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1175A - 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1175A
CN101531175A CN200910126400A CN200910126400A CN101531175A CN 101531175 A CN101531175 A CN 101531175A CN 200910126400 A CN200910126400 A CN 200910126400A CN 200910126400 A CN200910126400 A CN 200910126400A CN 101531175 A CN101531175 A CN 101531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knee air
knee
lateral frenum
supply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6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渡濑修
真田晃圭
足立裕一
尾藤和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1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11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通过折叠将膝部气囊容纳在遮盖转向管柱的管柱罩内,并通过供以气体使膝部气囊在仪表板与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借助于上侧系带和下侧系带,限制膝部气囊的上部和下部,使得下部的前后方向展开厚度小于上部的前后方向展开厚度。将充气器和扩散器布置为,使得从充气器向膝部气囊供气的扩散器开口端布置在仪表板的后侧,并且位于膝部气囊的中央膨胀部内。

Description

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已知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转向管柱罩安装有膝部气囊组件(例如,参见JP-A-9-104317和JP-A-2002-37003)。
[0003]然而,根据上述背景技术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构造为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使膝部气囊在车辆上下方向从上侧向下侧展开,所以,例如,还可以对下述方面进行改进:较小身材乘员就座时膝部靠近于仪表板的下部,如何在短时间内使膝部气囊展开至就座的较小身材乘员膝部的前侧。
发明内容
[0004]考虑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能在短时间内使膝部气囊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适当展开。
[000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包括:膝部气囊,用于保护乘员的膝部,通过折叠设置于遮盖转向管柱的管柱罩内部,并通过供以气体使膝部气囊在仪表板与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上侧系带,设置于膝部气囊内部,以及,当膝部气囊展开时,上侧系带将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预定厚度;下侧系带,设置于膝部气囊内部,以及,当所述气囊展开时,下侧系带将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小于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以及供气装置,具有向膝部气囊供气的供气口,其中,这样设置供气口,使供气口位于管柱罩内,相对于仪表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以及,供气口布置于膝部气囊内位于上侧系带与下侧系带之间的中央膨胀室内。
[0006]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在检测到或预测出例如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当供气装置操作时,供气装置产生气体,气体经由供气口供至膝部气囊。因此,使膝部气囊在管柱罩左右两侧的仪表板与乘员膝部之间展开,以保护乘员的膝部。
[0007]这里,供气装置在仪表板的后侧向膝部气囊的中央膨胀室供给气体,所以,促使膝部气囊向仪表板后侧膨胀,并使中央膨胀室以及气囊上部和下部(的一部分)先行膨胀展开。因此,使膝部气囊整体在较短时间内展开。此外,膝部气囊下部(由下侧系带限制其前后方向展开厚度)的前后方向厚度小于上部(由上侧系带限制其前后方向展开厚度)的前后方向厚度,所以,即使乘员膝部与仪表板之间的间隙较小时,下部也能展开并进入该间隙(乘员膝部的前侧)。
[0008]按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能使膝部气囊的上部和下部在较短时间内分别适当地展开。
[0009]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将供气装置布置为,使供气口在中央膨胀室内布置成,在膝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与下侧系带相比,供气口更靠近于上侧系带。
[0010]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这样设置供气装置的供气口,使其布置成更靠近于上侧系带,所以,与下部相比,膝部气囊的上部具有相对较大容积,上部在较短时间内先行膨胀展开。另一方面,与上部相比具有较小容积(厚度)的下部也在较短时间内展开。因此,对于不同身材的乘员,该气囊装置都能实现约束膝部的必要性能。
[0011]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包括:膝部气囊,用于保护乘员的膝部,膝部气囊设置成折叠于遮盖转向管柱的管柱罩内,并通过供以气体使膝部气囊在仪表板与乘员膝部之间展开;上侧系带,设置于膝部气囊的内部,并在膝部气囊展开时,上侧系带将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预定厚度;下侧系带,设置于膝部气囊内部,并在气囊展开时,下侧系带将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小于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以及供气装置,具有朝向膝部气囊的供气口,其中,这样布置供气口,使得与下侧系带相比,供气口更靠近于上侧系带,并布置在展开状态膝部气囊内的中央膨胀室(位于上侧系带与下侧系带之间)内。
[0012]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例如,在检测到或预测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当操作供气装置时,供气装置产生气体,经由供气口将气体供至膝部气囊。因此,在相对于管柱罩的左右两侧,使膝部气囊在仪表板与乘员膝部之间展开,并保护乘员的膝部。
