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9905A -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09905A CN104709905A CN201310685936.8A CN201310685936A CN104709905A CN 104709905 A CN104709905 A CN 104709905A CN 201310685936 A CN201310685936 A CN 201310685936A CN 104709905 A CN104709905 A CN 1047099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zncl
- fused salt
- salt mixt
- gac
- p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采用沥青或者煤焦油为原料,将其和混合熔盐一起混合均匀,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将混合物置于炭化炉中进行炭化,最后把炭化后的产物粉碎后洗涤干燥得到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有效的介孔-微孔孔径分布,具有高的电化学比容量、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炭的工业生产和应用历史悠久,活性炭材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定型碳,也不是像金刚石一样的完全结晶碳,而是具有类似石墨基本微晶的层状结构。活性炭以碳为主,与氢、氧、氮等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活性炭来源广泛,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性能,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较低的膨胀系数,且可根据需要制成多种形态等特点,使其被广泛应用于液相吸附、气相吸附、催化剂及其载体、血液净化、汽车炭罐等领域,并且成为超级电容器使用最多的一种电极材料。研究表明,高的比表面积和有效的孔径分布是活性炭材料产生高的电化学比容量的主要因素。
目前,制备活性炭方法可分为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法以及化学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对设备腐蚀性大,污染环境,其制得的活性炭中残留化学药品活化剂,应用方面受到限制。物理活化生产活性炭的收率不高,且活化温度较高,需先进行炭化再活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探讨将化学活化法和物理活化法结合起来,用新型的生产工艺,生产出孔隙结构更加合理、发达、吸附性能更优越、用途更广泛的活性炭产品。
常规活性炭一般是以煤为原料来制备的,由于煤的杂质灰分含量高导致活性炭的杂质灰分含量高、比表面积低、吸附性能不佳、电化学性能差,这就直接影响活性炭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另外,制备活性炭时大都采用KOH为活化剂,这就加大了对活化设备的腐蚀,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不利于其广泛应用。中国是世界焦炭生产大国,沥青和煤焦油资源丰富,且杂质灰分含量较低,如果能够发明一种简单、可控、快捷、高效、低能耗、无腐蚀、无污染且产品质量稳定的方法由沥青或者煤焦油大规模制备出活性炭,将会对其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将沥青或者煤焦油一步炭化-活化制备活性炭的方法,此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过程安全可控,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活性炭材料,并且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高,适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
本发明采用沥青或者煤焦油为原料,将其和混合熔盐一起混合均匀,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将混合物置于炭化炉中进行炭化,最后把炭化后的产物粉碎后洗涤干燥,即得到活性炭。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为:
1)以沥青或者煤焦油为原料,将其与由Li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或由Na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或由K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
2)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将混合物于600℃~1200℃下炭化0.5 h~5 h;
3)将炭化后的产物粉碎后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后得到黑色的活性炭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由Li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组成为LiCl 15~45 wt%,ZnCl2 55~85 wt%。
本发明所述的由Na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组成为NaCl 15~45 wt%,ZnCl2 55~85 wt%。
本发明所述的由K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组成为KCl 15~45 wt%,ZnCl2 55~85 wt%。
本发明所述的混合熔盐与沥青或煤焦油的质量比为6:1~1:1。
本发明所述的炭化的升温速率为0.5℃/min~10℃/min,炭化温度优选为800 ℃~1000℃,炭化时间优选为1 h~2 h。
本发明的特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成本低、一步炭化过程简单、可大量制备且过程安全可控,制备出的活性炭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有效的介孔-微孔孔径分布,具有高的电化学比容量、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一步炭化-活化制备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的活性炭材料,是发展高比能、低成本超级电容器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高性能活性炭材料的附加值高,还可用于工业吸附剂和锂离子电池等产业。
附图说明
图1为以K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沥青为碳源,在1000℃下碳化,混合熔盐和沥青比例为3:1时,所得活性炭的N2吸附脱附曲线
图2为与图1相对应的孔径分布图。
图3为以K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沥青为碳源,在1000℃下碳化,混合熔盐和沥青比例为3:1时,所得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图。
图4为以Na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煤焦油为碳源,在800℃下碳化,混合熔盐和煤焦油比例为4:1时,所得活性炭的N2吸附脱附曲线。
图5为与图4相对应的孔径分布图。
图6为以Li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煤焦油为碳源,在1200℃下碳化,混合熔盐和煤焦油比例为2:1时,所得活性炭的N2吸附脱附曲线。
图7为与图6相对应的孔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采用沥青为碳源,K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35 wt% KCl和6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沥青加入,混合盐和沥青的比例为3: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Ar气保护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1000℃炭化1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和孔径分布曲线(图1和图2)结果表明:其比表面积达到1500 m2/g, 孔体积达到1.19 cm3/g,孔径分布在2.5 nm~16 nm的范围内。
在电镜观察结果(图3)表明:在此种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为球状,球直径大概在10~30 nm之间,非常有利于工业上的应用。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180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2
采用沥青为碳源,K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15 wt% KCl和8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沥青加入,混合盐和沥青的比例为6: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Ar气保护下,以2℃/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800℃炭化2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此种条件下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000 m2/g, 孔体积为1.4 cm3/g。活性炭材料的孔尺寸仍然保持在2.5 nm~16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240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3
