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3313B - 跨骑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3313B
CN102003313B CN2010102649935A CN201010264993A CN102003313B CN 102003313 B CN102003313 B CN 102003313B CN 2010102649935 A CN2010102649935 A CN 2010102649935A CN 201010264993 A CN201010264993 A CN 201010264993A CN 102003313 B CN102003313 B CN 1020033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air filter
air pipe
aspirating air
aspi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49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3313A (zh
Inventor
草野拓平
藤田恭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2974065&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00331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3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3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3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33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02M35/10124Ducts with special cross-sections,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02M35/10144Connections of intake ducts to each other or to another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05Flow throttling or gui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77Reinforcement of walls, e.g. with ribs or laminates; Walls having air gaps or additional sound damping lay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4Combined air cleaners and silenc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其能够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而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110)通过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及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而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

Description

跨骑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空气过滤器设有吸气管道的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机动二轮车或不平地面行走车辆等跨骑式车辆公知的是具有从头管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且在该主框架的下方安装有空气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现有的车辆中,提出了如下的构成:为了降低空气过滤器的吸气音而在空气过滤器的上端连结吸气管道,并经由该吸气管道将外部的空气吸入空气过滤器内。
【专利文献1】特开2008-261340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构成中,由于吸气管道从空气过滤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因此若要加长吸气管道而降低吸气音,则由于位于空气过滤器上方的手柄或车体罩等的关系,需要使吸气管道蜿蜒,从而吸气管道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吸气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而有效地降低吸气音的跨骑式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支承在主框架上的发动机、将主框架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在头管附近安装在主框架上的空气过滤器,所述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所述车体罩、所述主框架及所述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所述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
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所述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夹着车体中心线在管道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车体罩、主框架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由主框架、车体罩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死空间而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从而能够简化吸气管道的结构并且降低吸气阻力,有效地降低吸气音。
另外,由于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主框架和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因此,能够使吸气管道向在主框架和工作缸之间形成的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开口而容易地取入外气。
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确保由将主框架覆盖的车体罩、主框架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宽阔,从而能够加大吸气管道的直径而减小吸气阻力。
另外,由于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使车体罩接近配置于主框架而抑制车体罩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因此,即使从连接管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的开口接近的长的一侧的管道,由于管道长因而也能够降低吸气音,从而能够降低漏出到空气过滤器外的吸气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左侧视图。
图3是表示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右侧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图。
图6是从车体左侧下方观察空气过滤器及其周边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空气过滤器时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图。