[0013]这里,根据供气装置,为了向膝部气囊的中央膨胀室供给气体,在膝部气囊中,包括上部和下部的中央膨胀室在短时间内先行膨胀展开。此外,供气装置的供气口布置成靠近于上侧系带,所以,与下部相比,膝部气囊的上部具有相对较大容积,可以先于下部在较短时间内膨胀展开。另一方面,膝部气囊中与上部相比具有较小容积(厚度)的下部也在短时间内展开。此外,即使乘员膝部与仪表板之间的间隙较小时,如上所述前后方向展开厚度受到限制的膝部气囊下部也能展开进入该间隙(乘员膝部的前侧)。因此,对于不同身材的乘员而言,该气囊装置都能实现约束膝部的必要性能。
[0014]按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膝部气囊的上部和下部在较短时间内都能适当展开。
[0015]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在下述状态下将膝部气囊容纳于气囊壳体内:上膨胀部为向上侧系带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展开,在车辆上下方向,向下仙人掌式折叠上膨胀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相对于供气装置的供气口,向内卷拢折叠左右两侧部,以使其不与供气装置相交叠;以及,下膨胀部为向下侧系带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展开,在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卷拢折叠包括下膨胀部的部分。
[0016]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将膝部气囊的上膨胀部的一部分进行仙人掌式折叠,以相对于包括中央膨胀部的部分形成在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开口的凹进,所以,与以其他方式进行折叠的情况相比,该方式在短时间内使膝部气囊的上部展开。
因此,中央膨胀室展开后,在短时间内使上膨胀室先于卷拢折叠的下膨胀室进行膨胀展开,并且上述效果更加明显。
[0017]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达到了能够使膝部气囊的上部和下部在较短时间内分别适当展开的良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展开状态的局部剖面后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的膝部气囊展开状态的轴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的充气器和扩散器的例示图,图4(A)是轴测图,图4(B)是侧视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在折叠之前的状态的例示图,图5(A)是后视图,图5(B)是侧剖面图;
图6示出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的上部进行仙人掌式折叠的状态的例示图,图6(A)是后视图,图6(B)是侧剖面图;
图7示出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的左右两侧部进行卷拢折叠的第一步骤的例示图,图7(A)是后视图,图7(B)是仰视图;
图8示出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的左右两侧部进行卷拢折叠的第二步骤的例示图,图8(A)是后视图,图8(B)是仰视图;
图9示出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的左右两侧部进行卷拢折叠的第三步骤的例示图,图9(A)是后视图,图9(B)是仰视图;
图10示出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的下部进行卷拢折叠的第一步骤的例示图,图10(A)是后视图,图10(B)是侧视图;以及
图11示出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中膝部气囊的下部进行卷拢折叠的第二步骤的例示图,图11(A)是后视图,图11(B)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参照图1至图5,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此外,各图中示出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W,分别表示应用了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的机动车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首先,对应用了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的转向管柱装置12的外形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
[0019](转向管柱装置的结构)
图1用局部剖面侧视图示出转向管柱装置12的总体外形结构。如图1所示,转向管柱装置12包括以下主要构成部分:转向管柱主体14;管柱罩15,其遮盖转向管柱主体14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侧;以及,转向盘20,其布置于转向管柱主体14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部。
[0020]根据转向管柱装置12,将转向管柱主体14插进仪表板22所形成的开口部,以向前倾斜的姿势指向驾驶座侧。转向管柱装置12由仪表板加强件(未示出)进行支撑,在仪表板22内,该仪表板加强件经由例如支撑结构(未示出)垂悬在左右前柱之间。
[0021]在转向管柱装置12与车身相组装的状态下,管柱罩15前端侧的部分布置于仪表板22内,而管柱罩15的其余部分则布置成伸至车厢C内的状态。管柱罩15由在上下方向一分为二的结构构成。具体而言,管柱罩15整体上由管柱上罩16和管柱下罩18形成为圆筒形形状,管柱上罩16构成管柱罩15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
[0022]转向管柱主体14包括:管柱管26,大致构成为圆筒形;以及,转向主轴28,由管柱管26的轴心部分可转动方式支撑。转向主轴28在管柱轴方向一分为二,并借助于花键连接件使位于上侧的轴28A和位于下侧的轴(未示出)相连接。所以,在预定行程范围内,位于上侧的轴28A能在轴向相对位于下侧的轴移置,但其不能进行相对转动。此外,来自驾驶人员的转向力施加于转向盘20,用螺帽在上侧对转向盘20进行紧固,从而将转向盘20固定于轴28A的后端部。
[0023]此外,遮盖转向主轴28的管柱管26在管柱轴方向一分为二(双管结构),并用花键连接件使布置在乘员侧(转向盘20侧)的内管30与布置在乘员相对侧(转向齿轮箱侧)的外管32相连接。在管柱管26中,将外管32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内管30的外径,例如,在乘员与转向盘20发生二次碰撞时,通过使内管30滑到外管32内而使管柱管26缩短,从而吸收二次碰撞的能量。
[0024](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的结构)
