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1388B - 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1388B
CN111201388B CN201880065984.8A CN201880065984A CN111201388B CN 111201388 B CN111201388 B CN 111201388B CN 201880065984 A CN201880065984 A CN 201880065984A CN 111201388 B CN111201388 B CN 111201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passage
partition
main liquid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59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01388A (zh
Inventor
小岛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976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96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54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96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30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89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31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628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3796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74069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201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1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01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1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7Passage design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隔振装置(11、12、21、22、41~45、51~54)包括:第1安装构件(111、211、411、511)和第2安装构件(112、212、412、512),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该第2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弹性体(113、213、413、513),其将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连结;以及分隔构件(116、216、416、516),其将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的主液室(115、215、415、515),分隔构件(117、217、417、517、541、543)包括:隔板(131、231、127、431、437、531、537);第1节流通路(121、221、421、521),其包括主液室侧通路(121a、221a、421a、521a)和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121b、221b、421b、521b),将主液室和相反液室连通,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衰减力差扩大部(126、127、223、236、423、426、523、536、225、227、425、427、525、527、238、229、438、429、538、529、531、537),其抑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Description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等并吸收和衰减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的隔振装置。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10月11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7-197633号、在2017年11月8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7-215411号和日本国特愿2017-215412号、在2018年6月13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8-113064号和日本国特愿2018-113163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将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连结的弹性体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的主液室的分隔构件。分隔构件包括形成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中间室、将主液室和中间室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以及将中间室和副液室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855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隔振装置中,不能使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朝向副液室侧流通的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朝向主液室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和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所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的方案。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隔振装置,其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该第2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弹性体,其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和所述第2安装构件连结;以及分隔构件,其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所述弹性体的主液室,所述分隔构件包括:隔板,其形成所述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第1节流通路,其将所述主液室和位于隔着所述隔板而与所述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所述隔板的相反液室连通,位于所述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位于所述主液室侧的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衰减力差扩大部,其抑制所述隔板的朝向所述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所述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如图1所示,隔振装置11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1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112、将第1安装构件111和第2安装构件112连结的弹性体1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111内的液室114分隔为副液室116和将弹性体113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主液室115的分隔构件117。在图示的例子中,分隔构件117在沿着第1安装构件111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上分隔液室114。在该隔振装置11例如被使用为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的情况下,第1安装构件111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连结,第2安装构件112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连结。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向车身传递的状况。
以下,将相对于分隔构件117而言在轴向上主液室115所在的一侧称为上侧,将副液室116所在的一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向观察该隔振装置11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第1安装构件111形成为有底筒状。第1安装构件111的底部形成为环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安装构件111的下部的内周面被与弹性体113一体地形成的包覆橡胶覆盖。第2安装构件112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平板状。第2安装构件112例如形成为圆板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2安装构件112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111的上方。第2安装构件112的外径与第1安装构件111的内径相等。
弹性体113将第1安装构件111的上部的内周面和第2安装构件112的下表面连结。利用弹性体113,密闭第1安装构件111的上端开口部。弹性体113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111和第2安装构件112。弹性体113形成为有顶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弹性体113中,顶壁部与第2安装构件112连结,周壁部的下端部与第1安装构件111连结。弹性体113的周壁部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隔膜环118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液密地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1的下端部内。隔膜环118形成为双层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由橡胶等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隔膜1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118。在隔膜环118中,外筒部分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1内,内筒部分埋设于隔膜119内。隔膜119硫化粘接于隔膜环118的外筒部分的内周面。隔膜119随着液体相对于副液室116内的流入和流出而扩缩变形。封入有液体的液室114由隔膜119和弹性体113划分形成于第1安装构件111内。另外,作为封入于液室114的液体,例如能够使用水、乙二醇等。
分隔构件117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圆盘状,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1内。利用分隔构件117,第1安装构件111内的液室114被划分为由弹性体113和分隔构件117划分形成的主液室115和由隔膜119和分隔构件117划分形成的副液室116。
分隔构件117包括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1内的筒状的主体构件134、封闭主体构件134的上端开口部并形成主液室1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131、封闭主体构件134的下端开口部的下侧构件133、位于隔着隔板131而与主液室115相反的一侧且将隔板131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中间液室135、用于将隔板131固定于主体构件134的环状的固定构件138、将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21以及将中间液室135和副液室1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122。另外,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称为相反液室。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是中间液室135。
隔板131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板状。隔板131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131的体积小于弹性体113的体积。主体构件134包括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1内的主体环123、从主体环123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外侧凸缘部124以及从外侧凸缘部24的下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内侧凸缘部125。主体环123、外侧凸缘部124以及内侧凸缘部125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外侧凸缘部124和内侧凸缘部125各自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隔板131嵌合于外侧凸缘部124内。隔板131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支承于内侧凸缘部125。隔板131相对于外侧凸缘部124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隔板131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由固定构件138支承,隔板131的外周缘部被固定构件138和内侧凸缘部125在轴向上夹持而固定。因此,隔板131被支承为能够以外周缘部为固定端而在轴向上弹性变形。固定构件138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固定构件138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1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131的上表面。
在主体构件134的主体环123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节流槽123a,该第1节流槽12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1节流槽12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在主体环123的上表面形成有将主液室115和第1节流槽123a连通的第1连通孔123b。第1连通孔123b将主液室115和第1节流槽123a在轴向上连通。第1节流槽12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1连通孔12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
下侧构件133形成为有底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下侧构件133液密地嵌合于主体构件134的主体环123内。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形成将副液室116和中间液室135在轴向上分隔的分隔壁。下侧构件1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一体地抵接于主体构件134的外侧凸缘部124和内侧凸缘部125各自的下表面。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自隔板131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利用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以及隔板131的下表面划分形成前述的中间液室135。利用隔板131将中间液室135和主液室115在轴向上分隔。中间液室135的内容积小于主液室115的内容积。
在下侧构件133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节流槽133a,该第2节流槽13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13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环123的内周面封闭。在下侧构件133的周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2节流槽133a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2连通孔133b。第2连通孔133b将第2节流槽133a和中间液室135在径向上连通。第2节流槽13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2连通孔13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133a和第1节流槽123a各自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周向的相同的位置。
利用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和隔膜119划分形成副液室116。在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形成有将副液室116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122。第2节流通路122将副液室16和中间液室135在轴向上连通。第2节流通路122的中间液室135侧的开口部与隔板131相对。第2节流通路122设为形成于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的贯通孔,在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的第2节流通路122全部与隔板131在轴向上相对。
在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中,前述的隔膜环118配设于位于比多个第2节流通路122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外周缘部。隔膜环118与下侧构件133一体地形成。在隔膜环118中,位于比内筒部分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位于比下侧构件133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主体环123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外筒部分与内筒部分的连接部分的上表面。
各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后述的第1节流通路121的流路截面积,各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长度小于后述的第1节流通路121的流路长度。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长度小于内径。另外,也可以将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长度设为内径以上。各第2节流通路1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121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此,在主体环123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1节流槽123a和第2节流槽133a连通的连接孔121c。连接孔121c将第1节流槽123a和第2节流槽133a在径向上连通。并且,将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21由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的第1节流槽123a、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环123的内周面封闭的第2节流槽133a以及连接孔121c构成。以下,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将位于主液室115侧且由第1节流槽12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主液室侧通路121a,将位于中间液室135侧且由第2节流槽13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另外,在第1节流通路中,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相反液室)侧的部分称为相反液室侧通路。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侧通路是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
在此,连接孔121c将第1节流槽12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节流槽13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在液体从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中的任一者通过连接孔121c而流入另一者并在该另一者中流动的过程中,在所述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另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成为周向上的相反方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抑制构件126,该抑制构件126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中间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抑制构件126配设于分隔构件117。抑制构件126形成为从下侧构件133的底壁部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柱状。隔板131的下表面与抑制构件126的上端面抵接或靠近。在图示的例子中,隔板131在未被施加从抑制构件126朝向上方的按压力的状态下抵接于抑制构件126的上端面。在该情况和隔板131的下表面与抑制构件126的上端面靠近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能够以较少的力使隔板131朝向主液室1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衰减力的上升。抑制构件126与隔板131的径向的中央部抵接或靠近。
另外,抑制构件126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筒状,也可以与隔板131中的自径向的中央部分开的部分抵接等,也可以形成为供隔板131的下表面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抵接等的板状,也可以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地适当变更。抑制构件126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配设于第1安装构件111等。例如,抑制构件126也可以由与隔板131相同的材质一体地形成。抑制构件126也可以在施加朝向上方的按压力的状态下抵接于隔板13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1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121c的流路长度短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各自的流路长度。另外,在第1节流通路121的纵剖视图中,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轴向的长度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径向的长度和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轴向的长度相等。在第1节流通路121的纵剖视图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径向的长度短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轴向的长度。
在此,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第1连通孔12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通阻力高于第1连通孔12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1连通孔123b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1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115朝向副液室1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121c和主液室侧通路1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1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121a而进入连接孔1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和连接孔1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1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121c而进入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2连通孔133b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2连通孔13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而进入第2连通孔13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121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即第2连通孔133b的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通孔133b朝向中间液室135在径向上开口,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在轴向上开口。即,第2连通孔133b的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1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截面积、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节流通路121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节流通路121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矩形状,在该情况下,流路直径能够用将流路截面形状替换为具有相同的流路截面积的圆形状时的该圆形状的直径表示。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1,具备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中间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的抑制构件126,因此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115朝向副液室1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对主液室115作用正压时,抑制隔板131朝向中间液室135侧鼓出变形的状况,因此主液室115的正压不被缓和,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向该隔振装置11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116朝向主液室1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抑制构件126不会抑制隔板131的变形,隔板131朝向主液室1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即,本实施方式的抑制构件126是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的衰减力差扩大部。
并且,分隔构件117具备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131的中间液室135,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在主液室115的液体通过第1节流通路121而流入中间液室135时,隔板131以朝向主液室115侧鼓出的方式弹性变形。因而,在直到主液室1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122为止的期间,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此外,在将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21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1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1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朝向主液室1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1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131朝向主液室115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115的负压,因此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1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且隔板131形成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的结构起到上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此外,第1节流通路121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抑制从主液室115侧流入中间液室135的液体朝向第2节流通路122直行的状况,能够使该液体在中间液室135内扩散。由此,在直到主液室1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122为止的期间,可靠地降低其流速。
此外,中间液室1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在中间液室13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122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此外,第1节流通路121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对在该部分中流通的来自主液室115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和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隔膜环128形成为具有环状的顶壁部的有顶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隔膜环128的顶壁部形成有筒体,该筒体朝向下方突出,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膜1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128的内表面。隔膜环128的所述筒体埋设于隔膜119内。