图8(A)是空气过滤器的壳体主体的前面图,(B)是左侧视图。
图9(A)是左侧的吸气管道的侧视图,(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D)是俯视图。
图10(A)是右侧的吸气管道的侧视图,(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D)是俯视图。
图11是在将空气过滤器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吸气管道及其周边构成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卸下了壳体罩的状态的空气过滤器及其周边构成的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
2车体框架
3头管
4主框架
20发动机(内燃机,水平发动机)
31车体罩
31A前罩
31B前侧罩(侧罩)
31C底侧罩(侧罩)
61吸气管
62节气阀体
63连接管
64空气过滤器
65谐振器
81遮蔽壁
82第一遮蔽壁
84第二遮蔽壁
92A吸气开口
110吸气管道
L0车体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还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等方向以从驾驶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体前方,箭头R表示车体右方,箭头U表示车体上方。
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体框架2,该车体框架2具有:设置在前端的头管3;从该头管3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4;与主框架4的后端部连结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5;与主框架4的后端部连结且在向斜后上方延伸后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框架6;与主框架4的中间部连结且向斜后上方延伸,并且其后端部与后框架6连结的左右一对副框架7。
在车体框架2的左右一对后框架6上方设置有乘车用座8,在该座8的前部下方设置有收纳箱9,在座8的后部下方设置有燃料罐10。另外,在车体前部上方设置有轴支承于头管3上的手柄12,前叉13在手柄12的下方延伸且在该前叉13的下端轴支承有前轮14。在车体中央的枢轴板5上通过枢轴15将后叉16的前端轴支承为能够摆动,后叉16向后方延伸,且在后叉16的后端部轴支承有后轮17。在后叉16的后部和后框架6之间***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器18。
在主框架4的下方且枢轴板5的前方悬架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也成为功率组件)20。发动机20的上部由在主框架4的中央部垂设的发动机吊耳21吊下,发动机20的后部固定在枢轴板5上。即,发动机20以吊下在主框架4的后部下侧的状态被支承。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设置有由多个罩部件构成且将主框架4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31。
车体罩31由合成树脂制的罩部件形成,具有:位于头管3的前部且将车体的前部前方覆盖的前罩31A;从前罩31A的左右将车体的前上部侧方覆盖地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前侧罩31B;与左右的前侧罩31B连结且将车体的前下部侧方覆盖的底侧罩31C。该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作为向左右两侧伸出且将乘坐人员(驾驶者)的脚部前方覆盖的左右的腿护罩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将车体的前部侧方覆盖的侧罩发挥功能。
还有,在本构成中,前罩31A和前侧罩31B一体形成,不过也可以分体形成,另外,也可以将前侧罩31B和底侧罩31C形成为一体的侧罩。
另外,车体罩31具有:与前侧罩31B的后方相连,呈向上方凸出的山形的截面形状且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中央隧道罩31D;将车体的后部侧方上部覆盖的左右的后侧上罩31E;与各后侧上罩31E的下缘连结的左右的后侧下罩31F。该后侧上罩31E及后侧下罩31F作为将车体的后部侧方覆盖的后侧罩发挥功能。
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作为车体罩31以外的罩构件,具有手柄罩35、前挡泥板36、后挡泥板37等。还有,在图1中,符号41是头灯,符号42是扶手杆,符号43是尾灯,符号44是中央支车架,符号45是侧支车架,符号46是用于载置乘坐人员(驾驶者)的脚部的左右一对脚蹬,符号47是通过驾驶者踏下而使发动机20起动的脚踏式起动臂。
图2是表示发动机20及其周边构成的左侧视图,图3是右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的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的图。还有,在图5中,省略了前轮14和前叉13等转向***部件而进行了表示。
发动机20是气冷式的单缸发动机,具有曲轴箱22、在曲轴箱22的前端部安装的工作缸体23、在工作缸体23的前端部安装的工作缸盖24和将工作缸盖24的前部开口覆盖的工作缸盖罩25。即,该发动机20构成为由工作缸体23、工作缸盖24及工作缸盖罩25构成的工作缸部26从曲轴箱22向前方突出而大致水平配置的水平发动机。因此,能够使车体低重心化,并且如图所示能够将主框架4配置在低位置而降低在乘车时驾驶者所跨越的跨越部M,从而提高乘降性。
另外,如图2所示,在曲轴箱22的左侧壁安装有将收容于曲轴箱22前部左侧的发电机(未图示)覆盖的发电机罩27和将设置于曲轴箱22后部左侧的驱动链轮28A(参照图1)覆盖的链轮罩29。还有,在该驱动链轮28A和与后轮17一体设置的从动链轮28B(参照图1)之间卷绕有动力传递链28C(参照图1),由此,构成了将发动机20的动力向后轮传递的链传动机构。另外,在图2中,符号52是配置于曲轴箱22上部的起动电动机。另外,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2的右侧壁设置有与曲轴箱22协动而收容变速机(未图示)的变速机罩51。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发动机20的工作缸盖24上壁连接有吸气管61,该吸气管61向上方延伸而与节气阀体62的下端(相当于下游端)连接,在该节气阀体62的上端(相当于上游端)经由连接管63连接有空气过滤器64。即,由吸气管61、节气阀体62、连接管63及空气过滤器64构成发动机20的吸气***。
另外,在工作缸盖24下壁连接有排气管67,该排气管67向下方延伸后而弯曲地向后方延伸,并与配置于后轮17右侧的***68(参照图1)连接。即,由排气管67及***68构成发动机20的排气***。
在此,中央隧道罩31D的上缘部接近在其内侧配置的主框架4并沿着该主框架4倾斜地设置,发动机20的吸气***配置在前侧罩31B、底侧罩31C、中央隧道罩31D的内侧且主框架4下方的空间。
详细地说,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空气过滤器64设置在主框架4的前部下方,在侧视下配置在与中央隧道罩31D的左右下缘、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重叠的位置。另外,从空气过滤器64到工作缸部26的吸气***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配置为在主框架4的下方且空气过滤器64后方,在侧视下与底侧罩31C重叠的位置,沿着车体中心(车宽方向中心)上下相连。
即,本发动机20的吸气***利用主框架4的下方且由中央隧道罩31D、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围住的内侧空间,以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分配配置各吸气***的部件。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这些罩的内侧空间来配置吸气***部件,并且能够抑制发动机吸气***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且能够将外观设计成发动机吸气***的大部分在侧视下不向外露出。