在上述转向管柱装置12的转向管柱主体14中,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侧和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布置有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当检测到或预测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发挥作用。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包括以下主要构成部分:气囊组件36,经由支架34牢固布置于内管30的下侧;以及,气囊门38,其形成于管柱下罩18处,管柱下罩18构成管柱罩15的下部。
[0025]气囊组件36包括:充气器40,该充气器40操作时产生气体;膝部气囊42,用供自充气器40的气体使膝部气囊42膨胀展开;以及组件壳体44,其构成容纳上述部件的气囊壳体。将充气器40布置成大致垂直于转向管柱主体14,车辆宽度方向为其长度方向,并且,通过例如包括柱头螺栓和螺帽的紧固装置,将充气器40与组件壳体44(下文提及的扩散器50介于二者之间)一起固定至支架34。籍此,将气囊组件36固定至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主体14的内管30。
[0026]在此状态下,用设置于管柱下罩18的前后肋部46,将组件壳体44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锁定,并将充气器40和膝部气囊42容纳在内管30的下侧。组件壳体44可以用例如具有挠性和柔性的布材等构成,或者可用金属等构成为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
[0027]此外,如图2和图4所示,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包括扩散器50,扩散器50构成导流装置,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从外周侧遮盖充气器40中包括喷气孔48形成部分的部分。通过将扩散器50周向的多个部分压凹而形成压紧部51,通过使压紧部51与充气器40的外周接触,将扩散器50与充气器40固定。
[0028]扩散器50包括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两端的开口端50A,开口端50A分别构成供气口。从而,根据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构成这样一种结构,其中使从充气器40的喷气孔48喷出的气体受到调整,从而沿车辆宽度方向流动,并从左右开口端50A分别喷出。
[0029]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充气器40和扩散器50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供气装置。此外,如图1所示,在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中,这样布置充气器40和扩散器50,使得相对于仪表板22的图案面22A,扩散器50的开口端50A在车辆前后方向布置于后侧。
[0030]膝部气囊42容纳供气装置(也就是充气器40和扩散器50)中包括左右开口端50A的部分,左右开口端50A构成供气口,并且,通过从左右开口端50A供以来自充气器40的气体,使膝部气囊42膨胀展开。在使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操作之前,以如下文所述的折叠状态,将膝部气囊42布置在管柱下罩18与支架34之间的组件壳体44内。
[0031]如图1中假想线所示,对膝部气囊42供以来自充气器40的气体,使其在仪表板22的图案面22A与乘员P的两膝部K之间展开并保护两膝部K。也就是,膝部气囊42承受两膝部K(阻止两膝部K前移),同时得到仪表板22的图案面22A(作为反作用力面)的支撑。此外,图1中用虚线标出的膝部K表示具有标准或较大身材的乘员的两膝部K,而用实线标出的膝部K则表示具有较小身材乘员的膝部K。
[0032]当膝部气囊42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膝部气囊42如图2和图3所示展开。具体而言,膝部气囊42的内部设有上下成对的上侧系带52和下侧系带54,以展开成在车辆上下方向彼此分开。上侧系带52和下侧系带54分别由布材构成,在其俯视图中,大致构成为矩形形状,矩形的长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侧系带5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a,大于下侧系带54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b(a>b)。
[0033]因此,如图1和图3所示,膝部气囊42由这样一种结构构成,其中,在展开状态下,膝部气囊42中车辆上下方向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大于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此外,膝部气囊42内在上侧系带52和下侧系带54之间膨胀展开的部分,称为中央膨胀部42A,膝部气囊42中在上侧系带52上侧膨胀的部分称为上膨胀部42B,而其在下侧系带54下侧膨胀的部分则称为下膨胀部42C。
[0034]此外,如图2所示,在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中,充气器40布置在展开状态膝部气囊42的中央膨胀部42A内,大致位于气囊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中部。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扩散器50的左右开口端50A(从中喷出来自充气器40的气体)布置于展开状态膝部气囊42的中央膨胀部42A中,与下侧系带54相比,左右开口端50A更靠近于上侧系带52。
[0035]此外,如图2中箭头标记G所示,通过绕过上侧系带52和下侧系带54的纵向端部而供以气体,使构成膝部气囊42中央膨胀部42A上侧部分的上膨胀部42B、和构成中央膨胀部42A下侧部分的下膨胀部42C膨胀展开。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膝部气囊构成为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在其后视图中,上膨胀部42B侧的车辆宽度方向长度大于下膨胀部42C侧的车辆宽度方向长度。
[0036]如图5所示,将以上说明的膝部气囊42折叠并容纳于组件壳体44内。具体而言,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折叠之前,将膝部气囊42中包括上膨胀部42B的部分进行仙人掌式折叠,如图6(A)和图6(B)所示,使得沿中央膨胀部42A和上膨胀部42B之间分界附近(充气器40上缘的附近)的假想线L1构成最上部。也就是,将膝部气囊42中构成上膨胀部42B的部分折叠至中央膨胀部42A侧的内部,以形成向上侧开口的凹进H(参见图6(B)),从而形成仙人掌折叠部56。