采用沥青为碳源,K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25 wt% KCl和7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沥青加入,混合盐和沥青的比例为1: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N2气保护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900℃炭化1.5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此种条件下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000 m2/g, 孔体积为1.0 cm3/g。活性炭材料的孔尺寸仍然保持在2.5 nm~16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160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4
采用煤焦油为碳源,Na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35 wt% NaCl和6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煤焦油加入,混合盐和煤焦油的比例为2: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N2气保护下,以0.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1200℃炭化0.5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此种条件下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100 m2/g, 孔体积为1.5 cm3/g。活性炭材料的孔尺寸仍然保持在2.5 nm~16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259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5
采用煤焦油为碳源,Na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45 wt% NaCl和5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煤焦油加入,混合盐和煤焦油的比例为5: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Ar气保护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700℃炭化4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此种条件下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200 m2/g, 孔体积为1.04 cm3/g。活性炭材料的孔尺寸仍然保持在2.5 nm~16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165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6
采用煤焦油为碳源,Na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25 wt% NaCl和7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煤焦油加入,混合盐和煤焦油的比例为4: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Ar气保护下,以8℃/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800℃炭化5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及孔径分布曲线(图4和图5)结果表明:其比表面积达到2225 m2/g, 孔体积达到1.3 cm3/g,孔径分布在1.0 nm~8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高达320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7
采用沥青为碳源,LiCl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35 wt% LiCl和6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沥青加入,混合盐和沥青的比例为6: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Ar气保护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900℃炭化2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此种条件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800 m2/g,孔体积为1.5 cm3/g。活性炭材料的孔尺寸仍然保持在1.0 nm~8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350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8
采用沥青为碳源,LiCl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45 wt% LiCl和5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沥青加入,混合盐和沥青的比例为1: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N2气保护下,以1℃/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600℃炭化5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此种条件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00 m2/g, 孔体积为1.0 cm3/g。活性炭材料的孔尺寸仍然保持在1.0 nm~8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220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实施例9
采用煤焦油为碳源,LiCl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首先将25 wt% LiCl和75 wt% ZnCl2混合均匀,后将煤焦油加入,混合盐和煤焦油的比例为2:1。将混合均匀后的块状材料置于管式炉中,在N2气保护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1200℃炭化1 h得到样品。将炭化后的样品粉碎后洗涤干燥,从而得到的黑色的活性炭。
N2吸附-脱附曲线和孔径分布曲线(图6和图7)结果表明:其比表面积达到1400 m2/g, 孔体积达到0.7 cm3/g,孔径分布1 nm~4 nm的范围内。
本实例中活性炭材料在水系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162 F/g,且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采用沥青为碳源,K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利用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所得的活性炭孔径在2.5~16 nm之间。
如图3所示,采用混合熔盐碳化法制备的活性炭为球状。
如图4和图5所示,采用煤焦油为碳源,Na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利用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所得炭材料的孔尺寸在1.0~8 nm之间。
如图6和图7所示采用煤焦油为碳源,LiCl 和ZnCl2的混合物为混合熔盐,利用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所得炭材料的孔尺寸在1~4 nm之间。
Claims (6)
1.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为:
1)以沥青或者煤焦油为原料,将其与由Li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或由Na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或由K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
2)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将混合物于600℃~1200℃下炭化0.5 h~5 h;