另外,在底侧罩31C的上部内侧且吸气***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的后方配置有构成发动机20的点火***的一部分的点火线圈71(参照图3、图4)。
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点火线圈71在主框架4的右方且在侧视下与主框架4的下部重叠的位置,设置于在主框架4上设置的支板70上,虽未图示但在其后端连接有来自电池的电力供给线71A,从线圈71的前端延伸出的插头线71B经由插头帽71C与在发动机20的工作缸部26的右侧安装的点火插头(未图示)连接。
另外,在图4中,符号72是在头管3右侧配置的手柄锁定件,符号74是将基于制动锁定件的制动器的锁定状态解除的控制杆。手柄锁定件72及控制杆74都是乘坐人员(驾驶者)所操作的部件,在头管3的左右分配配置,由此能够设置于容易操作的位置。
另外,如图5所示,在车体罩31上,在与工作缸部26的前方相当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以下,称为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经由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使来自车体前方的行驶风流入工作缸部26等。
详细地说,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由前罩31A的下缘及左右的前侧罩31B的前部内侧缘限定,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且下方开口的开口形状。
如图5所示,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是上端开口到头管3的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开口,左右宽度形成为比工作缸部26宽且比曲轴箱22的宽度稍小的程度的宽幅的开口,由此,形成为能够朝向工作缸部26充分供给行驶风的开口部。
图6表示从车体左侧下方观察空气过滤器64及其周边构成的立体图。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构成的空气过滤器64设置有在车体主视下向周围突出的遮蔽壁81,由该遮蔽壁81将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的一部分遮蔽,从而由前轮14卷上来的泥或粉尘等杂质难以侵入吸气***部件。
详细地说,该遮蔽壁81具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部分(以下,称为空气过滤器壳体)的外周整体朝向上下左右延伸的板状的第一遮蔽壁82和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下表面比第一遮蔽壁82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第二遮蔽壁84,由第一遮蔽壁82抑止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前侧罩31B之间,由第二遮蔽壁84抑止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
第一遮蔽壁82具有比空气过滤器壳体91宽且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上壁向上方延伸的上遮蔽壁82A,该上遮蔽壁82A在设置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参照图6)的前方比吸气管道连接部92向上方及左右外侧延伸,抑止杂质向吸气管道连接部92周围侵入。
另外,在该上遮蔽壁82A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82B,该凹部82B与架设于头管3下部和主框架4前端部之间的角板部4F的外周面抵接,将角板部4F和空气过滤器壳体91之间的间隙闭塞。由此,抑止杂质从该间隙侵入。
进而,该第一遮蔽壁82具有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壁向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延伸的侧方遮蔽壁82C及比空气过滤器壳体91宽且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下壁向下方延伸的下遮蔽壁82D,由这些遮蔽壁82C、82D抑止杂质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及下方侵入。
此时,如图5所示,左右的侧方遮蔽壁82C在车体前视下闭塞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的空气过滤器壳体91左右的间隙,因此抑止杂质向壳体91左右侵入。由此,杂质难以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上下左右侵入。
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遮蔽壁84以位于从空气过滤器64(空气过滤器壳体91)到工作缸部26的吸气***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的前方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到工作缸部26附近。由此,由前轮14卷起的泥或粉尘等杂质难以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
另外,在本构成中,如上所述,在上述吸气***部件的后方配置有构成发动机20的点火***的一部分的点火线圈71等部件,因此,由上述遮蔽壁81(第一遮蔽壁82、第二遮蔽壁84)也能够抑止杂质向发动机点火***部件侵入。
图7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空气过滤器64时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图。
气过滤器64能够前后分割地形成为构成前侧部件的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体罩(以下,称为壳体罩)94和构成后侧部件的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体主体(以下,称为壳体主体)95,将该壳体主体95的前面开口由壳体罩94覆盖,由此形成空气过滤器壳体91。
在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内,在壳体罩94和壳体主体95的边界设置有具有开口部96A的隔板96,经由该隔板96将壳体罩94侧分隔为外气导入室α,并将壳体主体95侧分隔为清洁空气室β。在该隔板96的开口部96A安装有对从外气导入室α向清洁空气室β流入的空气进行清洁化的空气过滤器元件100。
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形成为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箱形状,上表面64X朝向斜后下方倾斜。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大部分由壳体主体95构成,即,壳体主体95形成为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箱形状。
图8(A)表示壳体主体95的前面图,图8(B)表示左侧视图。
该壳体主体95形成为上表面64X朝向斜后下方倾斜且该上表面64X的后端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前后延伸的下表面64Y的后端相连的、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且在前视下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前面开口的中空箱形状。