[0037]此外,相对于充气器40,将膝部气囊4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两个侧部在宽度方向向内卷拢折叠。具体而言,将其左右两端沿图6(A)的假想线L2(折褶)向内折回,如图7(A)和图7(B)所示。进一步,将其左右两端沿图7(A)的假想线L3(折褶)向内折回,如图8(A)和图8(B)所示,并将其左右两端沿图8(A)的假想线L4(折褶)向内折回,如图9(A)和图9(B)所示。籍此,形成如图9(A)和图9(B)所示的左右卷拢折叠部58,左右卷拢折叠部58不与充气器40(扩散器50)相交叠,如图9(A)所示。如图9(B)所示,左右卷拢折叠部58在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于前侧。此外,只有沿上下方向假想线L3、L4处的折回可以看成卷拢折叠。
[0038]接着,相对于充气器40,将膝部气囊42的下侧部分向上进行卷拢折叠。具体而言,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沿图9(A)的假想线L5(折褶)将下端向上折回,以及,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沿图10(A)的假想线L6(折褶),将其左右两端在宽度方向向上折回。因此,形成如图11(B)所示的下卷拢折叠部60,下卷拢折叠部60不与充气器40(扩散器50)相交叠,如图11(A)所示。如图11(B)所示,下卷拢折叠部60在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于前侧。
[0039]膝部气囊42以如图11中所示的折叠状态容纳在组件壳体44内。此外,折叠膝部气囊42的次序是如上所述说明折叠部分的次序,并且按假想线L1至L6的次序进行折叠。
[0040]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当气囊膨胀压力大于或等于由管柱下罩18内侧上的预定断裂线62所设定的预定值时,气囊冲破气囊门38并展开。根据本实施方式,断裂线62形成为以凹槽形状凹进的薄壁部。虽然省略了图示,断裂线62形成为将气囊门38分成多个部分(以使这些部分沿开口缘在多个折回部分处折回,膝部气囊42从该开口缘穿过),以使膝部气囊42能向管柱罩15外侧展开。
[0041]根据上述的安装于管柱的气囊装置10,由构成控制装置的气囊ECU(未示出),控制充气器40的操作定时。当基于来自例如正面碰撞传感器的信号,确定检测到或预测出安装有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气囊ECU使充气器40操作。
[0042]接着,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
[0043]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气囊ECU基于来自正面碰撞传感器的信号确定检测到或预测出安装有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并操作充气器40。然后,在充气器40处产生大量气体,经由扩散器50内部(充气器40与扩散器50之间的间隔),从左右开口端50A,将气体从充气器40的喷气孔48向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喷出,并供至膝部气囊内。藉此,使膝部气囊42膨胀展开,以及,当因展开膝部气囊42而作用于气囊门38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膝部气囊42沿断裂线62冲破管柱下罩18并使气囊门38打开。
[0044]然后,膝部气囊42膨胀,并相对于转向管柱装置1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展开,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沿仪表板22的图案面22A)向两侧展开。因此,如图1中假想线所示,膝部气囊42膨胀展开并置于仪表板22的图案面22A(反作用力面)与乘员P的两膝部K之间,并由膝部气囊42承受两膝部K以使其得到保护。
[0045]当如上所述折叠的膝部气囊42膨胀展开时,从扩散器50的各开口端50A向左右侧(车辆宽度方向)喷出充气器40所产生的气体,此外,气体向膝部气囊42的下部(展开状态的下部)的供给受到下侧系带54限制,所以,这样展开膝部气囊42,使得主要是卷拢折叠部58的左右卷拢折叠解开。也就是,先进行中央膨胀部42A向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膨胀展开。伴随着在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展开,当进入允许气体供给上侧系带52和下侧系带54的侧向的状态时,解开仙人掌折叠部56的仙人掌式折叠,使上膨胀部42B膨胀展开,以及,解开下卷拢折叠部60的卷拢折叠,并使下膨胀部42C膨胀展开。
[0046]这里,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中,充气器40和扩散器50布置成在仪表板22的后侧(相对于图案面22A的车厢C侧)向膝部气囊42的中央膨胀部42A供给气体,所以,根据膝部气囊42,在较短时间内使包括上部和下部(构成上部和下部的各部分)的中央膨胀部42A膨胀展开。也就是,由于中央膨胀部42A的容积小于膝部气囊42的总容积,中央膨胀部42A在较短时间内相对于仪表板22向左右两侧膨胀展开,而不会在仪表板22内局部膨胀。
[0047]此外,根据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向膝部气囊42供给充气器40气体的扩散器50开口端50A布置成,与下侧系带54相比,开口端50A更靠近于上侧系带52,所以,上膨胀部42B比下膨胀部42C更先展开。特别地,通过仙人掌式折叠对上膨胀部42B进行折叠,而仙人掌式折叠比卷拢折叠更容易展开,所以,上膨胀部42B在较短时间内展开。因此,根据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使膝部气囊42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展开于具有标准身材或较大身材的乘员的膝部前侧。
[0048]另一方面,将膝部气囊42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小于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由上侧系带52限制),所以,与使下部展开成厚度与上部厚度相等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的下部在较短时间内膨胀展开。
[0049]此外,如上所述,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中,膝部气囊42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较小,所以,膝部气囊42的下部可以在较小身材乘员的膝部前侧(在两膝部K与仪表板22的图案面22A之间)展开。也就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其中较小身材的乘员常常使座椅靠近前面就座,在这种情况下,以膝部K靠近仪表板22图案面22A的姿势(图案面22A与两膝部K之间的间隙较小)进行驾驶,所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从上侧向下侧展开的膝部气囊设置成上下展开厚度相等的比较例中,难以使膝部气囊展开伸到较小身材乘员的座椅前侧。与之不同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提供了下部展开厚度比上部展开厚度小的膝部气囊42,所以,如上所述,既可以通过使下部具有较小容积来缩短展开时间,还可以通过限制下部的展开厚度以使膝部气囊42(其下部)展开伸到较小身材乘员膝部的前侧。