隔膜环128的顶壁部的上表面液密地抵接于分隔构件117的主体环123的下表面。分隔构件117的外侧凸缘部124自主体环123的上表面的内周缘部朝向上方突出。外侧凸缘部124和主体环123各自的内周面成为同一平面。下侧构件1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抵接于主体构件134的内侧凸缘部125的下表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抑制构件127,该抑制构件127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抑制构件127形成为板状,其外周缘部配置于固定构件138的内周部上。在抑制构件127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内形成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隔板131的上表面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与抑制构件127的下表面抵接或靠近。在图示的例子中,隔板131在未被施加从抑制构件127朝向下方的按压力的状态下抵接于抑制构件127的下表面。另外,抑制构件127也可以形成为与隔板131的上表面的局部抵接或靠近的例如柱状或筒状等,也可以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地适当变更。抑制构件127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配设于第1安装构件111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连接孔1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路截面积。另外,在第1节流通路121的纵剖视图中,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轴向的长度长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径向的长度且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轴向的长度相等。在第1节流通路121的纵剖视图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径向的长度长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轴向的长度。
在此,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和第2连通孔13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通阻力高于第2连通孔13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2连通孔133b而进入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116朝向主液室1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121c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1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而进入连接孔1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连接孔1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1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121c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1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1连通孔123b和主液室侧通路1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1连通孔12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121a而进入第1连通孔12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2,具备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的抑制构件127,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对主液室115作用负压时,抑制隔板131朝向主液室115侧鼓出变形的状况,因此主液室115的负压不被缓和,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向该隔振装置12输入接近载荷时,抑制构件127不会抑制隔板131的变形,隔板131朝向中间液室13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即,本实施方式的抑制构件127是抑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的衰减力差扩大部。
并且,分隔构件117具备中间液室135,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116的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135时与划分形成副液室116的壁面中的第2节流通路122开口的表面碰撞,在直到副液室116的液体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为止的期间,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此外,在将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21中,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116的液体在通过第2节流通路122而流入中间液室135内之后,与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1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朝向副液室1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1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且隔板131形成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的结构起到上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此外,中间液室1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在中间液室135的液体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此外,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对在该部分中流通的来自副液室116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
以上说明的第1~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1、12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1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112、将第1安装构件111和第2安装构件112连结的弹性体1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111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116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113的主液室115的分隔构件117,分隔构件117包括:隔板131,其形成主液室115的分隔壁的局部;第1节流通路121,其将主液室115和位于隔着隔板131而与主液室115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131的相反液室连通,位于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位于主液室115侧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衰减力差扩大部,其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由此,隔振装置11、12具备衰减力差扩大部,因此能够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在此,也可以是,分隔构件117还包括作为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135和将中间液室135和副液室1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122,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抑制构件126、127,该抑制构件126、127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中间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
在该情况下,在抑制构件126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中间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的情况下,在向该隔振装置11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115朝向副液室1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对主液室115作用正压时,抑制隔板131朝向中间液室135侧鼓出变形的状况,因此主液室115的正压不被缓和,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在该情况下,在向隔振装置11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116朝向主液室1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抑制构件126不会抑制隔板131的变形,隔板131朝向主液室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并且,分隔构件117具备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131的中间液室135,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在主液室的液体通过第1节流通路121而流入中间液室135时,隔板131以朝向主液室115侧鼓出的方式弹性变形。因而,在直到主液室1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122为止的期间,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抑制构件127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的情况下,在向该隔振装置12输入分离载荷,对主液室115作用负压时,抑制隔板131朝向主液室115侧鼓出变形的状况,因此主液室115的负压不被缓和,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在该情况下,在向隔振装置12输入接近载荷时,抑制构件127不会抑制隔板131的变形,隔板131朝向中间液室13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并且,分隔构件117具备中间液室135,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116的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135时与划分形成副液室116的壁面中的第2节流通路122开口的表面碰撞,在直到副液室116的液体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为止的期间,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在此,也可以是,抑制构件126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中间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作为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中间液室135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该情况下,在将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21中,位于主液室115侧的部分(以下称为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位于中间液室135侧的部分(以下称为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1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1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朝向主液室1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并且,抑制构件126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中间液室135侧的鼓出变形,因此能够如前述那样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1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131朝向主液室115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115的负压,因此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1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且隔板131形成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16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的结构起到上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也可以是,第1节流通路121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
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从主液室115侧流入中间液室135的液体朝向第2节流通路122直行的状况,能够使该液体在中间液室135内扩散。由此,在直到主液室1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122为止的期间,更可靠地降低其流速。
在此,也可以是,中间液室1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截面积。
在该情况下,中间液室135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122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在中间液室13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122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在此,也可以是,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主液室侧通路121a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
在该情况下,第1节流通路121的主液室侧通路121a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对在该通路121a中流通的来自主液室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
在此,也可以是,抑制构件127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位于中间液室116侧的中间液室侧流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该情况下,中间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116的液体在通过第2节流通路122而流入中间液室135内之后,与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1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朝向副液室1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1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并且,抑制构件127抑制隔板131的朝向主液室115侧的鼓出变形,因此能够如前述那样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1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1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且隔板131形成主液室115和中间液室1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的结构起到上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也可以是,中间液室1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122朝向中间液室1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的流路截面积。
在该情况下,中间液室的横截面积大于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室侧通路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在中间液室135的液体流入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室侧通路121b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在此,也可以是,在第1节流通路121中,中间液室侧通路1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
在该情况下,第1节流通路121的中间室侧通路1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对在该通路121b中流通的来自副液室116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121沿着周向延伸,此外,第2节流通路122沿着轴向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115作用正压的压缩式的隔振装置11、12,但也能够应用于如下悬吊式的隔振装置:以主液室115位于铅垂方向下侧且副液室116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安装,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115作用负压。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11不限定于车辆的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支架以外的设备。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建筑机械搭载的发电机的支架,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在工厂等设置的机械的支架。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和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1。如图5所示,隔振装置21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2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212、将第1安装构件211和第2安装构件212连结的弹性体2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211内的液室214分隔为副液室216和将弹性体213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主液室215的分隔构件217。在图示的例子中,分隔构件217将液室214在沿着第1安装构件211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上分隔。在该隔振装置21例如被使用为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的情况下,第1安装构件211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连结,第2安装构件212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连结。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向车身传递的状况。另外,也可以将第1安装构件211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将第2安装构件212连结于振动承受部。
以下,将相对于分隔构件217而言在轴向上主液室15所在的一侧称为上侧,将副液室216所在的一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向观察该隔振装置21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第1安装构件211形成为有底筒状。第1安装构件211的底部形成为环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安装构件211的下部的内周面被与弹性体213一体地形成的包覆橡胶覆盖。第2安装构件212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平板状。第2安装构件212例如形成为圆板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2安装构件212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211的上方。第2安装构件212的外径与第1安装构件211的内径相等。
弹性体213将第1安装构件211的上部的内周面和第2安装构件212的下表面连结。利用弹性体213,密闭第1安装构件211的上端开口部。弹性体213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211和第2安装构件212。弹性体213形成为有顶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弹性体213中,顶壁部与第2安装构件212连结,周壁部的下端部与第1安装构件211连结。弹性体213的周壁部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隔膜环218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液密地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211的下端部内。隔膜环218形成为双层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由橡胶等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隔膜2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218。隔膜2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218中的外筒部分的内周面和内筒部分的外周面。隔膜219随着液体相对于副液室216内的流入和流出而扩缩变形。封入有液体的液室214由隔膜219和弹性体213划分形成于第1安装构件211内。另外,作为封入于液室214的液体,例如能够使用水、乙二醇等。
分隔构件217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圆盘状,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211内。利用分隔构件217,第1安装构件211内的液室214被划分为由弹性体213和分隔构件217划分形成的主液室215和由隔膜219和分隔构件217划分形成的副液室216。
分隔构件217包括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211内的筒状的主体构件234、封闭主体构件234的上端开口部并形成主液室2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231、封闭主体构件234的下端开口部的下侧构件233、位于隔着隔板231而与主液室215相反的一侧且将隔板231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中间液室235、用于将隔板231固定于主体构件234的环状的夹持构件239、将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221以及将中间液室235和副液室2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222。另外,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称为相反液室。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是中间液室235。
隔板231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板状。隔板231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231的体积小于弹性体213的体积。隔板231包括:圆板状的主体部231b;以及外周缘部231a,其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231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231b的下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在外周缘部231a的径向的外端部形成有朝向轴向的两侧突出的卡定突起。
主体构件23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主体构件234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节流槽223a,该第1节流槽22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1节流槽22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在主体构件234的上表面形成有将主液室215和第1节流槽223a连通的第1连通孔223b。第1连通孔223b将主液室215和第1节流槽223a在轴向上连通。第1节流槽22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1连通孔22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
夹持构件239从主液室215侧和中间液室235侧这两个方向夹持隔板231的外周缘部231a。夹持构件239包括支承隔板231的下表面的第1夹持部225和支承隔板231的上表面的第2夹持部238。第1夹持部225和第2夹持部238分别形成为环状,并且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231的外周缘部231a被第1夹持部225和第2夹持部238在轴向上夹持而固定,从而隔板231被支承为能够以外周缘部231a为固定端而在轴向上弹性变形。
第1夹持部225借助外侧凸缘部224连结于主体构件234。外侧凸缘部224与主体构件234一体地形成,从主体构件234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外侧凸缘部22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夹持部225与外侧凸缘部2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2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1夹持部225和外侧凸缘部224各自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第1夹持部225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2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第1夹持部225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第2夹持部238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2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231的上表面。在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1夹持部225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231的外周缘部231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2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侧。在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2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的外周面231c)和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的外周面231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与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的外周面231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的外周面231c相互倾斜。
下侧构件233形成为有底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下侧构件233液密地嵌合于主体构件234内。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形成将副液室216和中间液室235在轴向上分隔的分隔壁。下侧构件2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一体地抵接于第1夹持部225和外侧凸缘部224各自的下表面。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自隔板231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利用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以及隔板231的下表面划分形成前述的中间液室235。利用隔板231将中间液室235和主液室215在轴向上分隔。中间液室235的内容积小于主液室215的内容积。
在下侧构件233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节流槽233a,该第2节流槽23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23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234的内周面封闭。在下侧构件233的周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2节流槽233a和中间液室235连通的第2连通孔233b。第2连通孔233b将第2节流槽233a和中间液室235在径向上连通。第2节流槽23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2连通孔23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233a和第1节流槽223a各自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周向的相同的位置。
利用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和隔膜219划分形成副液室216。在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形成有将副液室216和中间液室235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222。第2节流通路222将副液室216和中间液室235在轴向上连通。第2节流通路222的中间液室235侧的开口部与隔板31相对。第2节流通路222设为形成于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的贯通孔,在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的第2节流通路222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隔板31在轴向上相对。