该壳体主体95具有形成清洁空气室β的膨胀部97、从该膨胀部97的前端部上缘向上方延伸而形成左右一对吸气开口92A的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在膨胀部97的前端部一体形成的遮蔽壁81(第一遮蔽壁82、第二遮蔽壁84)和从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板98,上述构件通过树脂成形形成为一体。
如图8(A)所示,在膨胀部97的下表面部(相当于下表面64Y)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左右中心位置的贯通孔99,在该贯通孔99中贯通用于将该壳体主体95(空气过滤器64)和节气阀体62连结的连接管63。
另外,膨胀部97的下表面部形成为朝向壳体主体95左侧向下方倾斜,在该倾斜面的最深部形成有***口97C。另外,在膨胀部97的前部隔着间隔形成有用于将壳体罩94螺栓固定的固定部97D。此时,壳体罩94将膨胀部97及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前面开口覆盖,由此在吸气管道连接部92分别设置的左右一对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92A与壳体罩94内即外气导入室α连通。
左右一对支板98是用于将该壳体主体95安装于主框架4上的安装构件,如图8、图2及图3所示,使壳体主体95从主框架4的下方向上方移动而在左右的支板98间置入主框架4,并将各支板98螺栓固定于主框架4上,由此将壳体主体95固定于主框架4上。此时,以该壳体主体95的左右中心线L1和车体中心线L0(车宽方向的中心线)一致的方式进行固定,即,壳体主体95沿着主框架4的左右中心配置其左右中心。
另外,在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部的左右中央部设置有使主框架4及角板部4F进入的凹部82B,在将壳体主体95固定于主框架4上的情况下,位于壳体主体95的凹部82B左右的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位于主框架4的左右,如图2及图3所示,在侧视下与主框架4重叠。
如图8(A)所示,该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0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其上表面92C形成为从车体中心线L0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在该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分别形成的左右一对吸气开口92A在主视下形成为横向长的大致梯形状。关于该吸气开口92A,也是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0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其开口上缘沿着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上表面延伸,由此,该吸气开口92A形成为随着从车体中心线L0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形状。
在该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连接有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
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是合成树脂制,呈截面大致梯形的管状,从前端开口110A(参照图9、图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朝向斜后下方倾斜地配置(参照图2、图3)。在本构成中,使用左右长度(管道长度)不同的吸气管道110(参照图4)。
该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64X倾斜,因此在与空气过滤器64连结的情况下,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配置,因此整体形状紧凑。
而且,该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64X在侧视下沿着主框架4的倾斜而倾斜,因此,左右的吸气管道110在主框架4的左右沿着主框架4的倾斜而配置(参照图2、图3)。由此,能够利用主框架4和从上方将该主框架4覆盖的中央隧道罩31D之间的死空间来配置左右的吸气管道110。
即,如图2、图3及图11所示,本构成的吸气管道110构成为如下的吸气管道:通过由构成车体罩31的一部分的中央隧道罩31D、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而向车辆后方直线状延伸,管道长度长,能够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并且吸气阻力小。
如图2及图3所示,本机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20具有从曲轴箱22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部26,因此工作缸部26和主框架4之间的间隔变宽。
另外,在由该工作缸部26、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大致围成的空间只配置作为小型部件的吸气***部件(吸气管61、节气阀体62、连接管63)和点火线圈71,因此是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
在本构成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一端与空气过滤器64相连的吸气管道110在侧视下位于在主框架4和工作缸部26之间形成的空间S内,该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在比发动机20的曲轴箱22的前面靠车体前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开口。即,吸气管道110的开口向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S开口,从而能够容易地取入外气。
接着详细叙述吸气管道110。
图9是表示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更具体地说,图9(A)是侧视图,图9(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9(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9(D)是俯视图。另外,图10是表示右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10(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10(D)是俯视图。还有,图9(B)(D)、图10(B)(D)示意地表示各开口附近的主框架4的位置。
在此,该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除了一方(在本例中是左侧)的管道长度形成得比另一方长这一点之外也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只详细说明左侧的吸气管道110。
在吸气管道110的前端部设置有一对支板112(参照图9(B)),各支板112的一方从吸气管道110的宽度方向内侧(主框架4侧)向上方延伸,另一方从吸气管道110的宽度方向外侧(主框架4的相反侧)向下方延伸,在上下及左右隔开间隔而配置。如图8(A)所示,在空气过滤器64的背面左侧也在上下及左右隔开间隔而设置有一对螺栓紧固部92B,在各螺栓紧固部92B上螺栓固定支板112,由此将吸气管道110与空气过滤器64连结。
该吸气管道110的前端开口110A形成为与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形成的吸气开口92A相同的形状,在连结了吸气管道110的情况下前端开口110A和吸气开口92A相互连通。
还有,在图9(A)中,符号114是用于将吸气管道110定位于空气过滤器64上的板状的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114插通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膨胀部97后部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7P(参照图2),由此将吸气管道110的后部定位于空气过滤器64。另外,在图9(B)(D)中,符号115是在吸气管道110的开口内从前端开口110A延伸到后端开口110B的加强用的肋。