[0050]按这种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10,膝部气囊42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在短时间内展开。因此,对于不同身材的乘员(从较小身材的乘员到较大身材的乘员),该气囊装置都能实现约束膝部的必备功能。
[0051]此外,尽管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一种实例,其中扩散器50(遮盖充气器40)的左右开口端50A构成根据本发明的供气口,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构造成这样的结构,其中充气器40包括直接向膝部气囊42的中央膨胀部42A喷出气体的喷气孔。此外,充气器40并不局限为大致垂直于转向管柱主体14布置的结构,而是可以构造成大致平行于转向管柱主体14布置。

Claims (5)

1.一种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包括:
膝部气囊,用于保护乘员的膝部,通过折叠将所述膝部气囊设置于遮盖转向管柱的管柱罩内,并通过供以气体使所述膝部气囊在仪表板与所述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
上侧系带,设置于所述膝部气囊内,以及,当所述膝部气囊展开时,所述上侧系带将所述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预定厚度;
下侧系带,设置于所述膝部气囊内,以及,当所述膝部气囊展开时,所述下侧系带将所述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小于所述上部的厚度;以及
供气装置,具有朝向所述膝部气囊的供气口,
其中,这样设置所述供气口,使所述供气口于所述管柱罩内,相对于所述仪表板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以及,所述供气口布置于所述膝部气囊内位于所述上侧系带与所述下侧系带之间的中央膨胀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供气装置设置为,使所述供气口在所述中央膨胀室内布置成,在所述膝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与所述下侧系带相比,所述供气口更靠近于所述上侧系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其中在下述状态下将所述膝部气囊容纳于气囊壳体内:上膨胀部为朝向所述上侧系带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展开,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将所述上膨胀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下进行仙人掌式折叠;在左右方向,相对于所述供气装置的供气口,将左右两侧部向内卷拢折叠,以使其不与供气装置相交叠;以及,下膨胀部为朝向所述下侧系带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展开,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将包括所述下膨胀部的部分向上卷拢折叠。
4.一种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包括:
膝部气囊,用于保护乘员的膝部,所述膝部气囊设置成折叠于遮盖转向管柱的管柱罩内,并通过供以气体使所述膝部气囊在仪表板与所述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
上侧系带,设置于所述膝部气囊内,以及,当所述膝部气囊展开时,所述上侧系带将所述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预定厚度;
下侧系带,设置于所述膝部气囊内,以及,当所述膝部气囊展开时,所述下侧系带将所述膝部气囊中车辆上下方向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厚度限制为小于所述上部的厚度;以及
供气装置,具有朝向所述膝部气囊的供气口,
其中,这样设置所述供气口,使得与所述下侧系带相比,所述供气口更靠近于所述上侧系带,所述供气口布置在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膝部气囊内的中央膨胀室内,所述中央膨胀室位于所述上侧系带与所述下侧系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其中在这样的状态下将所述膝部气囊容纳于气囊壳体内:上膨胀部为朝向所述上侧系带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展开,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将所述上膨胀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下进行仙人掌式折叠;在左右方向,相对于所述供气装置的供气口,将左右两侧部向内卷拢折叠,以使其不与供气装置相交叠;以及,下膨胀部为朝向所述下侧系带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展开,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将包括所述下膨胀部的部分向上卷拢折叠。
CN200910126400A 2008-03-12 2009-03-12 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015311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2661A JP5060351B2 (ja) 2008-03-12 2008-03-12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62661 2008-03-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1175A true CN101531175A (zh) 2009-09-16

Family

ID=41062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6400A Pending CN101531175A (zh) 2008-03-12 2009-03-12 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30661A1 (zh)
JP (1) JP5060351B2 (zh)
CN (1) CN101531175A (zh)