在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配设有限制突起226,该限制突起226限制隔板231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过大的鼓出变形。限制突起226与下侧构件233一体地形成。限制突起226形成为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另外,限制突起226也可以形成为实心,也可以不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
在下侧构件2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中,前述的隔膜环218配设于位于比多个第2节流通路222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外周缘部。隔膜环218与下侧构件233一体地形成。在隔膜环218中,位于比内筒部分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位于比下侧构件233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主体构件2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外筒部分与内筒部分的连接部分的上表面。
各第2节流通路22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后述的第1节流通路221的流路截面积,各第2节流通路222的流路长度小于后述的第1节流通路221的流路长度。第2节流通路222的流路长度小于内径。另外,也可以将第2节流通路222的流路长度设为内径以上。各第2节流通路2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221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此,在主体构件234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1节流槽223a和第2节流槽233a连通的连接孔221c。连接孔221c将第1节流槽223a和第2节流槽233a在径向上连通。并且,将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221由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的第1节流槽223a、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234的内周面封闭的第2节流槽233a以及连接孔221c构成。以下,在第1节流通路221中,将位于主液室215侧且由第1节流槽22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主液室侧通路221a,将位于中间液室235侧且由第2节流槽23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另外,在第1节流通路中,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相反液室)侧的部分称为相反液室侧通路。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侧通路是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
在此,连接孔221c将第1节流槽22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节流槽23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在液体从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的任一者通过连接孔221c而流入另一者并在该另一者中流动的过程中,在所述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另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成为周向上的相反方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2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221c的流路长度短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各自的流路长度。
在此,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第1连通孔22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通阻力高于第1连通孔22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1连通孔223b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2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215朝向副液室2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221c和主液室侧通路2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2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221a而进入连接孔2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和连接孔2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2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221c而进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2连通孔233b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2连通孔23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而进入第2连通孔23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221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即第2连通孔233b的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222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通孔233b朝向中间液室235在径向上开口,第2节流通路222朝向中间液室235在轴向上开口。即,第2连通孔233b的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222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2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222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222的流路截面积、第1节流通路2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节流通路221的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节流通路221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矩形状,在该情况下,流路直径能够用将流路截面形状替换为具有相同的流路截面积的圆形状时的该圆形状的直径表示。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235在第1节流通路2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低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板31形成有偏鼓出部223,在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223使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偏鼓出部223以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偏鼓出部223一体地形成于隔板231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2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2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231b的整个区域。另外,偏鼓出部223不限于前述的弯曲形状,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使形成于隔板231的上下表面的槽的大小不同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间液室235侧支承隔板231的第1夹持部225相对于从主液室215侧支承隔板231的第2夹持部238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在第1夹持部225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238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的下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231抵接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主液室215分开的方式朝向下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主液室215侧突出的曲面状。另外,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隔板231的下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隔板231的偏鼓出部223突出至第1夹持部225的内侧。偏鼓出部223的下表面的下端部和第1夹持部225的下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隔板2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231抵接于第1夹持部225的上表面和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另外,也可以使隔板231的下表面自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231的偏鼓出部223位于比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面靠上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2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面接触。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1,在隔板231形成有偏鼓出部223,因此对于隔板2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2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231利用偏鼓出部223朝向主液室2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2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231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2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即,本实施方式的偏鼓出部223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2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2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2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221中朝向主液室2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2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231利用偏鼓出部223朝向主液室215侧大幅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215的负压,因此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2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且隔板231具有偏鼓出部223并形成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此外,偏鼓出部223以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2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此外,偏鼓出部223一体地形成于隔板231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2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2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231b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231朝向主液室215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此外,第1节流通路221的主液室侧通路221a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对在该部分中流通的来自主液室215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夹持部238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225从中间液室235侧支承隔板231,因此对于隔板2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21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225抑制隔板231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2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2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231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238相对于第1夹持部225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在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231抵接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主液室215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231在朝向中间液室235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231的耐久性。此外,隔板231抵接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能够抑制隔板231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231抵接于第1夹持部225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隔板231的主体部231b的外周面231c和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使隔板231朝向主液室2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231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要朝向主液室215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231b的外周面231c抵接于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231的外周缘部231a与主体部231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偏鼓出部223突出至第1夹持部225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231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231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第1节流通路221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222朝向中间液室2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抑制从主液室215侧流入中间液室235的液体朝向第2节流通路222直行的状况,能够使该液体在中间液室235内扩散。由此,在直到主液室2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222为止的期间,可靠地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中间液室2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222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在中间液室23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222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2。另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隔膜环228从下侧构件233的下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主体构件2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该隔膜环228的上表面。隔膜环228与下侧构件233一体地形成。外侧凸缘部224从主体构件234的上表面的内周缘部朝向上方突出。外侧凸缘部224和主体构件234各自的内周面成为同一平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连接孔2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路截面积。
在此,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和第2连通孔23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通阻力高于第2连通孔23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2连通孔233b而进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216朝向主液室2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221c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2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而进入连接孔2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连接孔2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2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221c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2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1连通孔223b和主液室侧通路2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1连通孔22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221a而进入第1连通孔22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215在第1节流通路2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低的主液室侧通路221a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偏鼓出部236形成为在对隔板2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使朝向中间液室235侧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在图示的例子中,偏鼓出部236以朝向主液室2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隔板237包括主体部237b和外周缘部237a,该主体部237b呈圆板状,该外周缘部237a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237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237b的上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227和第2夹持部229中,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227支承隔板237的上表面,第2夹持部229支承隔板237的下表面。
第2夹持部229与外侧凸缘部2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2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下侧构件2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抵接于第2夹持部229的下表面。第2夹持部229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2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第2夹持部229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有形成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2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夹持部229的内侧。在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2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的外周面237c)和第2夹持部2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229的内周面和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的外周面237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229的内周面与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的外周面237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238的内周面和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的外周面237c相互倾斜。
在第1夹持部227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2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237的上表面。在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2夹持部229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237的外周缘部237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第1夹持部227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229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的上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部的内周缘部(以下称为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2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中间液室235分开的方式朝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突出的曲面状。另外,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隔板237的上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隔板237的偏鼓出部236突出至第1夹持部227的内侧。偏鼓出部236的上表面的上端部和第1夹持部227的上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隔板2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237抵接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和第2夹持部229的上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另外,也可以使隔板237的上表面自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237的偏鼓出部236位于比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靠下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2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接触。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2,在隔板237形成有偏鼓出部236,因此对于隔板2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22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237利用偏鼓出部236朝向中间液室23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22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2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即,本实施方式的偏鼓出部236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216的液体在通过第2节流通路222而流入中间液室235内之后,与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2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221中朝向副液室2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偏鼓出部236以朝向主液室2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2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此外,偏鼓出部236一体地形成于隔板237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2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237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237b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237朝向中间液室235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夹持部229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227从主液室215侧支承隔板237,因此对于隔板2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22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227抑制隔板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2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22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237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229相对于第1夹持部227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在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2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中间液室235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237在朝向主液室215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27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237的耐久性。此外,隔板237抵接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能够抑制隔板237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237抵接于第1夹持部227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隔板237的主体部237b的外周面237c和第2夹持部2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使隔板237朝向中间液室23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237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要朝向中间液室235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237b的外周面237c抵接于第2夹持部229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237的外周缘部237a与主体部237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偏鼓出部236突出至第1夹持部227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237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中间液室2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1节流通路2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在中间液室235的液体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此外,第1节流通路2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对在该部分中流通的来自副液室216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以上说明的第3~4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1、22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2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212、将第1安装构件211和第2安装构件212连结的弹性体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211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216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213的主液室215的分隔构件217,分隔构件217包括:隔板231、237,其形成主液室215的分隔壁的局部;第1节流通路221,其将主液室215和位于隔着隔板231、237而与主液室215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231、237的相反液室连通,位于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位于主液室215侧的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衰减力差扩大部,其抑制隔板231、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由此,隔振装置21、22具备衰减力差扩大部,因此能够抑制隔板231、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在此,也可以是,分隔构件217还包括作为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235和将中间液室235和副液室2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222,第1节流通路221包括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作为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中间液室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偏鼓出部223、236,该偏鼓出部223、236形成于隔板231、237,在对隔板231、2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223、236使朝向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中的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所述一液室在第1节流通路2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比另一通路侧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的一通路侧。