3)将炭化后的产物粉碎后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后得到黑色的活性炭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Li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组成为LiCl 15~45 wt%,ZnCl2 55~85 w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Na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组成为NaCl 15~45 wt%,ZnCl2 55~85 wt%。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KCl和ZnCl2组成的混合熔盐组成为KCl 15~45 wt%,ZnCl2 55~85 wt%。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熔盐与沥青或煤焦油的质量比为6:1~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炭化的升温速率为0.5℃/min~10℃/min,炭化温度优选为800 ℃~1000℃,炭化时间优选为1 h~2 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85936.8A CN104709905A (zh) | 2013-12-16 | 2013-12-16 |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85936.8A CN104709905A (zh) | 2013-12-16 | 2013-12-16 |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09905A true CN104709905A (zh) | 2015-06-17 |
Family
ID=53409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85936.8A Pending CN104709905A (zh) | 2013-12-16 | 2013-12-16 |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09905A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84170A (zh) * | 2015-10-28 | 2016-03-0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在熔盐介质中利用废旧纺织纤维材料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
CN106010468A (zh) * | 2016-06-22 | 2016-10-12 | 黄毅 | 一种低熔点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 |
CN106206076A (zh) * | 2016-06-24 | 2016-12-07 | 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纳米碳纤维掺杂改性的机械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698427A (zh) * | 2017-03-09 | 2017-05-24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炭、其制备方法及在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用途 |
CN107043098A (zh) * | 2017-03-27 | 2017-08-15 | 中南大学 | 一种基于熔盐法制备碳纳米棒的方法及碳纳米棒的应用 |
CN109161915A (zh) * | 2018-09-30 | 2019-01-08 | 东北大学 | 基于熔盐利用煤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粉的方法 |
CN110697708A (zh) * | 2019-10-31 | 2020-01-17 | 华南理工大学 | 锂离子电容器用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及其低温共融溶剂活化生物质废弃物高效的制备方法 |
CN111186839A (zh) * | 2020-02-27 | 2020-05-22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利用三元低温熔融盐制备纳米孔碳材料的反应***和方法 |
CN111232973A (zh) * | 2020-03-06 | 2020-06-05 | 安徽马钢化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通过氯化盐混合物熔融与碱活化制备煤沥青基活性多孔碳的方法 |
CN111263731A (zh) * | 2017-10-26 | 2020-06-09 | 浦项化学株式会社 | 利用cog工艺中产生的煤焦油的多孔碳素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1321428A (zh) * | 2020-03-04 | 2020-06-23 | 中南大学 | 一种废氯化汞触媒熔盐电解再生和汞回收的方法 |
CN113044829A (zh) * | 2021-03-26 | 2021-06-29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固废生物质熔盐混融制备大孔/介孔结构杂化生物炭的方法 |
CN113860304A (zh) * | 2021-11-18 | 2021-12-31 | 海南大学 | 一种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熔盐包覆化学活化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5108721A (zh) * | 1985-11-25 | 1987-06-10 | 南京林业大学 | 活性炭生产用复合活化剂 |
JPS62149917A (ja) * | 1985-12-23 | 1987-07-03 | Gunei Kagaku Kogyo Kk | 活性炭繊維の製造方法 |
CN101683977A (zh) * | 2008-09-28 | 2010-03-31 | 南京大学 | 一种高比表面积中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WO2010053939A1 (en) * | 2008-11-04 | 2010-05-14 | Corning Incorporated | Highly porous activated carbon with controlled oxygen content |
CN101798082A (zh) * | 2009-02-08 | 2010-08-11 | 陈宝江 | 一种化学法活性炭生产用的锌钙复合活化剂 |
CN101875845A (zh) * | 2010-07-08 | 2010-11-03 | 浙江工业大学 | 利用农作物秸秆联产生物油和生物炭的工艺及专用装置 |
CN102001656A (zh) * | 2010-12-14 | 2011-04-06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以稻壳为原料制备高吸附性活性炭的方法 |
CN103072986A (zh) * | 2013-01-25 | 2013-05-01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梯度恒温活化法制备棉秆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方法 |
-
2013
- 2013-12-16 CN CN201310685936.8A patent/CN10470990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5108721A (zh) * | 1985-11-25 | 1987-06-10 | 南京林业大学 | 活性炭生产用复合活化剂 |
JPS62149917A (ja) * | 1985-12-23 | 1987-07-03 | Gunei Kagaku Kogyo Kk | 活性炭繊維の製造方法 |
CN101683977A (zh) * | 2008-09-28 | 2010-03-31 | 南京大学 | 一种高比表面积中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WO2010053939A1 (en) * | 2008-11-04 | 2010-05-14 | Corning Incorporated | Highly porous activated carbon with controlled oxygen content |
CN101798082A (zh) * | 2009-02-08 | 2010-08-11 | 陈宝江 | 一种化学法活性炭生产用的锌钙复合活化剂 |
CN101875845A (zh) * | 2010-07-08 | 2010-11-03 | 浙江工业大学 | 利用农作物秸秆联产生物油和生物炭的工艺及专用装置 |
CN102001656A (zh) * | 2010-12-14 | 2011-04-06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以稻壳为原料制备高吸附性活性炭的方法 |
CN103072986A (zh) * | 2013-01-25 | 2013-05-01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梯度恒温活化法制备棉秆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方法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84170A (zh) * | 2015-10-28 | 2016-03-09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在熔盐介质中利用废旧纺织纤维材料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
CN106010468A (zh) * | 2016-06-22 | 2016-10-12 | 黄毅 | 一种低熔点混合熔盐传热蓄热介质 |