DE (1) DE10200901269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479A (zh) * 2013-08-29 2015-03-18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824058A (zh) * 2019-04-15 2020-10-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膝部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1574B2 (ja) * 2008-08-06 2010-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1102225A1 (ja) * 2010-02-17 2011-08-2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ニーエアバッグ
JP5786951B2 (ja) * 2011-10-11 2015-09-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7108493B4 (de) * 2017-04-21 2019-05-0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niegassackmodul und Verfahren zum Packen eines Kniegassackes in ein Gehäuse
JP7087814B2 (ja)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US11214219B2 (en) * 2019-03-27 2022-01-0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04317A (ja) 1995-10-09 1997-04-2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DE29807424U1 (de) * 1998-04-23 1998-08-27 Trw Repa Gmbh Knieschutz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insassen
JP2002037003A (ja) 2000-07-21 2002-02-06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205816A (ja) * 2002-01-11 2003-07-22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78607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akata Corp ニーバッグ及び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JP2005247001A (ja) * 2004-03-01 2005-09-15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71703A (ja) * 2004-03-24 2005-10-06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79410B2 (ja) * 2005-11-09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03937A (ja) * 2006-02-03 2007-08-16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79433B2 (ja) * 2006-05-15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479A (zh) * 2013-08-29 2015-03-18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824058A (zh) * 2019-04-15 2020-10-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膝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9012696A1 (de) 2009-12-24
JP2009214808A (ja) 2009-09-24
JP5060351B2 (ja) 2012-10-31
US20090230661A1 (en) 200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1175A (zh) 安装于管柱的膝部气囊装置
US7661700B2 (en) Knee airbag device
US7549671B2 (en)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JP622200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32932B2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の展開方法
CN102145680B (zh)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
CN102834303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606749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041457A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341456A (ja) 改良型の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組立体
JP2010036771A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7063697A1 (ja)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及び装置
JP4420121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14782A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02306B2 (en) Pedestrian airbag apparatus
JP2007099122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24776A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250701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5366592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101504A (zh) 气囊装置
JP2010000825A (ja) 運転席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14615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JP2010221912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982870B1 (en) Vehicle with occupant leg part restraint apparatus
JP200829678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916