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231、237形成有偏鼓出部223、236,因此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隔板231、237的朝向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中的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231、237的朝向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具体而言,在将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221中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对于隔板2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2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231利用偏鼓出部223朝向主液室2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2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231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2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此外,如上所述,在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2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2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2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221中朝向主液室2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2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231利用偏鼓出部236朝向主液室215侧大幅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215的负压,因此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隔板237形成有偏鼓出部236,因此对于隔板2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237利用偏鼓出部236朝向中间液室23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237的朝向主液室2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2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2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此外,如上所述,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在副液室216的液体通过第2节流通路222而流入中间液室235内之后,与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2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221中朝向副液室2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2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2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且隔板231、237具有偏鼓出部并形成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也可以是,偏鼓出部223、236以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231、2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中的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215和中间液室235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在此,也可以是,衰减力差扩大部还包括夹持构件239,该夹持构件239从主液室215侧和中间液室235侧这两个方向夹持隔板231、237的外周缘部231a、237a,偏鼓出部223、236一体地形成于隔板231、237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231a、237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整个区域。
在该情况下,偏鼓出部223、236一体地形成于隔板231、237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231a、237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231、237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
在此,也可以是,在主液室侧通路2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221b中,液体的流通阻力比一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大的另一通路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在该情况下,另一通路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对在该通路中流通的液体施加的阻力。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221沿着周向延伸,此外,第2节流通路222沿着轴向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第1夹持部225、227相对于第2夹持部238、229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238、229相对于第1夹持部225、227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也可以使第1夹持部225、227和第2夹持部238、229各自的内周面位于径向的相同的位置。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215作用正压的压缩式的隔振装置21、22,但也能够应用于如下悬吊式的隔振装置:以主液室215位于铅垂方向下侧且副液室216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安装,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215作用负压。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21、22不限定于车辆的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支架以外的设备。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建筑机械搭载的发电机的支架,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在工厂等设置的机械的支架。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1。如图9所示,隔振装置41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4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412、将第1安装构件411和第2安装构件412连结的弹性体4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411内的液室414分隔为副液室416和将弹性体413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主液室415的分隔构件417。在图示的例子中,分隔构件417将液室414在沿着第1安装构件411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上分隔。在该隔振装置41例如被使用为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的情况下,第1安装构件411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连结,第2安装构件412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连结。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向车身传递的状况。另外,也可以将第1安装构件411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将第2安装构件412连结于振动承受部。
以下,将相对于分隔构件417而言在轴向上主液室415所在的一侧称为上侧,将副液室416所在的一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向观察该隔振装置41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第1安装构件411形成为有底筒状。第1安装构件411的底部形成为环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安装构件411的下部的内周面被与弹性体413一体地形成的包覆橡胶覆盖。第2安装构件412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平板状。第2安装构件412例如形成为圆板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2安装构件412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411的上方。第2安装构件412的外径与第1安装构件411的内径相等。
弹性体413将第1安装构件411的上部的内周面和第2安装构件412的下表面连结。利用弹性体413,密闭第1安装构件411的上端开口部。弹性体413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411和第2安装构件412。弹性体413形成为有顶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弹性体413中,顶壁部连结于第2安装构件412,周壁部的下端部连结于第1安装构件411。弹性体413的周壁部随着从上方朝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隔膜环418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液密地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411的下端部内。隔膜环418形成为双层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由橡胶等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隔膜4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418。隔膜4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418中的外筒部分的内周面和内筒部分的外周面。隔膜419随着液体相对于副液室416内的流入和流出而扩缩变形。封入有液体的液室414由隔膜419和弹性体413划分形成于第1安装构件411内。另外,作为封入于液室414的液体,例如能够使用水、乙二醇等。
分隔构件417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圆盘状,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411内。利用分隔构件417,第1安装构件411内的液室414被划分为由弹性体413和分隔构件417划分形成的主液室415和由隔膜419和分隔构件417划分形成的副液室416。
分隔构件417包括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411内的筒状的主体构件434、封闭主体构件434的上端开口部并形成主液室4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431、封闭主体构件434的下端开口部的下侧构件433、位于隔着隔板431而与主液室415相反的一侧且将隔板431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中间液室435、用于将隔板431固定于主体构件434的环状的夹持构件439、将主液室415和中间液室4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421以及将中间液室435和副液室4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422。另外,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称为相反液室。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6~9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是中间液室435。
隔板431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板状。隔板431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431的体积小于弹性体413的体积。隔板431包括主体部431b和外周缘部431a,该主体部431b呈圆板状,该外周缘部431a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431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431b的下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主体部431b的上下表面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外周缘部431a的径向的外端部形成有朝向轴向的两侧突出的卡定突起。
主体构件43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主体构件434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节流槽423a,该第1节流槽42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1节流槽42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在主体构件434的上表面形成有将主液室415和第1节流槽423a连通的第1连通孔423b。第1连通孔423b将主液室415和第1节流槽423a在轴向上连通。第1节流槽42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1连通孔42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
夹持构件439从主液室415侧和中间液室435侧这两个方向夹持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夹持构件439包括支承隔板431的下表面的第1夹持部425和支承隔板431的上表面的第2夹持部438。第1夹持部425和第2夹持部438分别形成为环状,并且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被第1夹持部425和第2夹持部438在轴向上夹持而固定,从而隔板431被支承为能够以外周缘部431a为固定端而在轴向上弹性变形。
第1夹持部425借助外侧凸缘部424连结于主体构件434。外侧凸缘部424与主体构件434一体地形成,从主体构件434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外侧凸缘部42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夹持部425与外侧凸缘部4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4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1夹持部425和外侧凸缘部424各自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4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第2夹持部438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4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431的上表面。在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1夹持部425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4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侧。在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4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的外周面431c)和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的外周面431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与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的外周面431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的外周面431c相互倾斜。
下侧构件433形成为有底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下侧构件433液密地嵌合于主体构件434内。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形成将副液室416和中间液室435在轴向上分隔的分隔壁。下侧构件4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一体地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和外侧凸缘部424各自的下表面。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自隔板431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利用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以及隔板431的下表面划分形成前述的中间液室435。利用隔板431将中间液室435和主液室415在轴向上分隔。中间液室435的内容积小于主液室415的内容积。
在下侧构件433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节流槽433a,该第2节流槽43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43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434的内周面封闭。在下侧构件433的周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2节流槽433a和中间液室435连通的第2连通孔433b。第2连通孔433b将第2节流槽433a和中间液室435在径向上连通。第2节流槽43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2连通孔43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433a和第1节流槽423a各自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周向的相同的位置。
利用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和隔膜419划分形成副液室416。在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形成有将副液室416和中间液室435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422。第2节流通路422将副液室416和中间液室435在轴向上连通。第2节流通路422的中间液室435侧的开口部与隔板431相对。第2节流通路422设为形成于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的贯通孔,在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的第2节流通路422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隔板431在轴向上相对。
在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配设有限制突起426,该限制突起426限制隔板431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过大的鼓出变形。限制突起426与下侧构件433一体地形成。限制突起426形成为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另外,限制突起426也可以形成为实心,也可以不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
在下侧构件4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中,在位于比多个第2节流通路422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外周缘部配设有前述的隔膜环418。隔膜环418与下侧构件433一体地形成。隔膜环418中的位于比内筒部分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位于比下侧构件433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主体构件4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外筒部分与内筒部分的连接部分的上表面。
各第2节流通路42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后述的第1节流通路421的流路截面积,各第2节流通路422的流路长度小于后述的第1节流通路421的流路长度。第2节流通路422的流路长度小于内径。另外,也可以将第2节流通路422的流路长度设为内径以上。各第2节流通路4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421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此,在主体构件434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1节流槽423a和第2节流槽433a连通的连接孔421c。连接孔421c将第1节流槽423a和第2节流槽433a在径向上连通。并且,将主液室415和中间液室4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421由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的第1节流槽423a、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434的内周面封闭的第2节流槽433a以及连接孔421c构成。以下,在第1节流通路421中,将位于主液室415侧且由第1节流槽42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主液室侧通路421a,将位于中间液室435侧且由第2节流槽43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另外,在第1节流通路中,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相反液室)侧的部分称为相反液室侧通路。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6~9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侧通路是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
在此,连接孔421c将第1节流槽42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节流槽43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在液体从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的任一者通过连接孔421c而流入另一者并在该另一者中流动的过程中,在所述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另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成为周向上的相反方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4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421c的流路长度短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各自的流路长度。
在此,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第1连通孔42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通阻力高于第1连通孔42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1连通孔423b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4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415朝向副液室4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421c和主液室侧通路4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4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421a而进入连接孔4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和连接孔4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4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421c而进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2连通孔433b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2连通孔43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而进入第2连通孔43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421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即第2连通孔433b的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422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通孔433b朝向中间液室435在径向上开口,第2节流通路422朝向中间液室435在轴向上开口。即,第2连通孔433b的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422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4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422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422的流路截面积、第1节流通路4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节流通路421的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节流通路421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矩形状,在该情况下,流路直径能够用将流路截面形状替换为具有相同的流路截面积的圆形状时的该圆形状的直径表示。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435在第1节流通路4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低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间液室435侧支承隔板431的第1夹持部425相对于从主液室415侧支承隔板431的第2夹持部438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在第1夹持部425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438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的下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431抵接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主液室415分开的方式朝向下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主液室415侧突出的曲面状。隔板431抵接于第2夹持部438的下表面的整个区域。另外,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隔板431也可以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1,相对于第2夹持部438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425从中间液室435侧支承隔板431,因此对于隔板431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41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425抑制隔板431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1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438相对于第1夹持部425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夹持部425和第2夹持部438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431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4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4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4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421中朝向主液室4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如上所述,对于隔板431而言,相对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鼓出变形,更易于朝向主液室415侧鼓出变形,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4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431朝向主液室415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415的负压,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4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且隔板431形成主液室415和中间液室4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夹持构件439包括第1夹持部425和第2夹持部438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431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主液室415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1在朝向中间液室435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431的耐久性。
