构成H桥接电路。
与配线70A对应的功率器件部72A具有上臂侧的二极管74Au、下臂侧的二极管74Ad、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A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Ad。
与配线70B对应的功率器件部72B具有上臂侧的二极管74Bu、下臂侧的二极管74Bd、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B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Bd。
当对上臂侧的二极管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4u,当对各个上臂侧的二极管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4Au、74Bu。另外,当对下臂侧的二极管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4d,当对各个下臂侧的二极管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4Ad、74Bd。
当对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6,当对各个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6Au、76Ad、76Bu、76Bd。另外,当对上臂侧的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6u,当对各个上臂侧的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6Au、76Bu。另外,当对下臂侧的开关元件整体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6d,当对各个下臂侧的开关元件进行说明时使用附图标记76Ad、76Bd。
开关元件76与上述的开关元件38、64同样,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FET作为开关元件76。
上臂侧的二极管74u和下臂侧的二极管74d彼此串联连接。上臂侧的二极管74u的阴极连接于配线78A。上臂侧的二极管74u的阳极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74d的阴极。下臂侧的二极管74d的阳极连接于配线78B。
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u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d彼此串联连接。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u的第1端子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74u的阴极。在开关元件76例如是IGBT的情况下,第1端子是集电极。在开关元件76例如是FET的情况下,第1端子是源极/漏极中的一方。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u的第2端子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74u的阳极。在开关元件76例如是IGBT的情况下,第2端子是发射极。在开关元件76例如是FET的情况下,第2端子是源极/漏极中的另一方。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d的第1端子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74d的阴极。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d的第2端子连接于下臂侧的二极管74d的阳极。
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74Au的阳极、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Au的第2端子、下臂侧的二极管74Ad的阴极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Ad的第1端子的节点80A与配线70A相连接。
连接于上臂侧的二极管74Bu的阳极、上臂侧的开关元件76Bu的第2端子、下臂侧的二极管74Bd的阴极和下臂侧的开关元件76Bd的第1端子的节点80B与配线70B相连接。
通过二极管74Au、74Ad、74Bu、74Bd来构成整流电路。从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的交流电力通过由二极管74Au、74Ad、74Bu、74Bd构成的整流电路转换为直流电力。这样生成的直流电力能够通过配线78A、78B被向滤波电容器68侧供给。
控制电路46能够对转换部56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具体而言,控制电路46通过根据从控制装置18供给的信号对开关元件76的第3端子(栅极)施加电压,来对开关元件76进行开关。控制电路46通过使开关元件76适宜地开关,能够调整从隔离变压器54侧向滤波电容器68侧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从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的交流电力能够这样通过转换部56转换为直流电力。这样,转换部56在充电模式下能够作为转换器发挥作用。
通过由控制电路46适宜地使开关元件76进行开关,能够将从滤波电容器68侧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这样生成的交流电力能够通过配线70A、70B被向隔离变压器54侧供给。这样,转换部56在供电模式下能够作为逆变器来发挥作用。
滤波电容器68相对于电力转换部50被设置在电池88侧。滤波电容器68的一端连接于配线78A。滤波电容器68的另一端连接于配线78B。滤波电容器68能够对从转换部56侧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即,滤波电容器68能够对通过由二极管74Au、74Ad、74Bu、74Bd构成的整流电路整流后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化。
充电式储能***14具有滤波电容器84、预充电电路86和电池88。
滤波电容器84相对于电池88被设置在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侧。滤波电容器84的一端连接于配线78A。滤波电容器84的另一端连接于配线78B。
预充电电路86例如被设置在电池88与滤波电容器84之间的配线78A上。预充电电路86具有电阻器90、开关92和开关94。
开关94被设置在电池88与滤波电容器68、84之间的配线78A上。开关94例如能够使用继电器触点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电阻器90与开关94并联连接。开关92与电阻器90串联连接。开关92例如能够使用继电器触点等,但并不限定于此。电阻器90的一端被电连接于电池88的一端。电阻器90的另一端通过开关92和配线78A连接在滤波电容器68、84的一端。
当开关92被接通时,电阻器90的另一端能够通过配线78A连接于滤波电容器68、84。另一方面,当开关92被断开时,电阻器90的另一端成为没有与滤波电容器68、84相连接的状态。
当在开关92被接通的状态下开关94被接通时,电阻器90的两端成为短路的状态。当开关94被断开时,电阻器90的两端成为没有短路的状态。
当开始从电池88侧向充供电部16供给直流电力时,在使开关94断开的状态下使开关92接通。当在使开关94断开的状态下接通开关92时,通过电阻器90向滤波电容器68、84供给来自电池88的电力。因此,通过电阻器90来限制电力从电池88侧向滤波电容器68、84的供给。由于通过电阻器90来限制电力从电池88侧向滤波电容器68、84的供给,因此能够防止大的浪涌电流流入滤波电容器68、84。在使滤波电容器68、84充满足够的电荷之后,能够使开关94断开。
在电池88与滤波电容器84之间的配线78B上具有开关96。开关96例如能够使用继电器触点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还具有控制装置18。控制装置18负责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整体的控制。控制装置18具有运算部98和存储部100。运算部98例如能够通过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来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存储部100例如具有未图示的易失性存储器和未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能够举出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能够举出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存储器等。程序、数据、表格等能够存储在存储部100中。
运算部98具有控制部102、连接判定部(连接检测部)103和故障判定部(故障检测部)104。控制部102、连接判定部103和故障判定部104能够通过由运算部98执行存储在存储部100中的程序来实现。
控制部102负责控制装置18整体的控制。控制部102能够控制充供电部16和切换部41。
连接判定部103能够判定在供电用连接部29是否连接有电力负载108。更具体而言,连接判定部103能够判定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是否连接有电力负载108B。
故障判定部104能够进行充供电部16的故障判定。故障判定部104能够根据切换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判定切换部41的故障的故障判定。切换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能够根据从电压传感器27A~27C等供给的信息来进行判定。
在由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供电用连接部29连接有电力负载108的情况下,控制部102限制由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更具体而言,在由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连接有电力负载108B的情况下,控制部102限制由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
当由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时,控制部102能够进行以下控制。即,控制部102以使多条电线32中的一条电线32与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或者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导通的方式,来控制第1切换部41A所具有的多个开关30中的一个开关30。另外,控制部102以使该一条电线32与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导通的方式,来控制第2切换部41B所具有的多个开关39中的一个开关39。
在由故障判定部104执行对第1切换部41A的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02使用从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源26供给的电力来进行故障判定。在通过故障判定部104对第2切换部41B执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控制部102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进行故障判定。
控制装置18还具有用于与电源装置2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部106。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表示故障检测模式时的动作。
在步骤S1中,连接判定部103判定在供电用连接部29是否连接有电力负载108。在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供电用连接部29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的情况下(在步骤S1中为否),向步骤S2转移。在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供电用连接部29连接有电力负载108的情况下(在步骤S1中为是),向步骤S3转移。
在步骤S2中,控制部102使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
