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90938A -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90938A
CN112590938A CN202011583339.0A CN202011583339A CN112590938A CN 112590938 A CN112590938 A CN 112590938A CN 202011583339 A CN202011583339 A CN 202011583339A CN 112590938 A CN112590938 A CN 112590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upper longitudinal
energy
rigid structural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33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90938B (zh
Inventor
韩旭
姜潮
雷飞
黄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58333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90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9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90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0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针对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来说,包括上纵梁壳体;多层填充材料;结构胶,吸能和刚性结构材料分层填充,刚性结构材料构建变形路径,吸能材料构建吸能路径。针对本发明使用方法来说,在遭遇正面碰撞时,由刚性结构材料抵抗变形,吸能材料构建吸能路径吸收能量。针对本发明制造方法来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制造上纵梁壳体;S2:在上纵梁壳体内表面涂覆结构胶;S3:在上纵梁壳体内分层填充吸能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大大增强其刚度,同时又保留吸能效果,以得到预期压溃折皱变形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又涉及上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的提出与实施,目前的大部分的车身结构设计明显不能满足该碰撞测试的要求。而在正面25%小区域重叠碰撞测试中车身的上纵梁的作为主要受力的结构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在的大部分上纵梁都简单设计为冲压成型的空心的壳体,其结构强度不高,在高速碰撞过程中容易发生折弯,吸能效果也不太理想,不能得到预期压溃折皱变形效果,不能很好地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能够将上纵梁改进,大大增强其刚度,增强其刚度的同时又保留吸能效果,防止其遭受碰撞时,由于刚度过大,不易变形,而发生突然的断裂等脆性破坏情况,在变形和传力中,依然能具备延性破坏等效果,对室内乘车人员能产生预警作用,增强的刚度又能使其得到预期压溃折皱变形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使用方法,合理配置受力传导的路径,能使上纵梁的中间层用于维持纵向上的变形。
为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了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制造方法,能制造上述的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
针对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来说,其包括上纵梁壳体;上纵梁壳体内部的多层填充材料;位于上纵梁壳体与填充材料间及相邻层填充材料间的结构胶,填充材料由多层吸能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组成,吸能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由上至下,分层填充于上纵梁壳体内。
分层填充材料,有利于配置变形路径,刚性结构材料作为上纵梁壳体内部的变形路径而存在,为防止刚性结构材料因刚度过大,易发生断裂,则相邻于刚性结构材料的吸能材料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以分担刚性结构材料的变形压力。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最上层排布刚性结构材料;最下层排布吸能材料,最上层与最下层间的连续段或单个段的吸能材料相邻有刚性结构材料排列。
最上层排布刚性结构材料,有利于加强上纵梁壳体上部刚度,增强其抵抗变形的能力,最下层排布吸能材料,使下部更易变形,在受碰撞变形时,易使上纵梁壳体向上弯曲,防止其脆性断裂,向上弯曲,比起向下弯曲侵入乘用车室内,压缩乘用车室内空间,更加安全。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将上纵梁由上至下分成8层,采用吸能结构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以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
1:1的排列方式有利于合理排列多条变形路径,和吸能路径,变形路径多,能保证上纵梁整体刚度,吸能路径多,能分担变形路径的变形压力。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吸能材料为铝合金制作成型,包括多个晶胞,相邻晶胞间为结构胶,晶胞轴线方向垂直于上纵梁横截面。
由于晶胞轴线方向垂直于上纵梁横截面方向,使晶胞能充分压缩,吸收更多的能量。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晶胞的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圆形。
由于使用了合适的受压形状,使压缩吸能效果变得更好。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上纵梁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并由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电焊拼接而成,第一本体上侧和后侧皆作折边处理,上侧折边形成与第二本体焊接的部位,后侧折边形成与A柱外板搭接的部位;第二本体前、后端具有与第一本体前、后端螺栓连接的螺栓孔,螺栓孔设置在第二本体前、后端的安装槽上,第二本体上侧表面前端设有安装前大灯横梁的螺栓孔,后端设有安装发动机舱铰链支架的螺栓孔,第二本体后侧设有多个梯形搭接边。