此外,在隔板431的主体部431b的外周面431c和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使隔板431朝向主液室4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431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要朝向主液室415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431b的外周面431c抵接于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与主体部431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此外,第1节流通路421的主液室侧通路421a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对在该部分中流通的来自主液室415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此外,第1节流通路421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422朝向中间液室4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抑制从主液室415侧流入中间液室435的液体朝向第2节流通路422直行的状况,能够使该液体在中间液室435内扩散。由此,在直到主液室4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422为止的期间,可靠地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中间液室4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422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在中间液室43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422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2。另外,在该第6实施方式中,对与第5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板431形成有偏鼓出部423,在对该隔板4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423使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偏鼓出部423以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偏鼓出部423一体地形成于隔板431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4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4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431b的整个区域。另外,偏鼓出部423不限于前述的弯曲形状,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使形成于隔板431的上下表面的槽的大小不同等。
隔板431的下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隔板431的偏鼓出部423突出至第1夹持部425的内侧。偏鼓出部423的下表面的下端部和第1夹持部425的下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隔板4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431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和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另外,也可以使隔板431的下表面自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431的偏鼓出部423位于比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面靠上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4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面接触。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2,在隔板431形成有偏鼓出部423,因此对于隔板4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42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1利用偏鼓出部423朝向主液室4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2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1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即,本实施方式的偏鼓出部423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431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偏鼓出部423以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4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此外,偏鼓出部423突出至第1夹持部425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431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431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偏鼓出部423一体地形成于隔板431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4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4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431b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431朝向主液室415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此外,隔板431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能够抑制隔板431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431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3。另外,在该第7实施方式中,对与第5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隔膜环428从下侧构件433的下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主体构件4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该隔膜环428的上表面。隔膜环428与下侧构件433一体地形成。外侧凸缘部424从主体构件434的上表面的内周缘部朝向上方突出。外侧凸缘部424和主体构件434各自的内周面成为同一平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连接孔4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路截面积。
在此,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和第2连通孔43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通阻力高于第2连通孔43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2连通孔433b而进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416朝向主液室4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421c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4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而进入连接孔4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连接孔4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4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421c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4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1连通孔423b和主液室侧通路4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1连通孔42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421a而进入第1连通孔42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415在第1节流通路4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低的主液室侧通路421a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夹持部429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427从主液室415侧支承隔板437,第2夹持部429从中间液室435侧支承隔板437。
第2夹持部429与外侧凸缘部4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4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下侧构件4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抵接于第2夹持部429的下表面。第2夹持部429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4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第2夹持部429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437包括主体部437b和外周缘部437a,该主体部437b呈圆板状,该外周缘部437a为形成壁厚比主体部437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437b的上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4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夹持部429的内侧。在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4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的外周面437c)和第2夹持部4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429的内周面和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的外周面437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429的内周面与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的外周面437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438的内周面和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的外周面437c相互倾斜。
在第1夹持部427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4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437的上表面。在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2夹持部429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437的外周缘部437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第1夹持部427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429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的上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内周缘部(以下称为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4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中间液室435分开的方式朝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突出的曲面状。隔板437抵接于第2夹持部429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另外,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隔板437抵接于第1夹持部427的下表面的整个区域。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3,相对于第2夹持部429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427从主液室415侧支承隔板437,因此对于隔板4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43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427抑制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7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429相对于第1夹持部427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夹持部427和第2夹持部429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在副液室416的液体通过第2节流通路422而流入中间液室435内之后,与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421中朝向副液室4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在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4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中间液室435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7在朝向主液室415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437的耐久性。
此外,在隔板437的主体部437b的外周面437c和第2夹持部4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使隔板437朝向中间液室43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437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要朝向中间液室435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437b的外周面437c抵接于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437的外周缘部437a与主体部437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中间液室4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1节流通路4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在中间液室435的液体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此外,第1节流通路4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对在该通路中流通的来自副液室416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第8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4。另外,在该第8实施方式中,对与第7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鼓出部436形成为在对隔板4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使朝向中间液室435侧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在图示的例子中,偏鼓出部436以朝向主液室4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隔板437的上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内周缘部(以下称为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隔板437的偏鼓出部436突出至第1夹持部427的内侧。偏鼓出部436的上表面的上端部和第1夹持部427的上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隔板4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437抵接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和第2夹持部429的上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另外,也可以使隔板437的上表面自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437的偏鼓出部436位于比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靠下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4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接触。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4,在隔板37形成有偏鼓出部436,因此对于隔板4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44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7利用偏鼓出部436朝向中间液室43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4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即,本实施方式的偏鼓出部436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偏鼓出部436以朝向主液室4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4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此外,偏鼓出部436突出至第1夹持部427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437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偏鼓出部436一体地形成于隔板437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4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437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437b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437朝向中间液室435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此外,隔板437抵接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能够抑制隔板437与第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437抵接于1夹持部427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第9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5。另外,在该第9实施方式中,对与第6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425和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441。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突起441形成于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的下表面。支承突起441形成于与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抵接的隔板431的下表面中的在向隔振装置45输入载荷而隔板431朝向主液室415侧变形或位移时能够自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向上方分开的部分。支承突起441形成为朝向下方突出的曲面状。多个支承突起441在径向和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于隔板431。
另外,如图18所示,支承突起441也可以形成于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此外,支承突起441也可以形成于与隔板431的下表面抵接的第1夹持部425的上表面中的在向隔振装置45输入载荷而隔板431朝向主液室415侧变形或位移时隔板431的下表面能够向上方分开的部分。此外,支承突起441也可以形成于第1夹持部425和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这两者。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5,在第1夹持部425和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441,因此在向隔振装置45输入载荷而隔板431朝向中间液室435侧变形或位移时,能够抑制隔板431的外周缘部431a在较广的范围内立刻与第1夹持部425碰撞的状况,能够将产生的碰撞音抑制得较小。
以上说明的第5~9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1~45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4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412、将第1安装构件411和第2安装构件412连结的弹性体4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411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416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413的主液室415的分隔构件417,分隔构件417包括:隔板431、437,其形成主液室415的分隔壁的局部;第1节流通路421,其将主液室415和位于隔着隔板431、437而与主液室415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431、437的相反液室连通,位于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位于主液室415侧的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衰减力差扩大部,其抑制隔板431、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由此,隔振装置41~45具备衰减力差扩大部,因此能够抑制隔板431、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在此,也可以是,分隔构件417还包括作为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435和将中间液室435和副液室4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422,第1节流通路421包括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作为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中间液室435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的任一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另一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夹持构件239,该夹持构件239从主液室415侧和中间液室435侧这两个方向夹持隔板431、437的外周缘部431a、437a,夹持构件39包括:第1夹持部425、427,其从主液室415和中间液室435中的在第1节流通路4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一通路侧的一液室侧支承隔板431、437;以及第2夹持部438、429,其从在第1节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另一通路侧的另一液室侧支承隔板431、437,第1夹持部425、427相对于第2夹持部438、429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
在该情况下,在第1夹持部425、427和第2夹持部438、429中,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425、427从一液室侧支承隔板431、437,第2夹持部438、429从另一液室侧支承隔板431、437,因此对于隔板431、4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具体而言,在将主液室415和中间液室435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421中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相对于第2夹持部438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425从中间液室435侧支承隔板431,因此对于隔板4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41、42、45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425抑制隔板431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1、42、45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1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438相对于第1夹持部425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如上所述,在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4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4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4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421中朝向主液室4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并且,如上所述,对于隔板431而言,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鼓出变形相比,更易于朝向主液室415侧鼓出变形,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4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431朝向主液室415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415的负压,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相对于第2夹持部429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427从主液室415侧支承隔板437,因此对于隔板4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43、44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427抑制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3、44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7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429相对于第1夹持部427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如上所述,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416的液体在通过第2节流通路422而流入中间液室435内之后,与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4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421中朝向副液室4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4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且隔板431、437形成主液室415和中间液室435这两者的分隔壁的局部,夹持构件439包括第1夹持部425、427和第2夹持部438、429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中的供隔板431、437抵接的部分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所述另一液室分开的方式倾斜。
在该情况下,在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431、437抵接的部分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所述另一液室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振动时,隔板431、437在朝向所述一液室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的耐久性。