在步骤S3中,控制部102限制由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这样一来,图2所示的处理完成。
接着,对故障判定时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图3和图4来对判定第1切换部41A所具有的开关30的故障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和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动作例的框图。如上所述,切换部41的故障能够根据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判定。在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状态之前的阶段,控制部102将切换部41所具有的开关30、39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设定。即,如图1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0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0。另外,如图1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9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9。如上所述,当对第1切换部41A执行故障判定时,使用从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源26供给的电力。为了通过电源装置20向充供电装置17供给来自电源26的电力,控制部102以开关25A、25B成为闭合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电源装置20。另外,对电源装置20的控制能够通过通信部106来进行。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电线32A、32B和开关30A、30B向充供电部16供给来自电源26的电力。在这种状态下,还向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供给来自电源26的电力。因此,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均能够检测到从电源26供给的电力的电压。
在此之后,控制部102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例如,在判定开关30A的故障的情况下,控制部102进行以下控制。即,在判定开关30A是否熔化连接的情况下,控制部102进行以下控制。如图3所示,控制部102以使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0A,并且以使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9A。在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与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即,在开关30A没有发生熔化连接的情况下,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与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当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与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时,成为不向电压传感器27B施加电源26的电压的状态。因此,变为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没有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的状态。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没有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即,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没有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A没有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没有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都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A发生故障。即,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都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A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0A发生故障。如上所述,在由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B的基础上,通过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由于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B,因此,尽管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但电流不流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由于电流不流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因此,电流不流入贯穿ZCT21的电线22A、22B。另外,电流也不流入贯穿ZCT43的电线32A、32B。因此,在ZCT21和ZCT43都不会误检测出漏电。
开关30B的故障判定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即,首先,在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状态之前的阶段,控制部102将切换部41所具有的开关30、39如例如以下那样进行设定。即,如图1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0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0。另外,如图1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9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9。另外,如上所述,控制部102以使开关25A、25B变为闭合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电源装置20。
在此之后,如图4所示,控制部102以使开关30B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0B,并且以开关39B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9B。在开关30B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开关30B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即,在开关30B没有发生熔化连接的情况下,开关30B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当开关30B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时,成为不对电压传感器27B施加电源26的电压的状态。因此,成为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没有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的状态。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没有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B没有发生故障。即,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没有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开关30B没有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没有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0B没有发生故障。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都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B发生故障。即,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都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意味着,在开关30B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0B发生故障。如上所述,在由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B的基础上,通过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由于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B,因此,尽管开关39B中的共用端子COM与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但电流不流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由于电流不流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因此,电流不流入贯穿ZCT21的电线22A、22B。另外,电流也不流入贯穿ZCT43的电线32A、32B。因此,在ZCT21和ZCT43都不会误检测出漏电。
接着,使用图5和图6来对判定第2切换部41B所具有的开关39的故障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和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动作例的框图。在对第2切换部41B执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进行故障判定。在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状态之前的阶段,控制部102将切换部41所具有的开关30、39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设定。即,如图5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0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0。另外,如图5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9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9。控制部102以使用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力来向供电用连接部29侧供给电力的方式来控制充供电部16。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电线32A、32B、开关30A、30B及电线31A、31B向供电用连接部29供给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即,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电线32A、32B、开关30A、30B和电线31A、31B来向供电用连接部29供给经由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在这种状态下,在电压传感器27B和电压传感器27C都能够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供给的电压。