由于将上纵梁分成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便于安装、做折边和开设螺栓孔处理,便于与乘用车的其他部件相连接。
针对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使用方法来说,该技术方案如下:在遭遇正面碰撞时,由分层填充在汽车上纵梁的刚性结构材料抵抗变形,并构建变形路径,吸能材料在刚性结构材料产生变形后,构建吸能路径吸收能量,刚性结构材料发生变形,能保障大致延纵向上的变形,以得到预期的压溃,折皱变形效果。
由于设置了刚性结构材料作为变形路径,使上纵梁能沿预期纵向压溃,变形,能够稳定变形,以使吸能材料充分压缩,吸收能量,保障乘用车室内安全,吸能材料构建吸能路径吸收能量,可以分担刚性结构材料的变形压力,避免其发生脆性断裂。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直接纵向上的变形,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产生变形后,相邻于其的吸能材料受压吸收部分能量,上层的刚性结构材料维持着上纵梁的上部刚度,并同样维持着纵向上的变形。
针对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制造方法来说,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制造上纵梁壳体;
S2:在上纵梁壳体内表面涂覆结构胶;
S3:在上纵梁壳体内分层填充吸能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保持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沿上纵梁纵向通长填充;吸能材料相邻于刚性结构材料填充。
分层填充方法,有利于在上纵梁壳体内制造多条沿纵向分布的变形路径和吸能路径。保持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沿上纵梁通长填充,用于直接将受碰撞的上纵梁前端遇到的碰撞力使上纵梁稳定变形。
作为本发明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一步的改进,步骤S3中,将上纵梁壳体由上至下分为8层,采用吸能结构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以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
以1:1的比例,可以制造均匀分布的变形路径和吸能路径,即有利于提高上纵梁的整体刚度,又能避免其脆性破坏,使上纵梁被破坏时,还能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本发明的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通过在上纵梁内填充不同强度的材料,可以提高正面25%偏置碰撞时上纵梁的能量吸收能力,减少A柱的形变和驾驶舱被侵入的程度。此外,通过在合理地布置不同强度和性能的填充材料可以引导上纵梁的变形方向和形式,在高速碰撞时更好地诱导上纵梁在受到冲击时的变形,得到较为理想的压溃折皱效果,使更少的碰撞能量传向驾驶舱,减小碰撞对车内乘客伤害。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材质采用铝合金,主要原因之一是铝合金具有吸能效果好的理化特性,可以尽可能地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而内部填充的材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上纵梁的刚度,抵抗变形,对于低速碰撞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高速碰撞,上纵梁既要兼顾刚度又要有吸能效果,否则只有刚度,上纵梁可能会直接折弯甚至折断。吸能材料的铝合金可以是蜂窝铝,刚性结构材料的铝合金可以是铝型材和铝管。
本发明的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填充材料和上纵梁本体材质为铝合金,可以实现车身减重,铝合金本身还有的吸能效果,碰撞发生有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纵梁的纵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纵梁***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纵梁填充材料的纵向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纵梁横向截面晶胞排列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纵梁壳体;2、结构胶;3、吸能材料;4、刚性结构材料;5、单个晶胞;11、第一本体;12、第二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1-5示出了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包括上纵梁壳体1;上纵梁壳体1内部的多层填充材料;位于上纵梁壳体1与填充材料间及相邻层填充材料间的结构胶2,填充材料由多层吸能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组成,吸能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由上至下,分层填充于上纵梁壳体1内。
分层填充材料,有利于配置变形路径,刚性结构材料4作为上纵梁壳体1内部的变形路径而存在,为防止刚性结构材料4因刚度过大,易发生断裂,则相邻于刚性结构材料4的吸能材料3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以分担刚性结构材料4的变形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最上层排布刚性结构材料4;最下层排布吸能材料3,最上层与最下层间的连续段或单个段的吸能材料3相邻有刚性结构材料4排列。
最上层排布刚性结构材料4,有利于加强上纵梁壳体1上部刚度,增强其抵抗变形的能力,最下层排布吸能材料3,使下部更易变形,在受碰撞变形时,易使上纵梁壳体1向上弯曲,防止其脆性断裂,向上弯曲,比起向下弯曲侵入乘用车室内,压缩乘用车室内空间,更加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将上纵梁由上至下分成8层,采用吸能结构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以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
1:1的排列方式有利于合理排列多条变形路径,和吸能路径,变形路径多,能保证上纵梁整体刚度,吸能路径多,能分担变形路径的变形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吸能材料3为铝合金制作成型,包括多个晶胞5,相邻晶胞5间为结构胶2,晶胞5轴线方向垂直于上纵梁横截面。
由于晶胞轴线方向垂直于上纵梁横截面方向,使晶胞能充分压缩,吸收更多的能量。
在本实施例中,晶胞5的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圆形。