在此,也可以是,隔板431、437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在该情况下,隔板431、437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振动时,能够抑制隔板431、437与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431、437抵接于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使隔板431、437朝向所述一液室侧鼓出变形的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在此,也可以是,隔板431、437包括被夹持构件439夹持的外周缘部431a、437a和位于比外周缘部431a、437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且形成为壁厚比外周缘部431a、437a的壁厚厚的主体部431b、437b,在主体部431b、4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431a、437a靠所述另一液室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和第2夹持部438、429的内周面之间在径向上设有间隙。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431、437的主体部431b、437b的外周面和第2夹持部438、4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使隔板431、437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431、437要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431b、437b的外周面抵接于第2夹持部438、429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431、437的外周缘部431a、437a与主体部431b、437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在此,也可以是,衰减力差扩大部还包括偏鼓出部423、436,该偏鼓出部423、436形成于隔板431、437,在对隔板431、4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423、436使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431、437形成有偏鼓出部423、436,因此与夹持构件439具有第1夹持部425、427和第2夹持部438、419结合,能够可靠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431、437的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隔板431、437的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具体而言,在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对于隔板4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42、45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1利用偏鼓出部423朝向主液室4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2、45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1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4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4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对于隔板4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量大于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量。因而,在向隔振装置44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437利用偏鼓出部436朝向中间液室43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44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437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在此,也可以是,偏鼓出部423、436形成为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突出的曲面状。
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431、4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在此,也可以是,偏鼓出部423、436突出至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侧。
在该情况下,偏鼓出部423、436突出至第1夹持部425、427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431、437的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431、437的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在此,也可以是,形成有多个支承突起441,该多个支承突起441形成于第1夹持部425、427和隔板431、437的外周缘部431a、437a中的至少一者,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
在该情况下,在第1夹持部425、427和隔板431、437的外周缘部431a、437a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441,因此在向隔振装置45输入载荷而隔板431、437朝向所述一液室侧变形或位移时,能够抑制隔板431、437的外周缘部431a、437a在较广的范围内立刻与第1夹持部425、427碰撞的状况,能够将产生的碰撞音抑制得较小。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421沿着周向延伸,此外,第2节流通路422沿着轴向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415作用正压的压缩式的隔振装置41~45,但也能够应用于如下悬吊式的隔振装置:以主液室415位于铅垂方向下侧且副液室416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安装,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415作用负压。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41~45不限定于车辆的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支架以外的设备。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建筑机械搭载的发电机的支架,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在工厂等设置的机械的支架。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第10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9和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隔振装置51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5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512、将第1安装构件511和第2安装构件512连结的弹性体5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511内的液室514分隔为副液室516和将弹性体513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主液室515的分隔构件517。在图示的例子中,分隔构件517将液室514在沿着第1安装构件511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上分隔。在该隔振装置51例如被使用为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的情况下,第1安装构件511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连结,第2安装构件512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连结。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向车身传递的状况。另外,也可以将第1安装构件511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将第2安装构件512连结于振动承受部。
以下,将相对于分隔构件517而言在轴向上主液室515所在的一侧称为上侧,将副液室516所在的一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向观察该隔振装置51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第1安装构件511形成为有底筒状。第1安装构件511的底部形成为环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安装构件511的下部的内周面被与弹性体513一体地形成的包覆橡胶覆盖。第2安装构件512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平板状。第2安装构件512例如形成为圆板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2安装构件512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511的上方。第2安装构件512的外径与第1安装构件511的内径相等。
弹性体513将第1安装构件511的上部的内周面和第2安装构件512的下表面连结。利用弹性体513,密闭第1安装构件511的上端开口部。弹性体513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511和第2安装构件512。弹性体513形成为有顶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弹性体513中,顶壁部连结于第2安装构件512,周壁部的下端部连结于第1安装构件511。弹性体513的周壁部随着从上方朝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隔膜环518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液密地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511的下端部内。隔膜环518形成为双层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由橡胶等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隔膜5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518。隔膜5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518中的外筒部分的内周面和内筒部分的外周面。隔膜519随着液体相对于副液室516内的流入和流出而扩缩变形。封入有液体的液室514由隔膜519和弹性体513划分形成于第1安装构件511内。另外,作为封入于液室514的液体,例如能够使用水、乙二醇等。
分隔构件517形成为正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圆盘状,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511内。利用分隔构件517,第1安装构件511内的液室514被划分为由弹性体513和分隔构件517划分形成的主液室515和由隔膜519和分隔构件517划分形成的副液室516。
分隔构件517包括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511内的筒状的主体构件534、封闭主体构件534的上端开口部并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531、嵌合于主体构件534的下端部内的筒状的下侧构件533、用于将隔板531固定于主体构件534的环状的夹持构件539以及从主液室515朝向副液室516侧延伸的第1节流通路(节流通路)521。
隔板531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板状。隔板531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531的体积小于弹性体513的体积。隔板531包括主体部531b和外周缘部531a,该主体部531b呈圆板状,该外周缘部531a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531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531b的下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在外周缘部531a的径向的外端部形成有朝向轴向的两侧突出的卡定突起。
主体构件53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主体构件434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节流槽523a,该第1节流槽52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1节流槽52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在主体构件534的上表面形成有将主液室515和第1节流槽523a连通的第1连通孔523b。第1连通孔523b将主液室515和第1节流槽523a在轴向上连通。第1节流槽52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1连通孔52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
夹持构件539从主液室515侧和副液室516侧这两个方向夹持隔板531的外周缘部531a。夹持构件539包括支承隔板531的下表面的第1夹持部525和支承隔板531的上表面的第2夹持部538。第1夹持部525和第2夹持部538分别形成为环状,并且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531的外周缘部531a被第1夹持部525和第2夹持部538在轴向上夹持而固定,从而隔板531被支承为能够以外周缘部531a为固定端而在轴向上弹性变形。
第1夹持部525借助外侧凸缘部524连结于主体构件534。外侧凸缘部524与主体构件534一体地形成,从主体构件534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外侧凸缘部52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夹持部525与外侧凸缘部5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5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1夹持部525和外侧凸缘部524各自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第1夹持部525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524的上表面的靠下方的位置。在第1夹持部525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第2夹持部538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5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531的上表面。在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1夹持部525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531的外周缘部531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5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侧。在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5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的外周面531c)和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的外周面531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与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的外周面531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的外周面531c相互倾斜。
下侧构件533形成为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下侧构件533液密地嵌合于主体构件534内。下侧构件5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一体地抵接于第1夹持部525和外侧凸缘部524各自的下表面。在此,隔板531和隔膜519通过下侧构件533的内侧和第1夹持部525的内侧而在轴向上相对。由此,利用隔板531的下表面、下侧构件533的内周面以及隔膜519划分形成副液室516。副液室516配设于隔着隔板531而与主液室515相反的一侧。即,利用隔板531将副液室516和主液室515在轴向上分隔。另外,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称为相反液室。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12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是副液室516。
在下侧构件533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节流槽533a,该第2节流槽53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53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534的内周面封闭。在下侧构件533的周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2节流槽533a和副液室516连通的第2连通孔533b。第2连通孔533b将第2节流槽533a和副液室516在径向上连通。第2节流槽53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2连通孔53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内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533a和第1节流槽523a各自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周向的相同的位置。
在下侧构件533的下端开口缘配设有前述的隔膜环518。隔膜环518与下侧构件533一体地形成。隔膜环518中的位于比内筒部分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位于比下侧构件533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主体构件5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外筒部分与内筒部分的连接部分的上表面。
在此,在主体构件534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1节流槽523a和第2节流槽533a连通的连接孔521c。连接孔521c将第1节流槽523a和第2节流槽533a在径向上连通。并且,从主液室515朝向副液室516侧延伸的第1节流通路521由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的第1节流槽523a、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534的内周面封闭的第2节流槽533a以及连接孔421c构成。以下,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将位于主液室515侧且由第1节流槽52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主液室侧通路521a,将通过连接孔521c而从主液室侧通路521a朝向副液室516侧延伸且由第2节流槽53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副液室侧通路521b。另外,在第1节流通路中,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相反液室)侧的部分称为相反液室侧通路。本实施方式和后述的第12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侧通路是副液室侧通路521b。
在此,连接孔521c将第1节流槽52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节流槽53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在液体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任一者通过连接孔521c而流入另一者并在该另一者中流动的过程中,在所述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与在所述另一者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成为周向上的相反方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521c的开口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路截面积。连接孔521c的流路长度短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各自的流路长度。
在此,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第1连通孔52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通阻力高于第1连通孔52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1连通孔523b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515朝向副液室5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521c和主液室侧通路5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521c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521a而进入连接孔5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副液室侧通路521b和连接孔5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5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521c而进入副液室侧通路5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2连通孔533b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2连通孔533b的流通阻力高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副液室侧通路521b而进入第2连通孔53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节流通路521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矩形状,在该情况下,流路直径能够用将流路截面形状替换为具有相同的流路截面积的圆形状时的该圆形状的直径表示。
此外,在隔板531形成有偏鼓出部523,在对该隔板5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523使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偏鼓出部523以朝向副液室516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偏鼓出部523一体地形成于隔板531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5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5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531b的整个区域。另外,偏鼓出部523不限于前述的弯曲形状,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使形成于隔板531的上下表面的槽的大小不同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副液室516侧支承隔板531的第1夹持部525相对于从主液室515侧支承隔板531的第2夹持部538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在第1夹持部525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538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的下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531抵接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主液室515分开的方式朝向下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主液室515侧的上方突出的曲面状。另外,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隔板531的下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隔板531的偏鼓出部523突出至第1夹持部525的内侧。偏鼓出部523的下表面的下端部和第1夹持部525的下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偏鼓出部523的下表面的下端部位于隔板531的径向的中央部。隔板5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531抵接于第1夹持部525的上表面和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另外,也可以使隔板531的下表面自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531的偏鼓出部523位于比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面靠上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5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面接触。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515在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高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侧。并且,在隔板531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高于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
在隔板531中,主体部531b的上部的刚度高于主体部531b的除此以外的下部和外周缘部531a各自的刚度。在主体部531b的上部埋设有例如帆布等的加强构件531d。隔板531的上部和下部各自的刚度的高低能够根据当在轴向上以相同的位移量分别压入隔板531的上部和下部而使其弹性变形时测量的反作用力的大小来确定。另外,也可以是,在主体部531b的上部不埋设加强构件531d而利用刚度比形成主体部531b的下部和外周缘部531a的材质的刚度高的材质形成主体部531b的上部。隔板531例如也可以通过双色成形等而形成。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1,在隔板531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高于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因此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隔板531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531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1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4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即,本实施方式的隔板531是如下衰减力差扩大部:抑制隔板531的朝向主液室4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中间液室(相反液室)435侧的鼓出变形中的朝向副液室(相反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扩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此外,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515的液体直接流入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5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朝向主液室515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在隔板531中,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因此在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5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时,能够使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抑制主液室515的负压,抑制气穴的产生。
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5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并且在隔板531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与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彼此不同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隔板531中,在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531d,因此即使不过度增厚隔板531的厚度,也能够容易地使隔板531具有前述的刚度之差。