该吸气管道110是从前端部朝向斜后下方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其开口宽度在前半部和后半部不同,前半部的宽度W1(参照图9(D))形成得比后半部的宽度W2(参照图9(D))大(W1>W2)。位于该前半部和后半部之间的部分(称为相连部MB(参照图9(D)))的宽度从前半部的宽度W1平缓地减少为后半部的宽度W2,由此,使宽度的减少平滑地进行而相连,一边减小吸气管道110的吸气阻力一边降低吸气音。还有,在此,以表示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说明了管道形状,但是关于右侧的吸气管道110也形成为同样的管道形状,一边减小吸气管道110的吸气阻力一边降低吸气音。
另外,吸气管道110形成为以其上表面110X在车宽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水平面的向下方的倾斜角度)越向车体后方越变大的方式向内侧逐渐扭转的形状,左侧的吸气管道110在侧视下比空气过滤器64的后端向后突出的部分(称为突出部RB(参照图9(A)))处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扭转变强。即,吸气管道110形成为前端开口110A的倾斜角度θ1<后端开口110B的倾斜角度θ2的关系。
在此,图11是在将空气过滤器64安装于机动二轮车1上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吸气管道110及其周边构成的剖面图。如该图所示,主框架4位置左右的吸气管道110间,将该主框架4及左右的吸气管道110从上方向侧方覆盖而配置有中央隧道罩31D。
在本构成中,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位于比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左右的吸气管道110的布局所需要的宽度越向上方变得越小。因此,如该图所示,通过将中央隧道罩31D靠近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而配置,能够抑制在主框架4的左右的外侧方中央隧道罩31D向上方伸出,从而能够抑制中央隧道罩31D的大型化。
而且,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中的比空气过滤器64的后端靠后突出的突出部RB越向后方其倾斜角度变得越大,因此越向后方对左侧的吸气管道110进行布局所需要的宽度变得越小(例如,参照图4)。因而,越在吸气管道110的后方,中央隧道罩31D向车宽方向的伸出越小,从而能够减小驾驶者在乘降时所跨越的跨越部M的宽度。
进而,在本构成中,如图11所示,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也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确保由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中央隧道罩31D和主框架4围成的空间宽阔,能够确保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配置的吸气管道110的布局空间宽阔。
因而,能够配置使吸气管道110的开口直径加大(大型)而降低吸气阻力的吸气管道110。
接着,说明在空气过滤器64内配置的连接管63。
图12是表示卸下了壳体罩94的状态的空气过滤器64及其周边构成的图。还有,在该图中也卸下了空气过滤器64内的隔板96。
如图7及图12所示,在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内即清洁空气室β内环状蜿蜒地配置有连接管63。更具体地说,在该连接管63中,上游开口63A在清洁空气室β内的一端侧(在本例中是左侧)向斜下方配置,该连接管63从该上游开口63A大致沿着清洁空气室β的内周壁而环状弯曲,并通过在清洁空气室β的底面形成的贯通孔99而使下游开口63B(图7参照)向空气过滤器64外露出。
即,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63A位于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中的连接管道长度长的吸气管道110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附近。换言之,该上游开口63A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0位于连接管道长度短的吸气管道110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相反侧。
此时,由于在夹着车体中心线L0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设置有与节气阀体62相连的连接管63的空气过滤器64内的开口,因此即使从连接管63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63的开口接近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由于管道长因此也能够降低吸气音,并且能够减小向空气过滤器64外漏出的吸气音。另外,通过使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63A向下,也能够有效地减小向乘坐人员侧传递的吸气音。
另外,在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63A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单一的支板63C,如图7及图12所示,在该支板63C插通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向前方延伸的带有台阶的销部95P的小径部95P1。由此,连接管63的上游端63A被定位于壳体主体95。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与壳体主体95的前面连结的壳体罩94设置有插通部94P,该插通部94P使贯通在支板63C上设置的孔(未图示)而向前方突出的销部95P的小径部95P1插通,在将壳体罩94固定于壳体主体95上的情况下,在该插通部94P和销部95P的大径部95P2之间夹持支板63C。由此,能够将连接管63的上游端63A固定于空气过滤器64上。
进而,在连接管63安装有吸气音降低用的谐振器65。该谐振器65是利用亥姆霍兹共鸣原理而减小吸气音的共鸣器,以收容于由在清洁空气室β内环状蜿蜒的连接管63围成的空间内的方式固定于在连接管63上设置的卡止部63D。由此,能够利用空气过滤器64内的有限空间来配置具有充分容量的谐振器65。
于是,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由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吸入的空气导入外气导入室α,由空气过滤器元件100清洁化后导入清洁空气室β,再通过连接管63经由节气阀体62等其他吸气***部件而向发动机20供给。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92A安装的吸气管道110在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沿着主框架4向车辆后方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由主框架4、车体罩31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死空间而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110,能够简化吸气管道110的结构并且降低吸气阻力。
此时,由于吸气管道110不蜿蜒,因此与形成为蜿蜒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吸气管道110的结构且减小吸气阻力。
另外,由于使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向在水平发动机的工作缸部26和主框架4之间形成的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S开口(参照图1~图3),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入外气。