由于使用了合适的受压形状,使压缩吸能效果变得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上纵梁包括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并由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电焊拼接而成,第一本体11上侧和后侧皆作折边处理,上侧折边形成与第二本体12焊接的部位,后侧折边形成与A柱外板搭接的部位;第二本体12前、后端具有与第一本体11前、后端螺栓连接的螺栓孔,螺栓孔设置在第二本体12前、后端的安装槽上,第二本体12上侧表面前端设有安装前大灯横梁的螺栓孔,后端设有安装发动机舱铰链支架的螺栓孔,第二本体12后侧设有多个梯形搭接边。
由于将上纵梁分成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便于安装、做折边和开设螺栓孔处理,便于与乘用车的其他部件相连接。
实施例2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使用方法,该技术方案如下:在遭遇正面碰撞时,由分层填充在汽车上纵梁的刚性结构材料4抵抗变形,并构建变形路径,吸能材料3在刚性结构材料4产生变形后,构建吸能路径吸收能量,刚性结构材料4发生变形,能保障大致延纵向上的变形,以得到预期的压溃,折皱变形效果。
由于设置了刚性结构材料4作为变形路径,使上纵梁不易被压溃,变形,能够稳定传力,以提高车架的整体刚度,保障乘用车室内安全,吸能材料3构建吸能路径吸收能量,可以分担刚性结构材料4的变形压力,避免其发生脆性断裂。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直接保障纵向上的变形,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产生变形后,相邻于其的吸能材料受压吸收部分能量,上层的刚性结构材料维持着上纵梁的上部刚度,并同样维持着纵向上的变形。
实施例3
本发明又涉及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制造上纵梁壳体1;
S2:在上纵梁壳体1内表面涂覆结构胶2;
S3:在上纵梁壳体1内分层填充吸能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保持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4沿上纵梁纵向通长填充;吸能材料相邻于刚性结构材料4填充。
分层填充方法,有利于在上纵梁壳体1内制造多条沿纵向分布的变形路径和吸能路径。保持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4沿上纵梁通长填充,用于直接将受碰撞的上纵梁前端遇到的碰撞力使上纵梁稳定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中,将上纵梁壳体1由上至下分为8层,采用吸能结构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以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
以1:1的比例,可以制造均匀分布的变形路径和吸能路径,即有利于提高上纵梁的整体刚度,又能避免其脆性破坏,使上纵梁被破坏时,还能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上纵梁内填充不同强度的材料,可以提高正面25%偏置碰撞时上纵梁的能量吸收能力,减少A柱的形变和驾驶舱被侵入的程度。此外,通过在竖直方向上合理的布置不同强度和性能的填充材料可以引导上纵梁的变形方向和形式,在高速碰撞时更好地诱导上纵梁在受到冲击时的变形,得到较为理想的压溃折皱效果,使更少的碰撞能量传向驾驶舱,减小碰撞对车内乘客伤害。本发明的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填充材料和上纵梁本体材质为铝合金,可以实现车身减重,铝合金本身还有的吸能效果,碰撞发生有缓冲效果。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包括上纵梁壳体1,结构胶2,上纵梁壳体内部空腔填充的吸能材料3、刚性结构材料4以及组成吸能材料3的单个晶胞5。
在本实施例中,上纵梁的空间位置一般是在前纵梁上方偏外,前风挡下横梁下方且连接紧密,其后端紧贴侧围,A柱,内侧与前轮罩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为左右两个零件点焊拼接而成的结构,这两个零件都是冲压成型,如图3所示的左边的第一本体11经冲压成型后,其上部和后部进行了折边处理,上部折边主要是为了预留出与右侧的第二本体12焊接的位置,后侧的折边则是形成与A柱外板的搭接边。右侧的第二本体12外表面有凹槽,上部的前方和后方都开有螺栓孔,上部的最前方的螺栓孔是前大灯横梁的安装点位,上部的后方的两螺栓孔则是用于安装发动机舱铰链支架的,右侧的第二本体12后部还留有若干梯形搭接边,也是用于和A柱内板紧固连接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本体为中空的壳体结构,其横向截面为变截面的多边形,本发明专利中以一段横向截面为例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纵梁纵向截面被划分为一定数量的分层区域,各个区域内填充不同性能的材料,如图4所示的一个实例,本发明将上纵梁由上往下分成8个区域,采用吸能结构材料和刚性结构材料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上纵梁最上方的一个区域填充刚性结构材料4,其下方填充吸能结构材料3,同时在填充吸能结构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接触的区域分界处填充结构胶以达到紧固两者的目的,然后按照此顺序依次对上纵梁内部进行填充,直至填满上纵梁的空腔。这样的目的是在发生正面25%偏置碰撞时上纵梁中填充的吸能结构材料3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填充的刚性结构材料4能够阻拦一些的碰撞的能量,这样传到A柱和驾驶舱的冲击能量也会较小。上纵梁的尽可能地多吸收拦阻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使传到驾驶舱的剩余冲击变小,起到保护舱内乘员安全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的纵向分层区域的长度和面积不尽相同,所能排列的晶胞数是不同的。