在隔板531形成有偏鼓出部523,因此对于隔板5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1利用偏鼓出部523朝向主液室5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1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5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531利用偏鼓出部523朝向主液室515侧大幅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515的负压,因此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此外,偏鼓出部523以朝向副液室516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5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此外,偏鼓出部523一体地形成于隔板31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5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5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531b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此外,第1节流通路521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对在该通路中流通的来自主液室515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夹持部538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525从副液室516侧支承隔板531,因此对于隔板5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525抑制隔板531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1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538相对于第1夹持部525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在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531抵接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主液室515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1在朝向副液室516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531的耐久性。此外,隔板531抵接于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能够抑制隔板531与第1夹持部525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531抵接于第1夹持部25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隔板531的主体部531b的外周面531c和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使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531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要朝向主液室515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531b的外周面531c抵接于第2夹持部5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531的外周缘部531a与主体部531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偏鼓出部523突出至第1夹持部525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531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531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第11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和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2。另外,在该第11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0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如上所述,在第1节流通路中,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相反液室)侧的部分称为相反液室侧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541具备中间液室535,该中间液室535位于隔着隔板531而与主液室515的相反的一侧,并且将第1节流通路521的相反液室侧通路521b和副液室516连通,第1节流通路521将主液室515和中间液室535连通。即,本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是中间液室535,也能够将相反液室侧通路521称为中间液室侧通路。中间液室535在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低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侧。
在此,下侧构件542形成为有底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封闭主体构件534的下端开口部。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的上表面自隔板531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利用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以及隔板531的下表面划分形成前述的中间液室535。即,中间液室535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531,利用隔板531将中间液室535和主液室515在轴向上分隔。中间液室535的内容积小于主液室515的内容积。形成于下侧构件542的周壁部的内周面的第2连通孔533b将第2节流槽533a和中间液室535在径向上连通。
利用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和隔膜519划分形成副液室516。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形成将副液室516和中间液室535在轴向上分隔的分隔壁。在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形成有将副液室516和中间液室535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522。第2节流通路522将副液室516和中间液室535在轴向上连通。第2节流通路522的中间液室535侧的开口部与隔板531相对。第2节流通路522设为形成于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的贯通孔,在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的第2节流通路522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隔板531在轴向上相对。
各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流路截面积,各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长度小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流路长度。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长度小于内径。另外,也可以将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长度设为内径以上。各第2节流通路5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下侧构件542的底壁部的上表面配设有限制突起526,该限制突起526限制隔板531的朝向中间液室535侧的过大的鼓出变形。限制突起526与下侧构件542一体地形成。限制突起526形成为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另外,限制突起526也可以形成为实心,也可以不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521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即第2连通孔533b的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通孔533b朝向中间液室535在径向上开口,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在轴向上开口。即,第2连通孔533b的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5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截面积、第1节流通路5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节流通路521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路截面积。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2,除了利用第10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1起到的作用效果以外,由于分隔构件541具备中间液室535,因此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第1节流通路521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抑制从主液室515侧流入中间液室535的液体朝向第2节流通路522直行的状况,能够使该液体在中间液室535内扩散。由此,在直到主液室51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522为止的期间,可靠地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中间液室5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在中间液室535的液体流入第2节流通路522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3和图24说明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3。另外,在该第1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0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隔膜环528从下侧构件533的下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主体构件5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该隔膜环528的上表面。隔膜环528与下侧构件533一体地形成。外侧凸缘部524从主体构件534的上表面的内周缘部朝向上方突出。外侧凸缘部524和主体构件534各自的内周面成为同一平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在图示的例子中,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路截面积。此外,连接孔521c的开口面积小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路截面积。
在此,副液室侧通路521b和第2连通孔533b各自的流通阻力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通阻力高于第2连通孔533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第2连通孔533b而进入副液室侧通路521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516朝向主液室5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连接孔521c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连接孔521c的流通阻力高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副液室侧通路521b而进入连接孔521c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连接孔521c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通阻力高于连接孔521c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孔521c而进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既可以使第1连通孔523b和主液室侧通路521a各自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例如,在第1连通孔523b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主液室侧通路521a而进入第1连通孔523b时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增大,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鼓出部536形成为在对隔板5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使朝向副液室516侧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在图示的例子中,偏鼓出部536以朝向主液室5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隔板537包括主体部537b和外周缘部537a,该主体部537b呈圆板状,该外周缘部537a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537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537b的上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在外周缘部537a的径向的外端部形成有朝向轴向的两侧突出的卡定突起。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527和第2夹持部529中,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527支承隔板537的上表面,第2夹持部529支承隔板537的下表面。
第2夹持部529与外侧凸缘部5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5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下侧构件5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抵接于第2夹持部529的下表面。第2夹持部529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5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第2夹持部529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5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夹持部529的内侧。在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5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的外周面537c)和第2夹持部5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529的内周面和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的外周面537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529的内周面与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的外周面537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529的内周面和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的外周面537c相互倾斜。
在第1夹持部527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5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537的上表面。在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2夹持部529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537的外周缘部537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第1夹持部527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529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的上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部的内周缘部(以下称为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5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副液室516分开的方式朝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副液室516侧的下方突出的曲面状。另外,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隔板537的上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隔板537的偏鼓出部536突出至第1夹持部527的内侧。偏鼓出部536的上表面的上端部和第1夹持部527的上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偏鼓出部536的上表面的上端部位于隔板537的径向的中央部。隔板5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537抵接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和第2夹持部529的上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另外,也可以使隔板537的上表面自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537的偏鼓出部536位于比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靠下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5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接触。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液室516在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高的副液室侧通路521b侧。并且,在隔板537中,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高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在隔板537中,主体部537b的下部的刚度高于主体部537b的除此以外的上部和外周缘部537a各自的刚度。加强构件531d埋设于主体部537b的下部。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3,在隔板537中,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高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因此对于隔板5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7朝向副液室516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7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此外,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与副液室516侧的液体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副液室侧通路5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5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朝向副液室5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在隔板537形成有偏鼓出部536,因此对于隔板5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7利用偏鼓出部536朝向副液室516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7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偏鼓出部536以朝向主液室5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5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此外,偏鼓出部536一体地形成于隔板537中的位于比被夹持构件539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537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537b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使隔板537朝向副液室516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夹持部529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527从主液室515侧支承隔板537,因此对于隔板5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即,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527抑制隔板537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7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529相对于第1夹持部527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在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5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副液室516分开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7在朝向主液室515侧鼓出变形时易于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面接触,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并且能够确保隔板537的耐久性。此外,隔板537抵接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能够抑制隔板537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可靠地抑制异响的产生。此外,隔板537抵接于第1夹持部527的内周缘部,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在隔板537的主体部537b的外周面537c和第2夹持部529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使隔板537朝向副液室516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537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要朝向副液室516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537b的外周面537c抵接于第2夹持部529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537的外周缘部537a与主体部537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偏鼓出部536突出至第1夹持部527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537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537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第1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5和图26说明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4。另外,在该第1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2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如上所述,在第1节流通路中,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位于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的液室(相反液室)侧的部分称为相反液室侧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543具备中间液室535,该中间液室535位于隔着隔板537而与主液室515的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并且将第1节流通路521的相反液室侧通路521b和副液室516连通,第1节流通路521将主液室515和中间液室535连通。即,本实施方式的相反液室是中间液室535,也能够将相反液室侧通路521b称为中间液室侧通路。中间液室535在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较高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侧。
在此,下侧构件544形成为有底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封闭主体构件534的下端开口部。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的上表面自隔板537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利用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以及隔板537的下表面划分形成前述的中间液室535。即,中间液室535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537,利用隔板537将中间液室535和主液室515在轴向上分隔。中间液室535的内容积小于主液室515的内容积。形成于下侧构件544的周壁部的内周面的第2连通孔533b将第2节流槽533a和中间液室535在径向上连通。
利用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和隔膜519划分形成副液室516。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形成将副液室516和中间液室535在轴向上分隔的分隔壁。在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形成有将副液室516和中间液室535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522。第2节流通路522将副液室516和中间液室535在轴向上连通。第2节流通路522的中间液室535侧的开口部与隔板537相对。第2节流通路522设为形成于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的贯通孔,在下侧构件544的底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的第2节流通路522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隔板537在轴向上相对。
各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流路截面积,各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长度小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流路长度。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长度小于内径。另外,也可以将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长度设为内径以上。各第2节流通路5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521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即第2连通孔533b的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通孔533b朝向中间液室535在径向上开口,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在轴向上开口。即,第2连通孔533b的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5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522朝向中间液室5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522的流路截面积、第1节流通路5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节流通路521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流路截面积。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4,除了利用第1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3起到的作用效果以外,分隔构件543具备中间液室535,因此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此外,中间液室535的所述横截面积大于第1节流通路5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流路截面积,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在中间液室535的液体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此外,第1节流通路521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因此能够提高对在该通路中流通的来自副液室516侧的液体施加的阻力,更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以上说明的第10~1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51~54包括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的筒状的第1安装构件511和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的第2安装构件512、将第1安装构件511和第2安装构件512连结的弹性体513以及将第1安装构件511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516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513的主液室515的分隔构件517,分隔构件517、541、543包括:隔板531、537,其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第1节流通路521,其将主液室515和位于隔着隔板531、537而与主液室515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531、537的相反液室连通,位于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位于主液室515侧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衰减力差扩大部,其抑制隔板531、537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由此,隔振装置51~54具备衰减力差扩大部,因此抑制隔板531、537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在此,也可以是,分隔构件541、543还包括作为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535和将中间液室535和副液室516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522,第1节流通路521包括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作为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中间液室535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隔板531、537,该隔板531、537的形成中间液室535和主液室515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中间液室535和主液室515中的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所述一液室在第1节流通路521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比另一通路侧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的一通路侧。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531、537中,形成主液室515和作为位于隔着隔板531、537而与主液室515相反的一侧的液室(以下称为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535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因此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隔板531、537的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的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具体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隔板531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中间液室5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由此,对于隔板5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中间液室53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2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2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1的朝向中间液室5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此外,如上所述,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515的液体直接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中间液室535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朝向主液室515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并且,在隔板531中,形成中间液室5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因此在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5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时,能够使隔板531朝向主液室侧515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抑制主液室515的负压,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隔板537中,形成中间液室5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由此,对于隔板5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中间液室53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4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7朝向中间液室53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4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7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中间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此外,如上所述,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与中间液室535侧的液体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5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朝向中间液室535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5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中间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并且在隔板531、537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与形成中间液室5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彼此不同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也可以是,在隔板531、537中,在形成所述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531d。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531、537中,在形成所述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531d,因此即使过度增厚隔板531、537的厚度,也能够容易地使隔板531、537具备前述的刚度之差。