CN106206076A (zh) * | 2016-06-24 | 2016-12-07 | 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纳米碳纤维掺杂改性的机械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698427A (zh) * | 2017-03-09 | 2017-05-24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炭、其制备方法及在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用途 |
CN107043098A (zh) * | 2017-03-27 | 2017-08-15 | 中南大学 | 一种基于熔盐法制备碳纳米棒的方法及碳纳米棒的应用 |
CN111263731B (zh) * | 2017-10-26 | 2022-12-23 | 浦项化学株式会社 | 利用cog工艺中产生的煤焦油的多孔碳素材料的制备方法 |
US11369941B2 (en) | 2017-10-26 | 2022-06-28 | Posco Chemical Co., Ltd. | Method for preparing porous carbon material by using coal tar generated in COG process |
CN111263731A (zh) * | 2017-10-26 | 2020-06-09 | 浦项化学株式会社 | 利用cog工艺中产生的煤焦油的多孔碳素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9161915A (zh) * | 2018-09-30 | 2019-01-08 | 东北大学 | 基于熔盐利用煤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粉的方法 |
CN110697708A (zh) * | 2019-10-31 | 2020-01-17 | 华南理工大学 | 锂离子电容器用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及其低温共融溶剂活化生物质废弃物高效的制备方法 |
CN111186839B (zh) * | 2020-02-27 | 2021-11-16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利用三元低温熔融盐制备纳米孔碳材料的反应***和方法 |
CN111186839A (zh) * | 2020-02-27 | 2020-05-22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利用三元低温熔融盐制备纳米孔碳材料的反应***和方法 |
CN111321428A (zh) * | 2020-03-04 | 2020-06-23 | 中南大学 | 一种废氯化汞触媒熔盐电解再生和汞回收的方法 |
CN111232973A (zh) * | 2020-03-06 | 2020-06-05 | 安徽马钢化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通过氯化盐混合物熔融与碱活化制备煤沥青基活性多孔碳的方法 |
CN113044829A (zh) * | 2021-03-26 | 2021-06-29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固废生物质熔盐混融制备大孔/介孔结构杂化生物炭的方法 |
CN113860304A (zh) * | 2021-11-18 | 2021-12-31 | 海南大学 | 一种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熔盐包覆化学活化方法 |
CN113860304B (zh) * | 2021-11-18 | 2023-12-01 | 海南大学 | 一种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熔盐包覆化学活化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09905A (zh) | 一种利用混合熔盐为活化剂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方法 | |
Wei et al. | A one-step moderate-explosion assisted carbonization strategy to sulfur and nitrogen dual-dop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derived from camellia petals for energy storage | |
Wang et al. | Carbon nanofibers/nanosheets hybrid derived from cornstalks as a sustainable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 | |
Wang et al. | Nitrogen-dop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supercapacitors with high rate performance | |
Li et al. | Preparation of disordered carbon from rice husk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 |
Wang et al. | Biorefining of sugarcane bagasse to fermentable sugars and surface oxygen group-rich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supercapacitors | |
CN106365163B (zh) | 一种剑麻纤维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及该剑麻纤维活性炭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 |
CN113135568A (zh) |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Liu et al. | Facile and green synthesis of biomass-derived N, O-dop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application | |
CN110817838B (zh) | 一种氮硫共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3183345A (zh) | 一种利用含氯有机高分子废料制备氮掺杂活性炭的方法 | |
Yang et al. | Facile and low-cost fabrication of interconnect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 |
CN108584944A (zh) | 一种超级电容器用高比表面积富氮分级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3307254A (zh) | 采用低温双盐化合物制备三维多孔石墨烯片的方法及应用 | |
CN105977491A (zh) | 一种氮掺杂分级多孔炭电极材料及其应用 | |
Tu et al. | Biomass-based porou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materials prepared from Canada goldenrod | |
Zhang et al. | Self-foaming strategy to fabricate sunflower plate-derived porous carbon framework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supercapacitor | |
Wei et al. | A two-step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orncob-based activated carbons as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using ammonium chloride as a pore forming additive | |
Miao et al. | Foaming waste wine yeast mud into nitrogen doped porous carbon framework by recyclable activator for high specific energy supercapacitor | |
CN104591184A (zh) | 一种超级电容器用壳状中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 |
Feng et al. | Biomass derived porous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high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 |
Tian et al. | Phoenix tree leaves-derived biomass carbon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 |
Ma et al. | Polyacrylonitrile-sodium lignosulfonate-derived nitrogen-doped three-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for supercapacitors | |
Tan et al. | Highly graphitic porous carbon prepared via K 2 FeO 4-assisted KOH activation for supercapacitors | |
Wang et al. |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microspheres derived from biomass-corncob as ultra-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