在本实施例中,单个胞元的横截面根据排布的位置的差异分为六边形和三角形。六边形晶胞的上下表面与纵向分层界面齐平,三角形晶胞分布在上纵梁左右壁面和两个六边形晶胞之间。具体的一种排列方式可参考图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填充材料与所述上纵梁壳体的上下壁面空间上是垂直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填充材料与所述上纵梁壳体本体的材质都是铝合金,吸能材料可以是蜂窝铝,刚性结构材料可以是铝型材、铝管等。铝合金自身由于其物理特性就具有一定的吸能缓冲左右,加上内部填充的材料等同于对其进行了刚度或者强度方面的加强,这也是为什么要填充吸能和刚性材料的原因,就是想同时在利用铝合金的吸能的作用时,通过在其中空的壳体内材料保证提升其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吸能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之间,上纵梁壳体内壁与所述的填充材料之间都是通过结构胶胶粘成固定成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上纵梁设计的强度应适中。在发生正面25%偏置碰撞时上纵梁偏柔软,则无法正面承受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上纵梁偏硬,则对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响应过大,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吸能结构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的排布顺序的设置也要合理,可以按照图4给出的方式,两者1;1的比例交替排列;也可以上部几个分层区域都填充吸能结构材料3,下部其余的分层区域填充刚性结构材料4。填充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本发明只是给出了一个实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安装上述纵向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进而与车身构成整体。当汽车受正面25%偏置碰撞时,上纵梁受力,在碰撞速度较低时,由于内部有填充有吸能和刚性结构材料,填充材料的各个晶胞发生变形,充分吸收产生的碰撞力,上纵梁变形表现为较为均匀,缓和的变形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当汽车受正面25%偏置碰撞且速度较高时,上纵梁的惯性效应增强,本发明专利的缓冲吸能效果更好,并通过内部填充的吸能和刚性结构材料更好地诱导上纵梁本体产生渐变的压溃变形上纵梁在面对中、高速碰撞时变形是必然的,对于碰撞产生的冲击能量,我们的想法是既堵又疏,提高刚度是为了减少形变量,不发生折弯,甚至折断的极端现象,而不是不产生形变,渐变的压溃变形就是为了充分的吸收能量,减少A柱的形变和驾驶舱被侵入的程度,保护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纵梁中的填充材料排布方式为纵向,当汽车受正面25%偏置碰撞时,由于纵向填充了不同强度和性能的材料,上纵梁竖直方向由上往下的形变程度会不一致。填充刚性材料的区域其纵向形变会比填充吸能材料的区域的纵向形变要小,这就导致了上纵梁被压弯的方向会随填充材料的布置形式的改变而有不同。基于此通过在竖直方向上合理的布置不同强度和性能的填充材料可以引导上纵梁的变形方向和形式,可以得到更好的吸能和压溃效果,从而对抵抗正面25%偏置碰撞的能力更突出。但总的来说由于纵向方向填充了刚性结构材料,对上纵梁整体刚度的提升是主要的。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包括上纵梁壳体(1);上纵梁壳体(1)内部的多层填充材料;位于上纵梁壳体(1)与填充材料间及相邻段填充材料间的结构胶(2),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材料由多层吸能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组成,所述吸能材料(3)和所述刚性结构材料(4)由上至下,分层填充于所述上纵梁壳体(1)内,所述刚性结构材料(4)构建沿上纵梁纵向分布的变形路径,所述吸能材料(3)构建沿上纵梁纵向分布的吸能路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中,最上层排布刚性结构材料(4);最下层排布吸能材料(3),最上层与最下层间的连续段或单个段的吸能材料(3)相邻于刚性结构材料(4)排列。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中,将上纵梁由上至下分成8层,采用吸能结构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以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中,所述吸能材料(3)为铝合金制作成型,包括多个晶胞(5),相邻晶胞(5)间为结构胶(2),所述晶胞(5)轴线方向垂直于上纵梁横截面。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中,所述晶胞(5)的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圆形。
6.按照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其中,所述上纵梁包括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并由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电焊拼接而成,所述第一本体(11)上侧和后侧皆作折边处理,上侧折边形成与第二本体(12)焊接的部位,后侧折边形成与A柱外板搭接的部位;所述第二本体(12)前、后端具有与第一本体(11)前、后端螺栓连接的螺栓孔,螺栓孔设置在第二本体(12)前、后端的安装槽上,所述第二本体(12)上侧表面前端设有安装前大灯横梁的螺栓孔,后端设有安装发动机舱铰链支架的螺栓孔,所述第二本体(12)后侧设有多个梯形搭接边。
7.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遭遇正面碰撞时,由分层填充在汽车上纵梁的刚性结构材料(4)抵抗变形,并构建变形路径,吸能材料(3)在刚性结构材料(4)产生变形后,构建吸能路径吸收能量,直至刚性结构材料(4)不再发生变形,剩余的能量由上纵梁传递给上纵梁所连接的车架。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上纵梁的使用方法,其中,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直接将碰撞力,由上纵梁受碰撞端传递给上纵梁的基部端,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产生变形后,相邻于其的吸能材料受压吸收部分能量,上层的刚性结构材料维持着上纵梁的上部刚度,并同样将碰撞力传导至上纵梁的基部端。
9.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制造上纵梁壳体(1);
S2:在上纵梁壳体(1)内表面涂覆结构胶(2);
S3:在上纵梁壳体(1)内分层填充吸能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保持中间层的刚性结构材料(4)沿上纵梁纵向通长填充;吸能材料相邻于刚性结构材料(4)填充。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S3中,将上纵梁壳体(1)由上至下分为8层,采用吸能结构材料(3)和刚性结构材料(4)以1:1的比例对上纵梁的内部进行填充。
CN202011583339.0A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590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3339.0A CN112590938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3339.0A CN112590938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0938A true CN112590938A (zh) 2021-04-02