在此之后,控制部102切换充供电部16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例如,在判定开关39A的故障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以使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0A。即,在判定开关39A是否熔化连接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以使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0A。在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即,在开关39A没有发生熔化连接的情况下,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与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当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与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时,成为不向电压传感器27C施加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的状态。因此,成为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C没有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的状态。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C没有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9A没有发生故障。即,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C没有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9A没有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没有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9A没有发生故障。在电压传感器27B和电压传感器27C都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9A发生故障。即,在电压传感器27B和电压传感器27C都检测到通过充供电部16从电池88侧供给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9A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9A发生故障。
另外,开关39B、39C的故障判定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供电用连接部29连接有电力负载108的情况下,限制通过故障判定部104对切换部41执行故障判定。由于在供电用连接部29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的状态下对切换部41进行故障判定,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一边防止漏电的误检测一边可靠地对切换部41进行故障判定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
(变形例)
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为,在对第1切换部41A执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和在对第2切换部41B执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都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
首先,使用图1、图7来对判定第1切换部41A所具有的开关30的故障的情况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动作例的框图。如上所述,切换部41的故障能根据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进行判定。在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状态之前的阶段,控制部102将切换部41所具有的开关30、39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设定。即,如图1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0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0。另外,如图1所示,控制部102以使任一开关39都成为共用端子COM和常闭端子NC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各个开关39。在本变形例中,当对第1切换部41A执行故障判定时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无需通过电源装置20从电源26向充供电装置17供给电力,因此,控制部102以使开关25A、25B保持在被断开的状态的方式来控制电源装置20。另外,也可以在没有将电源装置20所具有的连接部23连接于充电用连接部24的状态下来对第1切换部41A所具有的开关30的故障进行判定。控制部102以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通过充供电部16执行供电的方式,来控制充供电部16。在这种状态下,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都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
在此之后,控制部102切换充供电部16、充电用连接部24与供电用连接部29之间的导通路径。例如,在判定开关30A的故障的情况下,控制部102进行以下控制。即,在判定开关30A是否熔化连接的情况下,控制部102进行以下控制。如图7所示,控制部102以使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0A,并且以使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开关39A。在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开关30A中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即,在开关30A没有发生熔化连接的情况下,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当开关30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时,成为不向电压传感器27A施加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的状态。因此,成为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另一方面字在电压传感器27A没有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的状态。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没有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即,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B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另一方面在电压传感器27A没有检测到从充供电部16供给的电压,这意味着在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没有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0A没有发生故障。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均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意味着开关30A发生故障。即,在电压传感器27A和电压传感器27B都检测到电源26的电压,这意味着开关30A发生熔化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切换部41发生故障。更具体而言,故障判定部104能够判定为开关30A发生故障。如上所述,在由连接判定部103判定为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B的基础上,通过故障判定部104执行故障判定。由于在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没有连接电力负载108B,因此,尽管开关39A中的共用端子COM和常开端子NO被连接在一起,但电流不流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由于电流不流入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因此,电流不流入贯穿ZCT21的电线22A、22B。另外,电流也不流入贯穿ZCT43的电线32A、32B。因此,在ZCT21和ZCT43都不会误检测出漏电。
另外,开关30B的故障判定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
第2切换部41B所具有的开关39的故障判定与使用图5和图6在上面所述的故障判定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这样,即使在对第1切换部41A执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在对第2切换部41B执行故障判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从电池88供给的电力。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对上述实施方式总结如下。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具有充供电部(16)、切换部(41)、连接判定部(103)、故障判定部(104)和控制部(102),其中,所述充供电部(16)能够使用通过充电用连接部(24)从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源(26)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移动体所具有的电池(88)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29)来向电力负载(108A、108B)进行供电;所述切换部(41)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之间,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能够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导通路径;所述连接判定部(103)判定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108B);所述故障判定部(104)能够根据切换所述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用于判定所述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在通过所述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102)限制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根据这种结构,在由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电力负载的情况下,限制由故障判定部来执行对切换部的故障判定。由于在供电用连接部没有连接电力负载的状态下对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一边防止漏电的误检测一边可靠地对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