此外,也可以是,第1节流通路521包括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作为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副液室516侧的副液室侧通路521b,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隔板531、537,该隔板531、537的形成副液室516和主液室515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一液室在第1节流通路5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的液体的流通阻力比另一通路侧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的一通路侧。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531、537中,形成主液室515和作为隔着隔板531、537而位于与主液室515相反的一侧的液室(以下称为相反液室)的副液室516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因此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隔板531、537的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531、537的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具体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的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隔板531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由此,对于隔板5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1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此外,如上所述,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与主液室的液体直接流入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副液室516侧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朝向主液室515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并且,在隔板531中,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因此在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5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时,能够使隔板531朝向主液室515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抑制主液室515的负压,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隔板537中,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由此,对于隔板5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515侧的鼓出变形。因而,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537朝向副液室516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53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537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副液室516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5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此外,如上所述,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与副液室516侧的液体直接流入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情况相比,该液体在流入副液室侧通路521b时被施加较大的阻力。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主液室515的液体在第1节流通路521中朝向副液室516侧流通时,即使在主液室侧通路521a和副液室侧通路521b中流通阻力彼此不同,由于两者相互连续而构成1个节流通路,因此也能够抑制在液体通过其分界部分时产生的阻力,能够抑制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根据以上,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5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副液室侧通路521b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主液室侧通路521a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彼此不同,并且在隔板531、537中,形成主液室5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与形成副液室5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彼此不同的结构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也可以是,在隔板531、537中,在形成所述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531d。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531、537中,在形成所述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531d,因此即使过度增厚隔板531、537的厚度,也能够容易地使隔板531、537具备前述的刚度之差。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521沿着周向延伸,此外,第2节流通路522沿着轴向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隔板531、537也可以不具有偏鼓出部523、536。此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第1夹持部525、527相对于第2夹持部538、529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538、529相对于第1夹持部525、527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也可以使第1夹持部525、527和第2夹持部538、529各自的内周面位于径向的相同的位置。
此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515作用正压的压缩式的隔振装置51~54,但也能够应用于如下悬吊式的隔振装置:以主液室515位于铅垂方向下侧且副液室516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安装,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515作用负压。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51~54不限定于车辆的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支架以外的设备。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建筑机械搭载的发电机的支架,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在工厂等设置的机械的支架。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对于以上说明的第1~13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所述第1~13实施方式各自的构成要素相互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
附图标记说明
11、12、21、22、41~45、51~54、隔振装置;111、211、411、511、第1安装构件;112、212、412、512、第2安装构件;113、213、413、513、弹性体;114、214、414、514、液室;115、215、415、515、主液室;116、216、416、516、副液室;135、235、435、535、中间液室;117、217、417、517、541、543、分隔构件;121、221、421、521、第1节流通路;121a、221a、421a、521a、主液室侧通路;121b、221b、421b、521b、相反液室侧通路(中间液室侧通路、副液室侧通路);122、222、422、522、第2节流通路;126、127、抑制构件(衰减力差扩大部);131、231、237、431、437、隔板;531、537、隔板(衰减力差扩大部);223、236、423、426、523、536、偏鼓出部(衰减力差扩大部);231a、237a、431a、437a、531a、537a、外周缘部;225、227、425、427、525、527、第1夹持部(衰减力差扩大部);238、229、438、429、538、529、第2夹持部(衰减力差扩大部);441、支承突起;531d、加强构件。

Claims (20)

1.一种隔振装置,其中,
该隔振装置包括:
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该第2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
弹性体,其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和所述第2安装构件连结;以及
分隔构件,其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所述弹性体的主液室,
所述分隔构件包括:
隔板,其形成所述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
第1节流通路,其将所述主液室和位于隔着所述隔板而与所述主液室相反的一侧且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所述隔板的相反液室连通,位于所述相反液室侧的相反液室侧通路的液体的流通阻力与位于所述主液室侧的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不同;以及
衰减力差扩大部,其抑制所述隔板的朝向所述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所述相反液室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增大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之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构件还包括:
作为所述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以及
第2节流通路,其将所述中间液室和所述副液室连通,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抑制构件,该抑制构件抑制所述隔板的朝向所述中间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和朝向所述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中的任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构件抑制所述隔板的朝向所述中间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中,所述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作为所述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所述中间液室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构件抑制所述隔板的朝向所述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中,位于所述中间液室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高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中,所述中间液室侧通路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构件还包括:
作为所述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以及
第2节流通路,其将所述中间液室和所述副液室连通,
所述第1节流通路包括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作为所述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所述中间液室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偏鼓出部,该偏鼓出部形成于所述隔板,在对所述隔板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使朝向所述主液室和所述中间液室中的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所述主液室和所述中间液室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所述一液室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中间液室侧通路中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比另一通路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小的一通路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偏鼓出部以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还包括夹持构件,该夹持构件从所述主液室侧和所述中间液室侧这两个方向夹持所述隔板的外周缘部,
所述偏鼓出部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比所述外周缘部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整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中间液室侧通路中,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比所述一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大的所述另一通路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构件还包括:
作为所述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以及
第2节流通路,其将所述中间液室和所述副液室连通,
所述第1节流通路包括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作为所述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所述中间液室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中间液室侧通路中的任一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低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中间液室侧通路中的另一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夹持构件,该夹持构件从所述主液室侧和所述中间液室侧这两个方向夹持所述隔板的外周缘部,
所述夹持构件包括:第1夹持部,其从所述主液室和所述中间液室中的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一通路侧的一液室侧支承所述隔板;以及第2夹持部,其从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另一通路侧的另一液室侧支承所述隔板,
所述第1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2夹持部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夹持部的内周缘部中,供所述隔板抵接的部分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自所述另一液室分开的方式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包括被所述夹持构件夹持的外周缘部和位于比所述外周缘部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且形成为壁厚比所述外周缘部的壁厚厚的主体部,
在所述主体部中的位于比所述外周缘部靠所述另一液室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和所述第2夹持部的内周面之间在所述径向上设有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还包括偏鼓出部,该偏鼓出部形成于所述隔板,在对所述隔板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使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偏鼓出部形成为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突出的曲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偏鼓出部向所述第1夹持部的内侧突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形成有多个支承突起,该多个支承突起形成于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隔板的外周缘部中的至少一者,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构件还包括:
作为所述相反液室的中间液室;以及
第2节流通路,其将所述中间液室和所述副液室连通,
所述第1节流通路包括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作为所述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所述中间液室侧的中间液室侧通路,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所述隔板,所述隔板的形成所述中间液室和所述主液室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所述中间液室和所述主液室中的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
所述一液室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中间液室侧通路中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比另一通路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高的一通路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板中,在形成所述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所述第1节流通路包括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作为所述相反液室侧通路而位于所述副液室侧的副液室侧通路,
所述衰减力差扩大部具备所述隔板,所述隔板的形成所述副液室和所述主液室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高于形成所述副液室和所述主液室中的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
所述一液室在所述第1节流通路的所述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比另一通路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阻力高的一通路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隔振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板中,在形成所述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埋设有加强构件。
CN201880065984.8A 2017-10-11 2018-10-11 隔振装置 Active CN111201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7633A JP6889645B2 (ja) 2017-10-11 2017-10-11 防振装置
JP2017-197633 2017-10-11
JP2017215411A JP6889647B2 (ja) 2017-11-08 2017-11-08 防振装置
JP2017215412 2017-11-08
JP2017-215411 2017-11-08
JP2017-215412 2017-11-08
JP2018-113163 2018-06-13
JP2018113064A JP6978982B2 (ja) 2017-11-08 2018-06-13 防振装置
JP2018113163A JP6962869B2 (ja) 2018-06-13 2018-06-13 防振装置
JP2018-113064 2018-06-13
PCT/JP2018/037960 WO2019074069A1 (ja) 2017-10-11 2018-10-11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1388A CN111201388A (zh) 2020-05-26
CN111201388B true CN111201388B (zh) 2021-11-16

Family

ID=70747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5984.8A Active CN111201388B (zh) 2017-10-11 2018-10-11 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8151B2 (zh)
EP (1) EP3696443A4 (zh)
CN (1) CN1112013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3225A1 (ja) * 2019-04-17 2020-10-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5523A (ja) * 2005-09-26 2007-04-05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1305205A (zh) * 2005-09-07 2008-11-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JP2009103223A (ja) * 2007-10-23 2009-05-14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CN102434619A (zh) * 2011-10-13 2012-05-02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 一种电磁流变液的发动机悬置装置
JP2012107763A (ja) * 2012-03-05 2012-06-07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11105B1 (fr) 1981-08-07 1986-09-19 Peugeot Cale elastique, notamment pour la suspension d'un moteur de vehicule
US4583723A (en) 1983-06-10 1986-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Elastically damping device for suspension of engine
JPS59231233A (ja) * 1983-06-10 1984-12-25 Toyoda Gosei Co Ltd 液封入防振装置
JPS6436737U (zh) * 1987-08-28 1989-03-06
JP2009052696A (ja) * 2007-08-28 2009-03-12 Toyota Motor Corp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766513B2 (ja) 2011-05-31 2015-08-19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6431437B2 (ja) * 2015-04-27 2018-11-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962869B2 (ja) * 2018-06-13 2021-11-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5205A (zh) * 2005-09-07 2008-11-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JP2007085523A (ja) * 2005-09-26 2007-04-05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103223A (ja) * 2007-10-23 2009-05-14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CN102434619A (zh) * 2011-10-13 2012-05-02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 一种电磁流变液的发动机悬置装置
JP2012107763A (ja) * 2012-03-05 2012-06-07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96443A1 (en) 2020-08-19
US20200232534A1 (en) 2020-07-23
EP3696443A4 (en) 2021-08-04
US11378151B2 (en) 2022-07-05
CN111201388A (zh) 202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1342B (zh) 防振装置
CN111201388B (zh) 隔振装置
WO2019074069A1 (ja) 防振装置
CN111183300B (zh) 隔振装置
CN109312811B (zh) 防振装置
US11448286B2 (e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16324211A (zh) 隔振装置
US20220373058A1 (e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09073033B (zh) 隔振装置
GB2388416A (en) Fluid-filled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JP5221442B2 (ja) 防振装置
US11231083B2 (en)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13727874B (zh) 隔振装置
JP4861998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EP4033118A1 (e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13727874A (zh) 隔振装置
JP6962869B2 (ja) 防振装置
CN109312810B (zh) 防振装置
CN110506168B (zh) 隔振装置
CN111433488A (zh) 隔振装置
JP525615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218273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9203541A (ja)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2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Prologi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BRIDGESTON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