CN112590938B CN112590938B (zh) 2022-04-05

Family

ID=75202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3339.0A Active CN112590938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909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6451A (zh) * 2021-04-26 2022-10-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赛车的车身、车身的制备方法及方程式赛车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65651A (ja) * 1997-11-30 1999-06-22 Isuzu Motors Ltd 車両フレームの前部構造
JPH11310089A (ja) * 1998-04-30 1999-11-09 Kanebo Synthetic Fibers Ltd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イニング
WO2000041916A1 (en) * 1999-01-11 2000-07-20 Henkel Corporation Laminate reinforced beam with tapered polymer layer
CN1693048A (zh) * 2004-05-06 2005-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泡填充构件
CN1948074A (zh) * 2006-11-06 2007-04-18 湖南大学 汽车碰撞逐级吸能装置
US20090230729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Kevin Lusk Floor panel for a vehicle
CN202294968U (zh) * 2011-10-19 2012-07-04 湖南大学 汽车前纵梁结构
CN102785701A (zh) * 2012-08-29 2012-11-21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轿车前车体结构
CN103625555A (zh) * 2013-11-26 2014-03-12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高强钢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US20140302279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Multi-Layered Structural Component
DE102014202526A1 (de) * 2014-02-12 2015-08-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bauteil für ein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sowi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CN205010335U (zh) * 2015-09-29 2016-02-03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CN106114629A (zh) * 2016-08-03 2016-11-16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前纵梁
CN106192602A (zh) * 2015-05-26 2016-12-07 卡库堤克斯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轻质结构的加强元件及用于制造该加强元件的材料复合物
CN206734403U (zh) * 2017-05-08 2017-12-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的前副车架后段碰撞吸能结构
CN206749904U (zh) * 2017-01-18 2017-12-15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前纵梁
CN208411873U (zh) * 2018-03-30 2019-01-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a柱总成和车身
CN109703624A (zh) * 2018-12-29 2019-05-03 吉林大学 一种具有抗弯特性的汽车顶盖横梁及其制作方法
CN208827758U (zh) * 2018-09-21 2019-05-07 江西兴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防撞梁
CN209258229U (zh) * 2017-08-07 2019-08-1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汽车的加强构件和加强构件
CN111301525A (zh) * 2019-12-11 2020-06-1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负泊松比蜂窝材料填充的汽车前纵梁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65651A (ja) * 1997-11-30 1999-06-22 Isuzu Motors Ltd 車両フレームの前部構造
JPH11310089A (ja) * 1998-04-30 1999-11-09 Kanebo Synthetic Fibers Ltd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イニング
WO2000041916A1 (en) * 1999-01-11 2000-07-20 Henkel Corporation Laminate reinforced beam with tapered polymer layer
CN1693048A (zh) * 2004-05-06 2005-11-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发泡填充构件
CN1948074A (zh) * 2006-11-06 2007-04-18 湖南大学 汽车碰撞逐级吸能装置
US20090230729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Kevin Lusk Floor panel for a vehicle
CN202294968U (zh) * 2011-10-19 2012-07-04 湖南大学 汽车前纵梁结构