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参照图11),因此能够确保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宽阔,能够加大吸气管道110的直径而减小吸气阻力。
另外,由于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也位于比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参照图11),因此,通过使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接近主框架4配置,能够抑制中央隧道罩31D的大型化。由此,能够使乘坐人员(驾驶者)容易跨越,另外,能够使车宽较窄。
另外,由于吸气管道110夹着车体中心线L0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L0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62相连的连接管63的空气过滤器64内的开口(参照图12),因此,即使从连接管63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63的开口接近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由于管道长因此也能够降低吸气音,并且能够减小向空气过滤器64外漏出的吸气音。
而且,由于左右管道长度不同,因此能够按照管道110调整为有利于吸气音降低等的管道长度,另外,在本构成中,如图4所示,通过将管道长度短的右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后方空间利用为点火线圈71的布局空间,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
另外,在本构成中,由于空气过滤器64具有在车体主视下向周围突出的遮蔽壁81,因此,能够抑止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从空气过滤器64的周围向后方流动。如上所述,在本构成中,由于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向斜后下方延伸,因此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位于空气过滤器64后方。因此,通过具有上述遮蔽壁81,能够抑止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前侧罩31B之间,并且能够抑止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从而能够使吸气管道110不易吸入杂质。
另外,在本构成中,如图3所示,在将机动二轮车1的前下部侧方覆盖的底侧罩31C,在各吸气管道110的下方且在侧视下与节气阀体62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左右一对空气排出用的开口部31W。因此,在包括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的行驶风向节气阀体62侧流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该行驶风从上述开口部31W向车外排出。由此,能够使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更不易被吸入。
以上基于一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吸气管道110夹着主框架4而左右各设置一个的情况,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只在主框架4的左右任意一方设置,另外,在空间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吸气管道1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其他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式车辆的吸气结构中应用本发明。还有,所谓跨骑式车辆包括跨越车体而乘坐的所有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被分类为ATV(不平地面行走车辆)的三轮车辆或四轮车辆,并且也包括具有低载足部的摩托型车辆(踏板式摩托车)。

Claims (5)

1.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从头管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支承在主框架上的发动机、将主框架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在头管附近安装在主框架上的空气过滤器,所述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所述车体罩、所述主框架及所述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所述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
所述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
所述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在侧视下向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
所述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在比所述发动机(20)的所述曲轴箱(22)的前面靠车体前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开口,
所述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比空气过滤器壳体(91)向后方突出而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64)后方,
所述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
所述吸气管道(110)的开口宽度在前半部和后半部不同,所述前半部的宽度(W1)形成得比所述后半部的宽度(W2)大,位于所述前半部和后半部之间的相连部(MB)的宽度从所述前半部的宽度(W1)平缓地减少为所述后半部的宽度(W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管道(110)上设有将该吸气管道(110)定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64)上的板状的定位构件(114),该定位构件(114)插通有从形成在所述空气过滤器(64)上的膨胀部(97)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7P),由此将所述吸气管道(110)的后部定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64)。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在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在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
CN2010102649935A 2009-08-28 2010-08-26 跨骑式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3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7950A JP5414423B2 (ja) 2009-08-28 2009-08-28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9-197950 2009-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3313A CN102003313A (zh) 2011-04-06