可以为:所述供电用连接部具有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其中,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用于在所述移动体内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用于在所述移动体外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切换部能够以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和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中的任一方能够与所述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所述导通路径,当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时,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和所述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所述导通路径,在通过所述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根据这种结构,由于以使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和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导通路径,因此,即使在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电力负载,电流也不流入连接于该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的该电力负载。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一边防止漏电的误检测一边可靠地对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
可以为:所述切换部具有第1切换部(41A)和第2切换部(41B),其中,所述第1切换部(41A)切换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的导通状态;当所述第1切换部以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变为非导通的方式进行切换时,所述第2切换部(41B)以使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和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导通状态。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切换充电用连接部、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
可以为: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具有多条第1电线(32A、32B),在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以及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具有多条第2电线(31A、31B、35A、35B),所述第1切换部包括分别设置在多条所述第1电线上的多个开关(30A、30B),所述第2切换部包括分别设置在多条所述第2电线上的多个开关(39A~39C),当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时,所述控制部以多条所述第1电线中的一条所述第1电线与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或者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导通的方式来控制所述第1切换部所具有的所述多个开关中的一个开关,并且以一条所述第1电线与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导通的方式来控制所述第2切换部所具有的所述多个开关中的一个开关。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具有充电用连接部、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这三个连接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对切换部进行故障检测。
可以为: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1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用从位于所述移动体的外部的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所述故障判定,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2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进行所述故障判定。当对第2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时,无法向第2切换部供给从位于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但根据这种结构,当对第2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时能够使用从电池供给的电力。因此,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可靠地对第2切换部进行故障判定。
可以为: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1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和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2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都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来进行所述故障判定。
移动体具有上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
一种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具有充供电部和切换部,其中,所述充供电部能够使用通过充电用连接部从位于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移动体所具有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来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切换部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之间,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能够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导通路径,所述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判定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判定步骤(S1);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没有连接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所述导通路径,根据切换所述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判定所述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的步骤(S2),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限制执行所述故障判定(S3)。

Claims (8)

1.一种移动体用控制装置(12),其特征在于,
具有充供电部(16)、切换部(41)、连接判定部(103)、故障判定部(104)和控制部(102),其中,
所述充供电部(16)能够使用通过充电用连接部(24)从位于移动体(10)的外部的电源(26)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移动体所具有的电池(88)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29)来向电力负载(108A、108B)进行供电;
所述切换部(41)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之间,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能够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导通路径;
所述连接判定部(103)判定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108B);
所述故障判定部(104)能够根据切换所述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用于判定所述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
在通过所述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102)限制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连接部具有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和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其中,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29A~29C)用于在所述移动体内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29D)用于在所述移动体外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
所述切换部能够以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和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中的任一方能够与所述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所述导通路径,
当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时,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和所述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所述导通路径,
在通过所述连接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限制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具有第1切换部(41A)和第2切换部(41B),其中,
所述第1切换部(41A)切换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的导通状态;
当所述第1切换部以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变为非导通的方式进行切换时,所述第2切换部(41B)以使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和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充供电部导通的方式来切换导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具有多条第1电线(32A、32B),
在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以及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与所述充供电部之间具有多条第2电线(31A、31B、35A、35B)
所述第1切换部包括分别设置在多条所述第1电线上的多个开关(30A、30B),
所述第2切换部包括分别设置在多条所述第2电线上的多个开关(39A~39C),
当由所述故障判定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时,所述控制部以多条所述第1电线中的一条所述第1电线与所述移动体内供电用连接部或者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导通的方式来控制所述第1切换部所具有的所述多个开关中的一个开关,并且以一条所述第1电线与所述移动体外供电用连接部导通的方式来控制所述第2切换部所具有的所述多个开关中的一个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1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用从位于所述移动体的外部的所述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所述故障判定,