CN102785701A (zh) * 2012-08-29 2012-11-21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轿车前车体结构
US20140302279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Multi-Layered Structural Component
CN103625555A (zh) * 2013-11-26 2014-03-12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高强钢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DE102014202526A1 (de) * 2014-02-12 2015-08-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bauteil für ein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sowi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CN106192602A (zh) * 2015-05-26 2016-12-07 卡库堤克斯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轻质结构的加强元件及用于制造该加强元件的材料复合物
CN205010335U (zh) * 2015-09-29 2016-02-03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CN106114629A (zh) * 2016-08-03 2016-11-16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车身的前纵梁
CN206749904U (zh) * 2017-01-18 2017-12-15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前纵梁
CN206734403U (zh) * 2017-05-08 2017-12-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的前副车架后段碰撞吸能结构
CN209258229U (zh) * 2017-08-07 2019-08-1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汽车的加强构件和加强构件
CN208411873U (zh) * 2018-03-30 2019-01-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a柱总成和车身
CN208827758U (zh) * 2018-09-21 2019-05-07 江西兴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防撞梁
CN109703624A (zh) * 2018-12-29 2019-05-03 吉林大学 一种具有抗弯特性的汽车顶盖横梁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01525A (zh) * 2019-12-11 2020-06-1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负泊松比蜂窝材料填充的汽车前纵梁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贺娅莉: "EQ140―1系列汽车车架在使用和改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专用汽车》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6451A (zh) * 2021-04-26 2022-10-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赛车的车身、车身的制备方法及方程式赛车
CN115246451B (zh) * 2021-04-26 2023-07-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赛车的车身、车身的制备方法及方程式赛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0938B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44048B (zh) 用于车辆的门槛结构及其获得方法
US11654847B2 (en)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crash box
US11097782B2 (en) Sill beam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CN114228833B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US20220250684A1 (en) Sill beam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CN112590938B (zh)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CN208715135U (zh) 一种具有高分子填充物的保险杠梁
CN112606909B (zh) 一种纵向分段填充材料的汽车变截面上纵梁及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CN210133184U (zh) 副车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12623046B (zh) 一种乘用车门槛梁制作方法
CN11752943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CN210852664U (zh) 用于车辆的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114132383A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WO2020243667A1 (en) Sill beam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12623034B (zh) 一种分区填充材料的汽车前纵梁及一种车辆和该前纵梁的制造方法
CN112519890B (zh) 一种乘用车门槛梁及组件
CN219565267U (zh) 轻量化车体结构
CN217554007U (zh) 一种铝合金门槛梁及汽车
CN221162628U (zh) 车身吸能结构及车辆
CN218287892U (zh) 车身侧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505965U (zh) 门槛梁和车辆
CN218505967U (zh) 车辆门槛组件及车辆
CN216467667U (zh) 具备高缓冲性能的汽车防撞梁
CN219838610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下车体及其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