CN102003313B true CN102003313B (zh) 2013-06-12

Family

ID=42974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499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3313B (zh) 2009-08-28 2010-08-26 跨骑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289787B1 (zh)
JP (1) JP5414423B2 (zh)
CN (1) CN102003313B (zh)
AR (1) AR077961A1 (zh)
BR (1) BRPI1003253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9264B2 (ja) * 2011-09-22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3227965A (ja) * 2012-03-28 2013-11-0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968348B2 (ja) * 2013-07-31 2016-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WO2020144706A1 (en) * 2019-01-07 2020-07-16 Hero MotoCorp Limited Intake system
JP2020131839A (ja) * 2019-02-15 2020-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622312Y1 (zh) * 1968-10-19 1971-08-02
JPS5240258Y2 (zh) * 1974-03-27 1977-09-12
JPS52108419U (zh) * 1976-02-13 1977-08-18
JPS5943493Y2 (ja) * 1980-11-21 1984-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エアクリ−ナ
JPS60138835U (ja) * 1984-02-27 1985-09-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エア−クリ−ナ−吸入口
JPS61255259A (ja) * 1985-05-09 1986-11-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アクリ−ナ
JPS6364887A (ja) * 1986-09-04 1988-03-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
JPS63101186A (ja) * 1987-09-21 1988-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吸気装置
JPH06159072A (ja) * 1992-09-28 1994-06-07 Toyoda Spinning & Weaving Co Ltd 内燃機関の可変吸気システム
JP3917471B2 (ja) * 2002-06-19 2007-05-2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ES2259493B1 (es) * 2002-09-26 2007-10-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structuras de filtro de aire y admision de aire para vehiculo de cubierta baja.
JP4523375B2 (ja) * 2004-09-30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
JP2006250021A (ja) * 2005-03-10 2006-09-2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吸気音の調律方法
JP2009046018A (ja) * 2007-08-20 2009-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046017A (ja) * 2007-08-20 2009-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5180686B2 (ja) 2008-06-02 2013-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ボーン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燃料噴射装置
JP2010236407A (ja) * 2009-03-31 2010-10-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077961A1 (es) 2011-10-05
JP5414423B2 (ja) 2014-02-12
BRPI1003253B1 (pt) 2019-10-22
EP2289787A3 (en) 2011-03-30
CN102003313A (zh) 2011-04-06
EP2289787A2 (en) 2011-03-02
JP2011047346A (ja) 2011-03-10
EP2289787B1 (en) 2013-10-02
BRPI1003253A2 (pt) 201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3313B (zh) 跨骑式车辆
US9739245B2 (en) Resonato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vehicle, and saddle-ride vehicle
JP62086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EP1918149B1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EP1520968B1 (en) Exhaust control device of motorcycle
JP6086889B2 (ja) 後部燃料タンク
JP5922333B2 (ja) 小型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N10171236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5283663A (zh) 自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
JPH1111371A (ja)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フートボード取付け構造
CN108698498A (zh) 三轮跨骑座椅式车辆族系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JP4296079B2 (ja) 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JP48873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JP665418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2785734A (zh) 骑乘型车辆的***结构
CN100418837C (zh) 二轮机动车
JP2014069715A (ja) 自動二輪車用吸気装置
JP2004183574A (ja)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サブエアクリーナ配置構造
JPH10316068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支持装置
JPS58141921A (ja) 自動三輪車
JP2001088762A (ja) 自動二輪車の空気導入構造
JPH1111170A (ja)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ベルト室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