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2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进行所述故障判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1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和在由所述故障判定部对所述第2切换部执行所述故障判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都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来进行所述故障判定。
7.一种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用控制装置。
8.一种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具有充供电部和切换部,其中,所述充供电部能够使用通过充电用连接部从位于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来对所述移动体所具有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用从所述电池供给的电力通过供电用连接部来向电力负载进行供电;所述切换部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之间,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充供电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能够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导通路径,所述移动体用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判定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是否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判定步骤(S1);
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没有连接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切换所述充供电部、所述充电用连接部与所述供电用连接部之间的所述导通路径,根据切换所述导通路径时的导通状态来执行判定所述切换部的故障的故障判定的步骤(S2),
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在所述供电用连接部连接有所述电力负载的情况下,限制执行所述故障判定(S3)。
CN202111144316.4A 2020-09-28 2021-09-28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Active CN1142852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1876 2020-09-28
JP2020161876A JP7269905B2 (ja) 2020-09-28 2020-09-28 移動体用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移動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259A true CN114285259A (zh) 2022-04-05
CN114285259B CN114285259B (zh) 2024-04-26

Family

ID=78086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4316.4A Active CN114285259B (zh) 2020-09-28 2021-09-28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02990A1 (zh)
EP (1) EP4005849B1 (zh)
JP (1) JP7269905B2 (zh)
CN (1) CN1142852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003926A (zh) * 2024-04-09 2024-05-1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充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0359A (zh) * 2008-09-17 2011-08-1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机控制装置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3240191A (ja) * 2012-05-15 2013-11-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およ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JP2014075853A (ja) * 2012-10-02 2014-04-2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CN103858297A (zh) * 2011-10-03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充放电装置
JP2014193082A (ja) * 2013-03-28 2014-10-06 Honda Motor Co Ltd 給電システム
JP2016152680A (ja) * 2015-02-17 2016-08-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9092310A (ja) * 2017-11-15 2019-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充電装置
CN111688492A (zh) * 2019-03-14 2020-09-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7423A (ja) * 2003-05-21 2004-12-09 Denso Corp 電気負荷の異常検出装置及び電子制御装置
WO2012050164A1 (ja) * 2010-10-15 2012-04-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システム用の定期的監視装置
JP6003767B2 (ja) * 2013-03-28 2016-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伝達用ケーブル
JP5904375B2 (ja) * 2013-06-07 2016-04-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
JP6044460B2 (ja) * 2013-06-10 2016-1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源装置
JP2019080428A (ja) * 2017-10-24 2019-05-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充放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0359A (zh) * 2008-09-17 2011-08-1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机控制装置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3858297A (zh) * 2011-10-03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充放电装置
JP2013240191A (ja) * 2012-05-15 2013-11-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および車両の制御方法
JP2014075853A (ja) * 2012-10-02 2014-04-2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JP2014193082A (ja) * 2013-03-28 2014-10-06 Honda Motor Co Ltd 給電システム
JP2016152680A (ja) * 2015-02-17 2016-08-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9092310A (ja) * 2017-11-15 2019-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充電装置
CN111688492A (zh) * 2019-03-14 2020-09-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4705A (ja) 2022-04-07
EP4005849A1 (en) 2022-06-01
JP7269905B2 (ja) 2023-05-09
CN114285259B (zh) 2024-04-26
EP4005849B1 (en) 2023-07-19
US20220102990A1 (en) 2022-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26364B (zh) 电源装置、电力控制装置、电源装置的继电器判定方法
US10232735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power supply system
EP3300237B1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KR102043050B1 (ko) 전기차 충전기의 고장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US10023052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US20140049215A1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charging mode of an energy store in a vechile and charging system for charging an energy store in a vechile
US20180254731A1 (en) Motor inverter
JP2014138450A (ja) 変換装置、故障判定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9004595A (ja) 車両の電源装置
CN114285259B (zh)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CN108604864B (zh) 用于将dc-dc电压转换器从升压操作模式转变成安全操作模式的控制***
US1137204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fault of quick charge relay
JP2014138451A (ja) 変換装置、故障判定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511638B2 (e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unit, a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an industrial vehicle including this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unit
CN114285258B (zh)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体
CN109792203B (zh) 用于将dc-dc电压转换器从降压操作模式转换成安全操作模式的控制***
JP2017123739A (ja) 双方向電力変換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双方向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177276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WO2023181166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4312390B (zh) 充电装置、充电控制方法及车辆
US20240154433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JP7466090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7005927B2 (ja) 電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